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九霄环珮

共:💬22 🌺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歌的旗手T.S. 艾略特的成名作,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但在这里谈论此诗的缘由,在于普鲁弗洛克情结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性存在,而是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茫茫人海。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优柔寡断,犹豫,彷徨,多虑,伤感,普鲁弗洛克心理在恋爱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普遍和突出。

    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具有非凡的开创性,同时也因此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简单而言,理解这部作品,除了要多读之外,可以考虑这样一个要点,即艾略特在文学上有一个“客观对应物”的概念。当他谈及一个客观事物的时候,如天空,街道,烟雾等等,那些事物其实是主人公内心情感、情绪的客观对应物。也就是说,诗人不是直接地表达思绪,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来间接地表达,所以,对于熟悉中国古诗的中国读者来说,这在本质上并非是什么新奇的笔法。

    另外,艾略特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作或自称作“现代主义”,是因为其中总有些诗人对“现代”,对“传统”,以及“现代与传统之间关系”的看法,这也是鉴赏艾略特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T.S. 艾略特

    九霄环佩译

    -

    假如我认为我在回答

    一个能回到阳间的人,

    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

    但既然果真如我所听见,

    无人可活着离开这深渊,

    我回答你就不必怕流言。

    (出自《神曲》,译者注)

    -

    1 那我们走吧,你我二人,(这里的你,即作者自我,译者注。)

    2 黄昏正朝着天空中伸展,

    3 象手术台上麻醉的病人;

    4 我们走吧,经过一些半遗弃的街,

    5 一些在廉价的一夜旅店

    6 和遍地牡蛎壳的锯木屑餐馆

    7 不得安宁的夜得以隐退的呓语之地:

    8 街连着街,仿佛一场冗长的争论,

    9 怀着叵测的企图,

    10 要把你引向一个压倒性的问题...

    11 哦,不要问:“那是怎样的一问?”

    12 让我们动身去作一回客人。

    -

    13 客厅里女人们来来去去,

    14 谈论着米开朗基罗。

    -

    15 黄色的雾在窗格玻璃上蹭它的背

    16 黄色的烟在窗格玻璃上擦它的嘴

    17 把它的舌头舔进黄昏的角落,

    18 徘徊在阴沟里积聚的水坑,

    19 让它的背落上烟囱里的灰,

    20 接着溜过露台,猛地一跳,

    21 眼见这是个柔软的十月的夜,

    22 就在房子周围盘绕了一圈,便入了梦里。

    -

    23 确实还会有时间

    24 让游走在街上黄色的烟

    25 在窗格玻璃上蹭它的背;

    26 还会有时间,还会有时间

    27 作出一付面容会见你要见的脸;

    28 还有时间去谋杀、去创造,

    29 也有时间去完成在盘子上提起一个问题

    30 又放下的手上所有的工作与工作日;

    31 你还有时间,我还有时间,

    32 还有时间作一百次犹豫、

    33 一百次幻想和修订,

    34 之后再吃一片烤面包、喝一杯茶。

    -

    35 客厅里女人们来来去去,

    36 谈论着米开朗基罗。

    -

    37 确实还会有时间

    38 来问自己:“我敢吗?”和“我敢吗?”

    39 还有时间转过身去走下楼梯,

    40 把一块秃顶暴露在我的发际,

    41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珍稀!”)

    42 我的晨礼服,我的衣领在我的颚下笔直坚挺,

    43 我的领带贵重而素雅,一枚简朴的别针就可以表明——

    44 (她们会说:“但是他的胳膊腿多么纤细!”)

    45 我敢

    46 打扰这片天地吗?

    47 一分钟之内还有时间

    48 作出一分钟后就要变更的决定和修订。

    -

    49 因为我已经熟悉她们,熟悉那一切:

    50 熟悉那黄昏、下午和早晨,

    51 我已经用咖啡勺分配了我的日程;

    52 我熟悉在更远处房间里的音乐之下

    53 以一个渐止而渐渐休止的人声。

    54 我怎么能冒昧?

    -

    55 我已经熟悉那些眼神,熟悉那一切:

    56 那些以固定的措辞审视你的眼神,

    57 当我被固定而在一枚钉上趴着,

    58 当我被钉住而在墙面上挣扎,

    59 我还能怎样开始

    60 吐出我的生活和习性里所有的烟蒂?

    61 我怎么敢冒昧?

    -

    62 我已经熟悉那些手臂,熟悉那一切:

    63 那些戴着镯子的裸露而白皙的手臂,

    64 (但是灯光照出了浅棕色的茸毛!)

    65 衣裙上有什么香气

    66 使得我偏离了话题?

    67 那些搁在桌上或围着披巾的手臂。

    68 那我该冒昧一次吗?

    69 我又能从哪里开始?

    -

    70 我要不要说,我踏着暮色经过了狭窄的街道,

    71 看见了孤独的男子只穿着衬衫

    72 探出窗口,烟斗里升起袅袅的轻烟?

