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共:💬161 🌺9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时候战争的规模已经在向战国发展

          战争的发动者受到国际公约制衡的压力越来越小,战争的参与者也不再仅限于士大夫,而是更多的加入了渴望以战功改变身份的庶民,就像一战也和之前欧洲的有限战争有着很大的差异。

        • 家园 早期和后期的背景不同

          我曾写过这方面的一些看法,请移步: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632038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632040

          还有就是本组文章的最后一篇。

      • 家园 余勇可贾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

        左传·成公二年

        对具体的战斗动作描述得很生动。可能当时战车上是载石头作为制式武器的。高固显然是驾驶战车冲向对方的,不大可能随手在地上捡石头投人。犹太大卫是石头作为制式武器随身带在口袋里的。

        当时战车周围的辅助步兵可能不会多。高固将对方车上的人用石头砸死砸伤,然后就可从容下车将对方的人抓过来捆绑。显然对方车周边没紧跟着步兵。(此战例可能是趁对方队形松懈的空隙特例,但也说明当时没有大量步兵紧紧跟随战车)

        此战例只说高固单车冲入敌阵,并不说明车上仅高固一人。

        这例子也几乎否定了李学勤的说法

        否则,若一乘仅配备三名甲士,一旦有伤亡,这个“乘”的战斗组合便完全瘫痪了

        一旦伤亡,这个车乘战斗组确实会瘫痪掉。

        李先生是大师,不是我能够得着的,不过对这里的他的观点,还是有一点不能完全赞成的,就是春秋(主要是中前期)时每车战士的数量,我觉得没有那么多的随车行动的徒兵,车上人被打掉之后也未必能很快就补上,至少这里的那些《左传》中的战例在我看来没表现很多徒兵跟随和徒兵补充车上人员的情形,似乎倒表现了没那么多和补不上的情形,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

        此战例确实说明战车的布阵有空隙,会被对方趁机打击的。高固可能就是钻了空子。

        排阵在车战中非常重要,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战车只有排列好了才有战斗力,排列的有缺陷就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关于车战

        李学勤:《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P206 ……大体说,一乘有十个左右的甲士,三个在车上,(中主驭,左主射,右主击刺),余在车下(甲士受过专门训练,是“乘”这个战斗组合的核心,其在车下,既可作徒兵的中坚,又可随时补充战斗中车上甲士因作亡而造成的空缺,否则,若一乘仅配备三名甲士,一旦有伤亡,这个“乘”的战斗组合便完全瘫痪了),有二三十个或更多一些的徒兵(随时间的推移,徒兵人数呈渐增趋势),应是可信的。

        以上是说关于西周时的情况,但我个人以为,春秋时与这个情形应该相差不大。

        在这本书里,李学勤还提出一个观点,即兵书《六韬》的成书年代的考证。李学勤认为,由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竹简可知,《六韬》成书于西汉之前。又引述陈青荣的看法,“《六韬》既非吕尚亲著,也非后人依托,而是桓公时期齐官府根据周代原始档案整理而成的,所以最初名为《金版六弢》,又因为档案是周史官所记实录,亦称之为《周史六弢》。”仝晰纲赞同陈青荣的看法,而又有所补充,认为“到齐威王时,齐大夫们再一次对《六韬》进行了修订,从而又杂进一些战国时代的特色。”所以,我又查了一下《六韬》的内容,发现里面与车战相关的内容主要在军用_虎韬、均兵_犬韬里有所体现:

        军用_虎韬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兴兵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攻守器械,其种类的区分和数量的多少,难道有一定的标准吗?”

          太公答道:“您问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啊!攻守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各有不同,这是关系到军队威力强弱的大问题。”

          武王说:“我想听听详细内容。”

          太公说:“凡是用兵作战,武器装备有个大概的标准。统率甲士万人,所需武器装备的标准是:名为武冲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每车用二十四人推行。其车轮的高度为八尺,车上竖旗立鼓。兵法上把这种战车叫做震骇,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的战车七十二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为两翼护卫。其车轮高五尺,并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提翼小橹扶胥的战车一百四十辆,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这种车装有独轮,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大黄参连弯大扶肯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附设称作飞凫和电影的两种旗帜。飞凫用红色的竿、白色的羽,用铜做旗竿头;电影用青色的竿、红色的羽,用铁做旗竿头。白天甩大红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光耀;夜间用白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流星。这种战车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大扶胥冲车的战车三十六辆,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可以用来纵横冲击,击败强敌。

          名为辎车寇骑的战车,也叫电车。兵法上称为电击。可以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步骑。

          敌人乘黑夜前来突袭,宜用名为矛戟扶胥轻车的战车一百六十辆,每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三人。兵法上称为霆击,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步骑。

          名为方首铁棓维朌的铁棒,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共 134 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棓。名为大柯斧的长柄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

          五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把,也叫天槌。这些武器都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

          飞钩,长八寸,钩尖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枚,可以用来投掷钩伤敌人。

          军队防守时,应使用一种名为木螳螂剑刃扶胥的战具,每具宽两丈,共一百二十具,也叫行马。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步兵可以用它来阻碍敌车骑的行动。

