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大学讲师之死引发的思考: 晏才宏与“唯论文论”谁不合时宜? -- 林小筑

共:💬34 🌺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些记者只知道炒作,走极端是最好的炒作方法

        美国大学里评终身教授有相对严格和合理的规则制度,每个学校各有不同。

        公立学校一般看重硬性指标比较多一些,比如科研经费的情况,教课情况,发表文章及文章被任用次数,甚至是否组织和参加学术会议等等,但侧重点会根据学校而有所不同。一般来看,按重要程度排序是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然后是教学水平,然后是学术活动。

        而有些私立学校更看重教学及科研的深度与影响力。几所常春藤大学在给教授评tenure的时候,会直接给被评审人领域内和领域外的知名学者发信,征询他们对被评审人的意见,所以在此等学校,年轻教授相对来说对组织学术活动更加积极一些,以求跟更多的人“混个脸熟”,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但不管如何,在给教授评级的时候,对于教学水平的评判处于丛属的地位。这个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大学毕竟是搞学术的场所,一位教授如何没有自己的学术成就,只是教课教得好,是有愧于教授的称号的。教学是教授的本职工作,好好教课体现的是一位教授的职业道德,课教得好却说明不了教授的学术水平。再有,教书育人对大学教授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研究人才,带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而不是给本科生教课。

        实际上,中国大学里的教授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大学教授现在更多的是论资排辈,建立合理健全的评审制度是当务之急。但绝对不是感情用事,因为“教得课好,人品好”就可以当教授。可以通过给些物质上的奖励,来鼓励教授好好教课。但却不能仅仅因为课教得好,却不管其学术水平如何,就可以晋级为教授。

      • 家园 我很同意老兄的意见

        确实,不知为什么,国内的很多事都爱走极端,永远是非此即彼。我非常敬重这位老师,如您所说,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想他是无悔的。

        我觉得美国一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就是把“教学职称”和“科研职称”分开(不知道该不该这么翻译)。

    • 家园 【文摘】上海交大系主任:为什么晏才宏去世时还是讲师?

      上海交大系主任:为什么晏才宏去世时还是讲师?

      消息源:上海交大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晏才宏讲授的电路理论,是一门历史很悠久的课程,但在这个几无波澜的领域,晏老师显示了非常扎实的专业功底。交大电子工程系前系主任、与晏老师共事多年的徐国治教授如此评价这位远去的同事。

      扎实的专业功底、出色的教学业绩,为什么57岁的晏老师在去世之际,却还只是讲师职称?就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晏老师的学生、他的同事朋友、他的单位领导。

      “在交大,读图我是最强的”

      正在美国普度(Purdue)大学攻读博士的李静清楚地记得,大二时,她还是一个自卑的姑娘,直到上电路理论课,被激情四溢的晏老师吸引,狂热地喜欢上了这门课,才开始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她也是晏才宏任教多年来,唯一在他手里考满分的学生。后来,晏老师鼓励她争取去普度大学交流的机会,最终李静成为近千名竞争者中的5位幸运儿之一。她觉得,晏老师是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物,“人品、学问都让人敬佩。”

      在网名spdf的学生眼中,晏老师是上课最有底气的老师,从不用书,但比拿着书的人更清楚书上讲的是什么。最佩服的还是画图,“‘在交大,读图我是最强的’,这是晏老师的原话,我们所有学生都深信不疑。”

      好老师不都是论文“堆成”的

      “像晏老师这样投入教学,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第一要务应该是大学教师的常态。但实际上,正因为现在高校里像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不多,学生们才会如此爱戴他。”不少高校的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有这样的感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虽然大家都说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好学生,但实际环境并不利于老师潜心教学,有时候专心教学的老师还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水平较低。而多发表论文、多接项目才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无论是在同事中的地位,还是职称的晋升都会更有利。“当然,这样的老师未必能得到学生的尊敬。”这位老师补充道,“我曾在国外遇到一名中国学生,他就抱怨自己在国内大学里的老师只顾争项目,教学上马马虎虎。我现在常用这个例子提醒自己,教学上必须兢兢业业,我们上课不用心,会被学生骂到国外去的。”

      潜心教学应得到更充分评价

      “虽然学校对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在职称方面有不同措施,但是晏老师的情况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交大校长谢绳武教授昨天对记者坦言,在许多研究型大学里,相对来说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更高一点,虽然学校对于教学型教师有一些鼓励措施,但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上,还应考虑更多措施。

      其实在高校中,讲授基础课的老师教学任务非常沉重。像晏老师这样全身心扎进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这对于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甚至评职称都没什么直接帮助。而教师授课,都是按照课时计算,以数量计,很难体现出质量的差别。采访中,不少学生都表示,在怀念晏老师的时候,不要忘记仍有许多优秀老师正为同学辛勤工作,“提高一线授课老师的待遇,给他们更公正的专业地位,这也是晏老师去世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启示。”

      记者了解到,交大将于下周召开教师大会,号召全校教师向晏老师学习,学习他一生投入教书育人的精神。

    • 家园 【文摘】愿中国教育体制打上晏才宏印记

      愿中国教育体制打上晏才宏印记

      消息源:新华时评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新华社近日连续播发关于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网友的话说得好:愿我国的教育体制会因此打上晏老师的印记。

      教书育人取得优异成就的晏才宏至死没有评上副教授,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他的作为既是对

      源于古代的孔子,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先贤教书育人优良传统的坚持,更为中国教育改革指出了一条合理的前进道路。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中小学如此,高等学校也不能例外。现在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晏才宏悲剧显现出的中国高等教育轻教学重论文的致命伤,现在就要动手治疗。

      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能否采取晋升教授和研究员两个系列呢?记者本人在1982年上大学的时候,就奇怪地发现,很多科研有所成的老师并不热心上课,上课的多是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现在这一情况在很多高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所谓“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演变成了以发表论文和出书为指标的考核体系。能否把研究机构的研究员职称系列引入高校呢?让高校中教授与研究员两种系列并存,教授就应当以教学为主,不擅长教学而又确有研究才能和成就的,就进入研究员系列。

      减轻教师出论文、出书压力,可从根本上减少科研中的注水现象。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国外很多学者只因一本很薄但确实影响一个学科的小册子而誉满全球。相反,硬性规定评教授要有专著等,使很多并没有什么新思想、发现的人为评上职称而出书;使认真教学但不愿硬着头皮出书或无暇顾及出书的教师如晏才宏等,被不公地拒之高级职称之外。这种现象应当画句号了。

      对于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时尤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是教师的高境界。有的学生说,晏才宏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那种人,所以怀念他。在学生中享有如此声望的教师,就应当在全社会被尊重,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释放出更大、更长久的能量。(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