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钩弋夫人可没捡到大便宜

        把自己小命赔上,给儿子换了个皇位,可没干2年,儿子就死了,还没后。皇位又回到卫太子一脉。而且这些年,朝廷掌权的还是霍光,霍去病的弟弟。所以说起来,这边也不是就三颗大树,一片荒原。反而李家后面没出什么人物了

        • 家园 在当时肯定是她捡了便宜啊。

          昭帝死得早那是命不好,他要能像武帝一样活够七十岁,那就完全没有卫太子一脉什么事了。

          但这不能说明昭帝没捡着这个便宜。

          至于李家没再出人,是因为李家终究是臣,不是皇亲,力量完全不对等。再说我说的世族,李家不出人,世族当中没有出人吗?世族可不止李家这一家子呢。

          而且我也没有把李家跟整个卫氏对立的意思。我不过是说霍去病的死有可能是世族斗争,武帝平衡的结果。以一个霍去病对整个世族,可没小看卫氏这三棵大树。

          至于卫氏,卫太子输得那么惨,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后方强力支援的原因。至于霍光,单支一脉,他死之后,整个霍氏就没了。

          卫太子一脉怎么也不会算是卫氏的人啊,那都是老刘家的人。

          那要这样算,武帝岂不是王家的人?

          要是宣帝认为自己是卫家的人,肯定不会把霍氏灭族呢。

      • 家园 看的出楼主很认真地读书了

        《史记》前半部分我少年时曾读过,不过当时见识有限,也仅仅读过而已。

        现在书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应该再翻出来好好读一遍的。

      • 家园 关于武帝的用人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似乎更偏好使用新人,与唐太宗更爱用老油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得武帝的一个大臣曾向他发牢骚,说陛下用人就像堆柴火啊,新来的柴火都堆在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后来者居上”成语的来历。

        • 家园 呵呵新人的性价比当然比老人高太多了。

          唐太宗肯定不可能真的爱用老油条,否则他就比汉武水平低了不止一个层次。

          贞观之初,无论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还是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都是新人,即使是李靖、徐茂功那也是不受李渊亲近重视的人。《贞观之治》有一集,老臣裴寂摆武德年间的旧例。上面的一个人就说到:“现在不是武德是贞观了”。内中很有深意。

          而且贞观中后期新人也不断崛起,如果一个政府不能做到吐故纳新,后浪推前浪,那这个政府必定不可能苟活,更不用说发展、抑或成为治世/盛世了。尤其难得的是,这些人才都是人中龙凤,旷世奇才,因此贞观之治成为中国政治至今无法逾越的标杆确属实至名归。

          关键词(Tags): #历史#政经#管理
        • 家园 可能跟武帝所处的时代有关吧

          军事上:

          中原传统的作战模式是步兵加战车,骑兵只是一个辅助兵种;武帝时,北征匈奴的主力是骑兵,步兵和战车反倒成了辅助兵种,东征朝鲜、南下岭南,主力虽然是步兵,但是需要水军这个新兵种做策应。

          面对新的作战环境和作战模式,新人的适应能力怎么着也比老同志强一点吧,他们各自的极端代表就是霍去病和李广。

          政治上:

          为数不多的能够给武帝造成威胁的功臣,在他登基前要么自然死亡(梁王刘武),要么被景帝整死(周亚夫)。窦太后去世后,武帝又利用窦家和田家的矛盾,一举剪除窦氏势力,同时打压新贵田氏。

          这样一来,武帝变汉初的“无为”为自己的“有为”,就有了前提条件。

          为了贯彻自己的新思维,武帝在政治上倚重没有任何包袱的新人,冷落前朝旧臣,也就情有可原了。汲黯(就是那个发牢骚的)等人,除了发发牢骚,还能干吗呢。

          不过,在政治上,武帝还是很高明的,放手让一帮新人折腾,同时又留着一帮老臣看守(汲黯一直是九卿),有了啥过头的事儿,就让这帮老臣去纠偏,也就是擦屁股。

      • 家园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 家园 几个读后感

        1 卫青还是很会省钱的

        原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

        2 死的马比人多应该正常吧?

