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淇奥 -- 重耳

共:💬16 🌺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这是说卫武公和。“《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奥字读如郁,现在我们说“澳门”,都念了白字了。不过既然都这么念,就不用计较了。这首诗第一段说他长得魁梧漂亮,第二段说他穿着打扮华贵,第三段说他脾气好。至于他伟大的政治成就,诗里没说。

    武公登位的过程不光彩。先君僖公在位的时候,所立的世子是武公的哥哥公子馀。僖公比较宠爱公子和,没事会多给他点钱财。这种做法其实很公平。没想到公子和实在太聪明,他把这些钱存起来,偷偷培养训练了一支敢死队。僖公去世,世子馀还没有即位,公子和就带队进攻,逼得世子馀没办法,一步一步退到父亲的墓道里抹了脖子。这过程中足见武公大智大勇。武公给了哥哥一个谥号共伯。这勉强能算上与仁沾点边。

    武公登位以后,按《史记》的说法,“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这个不错,足以弥补他阴谋篡位的不足了。逆取顺守、杀人放火受招安,这种事儿我们读书人通常不主张人去干。但是一旦有人干成了,我们也就闭嘴不说前面的坏事了。甚至还有替他遮掩的,唐朝司马贞《史记索引》就说,卫武公逼死哥哥篡位,不可能的事儿,司马迁胡说。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享年大于九十五岁。这五十五年是整个卫国八九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其中最了不起的,是武公四十二年,扶助周平王宜臼复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然后被申侯勾结犬戎灭国。当时起兵勤王来驱赶犬戎的第一个是郑武公,因为他爸爸郑伯友和幽王死一起了。然后第二拨来的就是卫武公、秦襄公和晋文侯。郑武公年轻,火气比较大,一上来就被犬戎击溃。卫武公当时已经八九十岁了,成了勤王军队的实际领导。他做事沉稳,先联络了镐京内的申侯做内应,然后开始攻城,这样才打了胜仗,赶走了犬戎。之后迎立平王,也是卫武公与申侯等人商量的结果。最后出兵去迎的是秦襄公,带队的是郑武公。因此平王复国以后,秦国得到的报答是不再被看做野人,跟诸侯平起平坐了。郑武公和卫武公则成了中央的卿士,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周公和召公。这就是《诗序》里说的“入相于周”。

    后来郑国与周的关系很快就变得不咋好,卫国起码没出类似的事儿。据《国语》,“卫武公年九十五矣,犹箴儆於国,恭恪于朝,倚几有诵,至于没身,谓之睿圣。”

    有一件事真称得上是睿圣。周平王复国以后,君臣都觉得住在镐京不舒服。一个是犬戎退回去不远,天天心惊肉跳的。另一个是宫殿市井被犬戎破坏了很多,没地方花天酒地了。于是平王打算迁都成周,就是洛阳。据说当时只有卫武公反对。尽管没反对成,但这确实是在为周所做的长远考虑。后来的事情也证明,当初如果不迁都多好。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字面上不过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却由于结构词句音调的婉转缠绵,很容易让人想到男女情深矢志不渝上头去。朱熹也是这么想的。《诗经集传》说,“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静女》里那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与这首诗有点像。

      更像的是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直接把《静女》和这首《木瓜》揉一块儿了。

      《毛诗序》不是这么说的。卫国受人重恩,莫过于齐桓公助卫文公迁都楚丘。卫国亡于狄,卫戴公领着五千残余臣民“庐于曹”,不久戴公去世。齐桓公派自己儿子带兵送卫文公即位,“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率诸侯伐狄,为卫筑楚丘”。这是再生之德,卫国人感激得不行,想要报答。但自己又穷又弱,拿不出好东西来,没办法只好在嘴上许愿,木瓜之德尚应报以琼瑶,我们无以报答,愿永远与齐国为好。心情很诚挚,编成歌,反复来唱。这样的表现很忠厚,值得赞美。齐桓公一秉大公,也值得赞美。所以《毛诗序》说,“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服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我们现在也一样的。困境里遇到贵人帮助,特别感激,搜罗家里最好的芹菜给人送去,同时心里过意不去,暗暗跟自己许愿,等我发达那一天,不能忘了贵人,到时候再送一座金山。其实这种愿望,多半是画饼,哪有那么容易就发达到送得起金山啊。好像卫国后来一直也没有什么能力来报答齐国。再说了,即使万一不小心真发达了,到那时候事情多责任重,日理万机,心情也不一样了,多半也把这时候受人之恩的事情不小心忘记了。

