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从我身边的机械看中国的机械工业 -- 任逍遥97

共:💬26 🌺18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从我身边的机械看中国的机械工业

    一直看西西河,总觉得潜水会掉人品,可是一直也找不到有什么话题可以挖坑的。想想还是侃侃自己身边的东西吧。

    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不少中国的机械。大部分都是从2005年到2010年左右从国内进口到澳洲。个人看法是中国的机械工业要追赶西方的科技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1.国产机械在设计上有很大缺陷,如人性化考虑。这个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在我看来,设计的人不知道这个机器怎么操作,怎么操作方便这些考虑的太少。对比一个意大利产的同功能的机器,他们考虑的很细。从放置原材料方便到成品取下都要比国产的强太多了。

    2.材料上次品太多。机械这东西有时候也有木桶效应,就是某一部分材料太次对整体影响巨大,甚至到报废整部机器。如见过的一台机械的加油管道因为某种问题爆裂,无法加油,就严重影响电机的运转。

    3。外观整体过于简陋,各种尖角部分无遮盖,认为应该不会有人出现而省略处理那些角落。

    4。机械的耐用性很差。相对欧洲产的真的很无语。2010年新安得机械现在已经出现大门关不上的情况,每次都得用撬棍来帮忙。

    由于对这些机械的东西还不是很专业。了解也只能是很肤浅。对于以上的东西,也觉得可以理解,毕竟工业基础都来自苏联,估计习惯也秉承了苏联的粗,大的影响。还有就是成本上,中国的机械是那些欧洲产品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这对于那些中国老板来说已经是很划算了。

    另,中国的机械倒是在电脑操作这方面已经做的相当的好了。个人觉得这方面的硬件不逊于欧洲产品了。这也可能和这几十年电子技术在中国的快速成熟有很大关系。

    通宝推:本嘉明,
    • 家园 离这个专业很远了

      也谈谈看法。机械工业最难的部分是最基础的东西,象齿轮和轴承。因此有些人觉的最基本的东西都造不好。以轴承为例,一个是精度,一个是材料,这两方面我们都有差距。高铁轴承,我们全部是进口。说明我们的高铁关键设备仍旧受国外的制约。轴承的使用期限基本决定了车辆的大修时间。

      我们造出了四代机,一些零件靠的是生产许多件,然后选出一两个加工的特别好的来使用。一句话,我们还没有获得高额利润的能力。

      • 家园 造多了也就没啥了,会容易的,

        科学从来不神秘。

        • 家园 同意。

          造多了,就会变的容易,但还要从思想上有提高的意识。

          A工厂跟我们配合了快6年了,我5年前就告诉他们:螺栓一定要加平垫和弹垫,该沉头的要沉头,该用圆头的用圆头,平面连接的要加工定位槽或者定位销。上个月去验收设备,做的跟5年前一个样,没有任何改进。

          B工厂是一家刚成立3年的小公司,含老板只有10多个人。我前几个星期第一次去参观,看到他们的做法基本跟我上面提到的是一个思路,很多地方比我所能想到的还要缜密。现在区政府已经入股他们公司。就这么一个小公司,他们的设备拿到国外去比较,在行业内还能排到前端。

        • 家园 可不是这样

          关键技术不突破,造再多都没多少提高。制造可不是所谓熟能生巧。

          • 家园 不造更没机会,

            关键参数、某个一层纸之隔的Know_How,这也是德国他们花了大代价得出来的,通过枯燥、重复的大量制造、试错、总结,外国人并不更聪明。

            • 家园 并不是“造多了”就“会容易的”

              光造是不够的。有时候也不是一层纸

              比如,说旧事,某内燃机车柴油机缸头,一开始加工的废品率超高(那玩意形状很复杂),一直干到引进了数控机床才解决。

              没有数控机床,造一万年也那样。

              • 家园 一条路不通不换路,不改进,那不是死脑筋吗?

                跟我说的“造多了”不矛盾,换方法、改进方法都是路子,我们要的是先进成熟可靠的产品,其他的都是方法。

    • 家园 你这里的机械工业是指啥?装备制造?机床?机械这个词太模糊

      你说的那些机械是指机床吗?是哪种类型的机床?