    73 我本该是一对残破的蟹螯,

    74 仓皇逃窜在寂静的海底。

    75 而下午、黄昏,睡得多么安静!

    76 被纤长的手指轻轻地抚平,

    77 睡了...累了...或者在装病,

    78 躺在地板上,四肢伸展着在你我的身边。

    79 我该不该,用过茶、糕点和冰淇淋之后,

    80 有了力气把这一刻推向它紧要的关头?

    81 但纵然我哭过了斋戒了,哭过了祷告了,

    82 纵然我看见了我的头颅(有一点秃)被一个大盘子端进去,

    83 我并不是先知——这也不值得奇怪;

    84 我看见了我伟大的一刻忽隐忽现地动摇,

    85 我也看见了永恒的侍者拿着我的外衣在暗暗地窃笑,

    86 简而言之,我有点害怕。

    87 而归根到底值不值得,

    88 用过一杯杯茶和果子酱之后,

    89 在瓷器之间,在人们对你我的谈论中间,

    90 究竟值不值得

    91 带着微笑把这件事情一口咬掉,

    92 把这片天地捏成一个球,

    93 再把它滚向某个压倒性的问题,

    94 说:“我是拉撒路,从冥界

    95 来告诉你们一切,我要告诉你们一切”——

    96 假如有个人,把头垫在一个枕头上,

    97 说:”那不是我想要的。

    98 根本就不是。“

    99 而归根到底值不值得,

    100 究竟值不值得,

    101 经过了多少日落、闲庭和洒水的街道,

    102 经过了多少小说、多少茶盏、多少裙裾拖曳在地板,

    103 然后是这个那个,以及更多的更多?——

    104 真正想说的偏偏就说不出口!

    105 但仿佛有一盏幻灯把神经的模式投放到屏幕:

    106 究竟值不值得

    107 假如有个人,垫一个枕头或扔下一个披巾,

    108 扭头望着窗口,说:

    109 “那根本就不是,

    110 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

    111 不!我做不了哈姆雷特王子,也不想做;

    112 我是个侍奉的大臣,能做的事情

    113 是铺陈一次巡游,布置一两个场景,

    114 替王子出个主意;无疑,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115 乐于效劳,总是谦恭温顺,

    116 明哲保身,小心谨慎,处处都一丝不苟;

    117 喜欢高谈阔论,但有些迟钝;

    118 有时候,的确近于荒谬——

    119 有时候,几乎就是个小丑。

    120 我老了...我老了...

    121 我要高高卷起我的裤脚。

    122 我要不要向后分我的头发?我敢不敢吃一个桃?

    123 我要穿一件白色法兰绒裤子行走在海滩。

    124 我听见了美人鱼们在相互对唱。

    125 我想她们并不会对着我唱。

    126 我看见了她们乘着波浪去向海的远方

    127 梳理着海风吹回的波浪的白发

    128 海风吹起的海水苍白而又黑暗。

    129 我们一直逗留在大海的寝室

    130 被海的女郎缠上红色与棕色的海藻

    131 等到人声唤醒了我们,我们就会溺死。

    附:九霄环佩:【原创】《情歌》的戏剧性与思想性阐释

    通宝推:fride,南方有嘉木,leqian,波波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情歌》的戏剧性与思想性阐释

      (既然贴了诗文,就写个阐释吧。)

      《情歌》是个什么诗?这是理解此诗的首要问题。《情歌》是一篇戏剧性独白。所谓戏剧独白,需要有两种要素,一个是从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来展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另一个是要有一定的戏剧性,而戏剧性主要体现在戏剧的矛盾冲突,即,需要有一对对立面。

      《情歌》中的典型人物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中年的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独身男子,典型性格是怯懦、无力。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通过一对对立面的矛盾冲突进行展开和展示的。

      《情歌》中的对立面为何呢?只要我们留意,并且在文章总体结构上把握,我们就可以发现文中有两段独特的两行都出现了两次,一段是:“客厅里女人们来来去去,/ 谈论着米开朗基罗。”另一段是“我本该是一对残破的蟹螯,/仓皇逃窜在寂静的海底。”这两段独特的插入性的段落点明了戏剧性的对立面:一方是客厅里的女人们,作为主人公需要有所行动的对象,一方是主人公自己,被比喻为残破的蟹螯。

      戏剧冲突的两方的对比是明显的。首先是地点,女人们身处客厅,我们可以想像是一个高级的社交处所,而主人公把自己想像为置身海底。其次,客厅里女人们来来去去,是一个人气十足的场合,而海底是一个寂静的海底。再次,女人们的行为是来来去去,可想而知是优雅的迈步,至少表面是如此,而蟹螯是仓皇逃窜。最后,女人们谈论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在此提示的是女人们谈论的对象是一个古典的高雅的事物,这是米开朗基罗作品的一贯特征,不论女人们是否是真的懂行或是矫揉造作,女人们的兴趣点是高等事物,而蟹螯呢,则是残破的,并且,只是一对蟹螯,螃蟹是以垃圾为食的,是一个拾荒者的形象,和米开朗基罗存在天渊之别。这几方面的巨大区别造成了两方巨大的对立,要命的是,蟹螯要对其中的一位女人要有所图谋,戏剧性产生于此。