          木蒺藜,设置时要高于地面二尺五寸,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阻碍敌步骑行动,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名为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的战车一百二十辆,黄帝曾用以打败蚩尤。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在隘路、小道上,可以布设铁蒺藜。铁蒺藜刺长四寸,宽八寸,每具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具,可用来阻碍敌人步骑行动。

          敌人乘着黑夜突然前来逼战,白刃相接,这时应张设地罗,布置两镞蒺藜和名为参连织女的障碍物,每具芒尖相距二寸,共一万二千具。在旷野深草地区作战,应设置名为方胸铤矛的障碍物共一千二百具。布设铤矛的方法,是使它高出地面一尺五寸。以上这些器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在隘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可以张设名为铁械锁参连的障碍物,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阻碍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守卫营门,用矛、戟、小橹十二具,并附设绞车连弩。军队进行守御时,应设置名为天罗虎落锁连的障碍物,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一百二十具。并设置名为虎落剑刃扶胥的战车,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五百二十具。

          渡越沟堑,要设置飞桥,每间宽为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飞桥上装备转关辘轳,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架设。横渡江河,要使用名为飞江的浮桥,宽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把它们联结起来。名为天浮的渡水器材有叫做铁螳螂的铁锚,内呈圆形,外径四尺以上,并用铁环和绳索联结,共三十二具。用天浮架设飞江,可以横渡大河。这种渡河工具叫做天潢,也叫天舡。

          军队在山林旷野地区扎营,应用木材结成名叫虎落柴营的栅寨。用铁环长绳锁连,每条长两丈以上,共需一千二百条。带铁环的粗大绳索,铁环大四寸,绳长四丈以上,共六百条。带铁环的中等绳索,铁环大两寸,绳长四丈以上,共三百条;小号绳索,每条长两丈以上,共一万二千条。

          天下雨时,辎重车要盖与车顶板,板上契刻齿槽,使它与车子吻合,每付木板宽四尺,长四丈以上,每辆车配置一付并用名为铁杙的钉子加以固定。

          砍伐树木用的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棨钁的大锄,刃宽六寸,柄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叫铜筑固的大锤,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鹰爪方胸的铁耙,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方胸铁叉的叉竿,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剪除草本用的大镰,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大橹刃的割草工具,重八斤,柄长六尺,共三百把;带环的铁橛,长三尺以上,共三百个;钉橛用的大铁槌,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共一百二十把。

          军队万人,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矛和盾两千套,以

          及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共三百人。以上就是兴兵作战按一万人计算所需要的装备器材的大致数目。”

          武王说:“的确是这样!”

        均兵_犬韬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战车同步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挡一辆战车?用骑兵同步兵作战,一名骑兵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抗一名骑兵?用战车同骑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骑兵?几名骑兵能抵挡一辆战车?”

          太公回答道:“战卒,犹如军队的羽翼,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用来攻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的;骑兵是军队的眼睛,可以用来侦察警戒,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因此,战车和骑兵的运用不恰当,在战斗中一名骑兵还抵不上一名步兵。全军布列成阵,车、骑、步兵配合得当,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八人,八名步兵可以抵挡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十人,十名骑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四十人,四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挡骑兵一人。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六人,六名骑兵可以抵挡战车一辆。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辆故车可以击败敌人千名,百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万名。十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百名,百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千名,这些都是大概的数字。”

          武王问:“战车和骑兵的军官数量配置和作战方法应该怎样?”

          大公答道:“战车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卒,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辆战车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四十步,每辆左右间隔为十步,每队问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六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战车必须沿着道路前进,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距离二十步,左右间隔六步。队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三十六步,五辆战车设一长,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二里,战车撤出战斗后仍内原路返回。骑兵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队与队之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为五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每列前后相距十步,左右间隔二步,队间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二十五步。三十名骑兵为一屯,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吏,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步,撤出战斗后各自返回原来的位置。”

          武王说:“好啊!”

        虽然不能肯定《六韬》完全体现了春秋时代的车战法,但与您的这个系列里的内容结合起来看的话,还是很有收获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为什么我一直有一乘车加上步兵总计在一百人左右的印象

          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了

          看你引用的六韬,差不多三、四十人就有一辆车了,是时代不同的差异?

          • 家园 杨伯峻先生在“军行,右辕,左追蓐”处有注:

            此有两义。杜《注》孔《疏》谓左右为步卒在兵车之左右者。盖兵车一乘有兵卒七十二人,战时当分左右。各三十六人。而在右之三十六人,则挟辕而行(楚阵以辕为主,挟辕实即挟车),左右又各十八人,以备不虞;在左之三十六人则令追求草蓐以为歇宿之准备,此一义也。兵车步卒七十二人,战国时法。据春秋时法,一车十人而已。竹添光鸿《会笺》本傅逊之说而引申之云:“左右与下‘前茅’‘中權(权)’‘后劲’对言,则亦谓左右军,非车左右。盖楚分其军为五部,而各有所任也。辕谓将车之辕,右辕,言右军从将军之辕所向而进退,下文云‘令尹南辕及旆’,又云‘改乘辕而北之’是也。”后说较合理。杜解“追蓐”为“追求草蓐为宿备”,吴闿生《文史甄微》云:“‘追蓐’疑当时之方言,说者望文释之,未是”,虽未见确证,说亦有理。《春秋左传注》(p 0721)杨伯峻(07120201)《宣十二年传》(BC597)

            • 家园 是不是这样?