      如果是指做车、铣、镗等动作的国产机械的话,觉得你接触的产品真的不是啥好厂家做的。其他的我没接触过,没资格发言。

      你是做什么样的国产产品出口?就我所见所看的,不至于,能说说你做的出口产品的类型吗?加工中心?

    • 家园 中国机械现代工业的真正发展基本从2002年开始

      我从90年代中期开始做ChinaSourcing,属能源重型制造类,一直干到两年前。

      2002年以前,企业基本是陷在“三角债”中,多数企业发工资保生存都困难。200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现在到任何一个主要机械企业去,其硬件设备基本都比国外同行不差甚至好许多,与其自身2002年前相比,简单说就是跨越了一个世纪。同时,活下来的企业与2002年左右比,销售利润大约都增长了10倍以上,而员工数平均而言则是少了一半!!

      毕竟真正发展还不到10年,工艺啊设计啊等等软的实力提高还有很大空间,更别说人性化了。用不了再10年,中国机械工业至少在中端一定是全球绝对的霸主地位。三一重工就是一个例子。(真正高端我说不好,现在差距还很大。)

      中国机械工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标准通吃,学习能力极强,无论美标欧标日标,所有活都能干。这也有我们这些做china sourcing的功劳。当年许多企业辛苦接外单,并不指望挣钱,领导想的主要两方面,对外要宣传业绩--我们给XXX跨国牛皮公司做过;对内拿我们的要求压技术人员和工人迫使他们提高。当年我们帮他们找各样标准资料,帮/替他们翻译。

      大的跨国公司都是直接(通过在中国的分公司)找企业采购,自己控制掌握要求。如果是通过代理那就糟糕了,什么技术质量都不懂,只知道压价赚差价,呵,华人代理为甚。

    • 家园 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差距很大
    • 家园 急功近利、劣币驱逐良币是国内制造业难以出精品的深层次原因

      其一、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状决定了中国的制造业难以出精品:

      我引用《艰难的制造》中董其扬的一段话:

      市场需求其实呈金字塔型,高精尖的产品位于市场顶端,但是需求量并不大。最大部分的是中档需求,中档市场需求一直在质量与成本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当市场上有马马虎虎还算通得过的产品面市,首先,原本属于高端市场的份额被夺去一大部分。然后下家以此马马虎虎产品生产制作面向消费者的成品,消费者的判断力有限,既然没太大区别,消费者当然很愿意接受,性价比比起原来劣质成品和高精尖成品高了不少,于是马马虎虎产品的成品销量惊人。最后,惊人销量反馈给上游厂商,上游厂商扩大产量,上游厂商间又展开激烈竞争,最终是竞争和规模效应导致价格大幅下降,于是最终成品的性价比更高,受众更加广泛,更加侵占高端市场的份额。高端产品此时往往高处不胜寒,受众的面太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于是更失去市场。有时候被迫得为了生存降低身份。这种现象,用我们的行话,叫劣币驱逐良币。

      其二、急功近利的资本并不青睐制造业。相比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制造业的低利润难以吸引资本进入,进一步加剧低利润==》低投入==》低品质 这一恶性循环,使得中国制造业难以出精品。

      《艰难的制造》中理想主义者男一号柳钧最后也转向房地产业,以房地产的利润补制造业资金的短板,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

      建议楼主读读阿耐的《艰难的制造》,那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活样本,让人扼腕叹息啊!

      关键词(Tags): #制造业
    • 家园 我目前就做一个机电控制的东西

      电子方面,自我感觉还是跟得上最新的科技步伐的,一直用的都是最新的东西。不用不行啊,这些淘汰太快。过两年你连芯片都买不到。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行业的人才都是跟割韭菜一样的,蹭蹭蹭往外冒。

      机械。。。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搞不定。感觉这个行业更加依靠经验,不太容易做到像电子类得快速成长,以及更新。

      • 家园 我觉得你说的都差不多

        电子,机械 其实原理都产不多,电子要复杂和特制些。

        跟软件相通。比较模块块化处理。

        一般的开发都是在现成设备上找通用模块,调试通了后,然后去定制,软件也是,一般都是找开源的模块实现,调试后,再自己优化或者重新实现。

        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差不多。

        大多数的时候不是创造而是找现成的东西,在确定这种集成方法可以用的时候,才去优化,或者开发个全新的东西。

        你做过整套系统就知道,凭空创造的人一定不在企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