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大学讲师之死引发的思考: 晏才宏与“唯论文论”谁不合时宜? -- 林小筑

共:💬34 🌺2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大学讲师之死引发的思考: 晏才宏与“唯论文论”谁不合时宜?

大学讲师之死引发的思考: 晏才宏与“唯论文论”谁不合时宜?

消息源:人民网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3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然而有人指出,在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旗号下,很多高校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科研而轻教学。不久前,广西一位25岁的年轻教师仅因“学术成果丰硕”就被破格评为教授,其教龄竟未满一年。而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书教得再好,科研不行,评职称也没有希望。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反成另类?

学生们清楚记得晏才宏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 “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他是不是陷入了“钻牛角尖”的误区?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思维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 “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闻名遐迩的上海交通大学一名默默无闻的老讲师病故了,校园网站上出现了上千篇追思之情溢于言表的悼念文章,新闻媒体从“悲剧”的角度予以报道。晏才宏死后成名现象,令人想起臧克家的名作《有的人》,也令人沉思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广受学生们爱戴的优秀教师,为什么与高级职称无缘?

晏才宏之优秀,在于他讲课时不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却能把原本枯燥的电路课讲得生动丰富,被学生誉为“魔电”,课堂几乎场场爆满;更在于他淡泊名利,把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毕生乐趣。晏才宏之悲剧,在于他沉醉于教学却耽误了写论文评职称,至死连个副教授也没能评上。

我国高校讲台上有多少滥竽充数的“老师”,难以计数。记者读大学时就曾遭遇过一位照本宣科的讲师,45分钟课程不但连头都不抬地念讲义,而且下课铃声一响,不管一句话是否念完都戛然而止,郑重宣布“下课”。不会讲课的人因为有“专著”、有一篇篇“论文”而成了“副教授”“教授”,晏才宏这样只管教学而不求论文、专著的人却与“教授”职称无缘。这样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怎么说也是失之偏颇的。

“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对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热心教学者的惩罚。” “学生满意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这些饱含激情的评说,代表了众多追求真理者的思路。其实,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副教授”“教授”,只要想一想大学的主要功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回答。贪大求全,越搞越烦琐,让附加条件冲击了主要条件,最终必然使职称评价走向本末倒置。

“科教兴国”,教育是关系民族兴亡的大事业,教育管理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容许弄虚作假。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从学生到家长,从街谈巷议到全国两会上的提案议案,痛斥教育界歪风邪气之声不绝于耳,但像招生乱收费、考试作弊、职称评价体系背离教育规律等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至今难有改善迹象。如果咱这泱泱大国就缺少能把教育管好的人才,倒也不妨考虑在这方面来点“招商(智商)引资(资质)”。

晏才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不知那些拥有职称评授权的人们对此作何感想,是否也能问心无愧呢?

家园 【文摘】愿中国教育体制打上晏才宏印记

愿中国教育体制打上晏才宏印记

消息源:新华时评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新华社近日连续播发关于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网友的话说得好:愿我国的教育体制会因此打上晏老师的印记。

教书育人取得优异成就的晏才宏至死没有评上副教授,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他的作为既是对

源于古代的孔子,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先贤教书育人优良传统的坚持,更为中国教育改革指出了一条合理的前进道路。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中小学如此,高等学校也不能例外。现在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晏才宏悲剧显现出的中国高等教育轻教学重论文的致命伤,现在就要动手治疗。

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能否采取晋升教授和研究员两个系列呢?记者本人在1982年上大学的时候,就奇怪地发现,很多科研有所成的老师并不热心上课,上课的多是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现在这一情况在很多高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所谓“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演变成了以发表论文和出书为指标的考核体系。能否把研究机构的研究员职称系列引入高校呢?让高校中教授与研究员两种系列并存,教授就应当以教学为主,不擅长教学而又确有研究才能和成就的,就进入研究员系列。

减轻教师出论文、出书压力,可从根本上减少科研中的注水现象。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国外很多学者只因一本很薄但确实影响一个学科的小册子而誉满全球。相反,硬性规定评教授要有专著等,使很多并没有什么新思想、发现的人为评上职称而出书;使认真教学但不愿硬着头皮出书或无暇顾及出书的教师如晏才宏等,被不公地拒之高级职称之外。这种现象应当画句号了。

对于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时尤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是教师的高境界。有的学生说,晏才宏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那种人,所以怀念他。在学生中享有如此声望的教师,就应当在全社会被尊重,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释放出更大、更长久的能量。(完)

家园 【文摘】上海交大系主任:为什么晏才宏去世时还是讲师?

