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些事实以及其他 -- 史文恭

共:💬478 🌺5477 🌵1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点我了解的情况。

                住家保姆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都得是用着放心、反复挑选才行,所以薪水会略高,而且,您说的3000元包吃住应该属于偏高的了(我在华南的国际大农村);月嫂更是属于技术工种,而且在一般人眼里还是业务性较强的,关键是口碑要好(毕竟事关唯一的孩子),所以,如果听到有好的,都愿意出高价抢过来(对这一类,6000元左右确实常见)。但是,对普通民工而言,特别是技术性不强、可替代性高的一般性工作来说,收入(包括奖金等)确实很低,月入2000元左右就不算低了(不能只看时薪或日薪,因为一般这类工作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所以单次的要价会略高)。

                工作原因,对东莞地区的外贸企业有所了解,尽管没有客观准确的数据,但上面的数字,应该不会是说少了。前两年富士康工人要求涨薪的事件及调整后的薪酬数可以作为例证(东莞地区的多数生产型企业薪资水平肯定是比不过富士康的)。

          • 家园 每月不到3000元,私企约为1500元

            这还差不多。不然,中国都富裕成啥样子了。

      • 家园 50算高薪

        学徒工17元,转正20元

        大学毕业40元

        一般人也就20~30元的收入水平

        • 家园 我在的苏北小城78年的月工资是

          徒工第一年13元,第二年15元,第三年18元,徒工期间每年有20元衣服费。转正后一级工27-29元,第二年升二级工32-34,大学生工资是52.5.大专是45元,中专是40元。我82年毕业在无锡月工资是54.5元,加上营养费、夜餐费每月80元

        • 家园 得看地方吧,我在北京,

          那是二级工是四十几块钱,大学毕业转正是五十六,中专毕业惨点,是三十七,日子久了,可能记忆有误,但三十七不会错。

        • 家园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615元,月平均工资51元。当时还没有高管呢。拿高工资的只有国家领导人和少数高级知识分子。

      • 家园 虽然是专业研究成果,虽然那时的钱比较值钱,

        虽然以那时生活水平比现在低来论证那时政策不如现在不合理,但那时的月收入50还是不可能等于现在的4500元,而是低不少。当然您是搞经济的,也必然知道很难算出比值。我的估计是50大体相当于1000。只是估计而已。

        • 家园 “等于”这个本来就不严格

          比如上海78年没有地铁,从火车站出来到家可以叫机动三轮车。但是好象不像现在出租车这样普及,也不能随街叫。现在有出租车,有地铁,还有越来越多私车。

          86年去参加一个竞赛,学校比较偏远,回来刚好碰上上下班,公共汽车每站光是上车人吊车就是5-10分钟,一共挤了一个多小时。但是当是车票记得是5分还是1角(当时上海是按照上车下车之间的站数算钱),现在这个距离地铁可以15分钟到达,但是要几块钱。但是这里几分钱“等于”现在几块钱。

          你还可以说在“行”上面,78年的机动三轮车“等于”现在的出租车,机动三轮车的租金便宜,现在出租车贵,所以78年钱比现在值钱。还有78年的自行车低于一百块,现在私人汽车价格在五万以上(且有堵车污染车祸碰瓷等等种种不如自行车的地方),所以78年的几十块比现在五万要值钱。

          如果假定就是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就算工资还是50块,一定会有现在这么多的地铁公交,这么多出租车,这么多私人车,而且出租车会和机动三轮车一样便宜,私车会和自行车一样便宜,地铁公交还是5分钱一张票。这个假定我们无法伪证。

          • 家园 78年的自行车高于一百块,大约在一百二到两百多之间。

            轻便自行车(26我28的,见不到其他规格)一百多,加重的要两百左右。

          • 家园 经济学里比较不同时期物价有一些常规

            另外请查万晓西原文。

            不同时期比较肯定会有不同商品种类、质量变化等差异。但是肯定不会把不同商品放在一起比,不能拿自行车和汽车比,也不能拿三轮车和出租车比。万文里在交通方面举例用的是北京地铁。

            你用的公交车的例子相对适用一点。比如现在如果还有同一线路的公交车,那就比这趟线路的公交车的价格。这样比,也不尽完善,比如你说的当时挤车的情况,假设现在没有了,那么可以理解是同一商品,质量改善了,那么单纯比较物价不能充分反映这种改善。

            但是也有不少商品,显然是过去质量好,但是在统计上仍然将它们作为同一商品从而夸大了现在数量增长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是食品。比如大米,在比较价格时肯定是看过去多少钱一斤,现在多少钱一斤。但是过去的大米是与现在的大米不完全一样的。过去的大米可能是有机或半有机的;而现在的大米不仅不是有机的,甚至可能是受重金属污染的。