      无关乎好坏对错,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在现实里生活,每天受人恩惠、予人恩惠。不管是谁都不用太在意,不用太拘泥于受人木瓜,一定要报以琼瑶,连本带利不拖不欠。只要每个人都存着忠厚善良的心思,从今天的现实出发,努力把自己明天的生活建设得更好,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越来越多地受此人的惠。好世道就这样来了。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绥绥”,郑玄说是“匹行貌”,一对狐狸并肩走的样子。而朱熹说,狐狸是“妖媚之兽“,绥绥是“独行求匹之貌”,一个女狐狸在找男狐狸。先儒意见不一致,苦了后学晚辈,背书要多背一条。如果有哪位语文老师出选择题,绥绥是一只还是一对,谢谢他,送分题,无论怎么回答都正确。

      不管是一只狐狸还是一对狐狸,反正这首诗是一名女子想到一名男子没有衣服穿,“心之忧矣”。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女的要嫁这男的呗。《毛诗序》的意思是对这种两情相悦的情况,应该鼓励他们结婚成家,如果遇到灾荒年月,婚礼可以从简。“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这还是正大光明、忧国忧民的说法。

      这首诗里最感人的是其中的情感,女人对男人的真挚的关心。

      平常人的爱情,很少有抹脖子上吊,掐诀念咒变蝴蝶、变星星这类的场面和需要。平常人的爱情实际上更深刻,深深印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的每件事里面。例如穿什么衣服的事情一般都有老婆关心着,什么时候洗了烫了,放在什么地方,要穿的时候颜色式样是怎么搭配的,配哪双鞋哪条腰带。所有这些都习以为常不当回事儿,有时候甚至急着往外跑,被老婆申斥一句袜子颜色错了快换,心里还想着真够啰嗦的。可是想象一下,如果哪一天老婆一不小心忘了管,是不是立刻会抓瞎,手足无措,门都出不去。原来幸福就这样混在每天的油盐酱醋之中,太平常了,平常到了难以察觉的程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殳,这个字念“书”。按《说文解字》引《周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 《释名》,“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这就清楚了,是用竹片粘合而成的一丈二尺长的八棱棍子,没有金属头,仪仗队中前车上的人拿着开道用的。殳如果加上相应形状的金属头,就成了矛、戈或者戟了,《周礼》上说这几个东西也是一丈二尺长,建于兵车。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卫国的诗啊,怎么跟“王”扯上的关系?这里就看见先儒考据的功夫了。一个“为王前驱”里的“王”字,一个下一句“自伯之东”里的“东”字,用这两个字就能把这首诗的时间、地点、人物考证出来。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人肉功夫全靠的是记忆。

      考证出来的的结果是这样,《春秋》桓公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郑国在卫国的西边,在周的东面。周桓王受不了郑庄公无礼,亲自率领陈、蔡、卫三国攻打郑国。那时候执政的虢公林父和周公黑肩都劝桓王不要冒失,打不过郑庄公,太丢面子。可是桓王实在是怒不可遏,非打不可。结果自然是打不过郑国,王师一战而溃,桓王甚至肩头中了一箭。郑庄公是什么人呐,春秋第一奸诈之人。他立刻派人向桓王认错,赔礼道歉。铺个台阶,大家有面子好收场。