上海交大系主任:为什么晏才宏去世时还是讲师?

消息源:上海交大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晏才宏讲授的电路理论,是一门历史很悠久的课程,但在这个几无波澜的领域,晏老师显示了非常扎实的专业功底。交大电子工程系前系主任、与晏老师共事多年的徐国治教授如此评价这位远去的同事。

扎实的专业功底、出色的教学业绩,为什么57岁的晏老师在去世之际,却还只是讲师职称?就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晏老师的学生、他的同事朋友、他的单位领导。

“在交大,读图我是最强的”

正在美国普度(Purdue)大学攻读博士的李静清楚地记得,大二时,她还是一个自卑的姑娘,直到上电路理论课,被激情四溢的晏老师吸引,狂热地喜欢上了这门课,才开始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她也是晏才宏任教多年来,唯一在他手里考满分的学生。后来,晏老师鼓励她争取去普度大学交流的机会,最终李静成为近千名竞争者中的5位幸运儿之一。她觉得,晏老师是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物,“人品、学问都让人敬佩。”

在网名spdf的学生眼中,晏老师是上课最有底气的老师,从不用书,但比拿着书的人更清楚书上讲的是什么。最佩服的还是画图,“‘在交大,读图我是最强的’,这是晏老师的原话,我们所有学生都深信不疑。”

好老师不都是论文“堆成”的

“像晏老师这样投入教学,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第一要务应该是大学教师的常态。但实际上,正因为现在高校里像晏才宏这样的老师不多,学生们才会如此爱戴他。”不少高校的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有这样的感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虽然大家都说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好学生,但实际环境并不利于老师潜心教学,有时候专心教学的老师还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水平较低。而多发表论文、多接项目才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无论是在同事中的地位,还是职称的晋升都会更有利。“当然,这样的老师未必能得到学生的尊敬。”这位老师补充道,“我曾在国外遇到一名中国学生,他就抱怨自己在国内大学里的老师只顾争项目,教学上马马虎虎。我现在常用这个例子提醒自己,教学上必须兢兢业业,我们上课不用心,会被学生骂到国外去的。”

潜心教学应得到更充分评价

“虽然学校对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在职称方面有不同措施,但是晏老师的情况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交大校长谢绳武教授昨天对记者坦言,在许多研究型大学里,相对来说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更高一点,虽然学校对于教学型教师有一些鼓励措施,但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上,还应考虑更多措施。

其实在高校中,讲授基础课的老师教学任务非常沉重。像晏老师这样全身心扎进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这对于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甚至评职称都没什么直接帮助。而教师授课,都是按照课时计算,以数量计,很难体现出质量的差别。采访中,不少学生都表示,在怀念晏老师的时候,不要忘记仍有许多优秀老师正为同学辛勤工作,“提高一线授课老师的待遇,给他们更公正的专业地位,这也是晏老师去世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启示。”

记者了解到,交大将于下周召开教师大会,号召全校教师向晏老师学习,学习他一生投入教书育人的精神。

家园 哎,难道竟然没人对国内的这场造势运动表示异议么?

我觉得这是一股歪风,有人在偷换概念。对高校的教授,应该有教学科研两方面的最低要求,怎么说也不过分吧。交大升副教授的要求不过两篇论文而已,这个门槛低的很了,便是对博士生毕业做这个要求也很正常。晏老师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只是体现了他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这不能是降低副教授职称科研方面门槛的理由,这个门槛本来已经太低了,再低就真是什么人都能当教授了。论文固然容易掺水,但所谓的“教学成果”掺水就更容易了吧?

