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美国海军的火箭炮支援舰 -- 妖猫drake

共:💬68 🌺46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凭记忆写的,先垫个底吧

              彩虹计划是20年代美国军事战略计划的总称。根据针对对象的不同,又分为“红色”(对英)、“黑色”(对纳粹德国,于30年代中加入彩虹计划)和“橙色”(对日)。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颜色”,针对的都是一些小规模的国家,或者是作为以上三种颜色计划的补充作战方案,比如“粉红”,就是计划在对“红色”作战时,入侵加拿大的方案。

              制定彩虹计划时,美国正处于综合实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已经具备称霸太平洋的各种实力。但当时美国的最大假想敌却是日本以及在背后支持日本的英国(但英国并不愿意与美国发生冲突),因此美国必须考虑到同时与英日开战的可能性。这就是美国在一战后的造舰竞赛中按双强标准建造军舰的远因。

              但20年代初的紧张局势随着华盛顿裁军谈判的进行逐渐缓解,美国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外交交换和运作,以《九国公约》(尽管主要内若是对华的)的方式换取了英日同盟的解散。这样美国就不用再面临两洋作战的局面,彩虹计划中的“红色”方案便被放弃。彩虹逐渐只剩下针对日本的“橙色”方案,后来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在30年代中期又加入了对德国的“黑色”方案。

              橙色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消灭日本国力,促使日本最终投降。但在条件想定上却有多种考虑。

              橙色1号的想定为:日本突然发动对美战争,并派出大量陆军登陆菲律宾。橙色1号对此的对策是,在菲美军应迅速放弃马尼拉等不易防守的地区,龟缩至巴丹半岛坚守半年;在这半年内,美国海军应迅速建立起通往菲律宾的补给线,并运送美国陆军前往菲律宾,与日军在菲律宾决战,消灭日本陆军,然后再夺取台湾、冲绳,直到最后登陆日本本土。可以看出,在这个方案里,美国陆军是对日战争的主体,海军只不过是运输队和护航队,可想而知美国海军对这个方案并不乐意——二战中美国海陆军的矛盾不比日本差。

              橙色2号则是一个以海军为主体的想定:美国陆军在巴丹啃腌菜的时候,美国海军则出动全部主力,主动前往日本沿海寻找日本舰队主力并与之决战,彻底消灭日本海军,然后封锁日本本土,强迫日本投降;对于在菲律宾的美国陆军,海军只提供最低限度的运输和保障力量,确保陆军能够拖住在菲律宾的日军。同样的,这个计划也遭到了美国陆军的冷眼。

              还有其他一些想定,比如在中国开辟战场、美英共同夹击日本、日本袭击巴拿马运河等,由于需要复杂的外交运作和军事协调,在“橙色”计划中都不是主要内容。真正对太平洋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是橙色6号计划。

              橙色6号计划在刚制定完毕时,因为其极端恶劣的战略开局而被定为预备案,相对来说前面的1号和2号是主案。橙色6号想定为日美战争一开局,日本就获得极大的战略和军事优势,而美国则丧失了全部海军主力和机动兵力。在此情况下,美军应加强南太平洋地区的实力,在缺乏舰艇和基地的条件下,沿着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群岛等到达菲律宾,与日军在菲律宾海域进行决战。除了想定恶劣以外,这个方案还要求海陆军协调一致,共同前进,这让独立情绪浓厚的美国海陆军对它都不会有什么好态度的

              在纳粹德国崛起后,美国海军再次面临两洋作战的困境。因此美国对橙色方案做出一定调整:加入了德国或者日本破坏了巴拿马运河的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原先的攻势战略调整为初期防守,用潜艇部队去消耗日本的经济能力,待美军兵力集结到一定程度,再向日本发动战略进攻。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美国海军在1941年将指挥体系改革,将原来的统一的美国舰队分为两洋舰队,这样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可以专心从事本区域的作战行动,而无须顾虑其他地区的海军行动。在物质上,美国于1938年通过的《两洋舰队法案》本质就是针对这种战略形势的改变来为未来的两个舰队建造装备。

              基本上,橙色计划系列为美国海军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思想指导和技术要求。根据不同的战术想定,美国海军在20年代就开始了航母特遣舰队战术(最初目的是为了消灭日本的小规模袭扰舰队和为主力舰提供侦察)、大型舰队潜艇技术、海上加油技术、移动维修舰队等未来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的各种技术。

              赠品:日本海军的九段邀击

              针对未来美国的攻势战略,日本海军也确定了自己的海军战略,这就是对马海战模式下的“九段邀击”。根据太平洋的广阔地域以及丰富的外围岛屿,日军将未来与美军的作战经过划分为九个阶段,分别用大型潜艇、中型潜艇和远程陆攻(在航空兵实用前则是潜艇和战列巡洋舰)、小型潜艇和舰载机、水雷战队、巡洋战队,以及最后的主力舰队与美国海军进行决战。由于菲律宾是陆军的事情,海军的战略想定中没有考虑海战以外的其他事情。

              九段邀击战略催生了远程陆攻、93式鱼雷、水雷战队编制和战术等一系列未来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兵器和战术。

