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堕落与辉煌齐飞——秦汉时代的一个诡异现象(1) -- 江南水

共:💬120 🌺1053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有道理。法家的问题在于迴旋余地比较小,儒家余地就大多了

        用法治理,就得讲规则,规则也得明确。一旦规则太明确,回旋余地就小,真的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王子很快也就没了。于是作为统治者,不尊法的倾向就会增加,那么法就不具有公信力,就不再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而转变成为约束部分人的规矩,法的性质也就变了。

        儒家相对来说,迴旋的余地就大很多。凡事虽然有个原则,但也不是死的规矩。遇到事情,严一些,有严一些的说法,宽一点,有宽一点的讲究。

        从道理上讲,还是法儒结合,有个平衡比较好,所谓“中庸”。

        不过从儒家的起源来看,对仪式、礼节什么的很讲究,那就应该也是非常有规矩的,在什么场合下怎么走路都有规范,为什么后来就显得不那么规矩严格了呢?

        • 家园 法家这东西是有缺陷的

          军功爵这东西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好的,但当战争稀落下来以后,有爵位的这部分人自然会排斥其它想拿爵位的后进,二十级爵中从八级开始划分了一条明确的晋升界限,这种刺激作用就减弱了,而且军功爵的世袭让它很快和旧有的爵位体系一样腐化,到西汉初期晁错提出纳粟拜爵制度更是把低等爵位泛滥化了,看史记和汉书里头经常出现的全国赐爵一级就是例证。

          ps:法家在商鞅时代前后还是从国王到庶民都要遵守法令,但到韩非时代就已经无限推崇君权,为此不惜牺牲法律公平,这种言论自然是大合君王口味的,但后果自然导致对法律制度的破坏,而且是君王带头破坏。

        • 家园 因为儒家的那些个规矩其实是入门门槛

          和老大你的新兵营的作用是一样的,其实儒家道家都有这个入门槛,就是为了吓退或劝退不合适的人员,这样才能保证本集团内人员的道德水平不至于被轻易破坏。而但凡入了门的,只要智力水准够高,资历够老,就可以规避这些规矩,而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故而儒家的官员是可以很灵活的,绝不会轻易被这些规则给框死。只有那些死读书的腐儒,才是死活没有出路,还被史书留下坏名声。不过后来聪明人越来越多了,导致门槛的作用日渐下降,所以后期儒家的形象也越来越难以保证。

    • 家园 知古鉴今,知今鉴古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

      用地痞流氓来做城管,效果可是大大的好。

      看来楼主还有后续,宝推鼓励支持。

    • 家园 法家制度的种种设计

      现代化得很,是中国古代国家主义制度设计的集大成。

      所谓,百代都行秦政制,并不是文学戏言。

      • 家园 我觉得,法家思想是一种工业化思想

        整齐划一的步骤、铁面无私的标准、锱铢必较的细节,都做得足够完美,令今天的中国人看来都叹为观止。

        唯一的缺陷是,他并不适合农耕帝国,尤其是中国这种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的农耕帝国。

        比如说,在关中地区,每亩地的播种数量、以后的收成,可以制定统一标准,毕竟,在短期内气候变化不大嘛。在中原地区呢(那里可时不时就发生黄河泛滥哦)、江南地区呢(关中、中原的种子是不是适合当地?)。至于更偏远的岭南、云贵等等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你能把标准灌输给当地人,就算是本事。

        为了维持这么多样性的一个农耕帝国,咋办,只能是和稀泥呗。胡适先生感叹,中国人总是“差不多”。甭说喝过洋墨水的胡适先生啦,就是商鞅重生,看到后代这么“差不多”的混日子,也得气得主动要求再被车裂一回。没法子,条件所限,不这么混日子不行啊,混得还很有成果,咱们现有的960万的陆地就是这么混来的。

        两千多年后,工业化借着欧美人的东风终于重临神州大地,工业化的好处和弊端,也再次降临到龙的传人身上。

        幸也?不幸也?悲也?喜也?

        只能由历史来作出裁决了。好在我们的历史足够长,可以容后人慢慢的总结,正如,我们今天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不过,也不要抱有得出确定结论的希望,中国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代做出的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结论,多了去了。

        • 家园 【讨论】儒家的治国成本低于法家

          法家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所以靠制定详细的法规以扬善惩恶。商鞅时代,一切以耕战为中心,社会生活删繁就简,所以商鞅一个人就可以制定几乎所有的法律条文。这是一个完整的法律架构,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至于他死了以后没有人敢拆掉其中的一根梁柱。可是统一后,无仗可打了,这一套架构就很难维持了。所以,迅速崩溃。刘邦以简单的约法三章获得了关中的民心。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所以依法治国必定是法律条文浩如烟海,靠法律吃饭的人多如牛毛,一个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简单案子,如果按法律的程序走一遍,也会变得扑簌迷离,旷日持久。而且,法律是事后制定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会被法办。

          而儒家是以人性善为出发点,靠提高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人想去侵犯别人的利益,那么法律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君子,所以儒家的做法是让道德高尚的人去约束道德低下的人。以科举选拔官僚就是要保证干部队伍的高标准,从而保证社会的公正。再加上各个村的老族长,老先生之类的存在,使大小矛盾可以得到迅速解决。

          孔孟之道是在他们死后近百年才被重视,并且被遵从了近两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 家园 或者说,法家思想容易产生朝着一个方向的集体共力。