      卫国那时候的国君是卫宣公,稀里糊涂不得已派兵参与周王这么冒失的战争,损兵折将回来。臣民对他意见都挺大。《毛诗序》说这首诗,“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丈夫去打仗,逾时不返,这真能把家里的妻子急死,“首如飞蓬”、“甘心首疾”,多么自然的事儿。《毛诗正义》说“三月一时”,可是看这次周王伐郑的经过好像也超不过三个月去。这有点儿说不清楚,不硬说了吧。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句话的意思跟羊祜说的那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七八”,差不太多。联想一下羊祜的经历和处境,他的话更让人感慨一些。至于“焉得谖草”之类的想法,白日做梦谁也免不了,千万不要沉迷。真不如意的时候,该做的事情是赶紧干点什么以改变处境,什么也做不了的话就咬牙熬着,白日做梦无论如何不好。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卫国朝歌,在现在的河南淇县,黄河北面。宋国睢阳,在现在的河南商丘,在黄河南面。两地相距大约三百公里。卫国迁都楚丘,是现在的濮阳,比朝歌离宋国近一点,二百多公里。如果是豪华车队,带着仪仗,走周朝的高速公路不知道要走几个小时还是要走几天。黄河那时候水量大,车队过河,登船下船都要一点时间。即使组织得再好,也不会像这诗里写的这么容易,黄河窄到“曾不容刀”,可以“一苇杭之”。这首诗夸张得口气大了点,但是特别容易引起人共鸣,就像现在我们老说,上海也没多远啊,不就十几个小时飞机吗,说回去就回去啦。于是这首诗就成了名篇。

      《毛诗序》说,“《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宋襄公母亲宋桓夫人,也是卫国昭伯顽和宣姜的女儿,与戴公申、文公燬、许穆夫人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宋桓公所“出”,回卫国居住。宋襄公即位是在《左传》僖公九年,卫国的文公九年,已经迁都濮阳了。儿子作国君,母亲不能去观礼,心里是会急得不行。儿子作国君,不能请母亲来观礼,不知道这儿子心里怎么忍下来的。特别是这儿子还是个不错的国君,春秋有名的仁义之君。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薨,公子无亏驱逐了哥哥世子昭而自立。次年宋襄公帅诸侯送世子昭归国复位,就是齐孝公。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约诸侯会盟,意思是自己想接替齐桓公“霸主”的身份,没想到楚成王带着甲兵赴会,劫持了宋襄公。几个月后靠齐鲁的调解,楚国放归宋襄公。鲁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以寡敌众,楚军半渡而不出击,坚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结果楚军济河成列,大胜宋军,宋襄公负伤,薨于半年后。后人有的说宋襄公迂腐,也有盛赞他仁义的,班固《白虎通》里就算他是五霸之一,尽管他学齐桓公会盟并不成功。

      还有一种有点神奇味道的说法,出自清朝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宋桓夫人的这首《河广》诗并非作于宋襄公即位的时候,而是当《左传》的闵公二年,卫懿公被狄人杀害,卫人追随公孙申逃亡的路上。诗中说宋国不远、黄河不宽,是敦促宋桓公出兵救卫。宋桓公果然出兵迎卫国流亡君民于河上,立公孙申为国君,帮助他复国。次年初,戴公申薨,宋桓夫人的妹妹许穆夫人又作《载驰》,呼吁齐桓公救卫。于是齐桓公以军队送公孙辟疆归国即位,就是卫文公,后改名燬,并且出人出钱帮助卫国建设新都濮阳。照这个说法,卫国被狄人灭国后能够复国,得力于两位女诗人所作的这两首诗,这岂不是太神奇啦。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毛诗序》,“《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紧接着《传》里写着,“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惠公朔即位之前就已经会传统母亲谗害两个哥哥,年纪不会太小。不过也不太大,《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据孔颖达引述杜预,惠公“盖年十五六”。这是拿《左传》里头有关的记事推算出来的,很可信。以这样的看法来解这首诗也说得通。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朱熹对这个说法不太相信。《诗经集传》里说,“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

      完了,这样一座大山竖在这儿。朱子他老人家都“不敢强解”,那我还敢说啥。

      学两个生字吧,觿,还有韘。这是俩东西,都是古代制服的配件。

      觿,念“西”。《说文》,“佩角銳耑,可以解結。”用牛角做的锥子,解绳子用的。也有用骨头、玉石做的。弯曲成弧形,身上刻着花纹,把手的那一头还刻成龙啊凤啊的造型,真是漂亮好东西。按《礼记内则》,冠弁以后,也就是成年以后,“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惠公虽未成年,但已经继承了公爵,有了一般成年人都没有的职责,所以也带着这玩意。刘向《说苑修文篇》,“能治烦决乱者佩觽”。