      在一个浪漫的老套的戏剧故事里,蟹螯可能经过种种波折是要报得美人归的,这是喜剧;或者,经过种种波折,蟹螯行动失败,这是悲剧,如果发生人命,则不仅是悲剧,更是惨剧。这些都不新鲜。新鲜的是《情歌》中的主人公经过一番内心的斗争,结果只是说服了自己连行动也不要行动,试都不要试的。另外,矛盾对立面并非以对立面之间直接的交互的形式展开,而是完全以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形式,按照意识流的方式发展变化。

      《情歌》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以上的内容和形式,甚至在标题上都富有新意,此“情歌”非彼“情歌”,不是一个抒发爱慕或者赞美的十四行诗,不是莎士比亚,不是白朗宁夫人,不是拜伦的《她在美中行》,也不是我们中国的《上邪》表达的对爱情的坚贞,《情歌》完全是反起道而行之,不象是爱情之歌,倒象是失恋之歌,甚至失恋都算不上,而是单相思的落寞之歌。

      如同许多戏剧作品那样,这首落寞之歌开头是交待人物,布置场景,引发故事。人物是自己,自己和自己谈。场景是黄昏,是街道,是具有主人公内心情绪外在化的场景,即借景抒情,交待戏剧的氛围。不是街道在争论,而是主人公心里发生着冗长的争论;不是街道遭到冷落和遗弃,而是主人公自拟;不是街道在呓语,实则是主人公内心呓语不止;不是夜受不了餐馆和旅店,而是主人公对于那一切的疏离;不是街道要隐退,而是主人公想“扯乎”。故事呢,就是那么一个压倒性的一问,会问吗,怎么问,结果如何?这是1-12行。

      13-14立刻转入戏剧冲突的对立面:客厅里的女人们。从11行的“作客”到“客厅里的女人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识流的转接笔法。

      客厅里女人们的形象在主人公心里一起念,立刻就让主人公进入一种倦怠的心境中,这就是15-22行描述的烟雾的象征,这段烟雾被比喻为一只猫,孤独,疏离,倦怠。

      23-48行是主人公的自我说服,说服自己推迟行动,一种惯常的心理。23-34与37-48这两段都是以“确实还会有时间”起笔。重复,是《情歌》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对某任务的惧怕会促使人们用种种理由说服自己尽量拖延。值得注意的是,47-48行相比32-34行,可以看出紧迫感在加剧,仿佛主人公在路上行走越来越临近目的地。

      在这一部分(23-48)中,对立双方的特征得到进一步阐述,在主人公的心里活动两者也进行了虚拟的交互。作为蟹螯方,我们知道了他的想做而做不了,他的犹豫,他的秃顶,他的衣着。作为女人方,我们知道了女人们可能对主人公的评价:头发稀,腿细。矛盾在发展,戏剧在发展。

      注意35-36行“客厅里的女人们”,上接“吃面包、和茶”这类客厅活动,下启“女人们”对主人公的评价,同样是意识流笔法。

      49-69包括三段,都有相似的起笔和收笔,这三段构成主人公对自己的进一步说服,说服自己不要冒昧采取行动。三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49-54似乎包含某种因“熟人熟面”而抹不开面子采取一个冒昧的行动,这种冒然行动,用一个通俗的话说,会被人熟人批为“整什么妖蛾子”。这个冒昧的行动和主人公用咖啡勺分配的日程这种常规的固化的生活是相违背的。55-61从气馁的角度进一步说服自己,他气馁、心虚、毫无自信。他认为自己所能吐露的就象是烟蒂一样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废物。他的生活,他的习性在自己眼里也象香烟那样燃烧,只落得一些烟蒂。烟,在此联系上了前文对烟雾的描写。62-69换了一个角度说服自己,开始是女人裸露而白皙的手臂似乎对主人公产生了吸引力,但是手臂上的茸毛又让他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对他采取行动的决心更进一步瓦解。

      70-72又在意识流的引导下,从69行的“何从开始”之念转接到“要不要说…..看见了…男子……烟斗……轻烟?”这里的男子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是主人公内心的映照,烟斗和轻烟呼应前文。主人公在此自我解嘲,仿佛是说自己能开口说的无非是自己的孤独,生活的无意义,和自己本人的自卑,这些都由70-72行描写的事物所提示。70-72与69行存在让步关系,意思是,就算我能开始开口,也无非是说这些无趣无聊无意义的事情。

      73-74行因此进一步对自己的本质予以判定。除了上文的分析,此处对“蟹螯”需要作一个深入的探究。螃蟹一方面是一个低级生物,以腐烂的垃圾为食,是一个拾荒者,但是它又是一个把垃圾变废为宝/美的象征物。所以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蟹螯也带有一定的自比性。

