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年轻一代中国人的迷茫:也说中国政治话语的代际深沟和改革 -- 酥油茶

共:💬142 🌺885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每一代都这样

          70后,80后在这个年龄段时都被批斗过,不过“脑残”是针对90后的新的形容词汇,其实可以探讨一下。。。好吧我删了。

          • 家园 不用删呀

            我开头就声明了嘛,不是针对你的内容。

            九零后是脑残还不都是媒体捧出来的印象!

            就像之前八零后声讨叫兽砖家把他们说成垮掉的一代一样。

            脑残这标签00后也有被贴过。

      • 家园 90后的分析。。。

        感觉似对又似不对

        ps那个被人肉并遭奚落的共产主义90后是谁啊,没听过这事啊以前

        • 家园 90后的话

          确实有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很多城市90后可能相比85后反而更加“保守”,90年中后期有一个文化产品进入很自由的时期,2000年后反而开始变得没那么容易。

          其实几代人接受的中小学意识形态教育都差不多,但社会气氛变了,变得世俗化,娱乐化。

          农村的留守儿童,精神世界比城市可能更阴暗一些。

    • 家园 大学不要钱的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大约不到百分之五。

      工作包分配的时候,分你到边疆、贫困区你也得去。

      房子分配的时候,为能分到一套不大的房子,能打的头破血流。

      • 家园 不到5%的知识精英能够到边疆和贫困地区去,这是好事情啊

        不到5%的知识精英能够到边疆和贫困地区去,这是好事情啊

        何况边疆的房子并不紧张。

        80后为物质发发牢骚也就算了,毕竟从80后懂事起,物质条件就成唯一价值了。而且80后的行为准则从事标准,也以此为根据。80后的说法在80后的话语逻辑中才有效。所以我也不支持80后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其懂事或者出生之前的事情。所谓免费大学包工作分配房子等等,过去的事情放在80后的思维中是变了形的。

        但是80后之前的人,我们爷爷奶奶或者父母那辈人。他们所作的事情,例如80后认为天经地义的名牌大学毕业就要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过幸福生活,而不是去21基地这样的偏远戈壁滩或者某个穷山沟里搞科研或者做行政工作。可这种事情在他们的年代,是无比光荣和自豪的事情(至少主流的社会意识如此);又或者钢厂纺织厂住房紧张,生了孩子父母来带孩子一家4、5口挤在一个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职工宿舍里,哺乳期还得上班云云这些事情,这在当年工业产品匮乏需要加班加点工作的年代,是正常的事情。正是因为80前的一代人,他们匮乏下的勤奋、自我牺牲、辛勤付出,才将中国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拉入工业国家的行列。80后因为没有经历,不知道其中艰辛,认为这是轻而易举天经地义的。可80后之前那些辛勤付出的人,是应该以这个为自豪并教育80后的。最不济,在80后的物质哲学逻辑下,也应该保持对自己当年(因为历史惯性的)匮乏下仍旧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的赞扬和信心。何以你们80前的经历过苦难并亲手改造生产克服苦难的人,不以这样的经历为荣,反而用80后的话语氛围、价值观念,来诋毁自己的那个时代呢?没有你们那个时代的奋斗,80后能有多大的从容和余量来赤裸裸的用物质标定每个人每件事情呢?80后上大学的普及、对于工作选择的自由、对房子的挑三拣四的权利,不都是你们前人辛苦奋斗打下的基础么?80后不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也就罢了;80前的人们何以也要否定自己的奋斗,迁就80后的小年轻们,对其对于匮乏、贫困和苦难的幼稚看法随声附和?这不是否定自我了么?

        我是一个80后,我不知道前辈们何以要否定自己在我看来值得自己和整个民族骄傲的光辉历程。就算是以“人性回归”为名,说自己也有七情六欲物质追求,为了国家民族牺牲自我的感觉并不是多么美妙,我毕业也想留北上广无奈却被分配到了边疆。可木已成舟,时光不倒流。您们的功绩都已经留下了,现在物质也有了,名利双收多好。就再否定那个时代说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一百遍,自己的青春又能再回来么?要说为80后着想不能踏入您们的前车之辙中,所以要碎碎念,要给现在的年轻人打预防针。但我觉得中国历史上也少有您们那个时代的广泛的牺牲自我、大公无私、勤劳而少求回报的(又或者说“很傻很天真”的)人民群众了。现在的80后猴精这呢,绝对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挂弦,不见利益不撒手,何必操心呢。