至于说到很多教授不注重教学,这倒确实是国内大学一个很不好的风气。杨振宁带头教大一物理,就是向这个风气开刀的。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应该是对教授作出教学上的要求,比如国外的大学,一般要求每个教授每学期都要开一门课,而且一般要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轮着上。对教学质量,可以由学生进行评议,学生反馈好的学校给奖励,反馈太差的学校给批评。而文中所提的,意思似乎是要降低科研方面的门槛来鼓励教学,根本南辕北辙了嘛。

家园 我很同意老兄的意见

确实,不知为什么,国内的很多事都爱走极端,永远是非此即彼。我非常敬重这位老师,如您所说,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想他是无悔的。

我觉得美国一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就是把“教学职称”和“科研职称”分开(不知道该不该这么翻译)。

家园 有些记者只知道炒作,走极端是最好的炒作方法

美国大学里评终身教授有相对严格和合理的规则制度,每个学校各有不同。

公立学校一般看重硬性指标比较多一些,比如科研经费的情况,教课情况,发表文章及文章被任用次数,甚至是否组织和参加学术会议等等,但侧重点会根据学校而有所不同。一般来看,按重要程度排序是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然后是教学水平,然后是学术活动。

而有些私立学校更看重教学及科研的深度与影响力。几所常春藤大学在给教授评tenure的时候,会直接给被评审人领域内和领域外的知名学者发信,征询他们对被评审人的意见,所以在此等学校,年轻教授相对来说对组织学术活动更加积极一些,以求跟更多的人“混个脸熟”,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但不管如何,在给教授评级的时候,对于教学水平的评判处于丛属的地位。这个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大学毕竟是搞学术的场所,一位教授如何没有自己的学术成就,只是教课教得好,是有愧于教授的称号的。教学是教授的本职工作,好好教课体现的是一位教授的职业道德,课教得好却说明不了教授的学术水平。再有,教书育人对大学教授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研究人才,带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而不是给本科生教课。

实际上,中国大学里的教授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大学教授现在更多的是论资排辈,建立合理健全的评审制度是当务之急。但绝对不是感情用事,因为“教得课好,人品好”就可以当教授。可以通过给些物质上的奖励,来鼓励教授好好教课。但却不能仅仅因为课教得好,却不管其学术水平如何,就可以晋级为教授。

家园 不知道有没有讲师,中级讲师,高级讲师之分?

如果高级讲师对应与教授,就可以了.

家园 这是不公平的

讲师和教授的区别不在于年头,而在于学术成就。

中级讲师,高级讲师,只是记载了这位讲师的所在位置的年头,当然也包括教学质量的好坏。但教授最重要的学术成就,这是高级的讲师无法达到的。

一位年轻教授,如果做出了非凡的学术成就,他就无愧于教授的职称。因为被授予“教授”之职说到底是对于一位学者学术成就的认可,而不是学术年龄的认可。

我们应该论功行赏,而不应该论资行赏。

家园 但是待遇对应于教授,应该是可以的吧?

我的意思是纯粹教学的系统应该和科研系统区分开来.

不同系统,不同的标准.

家园 俺觉得也是这样

一个教课教得好的老师待遇上可以与教授相同,但不一定非得要有教授职称。教授应该是科研和教学的综合能力的代表。

我倒是认为这个老师本人不一定多么看重那个职称(否则他完全可以凑两篇论文)。他从教学过程和学生那里获得的东西是一个职称无法比拟的。

家园 也不全同意

同级别的讲师的待遇应该低于同级别的教授才对。因为论贡献论付出,在大学里面教授远远大于讲师,理应获得更多的尊重与利益。

赞同纯粹教学的系统应该和科研系统区分开来,不同系统,不同标准,但还应该同时强调不同待遇

家园 再做一次跟屁虫

俺就是这个意思。两个“track”分开,但待遇相差不要过于悬殊,应该是一个办法。

家园 这要看你对大学的作用怎么理解.

我觉得大学的作用有二:

1.作为科研的前沿

2.为社会输送具有高技能的人才.

两者谁更重要?兄认为是前者,天使不能完全同意.后者也很重要. 科技工作者的位置也不能拔得太高.

家园 再做一次反对派

不管是论功行赏,还是按劳取酬,教授的待遇都应该远远大于讲师的待遇才能激发学者不懈探索的热情。

说实在的,如果仅仅是讲课的话,一学期一两门课,太轻松了。看看有多少年轻教授通宵达旦,彻夜不眠,那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科研啊。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教授和讲师就理应待遇不同。

家园 俺觉得大家说的没有本质分歧

现行体制可能讲师和教授的待遇差别太大了,所以所有人都往一个地方跑。如果适当调整待遇,就会有一些适合教学的人来从事教学。在俺呆过的学校里(唉,又得提米国),“instructor”是不可能得到“professor”一样的地位的,但他们的待遇很好(老资格的instructor甚是工资比assistant professor还高),所以很多喜欢教书的人就作instructor。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