            所以,跨时间的价格比较,只能求个大概。至于质量变化,两个方向的情况都有。

            • 家园 你要说大米

              就不能不提粮票吧。

              过去农民进城还要开介绍信换全国粮票的。上海是90年才取消粮票的。

              粮食和其他食品供给多了,自然容易良莠不分。但是不能说怀念供应缺少的时候。你举大米,我来举个牛肉。比如美国的牛肉产量高供应多,但是可能很多含有激素抗生素,欧洲供应也不少,但是也出过疯牛病,而某非洲发展中国家的牛肉产量低不好买,但是可能全是健康的。如果要从数学模型比较,应该数量乘以质量。质量可以给一个分,比如高质量给高分,低质量但是不危及生命安全的(比如美国那种制造了大量肥胖症的但是价格便宜的)给低分,有毒危及生命的给高负分。如加权统计起来更有说服力。如果“受重金属污染的”流入市场的等级不清楚,从消费者患病比例的有没有办法可以有一个统计模型。

              还有就是消费者习惯的问题。比如你在多伦多住过,听一个CBC美眉说,多伦多小孩在麦当劳打工,有时候有个怨气或者恶作剧就往卖出去的汉堡上吐口唾沫,这种情况不少,她也干过。但是这个虽然恶心,但是不危机生命安全,也眼不见为净,我要赶时间也照样去买。

              地铁可比性也要比通车里程,车次频繁程度,车站建设。所以又需要一个质量因子。

              您另外一篇温饱的问题那个人均产粮量,不联系到分到每个消费者多少,和温饱的联系就不那么直接了。比如库存起来了战备了,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分配到本国人民身上了。你有没有这些数据可以参考。

              • 家园 搞点经济数据不是那么容易的

                库存战备,对外援助,这些会影响粮食产量与粮食消费量之间的差额,但一般只是几个百分点,甚至不到两三个百分点。如果这些用途的比例在年与年之间变化不是很大,或绝对值变化不是很大,那么并不影响年与年之间的比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并且粮食基本自给自足,人均粮食产量基本就可以视为人均(未加工的)粮食消费量。

                你没注意吗?我已经有言在先,对粮食加工损耗和可能的分配不均做了预留。所以虽然严格来说只要180公斤就可以吃饱,我还是说以250公斤作为吃饱的标准。

                我上个帖子只是给你介绍一下经济学统计物价、计算价格指数的一般常规。与是否怀念某个时代无关,那是另外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对于类似的商品,质量差别都是忽略的。有些时候,也试图做一些质量调整,但所使用的方法也不是没有争议的。我不过是试图向你说明,常规的统计物价的方法,既可能忽略某些质量改善,也可能忽略某些质量退化。但是在整体上,改善和退化可能大致抵消。

                另外你举的有的例子,混淆了价格和数量的比较。比如地铁的价格是价格,通车里程和次数那是数量,也就是说在经济统计里属于产量或消费量。当然,如果同一票价如果代表了不同的数量,比如通车里程数,那通常是要调整的。比如,在比较时,会比较每公里多少钱。

        • 家园 万晓西的说法是

          如果光算吃穿用,1978年的50元大概顶2005年的1000元(他的根据是78年的城市职工过得显然比05年的农民工好)。如果把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算上,可以顶3000元。

          把05年的3000元折算到现在,按官方通货膨胀率是算不到1.5 (也许有个1.2)。但是从经验上,粮价、油价、房价、择校费、手术红包平均下来算它一年涨个10%不过分吧,五六年下来不就是50%以上了。所以乘个1.5。

          • 家园 史文恭的原文所说

            1965年,中国农民年平均从集体分的收入是52.3元,1976年为62.8元。十一年间增加10.5元,每年增加不到一元。到1978年,至少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得温饱。

            1965年,全民企业职工月工资年合计为652元,1976年下降到605元。1977年全国职工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比1952年还少0.9平方米。到1978年,182个城市共有缺房户689万户,占这些城市总户数35.8%,其中长期住在仓库,走廊,车间,教室,办公室,地下室甚至厕所的131万户,居住面积不足两平方米的86万户, 三代同堂,父母同大子女同室,两户以上职工同屋的189万户,住在危房的还有上百万户。全国约有两千万人要求安排就业,大专院校,中技校和家居城市的复员军人105万,按政策留城的知识青年320万,插队知识青年700万人,城镇闲散劳动力230万人。

            从史文恭的数据,

            按照他的数据,文革前:农民52.3,城市全民企业职工652。

            文革结束:农民62.8,城市全民企业职工605。

            文革时候农民的收入(从集体分到的收入)是全民企业职工的大体1/9-1/10。能否反驳。或者解释一下从农民有多少从集体分到的收入以外的收入。

            2005年万得出的结论是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不如1978年的城市职工。但是如果维持文革的社会结构,农民不出来打工,到了现在是不是还是不如城市职工,而且“不如”的数量级还更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