        通宝推:采诗,隔路山贼,
        • 家园 不知道你从哪看出我在“诋毁自己的那个时代”

            我的帖子是针对这个段子:

          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上说,我们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我们大学的时候,小学不要钱。我们上学的时候,工作包分配,我们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到我们能挣钱,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事情不那么简单。

            要想能上大学的人多,全靠国家出钱是不可能的,没有大学自费的政策,现在的入学人数不可能这么多。再说,国家的补贴应该惠及大多数人,任何时候能上大学的人数都要少于中小学,大学免费中小学交费是本末倒置。

            上大学的人数少才有可能包分配,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愿包分配,因为包分配就得指哪去哪。在那时,你不经过国家分配是找不到工作的。

            房子分配的时候呢?一是普遍性的房子少,那时能分上建面七八十平方的房子是极其难得的事。二是贫富不均,能要到钱盖房子的单位有房住的人就多些,要不到钱的单位根本没房子分配。就是在有房分配的单位内,有的经常换新房,有的根本分不到房子,我们单位还有过两家人合住一间房的,是一间不是一套。而那时的工资中不包含住房的费用,也就是预先扣除了,事实上就是拿大家的钱盖房子给部分人住。

            单说这几件事,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 家园 还是为谁靠谁谁分享的问题

            《论语》中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千年前的古人就提出这个问题,但人性是自私的,谁不想比别人好一点,千年来都没解开这个难题。

            推荐您看一本书《辩证的人权经济学》,“科学”地证明了“公平的,就是高效率的;低效率是因为存在不公平”。从而煞费苦心地将人们从希望在所谓“公平和效率中取得平衡”中解放出来。多好,了不起的发明。

            住房、工作您就别唱赞歌了,都成了大多数(或者一部分吧)中国人的隐痛了,到您这儿唱起赞歌来了,您是生活在中国吧?或者JY除外。跟过去比没关系,比钱多、比吃喝好、比有钱就自由了都可以,用社会热点问题比就弱智了。

            • 家园 我唱的赞歌在哪里?说来听听?
              • 家园 我不会狡辩,但听得懂言下之意

                我们也来纵向比:单说这几件事,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或者说原地踏步?

                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只论古,不谈今,我觉得既然各有各的问题那我们既不论古也不谈今好一点,麻子不谈人脸上的疤,谁也更好看一点。曾经我的很多想法和你类似,一样推崇今天的好日子,那文革简直就是地狱,最不好的就是不自由。但自由完了更多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吃好了喝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不开心,于是就想为什么?人性中的贪欲是永远无法一一满足的,幸福不是和以前比,是横向比,幸福真的不多。我不是坚定的文革赞歌派,但我坚决反对全盘否定,尤其反对用文学渲染的手法来抹黑的做法,五四反封建割裂、建国后前三十年割裂、如今还是割裂,还有那些价值观是我们共有的。

        • 家园 老南京大叔只不过在还原事情真相而已

          何谈否定整个民族骄傲的光辉历程,如果你认为他在否定历史,那就请你指出他说的哪些东西不是事实。

          • 家园 我不反对真相,反对的是对真相的观察角度

            我反对的不是事实

            而是反对拿现在的价值观来谈论过去的事实

            我就只想问列举“不到5%的人上大学”“出来了还要被分配到边疆和贫困地区去”“为争套房子打破头”这些事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或者说佐证哪些论点)?澄清这些观点还原本来面目对于现下“不明真相”的年轻人,又有何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这种意义指向什么样的未来?

            • 家园 你先要弄清楚一个事实

              不是5%的能上大学的精英都到边疆和贫困地区去了,而是那些从边疆和贫困地区考上大学的人最后大多回到了家乡。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人,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林业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回到了我们这里一个不大的林场。而我们这里,过去、现在和相当长的将来,国家甚至民族给我们的任务就是生产粮食,多多的生产粮食。对于这个人来说,回到家乡,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场悲剧。他的同学,留在省会以上城市的,副厅、正厅都有了;在林区的,也都干得不错,最少个人的经济效益和实现的社会效益都不错。而他现在过着一天两顿酒的生活,曾经学过的东西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一个人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地方,最后不得不永远在这个地方生活、工作,这个肯定不是正常的事情。

              哪来哪去的分配制度,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事实。

      • 家园 说的是

        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考上个大专就沾沾自喜。分配房子是论资排辈,尤其是大城市,单位分房子能打破头。30岁分到两居室就笑开了花。我外婆到50岁才住上有独立卫生间的楼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