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英国的“光荣”孤立 -- 种植园土

共:💬162 🌺1501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英国的“光荣”孤立

    欧盟27国经过星期四一晚谈判,除英国外,其余26国--所有17个欧元区国家,以及9个非欧元区的国家--同意缔结强化财政纪律的条约(即德国人梦寐以求的欧盟财政纪律法律化),并提前在2012年7月落实欧洲稳定机制(ESM)。这意味着,欧洲对金融风暴的反应是进一步深化、强化经济一体化进程。

    德国和法国原本提议修改欧盟《里斯本条约》,将更严格的预算和财政规定纳入欧盟基本法中。不过,这个并不现实。(1)欧盟重要决议采用全票通过方式,一票不同意即可否决。由于英国坚持自己的要求,欧洲联盟因此无法实现27国达成一致共识;(2)里斯本条约本身的谈判与签署耗时8年;(3)财政纪律法律化,是德国上世纪末的一个冒进尝试,提出之后立即遭到高卢的抵制,不了了之。这次,德国逮着机会,终于让高卢公鸡低下了头,但两日之内,以修改条约方式马上签署如此重要的法律文件,恐怕连德国人也没有这样奢望。

    但是,法律流程且放一边,更重要的是,具体救援方式也采用了德国方式。欧盟将在10天内确认,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2000亿欧元贷款的安排。这意味着几点:

    (1)没有采纳激进的法国高杠杆方案,即成立一家银行性机构,各国把救援基金注入该机构,欧洲央行ECB也可以直接对它贷款,用于收购猪猡们的债券。至于如何对德国方案做了修改,具体情况将在以后专文分析。

    (2)救援金额非常适中,德国主张的是5000亿欧元。目前立即启动的是2000亿欧元(欧洲各国短期救急至少需要1540亿欧元)。看来,德国方案又一次压倒了法国方案。

    (3)欧洲将进行金融改革,将更注重实体经济,排斥虚拟经济。欧洲拟议通过一系列法律,限制金融交易,这对金融服务立国的英国非常不利。这一点,也是英国首相张伯伦--sorry,敲错了--卡梅伦否决欧盟方案主要借口。

    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

    (1)至少目前,欧洲没有走到与美国一起放水淹没世界经济的邪路上去。德国人,在很多方面是和中国性格一致的:都是制造大国、出口大国;都精打细算、反对寅吃卯粮;几十年前都有大通胀导致政治动荡、政府垮台的悲惨经历;地缘政治都处于包围之中,非常不利。只要德国继续坚持原则,欧洲就不会乱搞。

    (2)目前,欧洲仅仅算是在如何应对危机方面,部分统一了思想,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欧洲弱点太多了,英美渗透太深了。比如,首任北约总参谋长, Ismay爵士,言简意赅地把NATO宗旨总结为:“to keep the Russians out,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把俄熊堵外面,美帝引进来,汉斯踩趴下)。盎格鲁萨克森-犹太集团,对欧洲的攻击,尤其是金融攻击,绝不会停止。

    (3)如欧洲不放水,那么美国若放水,就势必把自己当成了泄洪区,汇率/利率/货币发行几个问题交织在一起,hyper-inflation(超级通胀)并非天方夜谭。其实,根据近期披露联储交易记录揭示,联储一直在偷偷对几大金融机构偷偷放水,累计金额高达7万亿美元--当然多数贷款已经归还了,且这种偷偷放水的额度和投向要受资本充足率等银行监管法律的限制,不如QE1和QE2联储直接从金融市场购入资产来得爽快。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量化宽松。

    (4)那么美国就不得不有所收敛。这样,人民币不必反向放水,冲抵外资涌入的压力,就能维持大体稳定的调控政策,投机行为不至于立即反弹。

    (5)对于金融市场来讲,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欧洲不确定性有所降低,对恢复投资者信心是有助益的。但另一方面,美帝仍会攻击欧盟以及其它经济体,仍可以制造战争等突发事件打击世界金融市场。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短期出口(虽然有利于长期的世界贸易发展),中国会坚持调控会遏制流动性过剩。

