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胡乱谈谈美国或美国人 -- 侯登科

共:💬474 🌺3514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每天做一张数学卷子并不能提高数学水平

              都是体感反射答题,只能提高应试水平,三五年内必忘。

              [中学生]提高数学水平只有一种方法:先自己钻研一道难题(所学范围内的,半开卷),彻底解决之。如不能彻底解决,应参阅教科书,探讨几种可能的思路,在得出初步结果后,1.与同学一起讨论 2. 对照正确答案 3.听老师讲解。目的也不是掌握答案,而是在于找到盲点。当然,要解决这样一道题,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的功夫少不了,拷问学生主动性。但,有真正收获。

              • 家园 扯远了。枯燥乏味的基础工作,追求自由之境的成年人不大做了

                成年以后,事多力少,再做这样基础的工作,很多人都经受不住了。

                至于说如何提高,有什么技巧,没有底子,也都是虚的。

              • 家园 提高数学最有效的是自己提出猜想,自己证明或者否决

                你的学习方法还是不够主动,你做的是别人的题而不是自己的题。

                你自己观察数学规律,试图总结数学规律并提出猜想,这样才是一种主动的思考数学的方式。

                • 家园 总结规律是必经步骤,但证明往往超出中学生能力范围。

                  初等问题并非都有初等解答,许多需要近代数学方法,甚至现代数学方法。中学数学的范围主要是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再加一些微积分和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给学生做的“难题”(包括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题),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容易题(即在较高的视角下出题人可以一眼看穿,同时又保证有初等证法)。只有到大学阶段,掌握了一些较基本的数学工具、了解了较严格的数学体系,才有机会自由证明各种问题。

                  (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难倒多少民间数学家!只因没有天才到笛卡儿、高斯、伽罗瓦三人合体的水平,不能跳出欧几里得时代做图求证的思维。还有数论问题,往往看起来简单,但轻易把外行人困住几十年,历史上常事。)

                  数学的历史太长。中学阶段主要是学习十六、十七世纪的数学家们的成果和部分经验,做题只是这种学习的一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十七世纪数学家平时研究的问题,比如说最速降线问题(实际上是变分问题,即给定条件求曲线,而非给定曲线求性质),已经超过了中学生的能力,可以用非证明的方法探索。对于大学生来说,倒是可以去读读牛顿一个晚上整出来的证明(https://rmf.smf.mx/pdf/rmf/40/3/40_3_459.pdf),用到了惠更斯的等时曲线证明,微积分学的透彻的话,应该都能看懂。

                  (也有人直接研究高等数学公式的规律,自学成才,这个人叫做拉马努金,是个非常牛逼的数学家。不推荐一般人学习,但也不失一种参照。掌握了系统化的更高的视角后,研究任何问题,都比那些花几十年琢磨初等数学题出不来的人自如多了。)

                  通宝推:林风清逸,也要崛起,桥上,
                    • 家园 没人跟你说高等方法更适合竞赛

                      而是说从更高的角度看懂竞赛题

                      IMO的题常常都有经典数学问题的背景,从出题人的角度了解其来龙去脉并不难。你要知道,一般出题人都是数学教授,而不是中学竞赛老师。

                      但是数学家的工作,并不是重复训练,针对特定问题强化答题速度,奥赛那么点时间(分两日,每天4.5小时,答6题),当然更有利于初等技巧的发挥,也有利于年轻人的思维速度。

                      而且如果有数学家确实做过IMO,大多做不出,并不稀奇。反过来说,都做出来了,也不稀奇,大数学家也年轻过,陶哲轩当然是拿过IMO金牌的,佩雷尔曼则以满分拿过IMO金牌。这个事实你能否认?

                      你凭空说怀尔斯答不出大多数数论题,纯属你的想象,有可能这样,有可能相反,并无事实根据。

                      顺带一提:初等数论的东西,中学并不教,到大学应该只有数学专业才学。几个中学生知道同余式是什么?出一个2018^2017 除以 7 余几(≡ 2^(2016+1) ≡ 2 mod 7)这样的问题,也难倒了,何况IMO的题?这才的是考谁懂的多啊。

                  • 家园 举个例子,平方和公式的推广

                    如立方和 0^3 + 1^3 + 2^3 + 3^3 + ... + N^3 = N^4/4 + N^3/2 + N^2/4 = (N(N+1)/2)^2

                    中学阶段用数学归纳法即证,实际上只是验证公式。

                    不难强行凑出给定正整数次方和的公式并证明,但仍然莫名其妙。

                    实际上M次方和的通项公式,与黎曼zeta函数有关(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4%BC%AF%E5%8A%AA%E5%88%A9%E6%95%B0)并非中学生可以证明的了。

                      • 家园 Sum{k = 1 to n}(k^m), m,n>=0

                        Sum{k = 1 to n}(k^m) = 1/(m+1) sum{k = 0 to m}C(m+1,k)B+_k*n^(m+1-k)

                        其中

                        B+_k = -k*zeta(1-k) for n >= 1

                        这不就出现zeta函数了

                        如 1+2^5+3^5+... n^5

                        = (1/6)*(b_0*n^6 + 6*b_1*n^5 + 15*b_2*n^4 + 20*b_3*n^3 + 15*b_4*n^2 + 6*b_5*n)

                        = (1/6)*(n^6 + 6*(1/2)*n^5 + 15*(1/6)*n^4 + 0 + 15*(-1/30)*n^2 + 0)

