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临川四梦,最情浓处是“惊梦”(中) -- 履虎尾

共:💬14 🌺1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临川四梦,最情浓处是“惊梦”(中)

     

    十几天前,一曲钢琴独奏《一条大河》响彻了白宫,并引起了种种的联想与评说。

    《一条大河》这首歌确实不错。俺履虎尾初次听这首曲子,还是在小学时候。当年,学校包场每人五分由老师领俺们去看《上甘岭》,电影里,护士姐姐在坑道里唱起了这支曲子,俺们小娃娃的眼皮子浅,个个听得是热血沸腾,泪水长流,过耳不忘……直到今日,每次听到此曲,仍免不了柔情百转,心热眼酸。

    能跟《一条大河》比肩的歌还真不多,另这首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或许是唯一的一首吧。看完《上甘岭》不久,学校又组织包场看《祖国的花朵》。电影的一开始,是娃娃们参加上午的国庆游行,接受老人家的检阅……电影的第二个镜头就到了下午,北海海面上漂满游船,船上的娃娃们边划边唱:“小船儿推开波浪”……怎么说呢,这个场景这个曲子,是给俺最强烈艺术刺激的第二次——唱着歌儿在北海荡舟,这情景从此多次在少年时的梦中出现……

    回忆起生平最喜欢的歌曲,俺履虎尾发现,居然绝大多数是电影插曲。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像“蝴蝶泉边”,这是《五朵金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拉兹之歌”和“丽达之歌”,这是《流浪者》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流”,这是《闪闪的红星》插曲……

    为什么最好听的歌,几乎都是电影插曲呢?原因就在于:抒情的诗句,只有借助情节的烘托,借助故事的翅膀,才能更高地翔起,才能更广泛地传播,才能更长久的流传。在有了一个美丽故事的基础上,作词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诗,作曲者才能谱出悠扬动听的好曲,歌唱家才能有力地展开歌喉,咱们这些看电影听插曲的,则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诗词歌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说句极端点儿的话,一部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诗史”。“诗”是干什么用的?一言以蔽之,“诗言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不论是写景的咏物的,都是为了抒发情怀。然而,炽烈的情感无法凭空发出,它只有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迸发。典型的例子应该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吧?俺幼时初次接触此诗,只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为什么“天地悠悠怆然涕下”呀?稀里糊涂,简直不知所云。后来,渐渐的学点新东西,知道了管仲乐毅,明白了千金买马骨,知道了田单火牛阵,懂得了昭王惠王……然后再来品味这首字数不整齐,韵律不规范的小诗,终于找到了感觉,抚掌赞叹,对陈子昂的佩服也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再会轻易的被忽悠了。除了少年时读过的诗词之外,很难专下心了,攻读新诗了。“三十不读诗词,四十不读小说”,就是这个意思。而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便趁机而入,这就是元曲明清传奇等古典戏剧。在文学史上,元曲明清传奇产生在唐诗宋词之后,这个发展历程,同每个个人艺术欣赏的演化,多多少少是暗合的。

    《牡丹亭》的前九出,交代了主人公杜丽娘的大概情况,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小姐,自幼深锁香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请来个先生,也是年迈花甲的老学究;高墙深宅阻隔了她与外界的联系,却压抑不了成长在她内心的青春。所读的第一首诗《关雎》,无意中开启了杜丽娘的情窦……有了前九出的铺衬,得,好戏来了——

    《游园》这半出戏由六支曲子组成,这就是第一曲《绕池游》,第二曲《步步娇》,第三曲《醉扶归》,第四曲《皂罗袍》,第五曲《好姐姐》,第六曲《隔尾》。

    先听第二曲《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这一曲是写游园之前,杜丽娘梳妆打扮时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一个娇滴滴、颤巍巍、怯生生、含羞带笑、天真烂漫的小女儿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曲《皂罗袍》,是公认的全剧最棒的一支曲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在这短短的数十字之中,隐含着宋词的委婉,唐诗的风流,汉赋的铺陈,楚辞的奔放。有二千余年的文化底蕴给其做基础,你说,这支曲子可能不出色吗!

    临川四梦,最情浓处是“惊梦”

    关键词(Tags): #临川四梦#牡丹亭#惊梦#步步娇#皂罗袍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彬格莱,范适安,一的W一,听松,月色溶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还有五年时间读诗···,要加紧了
    • 家园 再一个先花后复

      嫩柳丝依依,

      春起日迟迟。

      文涵蕴藉心,

      关山更多姿。

      不会写诗,胡诌几句应景,腐酸腐酸轻松一下,见笑见笑!