    总之,欧洲的坚持原则,如果能坚持下去,必然对中国是个好消息。

    只是,大英帝国无形之中又蹉跎了。有些人已经大喊光荣孤立了。

    的确,面对拿破仑,英国曾被光荣孤立;面对19世纪后期欧洲新崛起的列强,英国曾主动光荣孤立(即大陆均衡政策)。

    但那时英国是个制造业巨人,控制着海洋和大量殖民地,远至俄罗斯,近至比利牛斯的封建贵族和布尔乔亚眼巴巴地盼着英国呢子变成自己的衣料。

    现在,英国早已失去了殖民地,也失去了多数制造业,残余的制造业对欧洲大陆的直接依赖度高达40%。

    今天,英国面临的形势,至少在经济层面,不是大英帝国与拿破仑帝国的对决,而是类似于梵蒂冈被意大利围剿。英国人的态度,不是对抗拿破仑时代的爱国主义同仇敌忾,而是200万人大罢工,追讨养老金。欧洲人已经在赤裸裸地谋划筑起金融壁垒,瞄准的就是英国的金融服务业;如果因为货币因素,欧洲人再变相地筑起制造业壁垒,那英国人几无生存机会。

    英国如果不尽快拉拢美帝,尽快从欧洲内部制造事端,打开缺口,那么英国只能屈服,向欧洲靠拢了。海明威式煽情貌似有道理:每块泥土都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但在全球化的贸易分工协作面前,如果某块泥土敢于脱离大陆,那它只能是一块毫无价值的渣。倘若英国真敢离开欧洲,它的前途就是冰岛化。

    从大趋势而言,英国的后台--美帝国已在90年代达到了历史最高顶点,从现在起,每次变动都将是对美帝霸权的挑战。攻占阿富汗、伊拉克乃至叙利亚、伊朗,拉拢若干带路党,并不能改变这个趋势。

    至少眼看着,美国想把欧洲恢复成冷战年代小跟班的尝试,又一次蹉跎了。

    狐假虎威的英帝国,也蹉跎了。

    外表嫩,里面更嫩的英国首相卡梅伦,自然跟着蹉跎了。

    通宝推:西瓜子,唵啊吽,蓝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葡执政党副主席国会宣称以赖账为威胁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12月16日晚间消息,据英国《电讯报》报道,葡萄牙执政党副主席桑托斯(Pedro Nuno Santos)在国会表示:“我们拥有一颗“原子弹”,面对法德时我们可以使用它,这就是我们不还钱。”

        他还称:“债务是我们唯一的武器,我们必须使用它获得更好的交换条件,经济衰退能使我们无需遵守协议。我们应该让德国银行家腿发抖。

    • 家园 深表赞同。
    • 家园 去年7月写的关于德国在欧债中的态度的帖子

      不吐不快:德国摊上了个烂总理

      常言道:头发长见识短。这肯定是偏见,没瞧见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是短发嘛。

      关于默克尔在欧债问题上的态度,颇读到一些看法认为,这是“弃虚名避实害”的明智之举。没拿纳税人的钱,慷国际主义的慨;是德国人民的好公仆。其实,既然默克尔能在上任初期拿德国的钱去平衡欧盟预算争议,自己出血来维持欧盟大家庭的安定祥和。现在这种情况下,形势只怕是比彼时紧迫百倍,却如何又不可了呢?