      在75-86行里,主人公终于坦诚自己“有点害怕”,坦诚自己没有勇气。这里引入了一个典故,即82行的先知圣约翰,被砍头的那位。他在这里说自己不是先知,只是个凡人,尽管奉行了宗教仪式,但并不具备宗教激情(passion)。《情歌》中典故甚多。82行是一处,30行的“工作与工作日”是一处,那本是一本书的名称,古希腊人所作,倡导勤劳的生活,是主人公对自己缺乏行动力的自我讽刺。典故在后面继续出现。

      75-110两段又是以相同的语句起笔。这两段是虚拟的故事情节的高潮部份,也就是主人公内心虚拟的那个重要的一刻,也就是对立面双方虚拟的“对手戏”的高潮部份。主人公自我想像的结局是悲惨的,即,还没等他说出口而刚刚开始间接的开头,就被一巴掌拍死。因此,主人公对于此举是否值得产生高度的怀疑,实际上是予以否定了。

      111-119是作者对自己的总结,也是戏剧的尾声,说自己不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也在犹豫,但是自己卑贱多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是高贵的犹豫,自己的犹豫是卑微的,毫无英雄气概,倒象个小丑。120-121承认自己老而无用。122-128引用《奥德赛》中的女妖典故,进一步说明自己不是英雄,女妖都不会搭理自己。这些典故同时反映现代再也不是古希腊时代,也不是莎士比亚时代,不是英雄时代。

      说完戏剧性的对立双方,结构和内容,那么《情歌》表达到底是一个什么的感情和思想呢?

      《情歌》中以蟹螯自比的主人公和客厅里的女人们的矛盾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矛盾,矛盾的性质是“搞不定”,换用比较正式的用词是主体无法征服客体,主体无法和客体取得和谐,甚至客体对于主体是一个压倒性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体的表现是挫败感,无力感,以及忧郁症。所以《情歌》所寓意的并非限于恋爱一题,而是面对人类的一些普遍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在现代,作为客体的社会高度复杂化,知识高度密集,工具高度精细,竞争高度白热化,世界高度资本化和功利化,传统信仰和道德解体,新的伦理体系尚未建立,这些因素对人都产生高度的挑战。人在这种情况下,象柔弱的植物在酷厉的阳光下萎靡是可能并且很可能普遍的事情。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无法取得基本的和谐,人的主体内部也遭受分裂,一部分是客体化的自我,一部分是真我,但这部份真我处于某种濒危的处境之中苟延残喘、不堪一击,一旦这种分裂继续扩大深化,一旦压倒性的客体长驱直入,主体随时会被彻底客体化,即彻底物化、异化,人的本我、真我完全丧失,这似乎正是诗中最后三行所警告的“溺死”。如果说普鲁弗洛克还保留最后一丝神明,那么后来的《荒原》之中,诗人笔下的就是诸多“死人”了:

      59 幻城,

      60 笼罩着冬天的早晨棕黄色的雾,

      61 人群漫过伦敦桥,真多,

      62 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

      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继续讨论:

        35-36, women句第二次出现,引出地点的变化,从街上到了其将进入的聚会的门口。women come and go,表明其所寻求对象的一种不特定性。

        37-39, 愈近愈怯,在前进和后退之间挣扎。

        40-44, 第一次对P的外表进行了描述,揭示出其的不自信和对他人眼光的在意。尽管他的穿着打扮是无懈可击的,可是他仍强调自己外在的“缺陷”,所谓他人的评论其实反映的是P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认知。

        “40 把一块秃顶暴露在我的发际,

        41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珍稀!”)”

        ----in the middle of my hair,应该是地中海式秃顶,而非“发际”;“珍稀”感觉不大贴切,“稀薄”怎么样?

        45-48,“ Do I dare

        Disturb the universe?”

        ----感觉是举手要敲门,或要通知其的来到时的踌躇。这句话表明P的心中,P自身和the universe的一种对立,或差异。他并不自认为其属于哪个其将要进入的universe,他的进入对那个universe不是一种补充或丰富,而是一种disturb。Dare表明其之前已经感受过那个universe对他的某种排斥。P对于这个其要进入的世界是个不速之客,就如在黛西家参加宴会的盖茨比。

        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

        ----我对这句的理解和你稍有不同,48句是对47句的一种解释,一分钟之内即可在决定或反决定之间翻覆,因此,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而不是说“一分钟后”,“reverse a decisions and revisions”是“一分钟”这个时间段内的行为。我看一些资料说,there is time for sth.是个来自圣经的句式。

        49-54; 55-61;62-69:这三节我赞同你说的是P对自己的进一步说服,还未前进即在说服自己退却。但具体的理解稍有不同。

        这三节都以“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开头,并以“So how should I presume?”结尾。这样的起和收,我不觉得是“因为“某种因“熟人熟面”而抹不开面子所以犹疑是否要采取一个冒昧的行动”,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其实是P对那个和他一起走的you或读者所做的一个解释,解释他的踌躇并非因为其是个缺乏经验,不了解女性的那种青涩少年,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见识过女性,不,恰恰相反,他犹疑正是因为他已经了解了那一切,他了解上流社会的爱情,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他,了解那些女性,他通过强调这些了解来对自己的怯懦建立一种辩护,而“这些了解”也揭示出,他也了解在那一切中,并没有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那个他内心深处所痛苦寻求的那一个,那个能够抚慰他内心的自卑和紧张,并带给他安全感和和谐的那一个。因为他已经完全了解了,所以他才越发绝望,才会一直说服自己退却,才会在后文问其的行为到底“值得”与否。