        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馀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

        这个事情,已经说出汉军也将渐成强弩之末,需要休整生息了。失去了十一万多匹马,那将士的死亡也不少于这个数。应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

        士卒死亡数史记说的很清楚,不知道为何楼主又猜是更多。

        霍去病是骑兵部队,为了突击速度,象后来蒙古人那样一人两匹马也是可能的;而且关键时候可能还会杀马取食。所以不会马死了那么多,人就一定比马死的多

        3 这个“云”该是说的意思吧?

        所以只好说李敢是被云鹿触杀的。

        4 这段的推测似乎多了些。

        苏建完全可以作为长辈和司马迁谈谈军史嘛,跟长征老红军接受河里双石采访一样;至于任安,肯定是司马迁当年的密友之一了,不然费老劲写啥《报任安书》呢?就这关系,带他一句也没啥;当然了,司马迁特省墨水,祖上司马错也没给做个专题

        任安很有可能是太史公推荐给大将军卫青的,

        特意提了一下唯任安不肯。

        更不太可能得到卫青的尊重接纳他推荐过来的任安

        • 家园 回复一下

          第二个,当时想的是整个军队的总数,并不是单指霍部的死亡数字,没写清楚。

          虽然推测多,但也还没脱出两文所给的线索之外。虽然可以像老红军采访,但老红军会告诉一个纯粹的记者,他当年是怎么批评上级的吗?更何况苏建提的建议只是对卫青个人的声望有帮助,不是纯粹公事,那是要有关心之意才会提的东西。那是要跟你好,才会说出来的东西。

          以前的人,上下间,先辈和晚辈间的界线还是很明确的,卫青,苏建,司马谈算是同辈人,应该比较好说话,晚辈就不太好敞开心胸了,如果是李广可能可以,但卫青或者苏建的性格都跟李广性格不一样,所以俺才倾向于他们是跟司马谈比较交好。

          推测过多的地方,倒是说任安是司马谈的学生这一点,有点绝对化啦。任安当然是司马迁的密友,这里的重点我是认为任安那么早就跟了卫青,不太可能是由司马迁引荐的。至于说是父亲加了一笔还是儿子加了一笔,倒不是很重要的事。这只能说明任安跟司马家父子两代交情都很深。

          另外,我个人觉得太史公不写司马错并不是因为省墨水,而更多的可能是要遵守史公的职业道德。他其实也没有记他父亲在朝为官所做的公事,基本上谈的是私事。《史记》本身是一本个人著作,但他还是尽可能以史官的态度,把自己隐没在历史之外。

          史官,本就是要把自己隐没在历史之外,静观他人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这应该是史官的职业道德吧。

          史官记史,但记录史官本身工作的,可能又是另外一批人。

          • 家园 写出来了的历史和写历史的人都不可能真的客观公证。

            史官,本就是要把自己隐没在历史之外,静观他人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这应该是史官的职业道德吧。

            应该是,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是。已然空前而且必定绝后!

            司马迁,也绝不可能免俗!尽管今人希望他写史记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去掉一些个人因素,可惜这绝非事实。而且史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是因为它是冰冷的史实,而是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文学作品。

            原因如下:庄汀2:【原创】历史研究之事理人情

            关键词(Tags): #杂谈#历史研究
          • 家园 关于司马错,俺来说两句

            俺觉得,关于司马错的记载,都是太史公父子从秦王朝的档案馆搜集来的。

            今天看来,司马错平定蜀地,南征黔中,都是了不起的大事,应该狠狠的记上一笔,但是架不住秦国的史官图省事儿啊(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只是草草的写了两笔。

            至于兄台说的太史公的职业道德,俺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从太史公(不管他们爷俩谁是太史公啦)妙笔如花叙述各种风云来看,只要他们爷俩把从祖辈听来的那些,如实写来,就是一篇正经的《司马错列传》。可是,纵观整篇《史记》,司马错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只此一点,俺无话可说。

    • 家园 关于最后部分,太史最初很可能属于神官系统

      当年巫史曾并称很长时间,《礼记》里说:“祝嘏辞说,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太史在商代地位更高,甚至有人总结商代文化的特质可以总结为巫史文化,甲骨文上记录的历史也几乎从来离不开巫和卜。

      • 家园 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我认为司马谈或者司马迁确实曾经是被封为‘太史公’三公之一。而为何只有他们父子俩个太史令成为太史公,这应该与武帝一朝,多年对外征战的胜利有关系。

        至少,大军出征之前,要选择一个吉日的啊,要祈求上天庇佑,大军凯旋啊,这个事,自然是太史公要做的事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