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中国某省社科课题申请题目一览 -- 望洋兴叹

共:💬228 🌺358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来咱们的问题是“屁股”问题,立场不同

                食草动物找狮子老虎倾诉自己的困苦,实在是找错了对象!

                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 家园 究竟是谁“何不食肉糜”!

                  中国农民(也就是超过一半以上的国民)人均年收入不过5000元左右,你在这里抱怨国家不出钱送你出去交流, 究竟是谁“何不食肉糜”!

                  你要是抱怨学霸们手里的不少资源应该更公平的分给小博士们一点,我可以支持你;但国家投入其实已经够多了,只知道要求国家投入更多以供你们分账,我只能说,呸!

                  • 家园 俺没有抱怨国家不让俺出去交流呀,俺刚回来的呀!

                    “”你在这里抱怨国家不出钱送你出去交流, 究竟是谁“何不食肉糜”!“”

                    俺主要抱怨的是:课题申请、评聘职称、科研获奖这些方面太不公平,既有政府层面的,也有高校层面的,现有评价体系尤其对中青年教师不公平(普通高校的文科中青年教师尤甚)!

      • 家园 既没有钱,也没有自由呀!

        传统文史哲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素质也就越来越差,几个负循环下来,情况如何,就不用问了!

        中国一条腿崛起,起码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 家园 不稀缺,文史哲研究值多少钱不好估算

          季羡林回国那个时代,人可能稀缺,所以收入不错。如果那年头学“国学”的都有50银元一月,哪个政府给得起?人少就无所谓了。

          现在文史哲专业的人绝对数量太多。不稀缺,在经济时代,就要看“创收”能力。

          IT程序员,写出程序来能直接创收换钱,值多少钱还是有谱的。文史哲研究,值多少钱?这个实在不好估价。有些经世致用的课题,好估价,就可以放钱上来。

          现在是商品社会。如果不在乎钱,潜心研究,那总是有办法过的,我相信文史哲研究要的钱不多。如果在乎钱,那就要考虑估价问题。一个要会忽悠,提高别人的估值。二个要会评估,往估值高的方向跑。你不能说,这个课题我有兴趣,所以政府必须给个高估值。

          我建议你不要抱怨,而是进行一个合理评估。如果最终评估结果是,感兴趣的文史哲领域忽悠不着钱,那也只能接受。然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改方向到有钱的地方去,二是潜心研究。

          至于说中国要加强文史哲的研究,这是正确的。但总得有个评估方法。我认为就以上经世致用的课题来说,现在是理工科在搞标准。常委都是理工科背景,这并不奇怪。

          • 家园 陈老大放心,俺也只是发发牢骚,该干什么还得接着干!

            俺也不是小孩子,自然知道申请课题呀,评职称呀,人脉、水平与机缘都很重要,这就是事实!

            发发牢骚,宣泄一下不良情绪,生活还要继续不是,再说,中国教育界虽说体制僵化,弊端丛生,但是也在慢慢向好的地方转变,前途还是可期的吗!

      • 家园 说得好

        可惜, 有人要的是钱。

        政府其实已经把这些人养起来了,不过有人在抱怨养的不够肥而已。

        • 家园 学校里一线教师 不管什么专业 上课挣钱

          凭的是自己的知识和体力(就不说备课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上午3小时站下来,下午要睡半天才缓过来)怎么能算是被国家养起来呢?

          老师们上课挣的钱 自己拿到的课时费是一小部分 大部分留作管理费用了,那些庞大的行政 政工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老师们挣出来的。

          而且上课多少,效果如何基本和评职称不相关。

          • 家园 “大部分留作管理费用”

            有没有具体的比例数字?我们这自己拿到的课时费在绩效以后¥40/学时左右,之前是不可思议的¥25/学时。有多少流向所谓的管理费用不清楚,也许学校之间不一样。

            • 家园 每个学校有所不同,但大体差不多

              按道理年末各院系都应该向老师公开财务收支状况的,很多老师不留心(不过留心也没啥大用, 现行管理模式就这样)。老师工资里哪些是财政给的,哪些是根据院系学生人数 教学工作量给的, 其中多少给老师做了课时费, 多少做了系里的平均奖(院系行政人员的平均奖就是这么来的),多少做了发展基金,学科建设基金(这两项就是领导的小金库和不同教师没啥关系了)。

              比较直观的看,如果系里有双学位,函授等“创收”课程, 学生学费多少? 系里,学校管理经费多少, 教师课酬多少, 一比较就清楚了。

              或者你们系里组织老师给企业上培训课, 老师课酬多少, 实际项目经费多少。 你们系给其他院系上课(比如学校二级学院之类的 费用比较容易看清楚,本科专业之间上课,帐在学校那里可能不容易看清),人家给你们系多少, 老师课时多少。

              不过知道了 也就是能够帮助你优化一下自己的时间 精力分配,也改变不了什么。

              基本上考上课挣钱, 就和民工挖沟一样,就是个辛苦钱, 而且占用大量时间, 评职称也不管用。如果经济还能过得去的话,尽量不要重点放在这个上面。在大学里,想混得好,靠的是人际关系,敢花钱, 能写论文(这个也是差不多就行了), 最不重要的就是教学。

              很多年轻博士 毕业30了,工资不高,又要买房子生孩子,有经济压力 来了就尽量多上课, 结果累的不行, 几年下来评职称时 才发现 没人脉,没项目,论文么一般博士都能凑够,但这在评职称的时候只算一条。 有人可能烂论文, 烂项目(有名义 没经费, 或者花钱弄得横向)好几样,自己再掏钱出本书, 这就有了三项, 很容易就把年轻博士给比下去了。

              反正多观察吧, 学校说的和做的绝对是2个方向,自己多分析 就少走弯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