          用于工业化,军事都会很有效果。

        • 家园 法家的真正问题是统治者最终都自己破坏了法

          当秦国变法前,在城门外立起了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是中国法家的支柱和源头。

          法家治国的根本是统治者要守法。法首先是约束统治者的。

          第二是对统治阶层的法要有规则。统治阶层可以特殊,但不能完全豁免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税)。

          而实际执行中,统治阶层的刑事责任被大大豁免了。本来对统治阶层有大大放宽了的刑事责任和约束,但实际执行中连这种大大放宽了的刑法都无法执行。偶尔有几个被执行了刑事责任的统治阶层,都会被记录到24史当中,足见其稀罕。

          法家治国最终溃败,都是因为统治者只取有利于自己的法。而肆意破坏法规制度。本来和民有约,服多长时间劳役,休息多长时间。每亩田收多少留多少。而很快统治者的需求膨胀,往往很快就开始增加劳役,增加田赋。

          而另外的一个问题是法不上大夫。这不仅仅是说刑法,包括国家税收和劳役等等经济责任也不上大夫。比较极端的是明清时期,普通农夫甘愿把自己的田白送给有功名的地主,自己租来耕。因为可以免税。

          明清时对“进士”以上的免税制度是荒谬的。

          另外就是,农民实际感受到的劳役和税负,是自己实际被收走的实数。而其中多少是被皇家收走,多少是被县令收走,多少是被胥吏收走,农民感觉无差别,因为都是被统治阶层收走。他们收走了怎么分是统治阶层内部分的问题。

          那么法家治国中,从未保障过农民的实际税负按法律执行过。

          法家的问题就是法从来没有能长期执行。

          通宝推:石狼,燕人,山海马甲,
          • 家园 法家的问题是无法制约君主

            在君主问题上主要依靠自律,而如何维持自律又缺乏足够合理的制度形势设计,这是最大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也是随着形势变化才出现的。

            这个问题在战国时代并不突出,在统一时代才充分暴露。

            在战国时代,由于春秋时代形成的政治传统以及战国时代的生存竞争,使得君主受到了足够多的学校教育和形势教育,迫使他们变得比较明智。

            在统一时代,外在的约束消失了。以秦始皇为例,在战国末期,他需要努力战胜敌人,重大错误会带来重大失败,因此虽然有得意忘形的事情发生,还不是特别离谱。等到战国结束,秦始皇指挥下的秦军北逐匈奴南吞百越,根本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时候的秦始皇就完全可以用好大喜功来评价了。好大喜功不就是骄狂不可一世的表现吗?和他攻楚失败不是一回事吗?

            在法家建立制度的时候,君主存在外在的约束。当君主不存在外在约束的时候,法家说什么其实没有多大用……

            一直到了后来,一个又一个新王朝建立的时候,王朝的建立者们逐渐认识到民众对自己的约束作用。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尝试新的路线。而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强有力的法家,统治集团只是单纯地表示支持依法办事,但是一旦及身,就要求拥有各种特别的待遇。

            最致命说的一击应该说来源于汉代自身。当汉元帝确立舞文弄墨强于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之后,路就走死了。汉元帝真是一个奇葩,大臣们呈阅的奏章,无论多么切于实际,他都要痛斥,而且还要亲自修改,修改到什么地步呢?能够恰当地引用诗经等儒家经典做论据,才算是好的奏章。务虚不务实,这一原则确立之后,国家就算完了。

            无论是法治精神,还是约束君主,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西汉灭亡就是元成哀平三代人的事。汉元帝确立一个亡国道路导致危机,汉成帝坚持这条道路放大危机,汉哀帝不知道离开这条道路无力挽救危机,汉平帝只剩下坐以待毙,然后王莽企图将这条路走到极致以解决危机,最后崩盘。在重新洗牌以后,有了重新变革的机会,然而东汉统治者已经无法离开这个路径,只能在王莽失败的基础上,以汉元帝的大方向为总的方向,“另辟蹊径”进行变化。东汉的变化就是将儒学进一步强化,形成各种家学,连皇帝自己都作为儒学宗师出现。人文学科有个结论说,所谓世代相传的传统,只需要三代人就可以形成了。西汉后期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恶劣的传统。

            在东汉时代,统治者也尝试过一定程度的突破。最重大的举措应该是汉灵帝(156年出生-168年即位-189年去世)于光和元年(178年)举办的鸿都门学。据说学生多达千人,学习内容完全回避儒家经典,学生也大多出任州郡高官,也有很多中央高官。后来三国时代的很多人才其实就与此关联紧密。有趣的是,黄巾起义就爆发于六年后的光和七年(184年)——这让我想起了2001年的邪教自焚事件。

            三国时代,竞争激烈,一度有突破约束的迹象。但是,璀璨的人才高峰几乎是昙花一现就结束了。随后玄学兴起,更加务虚。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解决君主问题更加遥遥无期。

            关键词(Tags): #法家#君主#官制#皇权
          • 家园 这是中国文化的痼疾之一

            在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氛围下,这个法律制度问题不解决,中国永远无法超越西方。单从经济上看,没有产权受保护的原创产品,中国的GDP再高也是给西方打工的。

          • 家园 得钱吱声

            俺赞同您的观点。法律本来是维护公平的,但是法律又是绝对不公平的。如果立法者把法律改得越来越不公平,那这个法律还有什么用呢?说不定越是守法灭亡的越快(俺不由得想起现在的房地产政策),也许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王朝不那么遵守法律才能延续这么长时间。

          • 家园 指到了本质问题
          • 家园 送花!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 家园 推动历史进步的是恶不是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