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第一次货币战争1 为什么说欧洲崛起于中国古代纸币 -- 水管子

共:💬22 🌺1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一次货币战争1 为什么说欧洲崛起于中国古代纸币

    第1章 第一次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欧洲崛起于中国古代纸币的崩溃?

    本章导读: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只能在中国产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为什么启航?

    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多少白银?

    为什么说一代明相张居亲手摧毁了中国古代的纸币制度?

    为什么说银本位是古代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1.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只能在中国产生?

    众所周知,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1023年,朝廷在益州设"交子务",并于第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以取代私交子。并以盐钞为准备金,当时就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纸币调控技术。

    经过宋、金时期的实践之后,元朝的纸币发展的相当成熟。至元24年(公元1287年),元世祖接受杭州人叶李的建议,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发行不兑换纸币,其要求是在民间可以保有金银,并可以向平准库买卖,但禁止私人交易,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通货。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写到:“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无论何人,虽然自己以为怎样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事实上,他们都乐于用它,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以区区一小块纸片,竟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注:《马可波罗游记》,第115页。)马可波罗对纸币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对大汗王国通行纸币赞赏有加,也证实了元朝纸币在当时信誉昭著。

    明承元制,明朝发行的纸币名称为"大明通行宝钞",但是到了明朝中叶,纸币逐渐退出了流通,白银取而代之。

    有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于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事实上,纸币最先诞生于中国,绝非偶然,而有其内在必然性。笔者以为,纸币的出现与流通有三大必要条件。

    一是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我们知道,人们保有与使用货币是为了满足交易与储藏等需要,那么,越发达的经济体,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大。金属货币固然有币值稳定等优点,但毕竟比较沉重,不适于大规模与长距离携带、运输。而纸币相对轻便、安全,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优势十分明显。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对于货币有巨大的需求,而同时期的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经济水平十分低下。

    二是造纸与印刷技术。纸币的出现还需要有材料和制作工艺上的要求,同列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为纸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三是大一统且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纸币本身并不具备价值,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广泛流通,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法令来保证。中国自秦始皇起就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帝国,中央政府的法令为纸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提供了法律保证。而欧洲当时尚未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到处是“封建”的城邦,缺少一个可以号令全社会的中央政府,也不具备出现纸币的可能性。

    因此,中国在1000年前就能孕育出纸币,而欧洲却不得不继续使用沉重的贵金属货币,这是历史的必然。从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纸币之于贵金属货币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也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但非常遗憾的是,古代中国在货币制度上的优势不仅未能保持,反而随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国际贸易而丧失殆尽。

    关键词(Tags): #历史(薏南)#经济(薏南)#中国(薏南)#最早的纸币(薏南)#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 第一次通宝推:楚相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帖,宝推顶起来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 家园 元明的纸币制度谈不上成熟,无节制的滥发

      其实质,与日本鬼子印军需票向中国老百姓“买”东西没啥两样,不过是掠夺人民的手段罢了

      在毫无制衡为所欲为的皇权之下,当然没有建立和维持信用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信用货币制度

      • 家园 后期无节制的滥发是事实,但与日本鬼子印军票还是两回事

          元明时期的纸币制度本身是还比较不错的,既有准备金(盐钞),也有“称提之术”(货币调控方法),但是后来因为朝廷腐败,不执行制度导致虚发盐钞,从而崩溃。

          所以,败是败在执行层面,而不是货币制度本身层面。另外,与日本鬼子在中国印军票向中国老百姓“买”东西显然是两个层面的,一是一国的货币制度,一是利用货币手段掠夺财富,补给军队,完全两回事。

    • 家园 【原创】5.为什么说银本位是古代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5.为什么说银本位是古代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现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货币的供应量十分重要,只有适当的货币供应量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货币供给太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扭曲物价,从而损害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太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百业萧条。也就是说,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应当与该国的经济规模相适应,过多或者过少的货币供给都会造成价值尺度的扭曲与失衡,并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如果能够根据该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提供适当的货币供给,就能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制度的缺点在于政府有滥发纸币的冲动,因此,现代货币银行学理论要求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在这方面,欧洲央行是一个典范。但是以贵金属为本位的实物货币,其供给主要由产量决定,而产量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产量必然导致货币体系的紊乱,从而引发实体经济的紊乱。

      当中国在明朝建立银本位制后,在其后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就完全丧失了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因为中国的白银货币供给主要来自于进口。