              美日双方在战略设想中都将马里亚纳和菲律宾定为决战海域。区别仅仅是各自的设定中都将自己设定成这次战争的胜利者。

              赠品二:太平洋战争初期美日战略的执行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面对最恶开局,但海陆军分别按照自己的希望执行了橙色计划中的不同预案,如陆军退守巴丹并坚决要求海军在半年内将援军运到菲律宾;而海军则迅速加强前进岛屿的支援能力建设,以为未来跨越中太平洋做准备。但最后,现实迫使双方都不得不放弃以己为大的战略预案,采用了需要协调一致的橙色6号方案,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由于实力的增强,海军和陆军又分别按照自己的喜好开始执行不同的橙色方案。没办法~```强扭的瓜不甜。

              日本面临的情况却很不符合战略想定。由于一开始就彻底消灭了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日本海军必须采用攻势战略。但日本海军对此却没有做出周密的调整,导致出现了中途岛战役这样的明显不符合日本战略的作战行动。在随后的南方作战中,实力日渐削弱的日本海军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到了真需要进行决战的马里亚纳海战时,“九段邀击”的大多数前提条件已经不复存在。这样的决战必然是要失败的。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duanjian,史文恭,
              • 家园 能不能讲讲1931年日本进军加拿大的可能性

                我以前设想过1931年日本应该东进而不是到西边冒险。

                当时日本的人口和武力相对加拿大都是绝对优势,完全可以秒杀。随后就获得了无穷的矿产和石油,随后只要在纽约、华盛顿方向压制住美军,就没事了。当时美国正在胡佛的领导下享受着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工业产能下降。罗斯福时期开始成形的军工复合体还没有开始规划。没有能力向北干涉。

                • 家园 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不可能

                  政治上, 加拿大是英联邦成员国, 入侵加拿大必然导致和英国的直接开战, 这一点就很要命

                  而且当时美加贸易已经相当活跃, 入侵加拿大就是直接威胁美国利益, 美国也会支持加拿大对日作战

                  这些是政治上的不可行性

                  军事上的, 一是当时的日本不具备支持如此遥远距离的登陆作战, 即使是1941年12月, 日本连支持2个师团登陆珍珠港的海运力量都不具备, 更不要说当时了;

                  其次, 北太平洋是气象条件极为恶劣的海域, 陆军士兵长期在海上经受晕船之后, 到了加拿大是入侵呢还是给别人当俘虏的呢都得两说

                  再次, 加拿大属于高寒地区, 日军不具备保障大量部队在寒区作战的能力

                  最后, 1931年的日军其实极为虚弱, 持续两年的经济萧条已经严重损害了日本陆军的日常训练和正常行动. 根本不具备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实力

              • 家园 这个我记得在某期 战争史研究 中提到过

                书不在手边,有看过的河友可以去查一下

              • 家园 决定还是先查一下资料

                发现有一本War Plan Orange: The U.S. Strategy to Defeat Japan, 1897-1945

                准备找地方弄来看看

    • 家园 问题不在于倾泻到滩头上的火力多寡,而是步炮协同

      登陆步兵需要踩着炮弹的炸点登上滩头 -- 而这个通讯时间经过多环节层层上报,被放大了许多倍,守方火力就利用这段时间复活。

      LCI + 火箭炮固然可以猛浇一个点,但是一来浪费二来持续时间也短;最理想的应该是所谓“浅水重炮舰”-- 像个大澡盆子一样吃水浅,可以推进到滩头两千米内,用大口径重炮抵岸射击

      -- 因为离岸近,可以由步兵随意指挥

      -- 排水量大,至少三组六门重炮,可分别单独火控

      -- 火力强大:对付钢筋混凝土的岸防工事,至少也得130以上的口径,使用穿甲弹 -- 这点就比火箭炮要强很多,火箭炮弹打混凝土工事,估计也就是起个烟幕弹的遮蔽作用。。。

      忽然想起来:这个LCI改火箭炮舰,不就是后世“武库舰”概念的雏形么?

      • 家园 登陆作战步炮系统不容易

        因为第一攻击波中的弹着点观测员大多牺牲,而且在枪林弹雨的滩头想和支援舰船和飞机联系上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所以更有效的方案是依靠浅水舰船抵近支援,弹着点观测完全由舰上人员执行。

        老兄提出的几点,LCI改装火箭炮支援舰无法满足,但是LSM火箭炮支援舰,尤其是后来的U型LSM火箭炮支援舰全部实现了——使用203毫米榴弹作为火箭弹战斗部,持续倾泻毁灭性火力和迅速的再装填能力。

      • 家园 那时不象现在,火炮射击精度相当差。

          一般是先舰炮、飞机一顿狂轰烂炸,有的还轰上好多天,但这对经过长时间准备的守方效果很差。

          登陆部队航渡到中途时,怕误伤自己人,大部分轰炸就停了,也有驱逐舰抵近到一两千米之内掩护的,这时发现目标主要靠舰上的观察。

          等登陆部队开始上岸时,所有的后方对滩头的重火力就只好停了,否则太容易打到自己人了。

          按那时的火炮精度,目标在己方人员一百米左右就不能打了,而且有人上岸后很难搞清战线已经推进到什么地方。前方直接指挥炮兵也只能指到目标在哪一片,需要复盖射击才能有效,这样很可能有炮弹落在目标的一百多米以外。

          如果是现在,用激光一指,后面随便往大概方向发一炮。

          从电影《英雄儿女》中就可以看到,敌人攻到距王成四十米的时候,他已经喊“向我开炮”了。那还是固定的陆炮,目标区经过测量和试射的。

    • 家园 这个,火箭炮齐射之后的在装填时间不是比普通舰炮更长?

      难道美国人用火箭炮单发发射(可行?)?又或者是在即将冲滩前弥补远程舰炮的火力空白?

      这篇看着该有下文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