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时事和时局 -- 井底望天

共:💬195 🌺1954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教光年兄,外储中由于币种贬值和投资损失的问题

            外储对应国内已发放的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利用外储对外投资时,对应的是央行的资产。

            如果投资的资产产生了损失(比如币种贬值、中投各种投资损失等等),就会导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不平衡,央行是如何去对付(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如果不作调整,岂不是对应的已发放的国内基础货币总值(负债) > 资产?

            烦请光年兄解惑 ,谢谢!

            • 家园 阿弥陀佛 幸亏这种情况没发生

              或者说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考虑你的问题。否则你的问题还真不好办。很前卫阿。

              纯理论的话,有前提的情况下,外储投资本金(对应已发行人民币那部分)发生投资损失,相应的人民币理应发生对应的缩减。这样达到负债表平衡。如果需要达到完美平衡的话。否则理论上是超发本币了。

              你问题里有两小点挺有意思的。也很复杂。币种贬值你指的是外储贬值缩水吧?这个问题和假设的中投外储投资发生损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概略可以这么看。一个是国家层面的(1级委托,国家委托央行管理外汇储备),一个是企业层面的(2级委托,1级受托人委托2级代理进行企业层面的投资)。

              在国家层面发生外储贬值,其实是相对本币而言的。这个时候外储对应的信用缩水,本币对应的信用保持不变或增加。这个时候不存在缩减本币的问题。负债表账面上是平衡的。至于信用平衡的问题,要复杂的多。而信用平衡,其实是隐藏在本外币账面平衡下真正的问题的核心。

              中投如果发生了损益,如果一定严格反映到负债表,确实存在本币缩减的可能。不过细账不好算。第一要看有没有必要。国家外储投资构成是保密的。盈亏外界无从得知。这个有没有必要无法推测。第二要区分中投资本的来源。也不好算。理由同一。不过一般认为。总体来讲中国的外储投资总体还是盈利的。所以,阿弥陀佛上帝保佑,你的让人很挠头的问题大家基本上都装做不存在了。

      • 补充
        家园 下面这几个字很刺我的眼

        所以倒底这次牺牲的战士

        我最多可以接受"丧生的士兵",我更愿意用"被击毙的侵略者".

        我承认我这是在秀屁股,没办法,被刺激了么.

        关键词(Tags): #刺眼 击毙 侵略者
    • 家园 说到德国、日本与中国的对比,也凑趣说上几句

      一、将扩张时期的德国、日本与现在的中国进行对比,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这些分析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

      1、美国,这个非常好理解,帝国需要一个敌人,既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那就用最新,最明显的一个家伙做靶子。任何帝国都会如此。

      2、日本,这个也不难理解,日本人最让其他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既不是白人世界的思维,也和东亚大陆上得其他国家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耀武扬威的战败国,对中国的蔑视心理尚存,而又在目睹这个国家的重新崛起,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会做出什么,倒是普世的而不分国界的。

      二、因此这种类比的使用是带着一定目的的,换句话说,更多的是出于短期内特定用途目的,而不是出于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的目的。

      这种类比最明显的潜台词就是:中国在走德日的道路,而历史证明,德日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它们挑战了旧秩序,它们失败了,所以。。。。。。。

      与这种类比同时伴随的还有另一个历史更悠久的理论---德国自不量力、恬不知耻、蚍蜉撼树,挑战英国的海权,德国可耻的失败了。

      然后就是把海权神秘化,宗教化,变成了类似天定命运的东西。

      三、德国的失败与威廉二世有关,但根子却在于俾斯麦。

      德国是在其他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变成帝国的,话题说的远一点,它类似于在白垩纪晚期走上演化舞台的沧龙-----沧龙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地质学时间的程度而言)变成了海洋中食物链的最高层,德国也是如此,它在帝国成立后很快的成为了处于最前列的工业强国-----换句话说,它需要市场,原料产地,也就是说,需要扩张,需要殖民地,帝国天然需要扩张。

      而俾斯麦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他满足于在德国国内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的下台是必然的,而在他所有的政治安排里,将德国利益与奥匈利益捆绑是最大的错误。奥匈与沙俄有着不可调合的矛盾,将自己与奥匈捆绑在一起就意味着与沙俄为敌,更麻烦的是,沙俄有着更多,更强大的盟友。

      在军队,特别是海军建设上,威廉是听从了提尔匹茨的建议的,而提尔匹茨恰好认识到了德国与其他国家在扩张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因此将海军建设成了一支强大的远海舰队,而目的也很简单------为了在战争可能发生时能够有砝码消除战争。

      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原因复杂,但建设一支强大的舰队不是原因,正相反,如果在战争中他们能一直让这支舰队寻找机会与英国人决战,战争的形式会有改观。

      而二战同样是类似的局面,纳粹德国为了解决国内的问题,必须诉诸于战争,而国内的资源不足以维持持续的战争,所以,德国在整个二战中陷入了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树敌越来越多的局面。

      而德国摆脱这个处境,能够比较平和的和列强分享海外利益,最后是依靠战后世界格局重新划分实现的。

      • 家园 从武装崛起转向和平崛起的欧盟,是德国崛起的关键

        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两次努力,终结了德国通过武装扩张道路实现崛起的思路。最终德国通过欧共体-欧盟的道路实现了和平崛起。

        欧共体创立的初衷是深度控制德国经济,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将几个国家的经济紧密捆绑在了一起,最终实现了跨越国界的经济共同体。经济上的联盟最终引发了政治一致的诉求,从而导致了欧盟的现实需求。

        但是继续往下走,就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互斥效果在起作用,互相吸引需要等待地区间经济结构重新布局。

      • 家园 俾斯麦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

        俾斯麦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并不是满足于德意志内部解决问题,而是觉得在那个当下,只有先整合德意志内部,才能再解决对外的问题。至于奥地利,俾斯麦是普鲁士的宰相,他的原则是以普鲁士为主导统一德意志,奥地利对于这个目标来说,太庞大了,于是把奥地利排除在了外面。沙俄本来和普鲁士就有纠葛,和沙俄的对抗是早晚的,那么拉不拉奥地利,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