      • 家园 好诗,先上花,再送宝啊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宝推,嘻嘻地效仿一句,

      在这短短的数十字之中,隐含着宋词的委婉,唐诗的风流,汉赋的铺陈,楚辞的奔放。有二千余年的文化底蕴给其做基础,你说,这支曲子可能不出色吗!

      效仿一句:在这不长的3400多字之中,作者从对电影经典歌曲的回放与喜爱中,而联想到诗词歌赋,联想到剧本戏文,感叹汤显祖临川四梦“惊梦”之最情浓处之奇峻精美。有老师多年的文化底蕴做其文评基础,你说,这篇帖子可能不出色吗?!

      呵呵……

    • 家园 看见一些初中生学文言文的难度,我就想,

      他们缺少一个对古典文学的"入口",而戏曲,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陶冶、浸润的入口.

      • 家园 节奏太慢了

        要他们学戏曲不如唱那些情歌民谣更立竿见影。戏曲真的只是有闲阶层才能享受的高档东东。

        • 家园 戏曲这东西还真只能“引诱”,强按牛头喝水那真是适得其反。

          跟兴趣有关的东西。

          • 家园 戏曲我脚着现在一些地方小戏还有些意思

            正因为它小,不用太多的编排,可以直接从现代生活中汲取营养,做到与时俱进。除了素材外,一些唱腔与念白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快。

            而所谓的国剧京戏,我看是彻底的给捧杀了,我好像没有发现有八十年代以后创造的,稍微有些影响力的京剧曲目。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基本都是传统老戏。从现在媒体上对京剧的介绍与研究基本是一味的吹捧,要么就是在分析这段戏是什么什么派唱腔,沦于考古般的目录索引研究。

            • 家园 京剧其实水平很差,传统剧本都是老京剧艺人们自己攒的

              不要说文学性,还起码的文字功底都不具备。

              讲究剧本的文学性,诗词意境和韵律美还得是昆曲。

              • 家园 话不能说太满

                捧昆曲而贬其他剧种的“花雅之争”http://bkso.baidu.com/view/184380.html?fromTaglist从乾隆年间就有了。我在上昆旁边活动中心学拍曲的时候,一个老先生说他也在学京剧,我不屑的说“京剧啊,太嘈杂了”。他正色道:“不不不,京剧也好听。”我汗颜,自己听昆曲太短,道行还不足以评价另一个大戏种的子丑寅卯的。与潜兄、孙哥哥共勉。

                等我啥时候财务自由了,整天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想听昆曲听昆曲,想听京戏听京戏,一听听两台,一台自己听,一台自己唱。咱啥时候能混成文武昆乱不挡,泡文艺女青年就有谱了。呵呵呵呵!!!

              • 家园 愿闻其详

                我觉得京剧的词总体而言比较通俗,绝大部分都是日常用语。少数在日常语言里用得不多、而在京剧台词里频繁出现的,我就能想起三个:惆怅、根芽、根苗。还有别的什么?

                • 家园 京剧的唱词当然通俗,因为老的剧目都是些老艺人自己攒出来的

                  这些老艺人社会地位不高,文化水平更不高,无论是文学、诗词、历史、艺术各种知识都非常欠缺。很多剧目还是从其他地方戏里抄过来的,起点和水平就更低了。

                  举个例子:铜锤花脸这个行当就来自于《二进宫》里拿铜锤的那个花脸——徐延昭。不知你听过这出戏没有,戏中的唱腔是很好听的,尤其是赖以成名的铜锤花脸,但故事本身固然是胡编乱造,唱词更实在是粗浅,缺少润色和雕饰。单只一个旦角在唱词中一会是龙国太、一会儿是李艳妃,一会儿是皇娘。为了凑韵脚一会儿是让江山,一会儿是让龙楼,说一句编戏的人没文化,实在不能算是冤枉。

                  当然,自梅兰芳以后出的戏码要好很多,因为梅大师有个学问渊博的齐如山给他参谋和把关。就不多说了,总的说来,京剧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在唱腔上自有其为观众 喜闻乐见的成就,但近二三十年常唱常听的都是老剧,而老剧本确实缺少文化底蕴。这也是为什么昆曲能重新为现代年青人所接受的原因,因为昆曲的剧本几乎都是元明时代的优秀的文学大师的文学成就其文化底蕴能令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年青人产生共鸣。

                  • 家园 非常正确,我也觉得唱词浅薄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龙凤阁》

                    包括整个三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唱的是余音绕梁,词实在是不敢恭维,故事更加弱智。顺便说一句,龙国太似乎是京剧里对皇后的通称,《遇皇后·打龙袍》里包公对李定妃也这么叫,可是这个词我总觉得鄙俚,正史里没有这么称呼的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