        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

        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

        ----这可以视作对英式上流社会刻板单调的日常生活的简要概括,同时也揭示出P的内心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反动。measure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其实是说他的整个生命可用其喝过多少咖啡来丈量。19世纪末的英国小说对那种英伦生活的描述非常有助于理解这句话。总是在喝咖啡,下午茶,然后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物,所有的紧张、冲突和真实的心意都被掩饰在这些形式化、仪式化的言行之后。

        I know the 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这里用了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典,不妨视作对其窥听到的他人的爱情的一种暗示。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从另一个房间传来的乐声掩映下的窃窃私语。P想说,他了解上流社会这种期会幽欢。

        So how should I presume?

        ----不是很赞同“冒昧”这个翻译,presume,应该是指行为前我们一般在心理做的某种预设。比如说,要表白之前,预设对方对自己的好感程度(很喜欢,一点儿喜欢,有好感,一般,有点儿厌烦.......)。

        55-61: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the eyes”,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他自觉是是被钉死在墙上的昆虫,被精确审视。formulated phrase,应是他人给与他的某种标签,类似于,中年秃顶文艺男,竹竿书呆子,这样的东西。他在这些目光之下,完全无所遁形。生活和习性(days and ways)本来是日常谈话的很好主题,但是spit out, butt-ends,表明了他的自卑和虚空感。

        62-69: 这一节更具体地解释说其了解女性,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一个作为整体的女性出现,其描述的全是片段,戴着镯子但长着棕色绒毛的胳膊;衣裙,香水......我们可以读出P在感知女性,甚至如同自己在前一节被人做精确审视一般,在仔细观察女性,但我们也从这节读出他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他甚至可能都没有勇气抬起头去正视那个从披巾下露出白色胳膊,说话时衣袂带起香气的女子的眼睛。他在谈话时因为感知到这些非常女性化的片段而走神,忡怔。手臂和茸毛,表明了其面对女性时的一种紧张,他不能将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接受,在其认识到美的瞬间,他必然能同时发现丑:对他人如此,对自己其实也是如此----这样的人物性格,也就注定了其出发的找寻最终必将以失败告终,因为其和客体的不能和谐,深层次在于其内心缺乏某种调和的能力。另外,arm的反复出现,让我想起看着宝钗胳膊发呆的宝玉。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通宝推:九霄环珮,
        • 家园 回复

          35-36, women句第二次出现,引出地点的变化,从街上到了其将进入的聚会的门口。women come and go,表明其所寻求对象的一种不特定性。

          对“地点”的评论有道理。“come and go”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和Michelangelo形成的一种语言上的音乐感,非常棒,(有点象中国的对联似的。)“表明其所寻求对象的一种不特定性”?这个也许可以有。

          “40 把一块秃顶暴露在我的发际,

          41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珍稀!”)”

          ----in the middle of my hair,应该是地中海式秃顶,而非“发际”;“珍稀”感觉不大贴切,“稀薄”怎么样?

          关于“发际”,我不是说“in the middle of my hair”的意思是“发际”,显然字面意思是“我的头发中间有个秃块”。说一下我这么翻的考虑。40行这句话的出现是由于39行“走下楼梯”引发的,因为他走下楼梯,就把他的地中海式秃顶完全“暴露”了,因为人们可以从上往下俯瞰,而在平视中,秃顶就不那么显眼,所以我用到“暴露”一词。“发际”的意思是“头发的边际”,地中海式秃顶周边还是有一圈头发的(除了脑门部),所以说“秃顶暴露在发际”类似于说地中海在陆地边际,估计也能说得通吧。有地中海式秃顶的人,发际确实要比常人复杂一些。(BTW, 不由想到韩寒曾经嘲弄方舟子秃顶,方舟子不但不以为虑,反而说秃顶有诸般进化上的优越呢。)

          用“发际”还有个考虑,是和前面“楼梯”形成押韵,不过和原文的模式并非完全一致了。

          “thin”这里的最准确的译法应当是“稀疏”,不是“珍稀”,也不是“稀薄”。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有其典型用法(当然不止于),比如稀疏典型用于头发,稀薄典型用于空气,珍稀典型用于保护动物。我这里采用“珍稀”是故意的,我觉得可以表达一种从上往下看的观看者语气中的“揶揄”,形容头发少了,显得珍稀宝贵起来。这是我的比较个人化的倾向,希望生动一些。

          一个关于头发稀疏的笑话:

          清朝有一人只有三根头发,他编了根辫子,一天梳头不慎掉了一根,他把那两根拧在一起,后来又掉一根,他火了,说:不梳了,以后着!