              一辆战车有72个人的附属部队,但是并不是没有人都参与战斗。

              其中36个人负责战车的后勤:宿营、草料。

              另有36个人负责战车的战时防御、维修和替补。但是正式战斗时,特别是发起冲击或者快速转换阵地时,这些人员是无法参与战车的防御、维修和替补。可以实现的时机是战前、战斗间隙(没有战阵或者战阵不远)和战后。

              战场是个动态的过程,战阵也不断变化的,72人的附属部队与战车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但绝不是一直在一起。

              这就像坦克连与它的附属部队一样。炮手、驾驶员、装填手是它的正式成员,但是附属的侦查、维护、医疗救助和预备人员很多。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杨先生不赞成每车72人,认为当时每车只有十人,

                在这个基础上,我和您的看法类似,即在上战场的人之外,还有数量差不多的后勤人员。

        • 家园 非常感谢您贴出来这么多资料

          李先生是大师,不是我能够得着的,不过对这里的他的观点,还是有一点不能完全赞成的,就是春秋(主要是中前期)时每车战士的数量,我觉得没有那么多的随车行动的徒兵,车上人被打掉之后也未必能很快就补上,至少这里的那些《左传》中的战例在我看来没表现很多徒兵跟随和徒兵补充车上人员的情形,似乎倒表现了没那么多和补不上的情形,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

          另外我的基本观点是春秋与战国之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军队人员构成都很不一样了,军事技术也发生了变化,如弩和骑兵。

          再次谢谢

      • 家园 好系列

        真想回去看看老祖宗们怎么战斗的。

        不过祖先们的描述不知道是太写意了还是怎么,留存下来的描述还是稍微过于简洁点。

        比如马,如果是4马,和兵马俑那个是一样也是一字排开吗?

        另外有个小困惑,春秋的环境破坏还不高,植被什么的应该不少。加上河流沟渠山川道路等等当时的条件,找到一块适合比较大规模战车交战的场地应该也是不容易的吧?

        • 家园 恐怕大量是季节性沼泽,而不是森林

          整个中原地带都被黄河不断扫荡,并不会有大片森林。雨季为沼泽,旱季就是平地了。尤其是被河淤的地区。

        • 家园 想起最近看何炳棣文章(似乎),介绍花粉漂选研究(大概),

          大意是中国古代真正的生态环境中其实原本树就不多,各地层中植物花粉以草本为主,稀树草原?所以大概比较开阔的战场可能不成问题。但是我没有看到他介绍的原文,也不知哪个结果在生态学上应该怎样解释,所以还存疑。

        • 家园 忘了一点

          关于怎样驾马,觉得应是如秦始皇兵马俑,还可以看一下这个文:http://wenku.baidu.com/view/ba5adb6db84ae45c3b358c4a.html

          其中有一个战国图,也与兵马俑类似。都是两匹马驾在车上,另两匹马拉边套,所以可以随时解下来,《左传》中有解左骖赠人的,似乎《论语》中也有类似例子。

          另外忽然想起,鞌之战骖马被树挂住也许能说明当时有不少树。

        • 家园 话!谢谢回复,我也是很向往所以才写。

          臆想一下:觉得战场可能在河滩上,稍宽广,但一支军队其实没多少战车,每头如果一百多乘战车,宽度大概不超过二十乘,可能就十几乘,甚至更少。即使如此,也会在战场中间遇上一个足以把车陷进去的水坑。如果十乘,宽度估计五十米左右大概还找得到吧。另外,由于您的提醒,我忽然想到两点:一个是我一直觉得左中右各军其实相隔得相当远,敌我双方驻地隔得就更远了,恐怕您说的这个因素也是原因之一的吧。另外就是中国的自然植被应该是什么面貌?稀树草原?真心请教专业人士解惑。

          • 家园 黄河中下游一直在不断扫荡,森林什么的不会多

            据说黄河下游是没有固定河道的,一直在华北平原上扫荡。黄河下游雨季时分流成九河(非确数,比喻多),河道不断改道泛滥,森林没机会长大。想象1940年代黄泛区的状况。黄泛区被於后是极平的,一片荒草地。雨季一片水,很大片地区仅没到腿。旱季水退后非常平坦(地都被河泥於平了)。

            五代十国,北方很多地方长时间荒无人烟,可看作是原生态。那时候的文人描述北方中原一带,也大都说是草原样貌,极少人说有大片森林的。五代十国时候的中原,可做春秋战国地貌类似想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