      周朝的制服,腰带上挂好些东西,觿、组佩、估计还得有刀子、荷包之类的,滴里当啷好多串。讲究的是走起路来这些东西要有响声,但不能乱响,“行止有节度”。即使走快了,趋,响声也不许乱,要的是那个平稳的仪态。腰带上挂东西的历史很长久,但趋势是挂的零碎东西越来越少了。也许过几百年有能时髦回来?

      韘,这个字念“社”。《说文解字》,“所以拘弦”。拉弓射箭时候带在右手大拇指上的扳指。这东西的历史比觿长,一直到清朝,讲究的人出门都带个白玉大扳指。

      一说到这些礼仪上的事儿,我怎么又觉得古代的制度、生活质量、甚至生活的内容和情趣等等都比现在要好上个十万八千里呢。我为什么就是觉得这社会怎么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野蛮,越发展越回去了呢。小的时候最烦年长的人说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之类的话。现在轮到我自己心里也这么想了,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怕人说我自己打脸。但愿这只是错觉吧。年长的人比年轻人有见识,这是事实。但这不说明这一代人跟下一代人会有什么差别。不过是转着圈子轮回而已,实质不会变的。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有说这也是许穆夫人作品的。不太像,因为许穆夫人是在卫国被灭国的时候急着回去,可是这诗里,想想过去的游钓之地,再“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好像太轻易了点,并没有火烧火燎的焦虑样子。《毛诗序》也没说是许穆夫人。朱熹说得更实在些,“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得。故作此诗。”卫女,不知道是谁。

      现代人体会非常强烈的思念情感的机会不是很多了。想谁,手机在口袋里,掏出来打个电话就是。想家,有年假,有飞机,最远十几个小时也差不多就到了。前几年还有协和号,更快。现在有一架协和号停在戴高乐机场一个挺显眼的地方,四望之地,当雕像用呢。

      不过偶尔还是会遇到这样的事儿,想念一个人,担心他生病,担心他不开心,担心他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可是偏偏地,没有他一点音讯,还不能去打听。只好自己跟自己在心里较劲,疼,苦,可是割舍不掉,甚至甘之如饴。这人是不是贱呐,不吃饭不睡觉,分明是在追逐这种痛苦的感觉。能在今天体会到这样情感的人,是幸运的。

      有时候想家也是这样的。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想起小时候捉迷藏、挖蛐蛐儿的地方,想起中学里宽敞气派的林荫道、高大雄伟的花岗岩大楼,都好像就在眼前。可是家人亲戚都已经搬走了,同学朋友都已经散到全世界。即使回去,回到那个完全相同的北纬多少度、东经多少度,最多也不过物是人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何况打开网上的地图看一看,都是不认识的路名,从前那么漂亮的大楼都没有了,连物也不是了。

      我这通感慨好像有点多余,为了说愁强说愁的味道。其实,即使地理上的家乡变了,但心里并不会缺乏家乡的感觉。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每一天的生活,不管走到哪里,心里都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就够了啊。如果偶尔真有什么忧虑的话,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不管是大个的保时捷卡宴还是小破菲亚特一号都可以开出去兜一圈嘛,“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有点长,花一个晚上,仔仔细细一段一段读读,就当是去看一场戏了。说实话,同样是爱情歌剧,《美狄亚》、《茶花女》那些,没这个诗好看。

      说它好看,是因为它没有什么戏剧性,就是一个恋爱、结婚、三年之后丈夫变心出轨的平淡故事。三千年过去了,同样的故事还是每天都在重复上演,连情节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么真实的故事,很容易就能让读者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什么,叹息一声。