          45-48,“ Do I dare

          Disturb the universe?”

          ----感觉是举手要敲门,或要通知其的来到时的踌躇。这句话表明P的心中,P自身和the universe的一种对立,或差异。他并不自认为其属于哪个其将要进入的universe,他的进入对那个universe不是一种补充或丰富,而是一种disturb。Dare表明其之前已经感受过那个universe对他的某种排斥。P对于这个其要进入的世界是个不速之客,就如在黛西家参加宴会的盖茨比。

          很有道理。

          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

          ----我对这句的理解和你稍有不同,48句是对47句的一种解释,一分钟之内即可在决定或反决定之间翻覆,因此,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而不是说“一分钟后”,“reverse a decisions and revisions”是“一分钟”这个时间段内的行为。我看一些资料说,there is time for sth.是个来自圣经的句式。

          我觉得你对“reverse”的理解有道理,但是说48行是对47行的解释恐怕则未必。其实这种地方按照语法来处理是很保险的。47/48的主干是there is time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In a minute"作前置状语,“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作限定性定语从句修饰“decisions and revisions”,意思是一分钟之内有时间作出“decisions and revisions”,而这“decisions and revisions”是一分钟就可以reverse的。举个例子,比如从时刻零开始算起,P在第30秒作出一个decision,然后在第70秒进行reverse(相对于第30秒那个时刻是在40秒), 这个scenario是符合原文的,所以48行的一分钟和47行的一分钟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一分钟,否则的话,那个a minute须换为the minute。

          48行的“a minute”是个名词短语,作从句的主语,最准确的译法应译作“一分钟就要reverse的......”,而不用“一分钟之后就要reverse的......” 。但是我为什么选择“一分钟之后”呢(拙译中应加之字),我的考虑是为了构成47行和48行中两个“一分钟”之间的对称感。如果一个译作“一分钟之内”,一个译作“一分钟”,则没有对称感,而“一分钟之内”和“一分钟之后”,我感觉有一种修辞上的对称感。

          47/48的翻译还有一个困难就是“revision”和“reverse”的翻译。要知道,revision和decision是押词尾韵,而和reverse又压词首韵,这是诗人在此两行的字词选用上的精致化。此诗译了有近三年了,不记得当时我的考虑,但是现在的化,我对此三词“可能”会这么考虑:

          decision: 决定

          revision: 修订

          reverse: 修改

          仿佛是模拟了原文的押韵方式,但效果也未必很好。有时候翻译用词的精准性要求胜过韵律性要求,有时候反之。这些都是非常tricky的事情,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

          这三节都以“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开头,并以“So how should I presume?”结尾。这样的起和收,我不觉得是“因为“某种因“熟人熟面”而抹不开面子所以犹疑是否要采取一个冒昧的行动”,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其实是P对那个和他一起走的you或读者所做的一个解释,解释他的踌躇并非因为其是个缺乏经验,不了解女性的那种青涩少年,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见识过女性,不,恰恰相反,他犹疑正是因为他已经了解了那一切,他了解上流社会的爱情,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他,了解那些女性,他通过强调这些了解来对自己的怯懦建立一种辩护,而“这些了解”也揭示出,他也了解在那一切中,并没有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那个他内心深处所痛苦寻求的那一个,那个能够抚慰他内心的自卑和紧张,并带给他安全感和和谐的那一个。因为他已经完全了解了,所以他才越发绝望,才会一直说服自己退却,才会在后文问其的行为到底“值得”与否。

          首先,我们看不出主人公在爱情方面的有多少经验,很可能确实是没什么经验的。其次,“他也了解在那一切中,并没有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那个他内心深处所痛苦寻求的那一个,那个能够抚慰他内心的自卑和紧张,并带给他安全感和和谐的那一个。”你在这里就把这个主人公给稍许过多“理性化”,稍许多了点“决断力”,而淡化了他的“犹豫不决”和“不由自主”。在我看来,主人公还不具备如你所描述的心理力量。主人公不是一个只是自卑和紧张的人,一个自卑和紧张的人很可能很能决断,而主人公既自卑又没有决断力,他在这条路上走,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走的,昨天走,今天走,明天还是走,就象人们的生活,昨天、今天、明天,都那么走,而没有进行一种“抉择”!!

          人的“存在”在于“抉择”,这是一种观点。

          回到原文,49~54,我其实还并不十分了解这段话,主要在于52/53行的人声(voices),因为这个“voices”在诗末出现,也在“The hollow men”的第二部分出现,不得不让人揣测它的象征符号性。现时我还不太清楚。

          49~54给我的一个感觉是主人公不敢去打破/打扰(disturb)那种格式化(formulated)的固化(fixed)的生活模式。“熟人熟面”是一种比较通俗化和本地化的解释。就象你在一个圈子中混,混久了你就会固定地形成或扮演一种角色,就象一个一向比较衰的人很难突然雄起,因为那样很可能会招来嘲笑(大家会有种种笑法:今天怎么吃错药了,发什么神经,整什么妖蛾子,等等),因为那种突破常规模式的抉择打破了固定的预期,而这种固定的预期对于主人公是一个压制性的存在,他无力推翻。

          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从另一个房间传来的乐声掩映下的窃窃私语。P想说,他了解上流社会这种期会幽欢。

          前面提到我还不太清楚“voices”在这里的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dying”重复出现必有其强调的用意。“dying fall”字面意思是音乐上的“渐止”。

          So how should I presume?

