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生产力的真正提高,是具体技术在生产中的合理应用

      这么简单的逻辑现在还有人混淆不清.

      而社会生产的主力是占大多数的劳动者们,大多数劳动者的水平才是一个社会的真实生产力水平,况且科技的源头本身就是劳动者的生产实践.

    • 家园 这个统计数字

      能不能支持您的结论,我不敢断言。我身边倒是有几个例子:

      我的舅舅从小成绩就很好,小时一直以上大学(北大清华那样的)为理想。取消高考的那一年他正好高三,在家里痛哭失声。后来他下了乡,回了城,找了工作。现在他已经退休,每到北京上海等等地方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当地的著名学府去“凭吊”自己夭折的理想。我的岳父也是那一年的高三毕业,他成绩也很好。等恢复高考的时候他已经是拖家带口的了,把孩子(我LD)拉扯大了点,挤时间上了个电大。我LD现在还记得半夜醒来他在灯下用功的样子。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正规教育的机会,很多人的人生got messed up.说WG耽误了一代人,恐怕还是客气的。

      • 家园 文革耽误了少数人吃掉一半适龄儿童的上学机会,好不好呢?
        • 家园 这话说的让听的人中有很多很难受,却是有道理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发言的人绝大的多数都是邓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受益者,大家至少基本都经历过重点中学,有些还经历了重点小学。。。这些所谓的重点学校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掠夺者,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这样,对每个乡来说,哪个教师稍微显得有点出色立马就调到了乡重点中学,再出色点立马就调到了县重点中学,这个仅仅是从师资上来说,物质资源也是这样。。。对那些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公平何在?虽然说有小学和初中的两次选拔,但是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可塑性还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基本上在初中就已经决定了

      • 家园 在有些人眼里这样的悲剧是不存在的。

        他们看到的只是这些知识青年下乡去接受再教育,顺便帮农村扫盲,让城里孩子去还欠农村人的债,是看起来挺美好的一件事。

        • 家园 延续2000年吃人的筵宴被砸破了,这确实是悲剧

          只对少数有资格作在席上的立场说。

        • 家园 也可以算悲剧

          让城里孩子去还欠农村人的债,是看起来挺美好的一件事。

          是否悲剧,还得看条件

          1:看这个人有没有理想(高尚一点的)

          2:当时国家的政策是号召,还是国家机器强迫,有没有出动过军人、警察,拉壮丁似的 赶青年到农村去还债。

          3;好像网络流传伟大故事,美国小伙子放弃家庭优越条件到云南、TW美女到西部(不知道地方准确否),是不是那个人的悲剧呢?

          • 家园 我倒可以理解他们,年青的时候总是有理想,当初下乡的那些

            知青也和他们一样。中国60~70年代的农村是什么样?我70年代在农村长大,人多地少,单产低。知识青年下乡,干的是和普通农民一样的工作,田间地头,抡锄头。村里本来人均就少的地被摊的更薄,本来就紧张的土地关系更趋紧张,不客气的讲,农民的粮食因为知青的到来更少了,农民对他们的到来心里可想而知。学知识?中国缺少过农民吗?本来是学生的城里人去做中国本来不缺少的农民,这种政策今天还有人为之叫好,如果真是因为时空的遥远而憧憬,很简单,现在贵州还有类似的地区,下去干两年农民,然后就明白了。

          • 家园 自愿的当然没什么问题

            如果一个人自愿放弃高考,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这是高尚的,当然不算是悲剧。关键在于有多少人是真正“自愿”。

            当时的情况,政府只是“号召”,但是那个时候的“号召”,恐怕还是有强制性的。你不下乡,城里也没有你的工作,吃饭恐怕马上就要成问题。我知道上山下乡的开始阶段有些人确实是胸怀理想,响应号召,主动去的。但整个“知青”人群里,“被自愿”的恐怕还是大多数。至少我接触过的当年的知青里,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是被迫去的。

            • 家园 我认为大部分是在改开以后“被被自愿”的

              我的经验,任何一件大事,真真自觉去的,是少数;坚决反对的,也是少数;这两者加起来不到20%,而80%是随大流的。

              但是,这些随大流的人,在很多年以后,却可能根据需要,把自己描绘成自觉的或者坚决反对的。这倒不是他们故意在说假话,而是,他们本来就同时兼备这两者,只是岁月和社会倾向让他们只说一种罢了。

              例如,大多数知识青年,其实是“别人去我也去”的,但是这些年来能在公共媒体上发表出来的,“被自愿”去的显然比“自愿去”的要多得多,那么谨慎的人就更容易说自己是“被自愿”去的,这其实是在改开后“被被自愿”了。

              我这里提出一个可以被证伪的预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左转,在未来几年里,说自己当年“自愿去”和“随大流去”的,会越来越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