      当然,可以说同是冤大头,也有窦娥和老师错扣小红花的区别,欧债危机的规模即便对于德国这样的经济体也不是个小数字。从这点上看,默克尔能知利害,只充小头,不充大头,是一种务实主义的态度,不愧为DDR培养出来的好同志。但是,欧债危机并非从一开始就这么庞大,它是雪球式一点点滚出来的。从2月初至今都快半年了,默克尔除了指责和拖延又做了什么呢?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农业部长Freeman曾经对教皇庇护十二世关于节欲的教谕评论说,“不运动的人别制定规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确实,德国一直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扮演奶牛的角色,但也不是光出不进。谁都无法否认,欧元(盟)区共同市场带来的内贸增长与劳动力跨区流动是使德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中恢复活力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人贸易入超,又哪来德国这么多的出超?因此,虽然德国可以在欧债危机中为自己勤俭持家的作风感到骄傲。可不是一家人才说两家话,在对待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时候,德国并不存在多少真实的道德优势,更何况现在他们一毛不拔还拼命说风凉话。这实在是很不厚道的举动。要对别人的事指指点点,至少得出了钱再说;如果不想出钱也可以,那就做点兔死狐悲或杯水车薪的表面文章,事儿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死,这才是得体的做法。这点,中美关系中北京的处理水平,就明显老道务实的多。可以看到北京不断的表达担忧,正是因为他们不准备用脚投票。

      这么做当然有虚伪的嫌疑,但从德国国家利益出发,难道有更好的选择嘛?主动的救助欧猪国家,是要花钱;收获是可以有避免欧盟共同市场陷入衰退的机会。这个机会现在虽然都说的积重难返,但个人看却是事在人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非不可逾越,甚至可以说根本没必要去逾越。德国人一直对自己在欧盟内部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而不满,可这次当他们真有机会利用危机扩大自己的话语权与领导权时,却又裹足不前了。其实德国完全可以用成立一个由其主导的欧元区内部主权信用评级机构作条件,来实施对欧猪国家的救助。这样,一方面可以扭转在信用评级上受制于美国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掌握欧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来控制这些国家的国债融资成本,进而也就等于绕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间接控制了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

      当然,对此法国人,尤其是萨科奇肯定不会答应。可以想象他们要么会横插一脚,要么就干脆搅局。但这对德国也是包赚不赔的买卖,德国可以将救援计划的金额扩充到只有德国才堪承受,逼使法国放弃或只能选择消极抵制。如此,即便不能成事,德国也能将见死不救的责任推给法国,而这又将保证德国在欧元区陷入衰退后,坐收渔利。因为显而易见,如果选择消极对应欧债危机与欧猪国家,德国能对冲区内贸易损失的进项,就只有趁相关问题国家被迫收缩财政、砸锅卖铁之际廉价收购他们出售的核心资产。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在无休止的口水战和拖延中,德国与整个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可说上升到了战后以来的最高水平。在7月4日西班牙国家报的一篇题为《德国:中国,0:1》的文章里,就直接拿胡锦涛与默克尔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作了比较,其所表达的情绪不言自明。这就如羊斟惭羹的故事,春秋时宋国的华元出战前宰羊犒军,却偏偏漏过了自己的御手羊斟。结果第二天两军阵前,司机羊斟说了句:“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就径直把主帅拉到敌军面前缴枪了——这位老兄可以算是春秋时的90后了。

      同样的,默克尔今天在一两块肉的问题上计较,伤害了同志间的革命感情。明天需要打虎亲兄弟的时候,还能对人家有什么指望呢?在那篇文章末尾,西班人就撂了很中肯的狠话:“我们知道,各国采取行动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而是基于自身利益。中德两个国家的决策一样都是民族主义的。但是中国领导人明白国家的利益取决于世界其他国家,而德国领导人却相信可以将自己与其他邻国的灾难相互隔绝——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如此依赖于社会主义的中国,简直是个莫大的讽刺!”