          ----不是很赞同“冒昧”这个翻译,presume,应该是指行为前我们一般在心理做的某种预设。比如说,要表白之前,预设对方对自己的好感程度(很喜欢,一点儿喜欢,有好感,一般,有点儿厌烦.......)。

          这个争议很正常。我起先也是用预设/假设。后来觉得用冒昧似乎会好点,理由如下。

          1) 冒昧的意思是胆敢,和前文“do I dare”是一致的。

          2)冒昧的一个习惯用法常常和disturb连用,和前文“disturb the universe” 一致。其实这里可以如此续上不定式:“So how should I presume to disturb the universe”, 这和45/46的“Do I dare / disturb the universe”基本是一个意思。

          3) 这里的文意是,因为种种原因,主人公不敢冒然/冒昧地采取行动。重点始终是他不敢。不敢,这是真正能让人同情的东西。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是很难很难说他不敢怎么怎么的,所以一开头的题记里引用但丁的用意也在此。

          55-61: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the eyes”,在他人的目光之下,他自觉是是被钉死在墙上的昆虫,被精确审视。formulated phrase,应是他人给与他的某种标签,类似于,中年秃顶文艺男,竹竿书呆子,这样的东西。他在这些目光之下,完全无所遁形。生活和习性(days and ways)本来是日常谈话的很好主题,但是spit out, butt-ends,表明了他的自卑和虚空感。

          有道理。

          注意到“days and ways”这个修辞。我译作“生活和习性”,其实译作“生活和生性”在修辞上较好,只是生性不如“习性”准确。

          62-69: 这一节更具体地解释说其了解女性,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一个作为整体的女性出现,其描述的全是片段,戴着镯子但长着棕色绒毛的胳膊;衣裙,香水......我们可以读出P在感知女性,甚至如同自己在前一节被人做精确审视一般,在仔细观察女性,但我们也从这节读出他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他甚至可能都没有勇气抬起头去正视那个从披巾下露出白色胳膊,说话时衣袂带起香气的女子的眼睛。他在谈话时因为感知到这些非常女性化的片段而走神,忡怔。手臂和茸毛,表明了其面对女性时的一种紧张,他不能将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接受,在其认识到美的瞬间,他必然能同时发现丑:对他人如此,对自己其实也是如此----这样的人物性格,也就注定了其出发的找寻最终必将以失败告终,因为其和客体的不能和谐,深层次在于其内心缺乏某种调和的能力。另外,arm的反复出现,让我想起看着宝钗胳膊发呆的宝玉。

          有道理。

          他只看胳膊,不敢看眼睛。

          说到眼睛,“The hollow men”里明白地出现了“Eyes”,确定是一个象征符号,据说和《神曲》中的比亚特里契(Beatrice)有关。不过,很肯能此眼非彼眼。

      • 家园 这两日读Aurora小镇枪击事件的报道,

        想到九霄兄此文的最后一段话,

        人在这种情况下,象柔弱的植物在酷厉的阳光下萎靡是可能并且很可能普遍的事情。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无法取得基本的和谐,人的主体内部也遭受分裂,一部分是客体化的自我,一部分是真我,但这部份真我处于某种濒危的处境之中苟延残喘、不堪一击,一旦这种分裂继续扩大深化,一旦压倒性的客体长驱直入,主体随时会被彻底客体化,即彻底物化、异化,人的本我、真我完全丧失,这似乎正是诗中最后三行所警告的“溺死”。

        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

        ----症状一直被指出,从现实看,也一直在加深。

      • 家园 我读这首诗,立即想起菲茨杰拉尔德

        还有全诗始终没有揭晓那个overwhelming的问题,我理解那个问题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 家园 藉由讨论这个问题,对最后三行的理解做了修正

          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无法取得基本的和谐,人的主体内部也遭受分裂,一部分是客体化的自我,一部分是真我,但这部份真我处于某种濒危的处境之中苟延残喘、不堪一击,一旦这种分裂继续扩大深化,一旦压倒性的客体长驱直入,主体随时会被彻底客体化,即彻底物化、异化,人的本我、真我完全丧失,这似乎正是诗中最后三行所警告的“溺死”。如果说普鲁弗洛克还保留最后一丝神明,那么后来的《荒原》之中,诗人笔下的就是诸多“死人”了:

          59 幻城,

          60 笼罩着冬天的早晨棕黄色的雾,

          61 人群漫过伦敦桥,真多,

          62 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

          最后这三行一直搞不太懂。

        • 家园 网上有些学习材料谈到这个问题

          这里是个学习指南,不过讲得不深,也未必权威。http://cummingsstudyguides.net/Guides3/Prufrock.html

          这里是一篇专门谈那个问题的文章(google一下即可得):