      据说孔子说过,“诵诗读书,与古人居。”既然现在发生的事情与古代的一模一样,与古人居的意义在哪里呢。现在的故事是进行时,古代的故事是翻来覆去好几遍了的过去时。与古人居,就能知道现在的故事向哪里进展。不用学算命那一套,就能预知未来。“百世可知也”,这句话真是孔子说的。生活会如此简单和美妙,我们的每一天、每一时刻所发生的事情,都极其生动地写在图书馆里的某一页书上。我们自己不过是不知道剧本,稀里糊涂在演戏。要不要小小做个弊,先跑去翻翻剧本,怎么样,这主意够有吸引力的吧。

      回头看这首诗,古人告诉我们什么。“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为什么这样,郑玄笺说得很实在,“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至于妇人无外事,维以贞信为节。”那现在男女都一样了,这样子的老生常谈是不是就没用了。朱熹说得好,他说实际上男女也没什么差别,后悔药都没地方买去,“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什么东西这么可怕,需要“戒”呢。《韩诗外传》里说,“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兵,身恶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易》曰,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诗》曰,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这是说不管谁都要在心里给自己设个界限,不能放纵自己任性,不能老是为所欲为。因为总有些事,做过头了是转不回来的。

      还有就是这首诗的末两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说打掉了牙要能咽进肚子里。“成事不说、既往不咎”,自己掌握不了的事情还是早点撒手吧。“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否则拖泥带水的,太难看。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这几句诗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果把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文化史看做是一个世代,这个世代里,文字、文化、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等,都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这首诗里的这位美人就是我们这个世代里有史以来的排名第一的美女。历朝的美人诗,无一不是从这几句诗里化出来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那四位,如果看文字描写,那就是这位姜姓硕人的模仿秀。那些反面形象的美女,妹喜、妲姬、褒姒,尽管年代上排在前头,但没有诗来描写她们的美貌,所以不算。

      这一位美人是庄姜。《毛诗序》说,“《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於嬖妾,使骄上僣。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但实际上诗的内容里既没有悯,也没有忧。只是写她嫁来卫国,婚礼之前的那一段场景。新娘出身高贵、相貌美丽、仪从盛大。知道了她后来命运,再来回忆这个场景,心里才会有悯和忧。朱熹认为《邶风》中的《柏舟》、《燕燕》、《绿衣》、《日月》、《终风》等篇,都是庄姜后来的忧伤之诗。《毛诗序》里,第一首《柏舟》与庄姜无关,其它四首,都是写庄姜。

      庄姜是齐庄公购之女,世子得臣的同母妹。这后一句话,《左传》上强调一下,意思是她是齐庄公正夫人的嫡女。世子得臣后来并没有当上公爵,继承庄公的是僖公禄甫。估计得臣是去世了吧,庄公非常长寿,在位六十四年。

      这位齐庄公是不是女儿特别多呀。“庶姜孽孽”,庄姜带到卫国一大帮。瞎猜一下,邢国夫人带去的、谭国夫人带去的,也不会少了吧。

      周朝的邢国是姬姓,始祖是周公的第四子朋叔,成王所封的侯爵。后来被狄人的中山国灭了一次,复国后,又被卫国给灭了。与周朝这个邢国相区别,商朝封过一个古邢侯国,商朝的时候是国戚,武丁的时候封他老丈人井伯立国,为邢侯。到商末,因为邢侯得罪了纣王,被灭国。

      谭国的始祖是舜时候的伯益。伯益是少昊的后代,嬴姓。周武王封为子爵。后来被齐桓公灭国。明朝有人说谭氏是大禹后代,姒姓,好像是错了。

      从黄帝以后,不管是官天下还是家天下,最高领导都是在一个家族里传承的,从叔伯兄弟中选贤还是在儿子里立嫡立爱的区别而已。改朝换代也没跑到别的族里去。

      至于胜国王孙,神农炎帝的姜姓后人,也一直被黄帝后人照顾得很好,世代为姻亲。哈哈,炎帝后代好像长相更漂亮,出过无数美女,白皙高大大概是这一族的遗传特征。以至于我们现在跟人介绍自己,你贵姓,美女姜,都不说羊女姜了。

      关键词(Tags): #读万卷书#读一点诗经
      • 家园 炎帝系出美女???