      当白银流入时,货币的扩张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当白银流入减少时,经济发展就出现停滞甚至危机。国外学者WS阿特韦尔认为,明朝的灭亡同当时白银进口的锐减有关系。从1610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进口白银大大减少,原因包括:美洲白银产量下降;1630年之前荷兰和英国对中国和西班牙航海的骚扰;1634-1635年西班牙国王的限制贸易政策;1639-1640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2万多名中国人的事件;荷兰封锁果阿和马六甲商道;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中国国内明朝政府在1618-1636年为对付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侵,将税收提高了7倍,投资人宁可将白银窖藏起来等待时机,由此造成流通中的白银大大减少和银贵钱贱,从而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4]

      银本位制下明朝丧失了货币调控手段,不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方法弥补财政赤字,以及刺激经济发展。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人员。时任驿卒的李自成在精简中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次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不久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明王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这个时期白银进口的锐减,但货币调控手段的丧失必定加重了它的困难,动摇了它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受银本位之害的,并非只有明朝,清朝和民国也饱受其害。虽然在清初,中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白银流入,但到了1808年白银流入停止了。欧洲在和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巨额逆差,白银源源不断地从欧洲流入中国,欧洲因此出现严重的白银货币短缺。为了平衡巨额逆差,使白银重新回流,英国政府决定向中国出口鸦片,这就是鸦片贸易的起因。鸦片贸易使清朝的白银迅速外流。1790—1838年间,输入中国的鸦片达440576箱,价值24000万两白银。[5]白银外流导致银价从1821年的每两1000文上涨到1838年1300—1600文。白银外流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战争赔款(2100万元合1476万两白银,1:0.71)进一步使白银外流。据统计,自1840—1915年的75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达到12.5亿两。晚清政府同样国库空虚,最后经由胡雪岩向洋人六次借款,累汁金额为1870万两白银才筹措到收复新疆的军费。而中国,也正是自1840年经历了百年屈辱史。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了《银购入法》,1934年5月又颁布了《白银法案》,其原意是想通过提升白银价格,争取白银集团的支持。美国的白银政策造成白银价格的大幅上升,中国大量白银潮水般外流,1934年净流出白银25673万元,1935年达29000万元。致使中国存银严重下降,这就直接抽紧了中国的银根,金融梗塞,物价下跌,工商各业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钱庄、工商企业纷纷倒闭、停业,造成大面积经济萧条,从而迫使中国进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发《施行法币布告》,宣布废除银本位。长达355年的银本位在中国正式寿终正寝,我们不妨来看一看,银本位在中国的一建一废,中国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建立银本位的过程,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也是白银流入中国的过程;废除银本位的过程,是白银去货币化的过程,也是白银流出中国的过程。一进一出,中国是赚了,还是亏了?我们不得不谈谈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财富?

      货币存在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流通、储藏、价值尺度等职能。货币的形式既可以是黄金、白银、铜这样的实物货币,也可以是纸币这样的信用货币,还可以是今天广泛使用的电子虚拟货币。今天的社会现实已经实证了,货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要在社会中建立广泛的信用、保持适度的规模,从而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哪怕是黄金、白银之类的贵金属货币,如果不能保持币值的稳定,一定造成经济上的灾难;哪怕是纸币、电子货币,只要能够维持人们的信心与稳定的币值,一样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来说,货币的确可以看作是一种财富。但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不管什么样形态的货币,只不过是满足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特别的价值,不能按照其面值视为财富。真正的财富是那些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有形的实物与无形的服务(或服务能力)。因此,一国财富的多寡不应以其拥有的货币数量来衡量,而应以其拥有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来衡量。

      在银本位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得到的一堆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白银,如果它不用于工业或者装饰等实际用途,其货币职能完全可以由其它更加廉价、高效的货币工具所替代,但中国为了获得其货币职能,付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巨量实物财富。在付出了巨量实物财富之后,中国衰落了,而获得巨量实物财富流入的欧洲却崛起了。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随后是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强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中国通过建立银本位的方式,向欧洲流入了巨额的财富,欧洲从此崛起,而中国却由此衰落。崛起的欧洲,又通过战争的方式从中国把白银抢走。

      纵观中国的货币史,银本位建立之时,正是中国极盛之时,随后逐渐衰落。而废除银本位制之后,中国才逐步稳住脚步,并日益强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中国百年屈辱近代史,究其根源,因银本位丧失货币主权是罪魁祸首!(第一章完)

      • 家园 银本位不是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甚至都不是原因

        银本位仅仅在有超级霸权可以操纵国际市场银价时才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明清时期也不是主流状态。