      因此可以预见,抄底欧猪国家贱价资产的机会是轮不到德国了。最终还是要便宜给北京、中东的新贵们。默克尔作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却在最后时刻几乎摧毁了自阿登纳到施罗德所有男总理在欧洲事务上的努力与铺垫,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劫数嘛?我想,若干年后也许我们会说,在近代欧洲大国的历史上,除了丘吉尔,还没有一个领导人能如此至深的在和平时期伤害他/她的祖国。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在希腊,德国抄底比新贵要多很多
      • 家园 主席话说早了。

        主席对白人还是从好的方面分析了。关于西班牙媒体那段比较,我个人理解那就是牙哥牙妹们撺掇忽悠中德的。都是老中医,都知道这偏方干啥使的。中国不见着好东西不会当大头,德国也不会在欧猪交出财权前出血。

        放眼望去,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德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大战略误判,当然中国也没有。

      • 家园 我们忘了老祖宗教导了

        常言道:头发长见识短。这肯定是偏见,没瞧见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是短发嘛。

        我个人认为“这肯定是偏见”几个字应删掉。不是说默克尔有多伟大,而是比烂她最优。她就象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一旦和那个“挖鼻孔、留胡茬的如花姑娘”对比,立即显得标致许多了吧?

        人家如花就是那个急于和犹太联姻、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国务卿。

        人家金融攻击欧洲、选举骚扰俄国、军事外交堵截中国,何其壮哉!

        但她在俄罗斯挖的浅坑,3天就被普京平了--且再不平坑的话,不仅威胁不了普京,惹急了普京反而会玩丢卒保帅的老招数--说不定要抛弃亲西方的梅德韦杰夫、另选搭档了。

        据说美帝这几天也在积极和中国缓和关系,看来要集中火力攻击老盟友欧洲了。这智商近乎追上小布什了!

        然而,希拉里以“杀降、杀走狗”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毕竟还是无法与小布什波澜壮阔的两大成果比肩:小布什敢花万亿美元军费打下伊拉克,费而不惠地送于伊朗;敢进入帝国坟地阿富汗,搞得几大强国内心都祈祷美国千万不要撤兵。何其壮哉!希拉里的手笔还是比不上吧?

        眼下,中国人常犯的错误,在于用金钱衡量别人的动机。

        钱能忽悠到人,但招不来最好的人。

        中国过去几千年主要是坚信“何必曰利,但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中国早期的强盛与坚持此原则有关;后期的衰落与蝇营狗苟,溺于小利有关。

        中国国势之衰落始于宋,恰恰宋朝最重视市场经济。北宋的"明君"在攒钱,准备收复幽云十六州,南宋几个“明君”也在攒钱,准备北伐。本人读史读得莫名其妙--铜钱能代替忠勇将士出征?历史的结局也莫名其妙--北宋"明君"的钱变成了花石岗,南宋"明君"的钱变成了投降派贿赂北虏的见面礼。

        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年轻时曾与某友相谈甚欢,席间留饭,该友唤来仆人,详细交代该怎么买菜买肉才划算。毛润芝大怒,割席而去,终生不复与之语--救民水火的理想主义,岂能掺杂市侩的小算盘!毛泽东自革命起,口袋里就不装钱,也没妨碍他救中国。TG前30年基本不发工资,也没见士气低,反而人员素质越来越高,士气也越来越旺。

        不谈钱的建国前30年,中国崛起势不可挡,我们靠挥霍建国前30年的遗产又跌跌撞撞前进了30年。现在遗产已挥霍得差不多了,投降派想学宋朝,把已兑换成纸币的人民的血汗作为贿赂强敌的见面礼,而人人明知敌人会用之作为军费乃至离间分化中国的经费--怪不得有些人今天要给秦桧平反了。

        欧洲情况窘极,但并未因为钱而屈服。中国低估了欧洲人的勇气--人家是要和美帝分庭抗礼的。

        欧洲是分裂的20多个国家,没有统一语言、教派,没有统一的财政、税收!近现代历史上欧洲的土地渗透了自相残杀的鲜血,欧洲的领先地位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自相残杀而跌落。偏偏人家不认输!

