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自己试试看?
              • 家园 还是那句话,关键是实践的机会,而不是脱产学四年

                试什么?当初调来搞原子弹导弹的大学生都不是核物理或航天专业的,因为当时中国大学里根本就没有这些专业。他们都是在做课题的同时开始学习理论的(他们自己翻译外国文献和书本),即在项目中学习理论。

                所以搞航天和搞量子物理并不需要先完全脱产学习这些专业四年,这已经被这些人证明了。完全可以在做项目的同时进行理论学习。只要有课题就可以在研究中学习研究。

                坦率地说,中国后来恢复高考也是把高考当敲门砖,恢复以前科举的功能(而非工业化的功能)。中国的工业和尖端科技在恢复高考后全面滑坡,主要原因就是课题被大量砍了,科研经费由文革后期的占财政收入2%以上,迅速跌落至0。6%左右。很多技术员被迫去做诸如卖茶蛋之类的工作。

                我相信至少在绝大部分领域,在实践中持续学习理论持续性地带着研究的问题去学习理论,并不比开始脱产学四年当敲门砖此后不再学习或不再做本专业工作,更坏。实际上77年恢复高考后很多人学的专业以后根本就没有用到(工业和科研由于大砍课题大砍研发而大滑坡),高考加大学变成了以前的科举。难怪那些知识分子喜欢高考,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科举,因为可以改变命运作JY。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实践和学习知识(含理论)都是终身的事情,高考+脱产的四年学习并不是多么不可替代。比尔盖茨学法律的,还大学没毕业,跟计算机完全没关系。

                还是那句话,关键是实践的机会,而不是脱产学四年(现在这种情况看得更清楚了,郎咸平就指明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没有他们实践的机会)。有了实践的机会,实践中学习理论不会差于事先脱产学四年;没有实践的机会,高考加事先学四年不过是科举的变种而已。

                • 家园 原一机部技术副部长沈鸿,小学没毕业,成长为机械专家。

                  沈鸿,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我国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的总设计师。主持制造了用于冶金工业的30000吨模锻水压机。80~300毫米钢管轧机和特薄板轧机等“九大设备”。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沈鸿因对中国机械工业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不断有人问他的学历。他回答说只读过四年小学,人们总是半信半疑。沈鸿解释说,大学毕业是什么?大学毕业就是1200天的学习。我用12000天学习对付1200天的功课怎么样?我学习不停,我怎么笨也不比别人学得少。

                  • 家园 楼主也不想想,自学成才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按楼主的逻辑,那世界上还办什么大学,都改成工农技校得了。再说了,自学容易还是在学校里学知识容易?学校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考试,这样你有压力再加上老师的督促和同学的竞争,会让你有很多的动力,自学的话至少需要非常强的自制能力,这样的自制能力一般人身上是做不到的。

                    • 家园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员,并不必需脱产学四年

                      不是工农技校,而是科研生产的学校,让每个人都有科学研究精神。

                      普通工人、农民、白领也可以成为研究员。在美国读博士其实就是做项目,中国读博士现在也类似。所以当年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提升理论,和美国的读博过程是很像的(只是导师弱,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旧中国毫无工业根基,理工薄弱)。

                      我就是做研究工作的,研究根本就不神秘,就是在实践/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以理论升华。美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其实是非常重视实践的,很类似毛提倡的理论不脱离实践。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只喜欢科举,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比当时的小学生都不如(尤其是那些文科生艺术生,逻辑差到令人震惊的地步)。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员,并不必需脱产学四年。

                      你这样想就容易明白了:学校里结合实践学习大学的专业课程,以民主的精神讨论研究问题,和造两弹一星的工程过程一样。你把毛心目中的学校想成了培训学校当然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可以想象成是研究基地呢?

                      恢复高考后的高考加大学很大程度上就是科举而已。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科举,因为可以成为人上人,成为JY。

                    • 家园 沈鸿的例子当然算特例,但类似的情况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

                      “按楼主的逻辑,那世界上还办什么大学,都改成工农技校得了。”

                      ——你很喜欢走极端啊。

                      “再说了,自学容易还是在学校里学知识容易?学校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考试,这样你有压力再加上老师的督促和同学的竞争,会让你有很多的动力,自学的话至少需要非常强的自制能力,这样的自制能力一般人身上是做不到的。”

                      ——靠外在压力学习的人难成大器。

                  • 家园 举个例子都被投草,这可是可以百度到的。河里的风气很不正常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华佗,扁鹊,孙思邈这些神医都没上过医学院

          足以证明现在的医学院校都是浪费社会资源,有赤脚医生足够了。反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 家园 说明学历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践的机会和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这些例子说明学历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践的机会和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含理论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有科学精神,都可以是研究员,不管学历如何。

            说到医学院,实际上现在医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电子计算机里的专家系统,输入症状和各种仪器测量的数据,输出结果。只有外科手术还需要一些个人技巧。

            • 家园 有道理,说的不错。

              以后应该改革一下,有20年工龄的护士自动升级为医生,30年的可以当主任。毕竟他们每天都跟着医生一起实践,不断学习。很多长期慢性病患者,我看也可以考虑发给行医执照,久病成良医,老话说。

              • 家园 护士持续学习医学知识能当医生

                你忽视了现在医院里根本不给护士学习医生的理论的机会。毛是要求终身学习的(包括理论和实践的)。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是回到敲门砖的中国传统中去了。

                你以为护士在二十年的生涯中持续学习医学知识不能当医生?我岳母平时都从她一个护士长朋友那里获取医疗建议,这个护士长已经成为她朋友圈子中很多人的家庭医生了(就是类似于美国的primary physician)。

                而且,确实现在医生就象一个计算机里的专家系统,可以很容易复制。

              • 家园 这不是好主意

                久病成良医,长期照顾患者的家属也就改革当医生?

                二者负责的内容不一样,医生主要负责诊断和下处方,护士主要负责执行。她就是干了30年,干的还是执行的活。每天实践不等于每天学习,就是每天学习的人也不要自动该医生,不然医师执照干什么的。

                让护士当医生,应应急还可以,在大批医学院学生无处就职的今天,就不要弄了,因为专业不对口。

                类似的例子有好多,以前搞战士中提干部,79年后不搞了,因为素质不行。就是战士提起来也要先进军校。这都是教训得来的。战士提起来的干部,往往升不上去,因为素质不行。士官的待遇可以改善,再好的士官改军官也得从基础做起。

                赤脚医生之类在缺医少药的年月是种进步,在如今该叫退步了。他们本身素质不高,应付复杂的工作就力不从心。办法是继续教育提高,而不是走回头路。

                • 家园 你的思维已经僵化了

                  "医生主要负责诊断和下处方,护士主要负责执行",这就是扼杀进步。为什么不让人护士在二三十年当中学习医学知识?君子不器,毛要求大众持续成长,终身教育。

                  "战士提起来的干部,往往升不上去",那是上面有僵化的硬性指标,而不是真的素质不行。为什么不肯对战士进行教育呢?只要坚持教育士兵,大多数都可以当干部。

                  至于赤脚医生,也要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

                  一句话,你就是否认人是可以持续学习的。你认为一定要先学四年才行。天下没这个道理。你的思维已经僵化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