          On “an overwhelming question” in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如果用鄙人的方式来讲的话呢,这个压倒性的问题,作为现代社会当中困扰人们的一系列问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真我。”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鸿沟与不谐,人的主体内部也遭受分裂,一部分是客体化的自我,一部分是真我,随着这种分裂继续扩大深化,主体就会彻底客体化,即彻底物化、异化,人的本我、真我完全丧失。

          普鲁弗洛克似乎产生过念头,向客厅里的女人们谈一谈这些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想见,这也是一种谈恋爱的方式),但是,他继而认识到自己既不是先知也不是圣徒,认识到自己没有那个资格谈论这个问题,冒然行事只能招来耻笑,所以他最后还是退缩了。

          这里有个专门讨论人的物化与异化的动画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MjQ1NDQw.html

          说到菲茨杰拉尔德,不得不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文学的群星璀璨,除了艾略特的诗歌《情歌》《荒原》,还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以及其它几位意识流小说家,如伍尔夫,再有就是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都是在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彼此之间理当存在着种种紧密的联系,这和那个特殊的年代大概也是紧密相关的。

    • 家园 夜里想了千条路,明早起来磨豆腐

      像我这样的行动派,读这样的诗会忍不住想扁人的啊:)

      讨论一下:

      1 那我们走吧,你我二人,(这里的你,即作者自我,译者注。)

      ----感觉还是直译为“你和我”更流畅;

      2 黄昏正朝着天空中伸展,

      ----“中”不好,没有了“against”那种对抗性。“伸展”,感觉主动性太强,不如“蔓延”或“铺展”。

      3 象手术台上麻醉的病人;

      ----我不是很明确“病人”到底是喻“黄昏”,还是“天空”,我自己更偏向于“天空”,即被evening侵蚀的sky,宛如被麻醉了的病人。但是我又想,也可能evening是病人,而天空是“table”。但不管如何理解,这句营造出了一种颓然无力的氛围。

      5 一些在廉价的一夜旅店

      6 和遍地牡蛎壳的锯木屑餐馆

      7 不得安宁的夜得以隐退的呓语之地:

      ----这句翻译地太绕了,我读的时候觉得文气断裂。原文:

      The muttering retreats

      Of restless nights in one-night cheap hotels

      And saw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shells:

      这里最关键的是“retreats”到底是动词还是名词,如果是动词,则可以理解为“the muttering of restless nights retreats in someplace”,如果是名词,则该是"restless nights”的隐退之所 。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还是偏向于理解为动词,muttering隐退到了hotel和餐厅,和街道的half-deserted是呼应的。

      15-22,流畅而生动,鼓掌。作者对黄烟的描写,那些动词,蛮像一只猫。

      26 还会有时间,还会有时间

      27 作出一付面容会见你要见的脸;

      28 还有时间去谋杀、去创造,

      ----There will be 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初读到这句,感觉就像天外飞仙,主要是没有理解murder和create的对象。读了一些解读,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在踌躇要“做一副怎样的面容”,“做面容”,是一种create,但“做面容”,则意味着掩藏真实的自己,是为murder。

      29 也有时间去完成在盘子上提起一个问题

      30 又放下的手上所有工作日里所有的工作;

      ----And time for all the works and days of hands

      That lift and drop a question on your plate;这句太费解了,我看了几个中文译本都不满意。我想象的场景是作者置身在一个大约算是上流社会的那种鸡尾酒会之中,旁边有侍者端着餐盘或酒盘,作者和他人站在这样一个侍者旁边一边从盘子里取杯酒/食物喝了/吃了,然后放下(lift and drop),一边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被人问一些无关痛痒或装腔作势的问题,同时他的思绪萦绕在他自己那个overwhelming的question上,这些意象和思绪的结合应该是"lift and drop a question on your plate"来源(我每次参加这种很无聊的鸡尾酒会时就会有这种感觉)。hands的works即是lift and drop a question,all works体现了行为的频发性,all days则体现了时间上的重复性,也就是说,在这样的酒会在自我的踌躇中应对其他人drop的问题(却不去积极地把握机会提出或解决他心头那个overwelming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或一次两次了。当作者说indeed there will be time,其实他内心深处很清楚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他很紧张,可是他一再地说还有时间做这个,还有时间做那个,以此来为自己的拖延寻找开脱和安慰。其实他内心很清楚,没有时间在这里敷衍那些lift and drop到他面前的问题了,他必须离开,必须采取行动。

      31 你还有时间,我还有时间,

      32 还有时间作一百次犹豫、

      33 一百次幻想和修订,

      34 之后再吃一片烤面包、喝一杯茶。

      ----“之后”不好,没有翻出表面上说有时间,内心却很焦虑的感觉,原文用的是“Before”。do A before do B,意味着对A行为在时间上设限。Do A, then do B,感觉太从容了。

      (太晚了,先去睡了)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