        这让秦始皇起就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的中国人情何以堪!

        在这个比烂年代,默克尔似乎不仅比希拉里要强,也要比中国的某些官僚境界高很多。

        对当下的中国政府期望不高。但愿TG外交部还能残留几个不是“李滨”、美谍、果粉的人物,将来担当起大国外交的重任。

        通宝推:乡谊,back,无人询问,adrupal,左手拈花,今昔,ctrlz,青衣江水,威武,住在乡下,陵少,fighterbruno,路边,
        • 家园 这么美好的前30年,是发生在地球上吗?
        • 家园 要小泼园主一盆水

          从古至今,战争始终是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高手段而存在。战争罪(或者说反人类罪)是二战后才出现的新名词,此前西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主张,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是合法的,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

          那是什么时候大家才想起来不打仗了呢?这是源自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而我们知道近现代史上,欧洲人是最勤于战争的。不算稳赚不赔的殖民战争,光是欧洲大陆上的战争用3年一小打5年一大打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本质上当时的战争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买卖,胜利者可以通过要求对方割地赔款来大赚特赚,从而迅速改变双方的强弱对比,这里最典型的就是普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局面直到一次世界大战才发生改变,其时自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上已经40多年没发生过战争,各国都对期间科技的日新月异缺乏直观认识,以至于欧战前各国上下都认为像拿破仑时代一样,战争只需要6个月就能结束并解决当时欧洲通过一般政治手段无法解决的难题。但真的打起来后大家就傻眼了,原来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全面战争已经变成了一个超高效的屠杀机器,只要是直接参战方,则不管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都变成了输家。仅以损失相对小的英国为例,约有600万成年男性上了战场,总体死亡率为12.5%,其中贵族的死亡率高达20%,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伤亡率更是高达45%。

          所以说,不打仗并非因为人类爱好和平或者厌倦屠杀,而是因为打仗或者说征服不合算了。一战后英法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德日要到二战才明白。其后核武的出现,基本封杀了大国之间发生总体战的可能,此后战争就都限于大国的代理人之间以及大国对小国弱国的不对称战争。甚至随着AK47、RPG7的泛滥,大国对中等国家发动直接入侵、实行长期占领都力不从心了。

          中国未来肯定需要园主、西瓜子、老泉这样的民族主义者甚至说沙文主义也可以,来为中国在实力时机都成熟时扩充生存空间,构建势力范围鼓吹呐喊。但我们还是要切记,热战不发动则已,要发动就要有毁家灭族的底气,不能作为投机事业看待。

          至于欧洲,记得以前也在园主的帖子后面说过,他们的问题是核心意识形态的落后。也就是欧洲在古罗马后的黑暗时代,最终率先工业化的道路,依靠的是血统认同的纽带。民主自由不过是血统认同的衍生品。历史上要构建稳定大帝国,无一不需要用指定的官学作为文化认同来替代原始的血统认同,作为维系帝国稳定的意识形态基石。但欧洲明显毫无这样的基础,他们最多组成一个减少摩擦和拆台的松散联盟,但对于现在欧债所涉及的主权核心利益,要不通过战争以非暴力手段整合掉,还得是在血统认同最根深蒂固的欧洲,先不说不可能性。就说可能性,也必然是要巨大的魄力和手段才能实现,这是民主制下磕磕绊绊断断续续挤牙膏一样的扯皮能走的完的路嘛?所以,我也并非指责默克尔,只能说她或者包括德国的民意都绝对不是欧洲整合所需要的那种划时代、众望所归的人物。中美俄的幸运之处就恰恰在于,都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需要暴力整合才能解决的问题。

          通宝推:明心灵竹,泉畔人家,
          • 家园 抗议

            主席,俺是酱油党,紧紧追随的人,乃是子玉大帅,对民族主义不感兴趣,更不是那个叫啥沙文的鸟人之门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