        哈哈,炎帝后代好像长相更漂亮,出过无数美女,白皙高大大概是这一族的遗传特征。

        我觉得中国人里有一类长得很漂亮,就是殷桃那种类型。我在巴蜀(主要是梓州那一部分)见到过很多那样长相的。不知道她们算不算炎帝后人类型的。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卫风 考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这首诗好玩,总共没有多少字,看来看去看不懂。《毛诗正义》那一串书里头,郑玄跟孔颖达就能打起来,看法截然相反。沉住气仔细看看,他们怎么说的。

      按《毛诗序》,“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这首诗说的是卫庄公时候的隐士,这一点没分歧。

      先挑不那么重要的歧义说说,“考槃”俩字什么意思就有两种说法。其一,考等于成,槃是盘桓,考槃就是“成其隐处之室”。另一种说法,考槃就是敲盘子啊,“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这点区别没啥大不了的,并不影响对诗的理解。

      然后真正造成歧义的是“宽”、“薖”、“轴”这几个字,以及相应地,“弗谖”、“弗过”、“弗告”该怎么解释。

      这位隐士是一位“硕人”,或者是身材高大,或者是大德之人,或者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大德之人。“硕人之宽”,按郑玄的说法就是这位隐士在饿肚子。饿着肚子说“永矢弗谖”,那自然口气好不了,卫庄公,你等着,我忘不了,跟你没完。类似的,“永矢弗过”就是再也不来朝觐,“永矢弗告”就是再也不给你出主意。这种解释里,“薖”字,朱熹说读作“科”,是个不知何意的怪字。“轴”,读作“逐”,意思是生病了。可怜的大个子,饿着肚子还生了病,怪不得这么愤愤不平。

      孔颖达的说法,主要是依据《毛传》来反驳郑玄笺。他说,硕人既然是大德之人,那“宽”就是宽厚,“永矢弗谖”就是住在山涧旁边,睡着了做梦,醒了就跟自己说话唱歌,多舒服啊,怎么会忘了呢。下一段,“薖”,据你郑玄的考证,读作“若”,在《韩诗》里写成单人旁加一个“过”,是美貌的意思。“永矢弗过”,就是自矜其貌,自得其乐,不与人交往。再下一段,“轴”,是“迪”的另一种写法,“进”的意思。隐者在山中修行,道德精进。“永矢弗告”,这种修行上的精进,自然也没办法告诉给别人。

      这两种说法,我想不管是谁,应该都是喜欢后一种。既然已经是隐士了,没必要愤恨成前一种说法里那个样子。心平气和高高兴兴地多好呢。

      历代的书里,经常有歌颂隐士的段子。这些书,随便看看,向往一下,这就可以了,不用太当真。较真儿的话,书里的隐士就两种。一种陶渊明那样的,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和其他政治资源向当局叫板。另一种,哈哈,我们白衣儒生最向往的,取富贵的终南捷径啊。《世说新语》里说郗超,听说有人要作隐士,就给他筹集一百万钱,还送一座楼房。他给隐士戴逵造的房子,“甚精整”,按戴逵的说法,“如官舍”,啧啧。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这一点有疑问

        “一种陶渊明那样的,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和其他政治资源向当局叫板”,陶渊明虽然是陶侃的子孙,但已隔四世,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富贵不能传承,虽然在他同时家族中还有嗣承父爵“长沙公”位的陶侃的五世后代陶延寿之子,但彼此间早就形如路人了。“昭穆既远,以为路人”(《赠长沙公》),且陶渊明八岁便遭父丧,十二岁丧母,其父曾任安城太守,母亲为孟嘉之女,这样的出生条件给了他接受好的教育的基础,但努力还是在他自身的,所以他本人根本依仗不到太多的家族势力的。他本人二十九岁方才有机会出仕,“起为州祭酒”,这是个很清苦的吏职,他本人不能胜任,“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在农村居住直到三十五岁,才再时局混乱的状况下起为恒玄的小官吏,此后才职场道路才稍有进展。从这个状况而言,他也没有任何资格及政治资源向当局叫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