        中国采用银本位的根本原因在某个时期的政府无法维系自己的信用时,不得已的做法,就像尼克松时期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如果美元继续滥发下去,到了人人都不愿意接受美元的时候,黄金白银或者其它金属货币本位制也就成了不得已为之的结果了。

        银本位是一个政府信用缺失最终结果,而政府信用缺失往往是一国经济走向衰落所导致的。而某国采用银本位是该国经济衰落和政府信用瓦解的共同结果,当然还要加上该国民间银储备足够多。

        总之,银本位是经济衰落的果,而不是因。

        关键词(Tags): #政经#银本位
        • 家园 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银本位是一个政府信用缺失最终结果,而政府信用缺失往往是一国经济走向衰落所导致的。而某国采用银本位是该国经济衰落和政府信用瓦解的共同结果,当然还要加上该国民间银储备足够多。

          总之,银本位是经济衰落的果,而不是因。

          中国古代从信用本位退步到银本位,我同意你的这部分观点:“是一个政府信用缺失的最终结果,而政府信用缺失往往是一国经济走向衰落所导致的”。

          但同时,我也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在事实上转为银本位后,欧洲依靠从别的地方掠夺过来的白银从中国“买”走了大量的实物财富,中国只不过获得了用以维持经济运行的货币,而这种货币的获得我们原本有更加廉价的方式——信用本位。

          我无意责怪欧洲人用白银换走中国的实物财富,我只是为古代中国腐败的朝廷将货币发行权拱手相让而感到惋惜!这种货币发行权的丧失事实上加速了欧洲的崛起、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苦难。

          • 家园 同意这部分,但是也不是拱手而是不得已。

            没有一个政府不想维护信用,但是没有一个政府曾经或者未来能够长久地维系自己的信用。

            曾经应该是统计结果,至今尚无例外,至于未来嘛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推理来得到。这就要问一问为什么政府都不能维系信用。

            如果宿命地说,政府就像人一样要生老病死。其实这种宿命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因素——人。政府是由人构成的,人作为个体又是自利的,每一个自利的个体由于自利为政府的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个人争取利益最大化,最后政府必然被组成它的个体掏空,这个时候也就是它行将就木的时候了。

            所谓好政府就是能在与别的政府竞争中表现出更优秀的素质,但是不管曾经多么好,最终都难以逃脱逐步被掏空的命运。

      • 家园 银本位不是问题

        当时很多欧洲国家也是银本位,或者金银混合本位。我觉得问题在于第一在于金融制度,同时期的欧洲金融业通过国债和长途运输的资本借贷奠定了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赋予资本扩张的属性。金融制度比货币本身更重要。第二就是战争,欧洲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全欧洲甚至全球规模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长期大规模的战争造就了近代史上欧洲对于其他地区的战争优势,同时战争规模的扩大化以及民族国家的兴起又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没有货币的战争,只有资本的战争。

        这是我看布罗代尔的一些体会。

        • 家园 银本位有其正面和负面作用,但对中国,整体是负面的

          不管是金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又或者信用本位制,货币制度的核心不在于使用什么材料充当货币,而是货币数量的多少能否与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适应了,那么货币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不适应,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在中国、欧洲乃至全球的货币史上得到了反复验证。

          欧洲一开始使用黄金,是因为欧洲的经济规模当时比较小,数量较少的黄金能够勉强满足其经济活动的货币需求量;之所以欧洲使用金银复本位,则是因为在黄金数量不够的情况下被迫使用白银作为补充。欧洲国家普遍从金银复本位过渡到金本位,是因为当时黄金产量的提高与金银产量比失衡所造成的金银比价不稳定。欧洲之所以使用金银等金属货币而不使用信用货币,是因为欧洲当时是城邦国家,而不是大一统的帝国,缺乏信用货币所必须的法律环境。而后来之所以欧洲抛弃金本位,选择信用本位的纸币,是因为当时欧洲已经发展出具备使用信用货币的现代国家及相应技术。

          中国之所以选择了银本位而不是金本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太大,黄金太稀少不够中国使用,而白银刚好可以。一开始,当中国的纸币滥发濒于崩溃之际,白银的涌入较好地解决了无人限制朝廷滥发纸币的问题,很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所以,银本位在中国并非全无是处,也曾起到正面积极作用。但整体而言,仍然是弊大于利,特别是当西方国家掌握了现代货币调控技术之后,在白银供应不能自给,调控手段又拱手相让的情况下,终于不免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 家园 从明到清300年欧洲白银外流

        为什么欧洲越来越强。中国白银另外一个来源 日本白银 。日本经历了白银外流200年,为什么日本没有完蛋?