                        = (1/6)*n^6 + (1/2)*n^5 + (5/12)*n^4 - (1/12)*n^2

                        总之,我给的链接明明一目了然,请你在确实看过链接之后,再对我贴的链接内容作评论。

                      • 家园 你根本没有看我的链接吧?是伯努利数的维基百科链接哦

                        并不是方幂的倒数和。

                        ————

                        而且你所说的只是黎曼zeta函数的一个值zeta(2),所对应的无穷级数,也不是有限项的求和。

                        而且在无穷项的情况下,也就是奇数次方幂的倒数(n^(-(2k-1)))对应的无穷级数求和,仍然可用黎曼zeta函数表示为zeta(2k-1),而且当Re(s)>1时zeta(s)是解析连续的,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问题。如 1+1/8+1/27+1/64+.. = zeta(3) = 1/2 integral t^2/(e^t-1)*dt from 0 to inf = 1.202056903...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并不比 pi=3.14159265... 奇怪一些(并没有比超越数更奇怪的实数了,而zeta(3)是无理数,但甚至可能不是超越数。这个常数以及zeta(5)=1.036927755...,在热力学中很常见)。

                        那么你可能也会问,自然数倒数和呢?无穷项时,对应的是调和级数,它对应 zeta(1)=infinity,是zeta函数的唯一一个奇点,无法用解析延拓的方式表示为一个实数,但用拉马努金和又能表示为欧拉常数 gamma = 0.577215665...,这也是一个在各学科中很常见的常数。总之,人们对这些数早有所知。

                        然而,这些常数跟我前面说的正奇数次方幂求和公式关系不大。因那个公式所只需用到的值是zeta函数在负半轴上的值,首先zeta(-2k)=0,而且 zeta(1-2k),如zeta(-1)=-12,zeta(-3)=1/120,zeta(-5)=-1/252,都是有理数。

                        ————

                        恐怕是你不懂装懂,短短一个帖子错漏百出,指出你的错误都得花半天。我还换了一个说明方法,给你发了短信,不知道能否让你搞清楚。

            • 家园 会被我扔掉。

              现在谁还做试卷

      • 家园 这个评价有些过分

        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高等教育,本人作为一高校教师深有感触,可以说若不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就会完全坠入深渊。但是在基础教育这块,中国做的还可以,僵化是僵化了一点,但是基础扎实却没人能够否认。本人十分同意楼主的观点,基础教育阶段切勿过分强调所谓的“理解”,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最初很多知识不可能一下搞明白,但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应用过程中,最初感到模糊的知识就会变得逐渐清晰,乃至深刻理解。如果在最初就过分执着于全面理解,迟迟不能进入这一过程,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全盘放弃。

        一家之言,欢迎指教。

        • 家园 至少在丘成桐看来中国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充分

          因为在中国,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学过微积分。

          我就不明白中国的中学生基础好在哪里了?

          如果你要把中国学生与那些连四则运算都没有学会的那部分人相比,确实可以,但是人家是多元社会,对那部分人群本来就没有提出过高要求,而对真正有志于从事学术的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又差了太多---从基础上。

          对于我来说,我一直试图把我中学时期的所有印象全部擦掉,现在擦掉得差不多了,也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 家园 你不是很懂吗?从事学术不是大学的任务吗?扯中学干什么?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任务啊,为什么大学不学习呢?为什么这些事情都要推给中学呢?

            确实可以,但是人家是多元社会,对那部分人群本来就没有提出过高要求,

            多元社会的意思就是,要把一部分人培养成什么都不懂的木偶。

            可是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啊,要尽力为每个人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 家园 数学教育一家之言V: 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

            转:数学教育一家之言V: 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

            中国一向自豪中学数学, 觉得 美式强调各人选择, 强调与近代数学衔接,强调与应用结合, 强调螺旋上升, 不强调在初等数学上大量重复练习,不强调证明, 有其显而易见的不足: 基础不稳, 不扎, 算数只会用计算器, 混了半天其实啥也没学到,花里胡哨的, 微积分学了等于没学, 甚至比不学还糟。 (更有极端者认为微积分完全没有用, 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就可以了, 此处不展开了)。

            鄙人还真对此问题请教了国内一资深高级中学教师, 他的评论我整理了一下, 列在下面, 也许对大家有帮助:

            (1) 与世界各国比,中国的数学教育其内容陈旧是突出的。中国花大量的时间在初等数学, 包括初等几何的训练上面, 而稍微近代一点的内容, 如矩阵和微积分训练很少。

            (2) 中国的数学教育极其强调演绎,几乎忽略归纳, 不符合教育原理和认知规律。具体来说强调证明,完全忽略数学定理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但是人的认识规律总是从特例到一般, 数学其实也不例外。

            中国不是没有注意到此问题, 事实上大纲一直在改。 现在的中学数学教育与以前相比, 差别很大。 举几例如下:

            (1) 初中教材有了很大改动。 证明的成分大大降低, 联系生活的成分, 和鼓励学生探索的成分增加。

            (2) 高中大纲有了很大改动。 高中分为必修, 选修。 选修开设多个层次: 矩阵,微积分, 计算机编程, 布尔代数, 线性规划, 都包括在选修里。 当然矫枉一定过正。 现在选修也包括了 几何曲面的分类 等极具中土特色的topic

            (3)虽然大纲有了很大改动, 中学教育未必马上能跟上。 不是每个中学都能把学修课开出来 ( 几何曲面的分类 :) )。 老师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惯性。 还是以高考为导向, 重复做题为基本手段, 鼓励探索和发现的成分太少。但毕竟不是在初等数学里重复训练了。

            由此看来, 是中国以行动在向世界靠拢而不是反过来。

            大概我能记得的就是这些了。

            不久前看一位家长的贴, 提到强迫小孩记九九表, 不禁莞尔。 见帖子 好的数学教育从不背九九表开始 (或 数学教育一家之言 IV: 小学攻略)。

            积善:数学教育一家之言:中美比较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