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以军的新问题 -- 晨枫

共:💬75 🌺37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以色列打到开罗?

      以色列军队从独立战争以来,就一直是中东的常胜军。在1973年的十月战争中差点阴沟翻船,但最后才是胜利地卷土重来,反攻之师一路打过苏伊士运河,直至开罗

      印象中只是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苏伊士城,离开罗还远着,连直指开罗都说不上。

      • 家园 笔误:应为“直指开罗”

        苏伊士到开罗135公里,以军最远打到苏伊士以西20多公里的地方,谈判地为101公里,这是开罗市中心过来的距离,你说是远还是不远呢?

        • 家园 看怎么说了。

          以军从埃及两部队之间穿插突破,后来好像是沿运河往苏伊士城打。最后的进展,相对开战前从距离上没前进多少。如果进一步深入,不过是强弩之末。反而埃及在运河东边还占了一些滩头阵地,后来打打谈谈的时候还通过运河取得一些补充,理论上反手过来包以军饺子也并非不可能。这离开罗的100公里,对以军而言,就像德国人在莫斯科看到的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不觉得可能达到。毕竟埃及还是个地区性大国。

          • 家园 当时埃及还有预备队吗?

            当时埃及还有预备队吗?

          • 家园 非也非也

            以军过河后,兵分两路(不是计划如此,而是沙龙自说自话导致的),沙龙师往伊斯玛利亚打,阿丹师往苏伊士打,卡尔曼师掩护阿丹的右翼,梅根师把守桥头。到阿丹在打苏伊士的时候,运河东岸的防空导弹已经扫清了,第三军前面是以军的西奈师(师长是一个老将,名字一下子忘了),背后后路被切断,头顶丧失了防空掩护,已经是死路一条了。打打谈谈时的补充都是通过以军放行的人道救援,不存在反攻的可能。另一方面,阿丹和开罗之间已经没有成建制的埃军,以军的浮桥已经有好几座,后援还在源源上来,和德军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尖顶是两个性质。你如果对这段历史有兴趣,建议看看阿丹写的On the banks of Suez,里面对战事、战术决策过程、双方战斗序列、最后停火线都有详细的描述。

            • 家园 埃及还是有战略预备队的

              战前在开罗周边部署了第一军团应该就是他的战略预备队。况且以军合围的是埃及第三军团,第二军团还毫发无损。要是以军真的要打一场歼灭战,那代价估计不会小,毕竟此时埃及军队和六日战争里的埃及军队已经完全不同了,精神面貌、士气和战术素养都不同了。

              • 家园 这已经不管用了

                在开阔平原上,第一军团要展开和以军坦克对打的话,还没开炮就成了以军空军的靶子了。运河东岸的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的情况差不多,前进不得,后退无路,也没有了SA-6的掩护,要是离开掩体,立刻成空军的靶子。此前埃军曾尝试或向东突击的,一离开运河沿线的防空导弹掩护,就立刻被以色列空军打散了架。至于精神状态和士气,在以军过河之初,还有拼死一搏的勇气;到苏伊士战斗的后期,就兵败如山倒了。以军要直接进攻开罗,肯定会困难重重。打苏伊士的外围很快,打进城里就损兵折将,打开罗更是如此。但要打到开罗城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 家园 以军也已经达到胜利的极限点了

                  石原莞尔提出胜利的极限点理论,认为所有胜利都有极限,超过极限就会向失败的方向滑去。我认为第四次中东战争里阿拉伯军队的极限点是:埃军冲垮巴列夫防线,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之后以军逐步通过稳守反击+大胆穿插击溃阿拉伯军队的攻势,扭转了战场局面。

                  但是我个人认为直到战争结束,以军仅仅是战役层面上获得改善,战略层面上两线作战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善。西奈半岛上,无论是选择围歼埃军第三军团也好,还是大举向开罗挺进也罢,都要付出重大代价。实际上以军在进攻苏伊士城的战斗里付出不小的伤亡。戈兰高地方向上,虽然以军已经向大马士革挺进,但面对的不单单是叙利亚军队的抵抗,伊拉克、沙特等国装甲部队都在沿大马士革方向严阵以待与以军死磕。对于内线作战,叙利亚方面早有准备:对以军进攻方向上坐标进行了精确测绘方便炮兵进行炮火支援,曾发生过叙利亚一个火箭炮营一次齐射摧毁以军整列弹药车队的事情。

                  当时美国通过空运向以色列提供物资,苏联也在提供。如果战争多打几个月,Mig-23战斗机、飞毛腿导弹,可能还有T-72坦克都会上阵。战后叙利亚仅仅经过6个月时间就把战场上的损失补充完毕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定以军取得战争胜利,至少在停火前态势上以军处于优势地位。我想说的是,对于阿拉伯方面而言,坚持内线作战、稳守反击是必须遵循的战术原则。对于以色列而言,如果想确保自己安全,保持战略态势上的优势要比多占领对方领土更有意义。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算抛砖引玉,引起大家讨论。

                  • 家园 1973年中东战争的阿方前景可没你说得这么好

                    阿方联军除了埃及,叙利亚以外, 还包括伊拉克2个旅和1个约旦装甲旅. 按照当时在以色列的西方观察员的看法, 整个战争中只有约旦旅表现最好最稳定, 但可能是受英国人教育得太深入, 约旦旅的表现不错主要体现在防御战方面, 更重要的是约旦王室没有打算跟以色列打全面战争. 至于伊拉克部队~````我记得好像只打了一战, 然后因为跑得比以军快, 所以以军没能给他们造成重大打击. 至于沙特嘛~```从头到尾都在精神支持, 估计连军费都没帮着报销一点.

                    • 家园 没有沙特带头就不可能有石油禁运

                      沙特有没有直接出兵还待考证,但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小嘘。战前萨达特出访海湾三国,不但一定程度上弥合了阿拉伯世界的裂痕,而且阿拉伯世界低落的士气重新高涨起来,单是沙特就答应提供大笔军事和经济援助给埃及,合计超过11亿美元,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约旦也答应一旦开战就陈兵约以边境牵制以军。

                      至于战争后期的石油禁运,也是沙特国王费萨尔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这里面不单纯是出于民族大义,也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石油输出国里沙特的决定最有分量,沙特开始禁运石油后,其他产油国才起来响应。

                      阿拉伯国家一旦步调一致,以色列就很难得手;反之就容易为敌所乘。

                  • 家园 这只是对历史的假设走向的推演

                    实际会怎么样,谁也不会知道。个人认为,十月战争停火时,以军的和对手的相对态势相当于共军渡江后但还未打进南京、上海时的态势,你可以说国军依旧有多少万大军,共军远离传统后方作战,还有美援因素,等等。好在这段历史我们是知道的。

                    • 家园 这个类比恐怕不恰当

                      就像你说的:假设永远是假设,实际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但把以军类比成解放军恐怕不恰当。阿拉伯世界的民众绝不会把以军当解放军来欢迎,以军真的要一根筋往人家本土打,迎接他们的绝不会是鲜花和茶水。一个埃及飞行员回忆自己迫降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先跳伞的以军飞行员从愤怒的埃及农民手里救出来就说明问题。把当时以军的态势类比成淞沪会战结束后的日军恐怕更恰当些。

    • 家园 晨大真牛人也!

      大牛!

    • 家园 难得坐沙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