        中国经历白银外流仅仅75年 怎么就清朝完蛋了

        明朝更是在白银 进口 减少的20年中 就完蛋了,白银没有外流的时代。

        怎么 世界就中国对白银这么敏感?

        其他国家 混不吝 白银 货币外流呢?

    • 家园 【原创】4为什么说一代明相张居正亲手摧毁了中国古代的纸币

      4.为什么说一代明相张居正亲手摧毁了中国古代的纸币制度?

      朱元璋早在建立明朝以前,就开始发行铜钱,曾设宝源局和货泉局,铸行“大中通宝”铜钱。洪武建元后,又颁行“洪武通宝”铜钱。但是明初铜源十分紧张,朝廷在民间搜括铜器,仍不敷使用,而商人们仍习惯于元朝的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发行纸币。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设立宝钞提举司,次年三月,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体沿袭元钞的形制,分为六等,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折钱一千文、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因此,在明朝初期实际上是“钱钞兼行”,即铜钱与纸币同时流通,民间禁用金银。

      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大明宝钞这种纸币是以桑皮纸为原料,长方形,高34厘米,宽22厘米,相当于7张100元的人民币拼在一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钞票幅面最大的纸币。明钞呈淡青色,外圈是龙纹花栏,横着题写在门面位置的是:“大明通行宝钞”,它的里面上部两旁为八个篆文:“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绘着成贯的铜钱,十串为一贯。如果是五百文的就画着五串,其余的如果是在这个面额下边依次减少。宝钞的下部写道:“中书省(后改为“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钱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尽管大明通行宝钞的发行与流通使用得到朝廷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朝廷滥发纸币,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不得不退出流通。在明钞刚开始流通的二十年内还比较稳定,但后来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不得不滥发纸币。在1385年明朝的各钞局就印发了2700万贯——3400万贯左右的新钞,到了1390年,印钞的数量就倒到了7500贯,增长了120.6%——177.8%,之后还愈演愈烈。

      疯狂增长的纸钞,使得纸币兑铜钱和白银大幅贬值。明初时一贯宝钞折1000文铜钱,或一两白银。随着纸钞的大量印发,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一些地方的宝钞开始贬值。特别是南方两浙、江西、闽、广一带,民间重钱轻钞,钞一贯,只能换铜钱160文,若按铜钱购买力不变计,用纸币计算的物价已经上涨了六倍。民间开始私用金银交易。政府虽然一再重申不准使用金银交易的禁令,但宝钞仍在继续贬值。至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钞一贯只值铜钱一文,通胀达到1000倍以上。明初时,银一两合钞一贯,15世纪初合八十贯,15世纪中超过一千贯。

      明钞不仅兑铜钱和白银大幅贬值,其实际购买力也极度贬值。初行宝钞时,米一石值钞一贯,到成祖永乐二年,已上涨到米一石值钞三十贯。到宣德初年,米价已达宝钞五十贯,民间不愿用钞,政府不得不允许民间用实物交易。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全国上下不愿用钞而用银、钱,朝廷只能放弃使用白银的禁令。到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年间,钞法已实际上废止不行了。

      一方面是不断增发的纸钞,纸币信用丧失,另一方面是在对外贸易中不断收入白银,相对于滥发无度的纸钞,不能随意增长的白银其币值更加稳定,受到广泛的欢迎。白银从官方严厉禁止的非货币贵金属,逐步占领了原本由纸钞流通的领域。最初仅限于民间的交易,后来逐步被官方认可、接受,最终完全取代了纸币的地位,其标志性事件是一条鞭法的颁布。

      万历九年(1581年),一代明相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并不是并于货币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赋。在此之前,税赋的征收主要是通过实物来进行的,但是,一条鞭法将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成银两缴纳,首次从中央政府层面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自此中国进入事实上的银本位制时代。一条鞭法的实施,是白银在明朝完成货币化的标志,也代表中央政府信用为基础的纸币制度完败于银本位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之后数百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条鞭法之后,明清两朝执行的都是银本位制。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则例》,规定以“元”为货币单位,银币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这是中央政府从法律上明确地确立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再次以法律形式确立银本位制。民间保有量很高的“袁大头”银元就是银本位在中国的具体货币形式。

      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克,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大型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同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

      1935年国民政府又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

      银本位从1581年建立,到1935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长达355年。

      关键词(Tags): #货币战争#第一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