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支持邓小平 -- 夏至欧锦

共:💬92 🌺966 🌵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提价和包产,谁对粮食增产大,有不同的研究

                          林毅夫认为改开初期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社体制变成包产到户,效果占同期增产47%,化肥供应、种子改良等也有很大的影响,提高粮食收购价影响不大。

                          另一些研究实证分析了1978后多年的粮食产量、收购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城镇收入比例变动,做回归分析,认为提高粮食收购价是非常重要的增产因素。

                          这方面论文是很多的,不一一列举了。

                          有必要指出的是,公社体制变成包产到户,增产效果是一次性的,换一句话:82、83连续两年增产9%,应当有包产到户提高积极性的贡献,84年较83年增产5%,增产这部分,很难还说是包产到户的功劳了,毕竟,82年底,采用包产等方式的比例就超过80%了。

                          84年,粮食产量创下4.07亿吨新高,全国出现卖粮难,很现实,85年立马减产7%,产量已经低于1983年。再次突破84年的高点,已经是89年的事儿了。

                          从长周期对比来看,1982-2013年,包产到户32年的粮食年均增产1.94%和1958-1979年22年公社体制下的粮食年均增产2.45%没法比。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年均增长率(%)

                          1957 19505

                          1958 19765

                          1979 33212 2.45%

                          1980 32056

                          1981 32502

                          1982 35450

                          2013 60194 1.94%

                          另外,在公社体制下,卖粮的流程是,生产队收获后先交实物农业税,然后按征购定额和价格交售粮食,剩下的,按户分配基本口粮后(这是按人分配),再按工分分配工分粮(这算是按劳分配的部分,看浙江某生产队多年的分配台账,工分粮和基本口粮比例一般在1:4左右),还有余粮的话,就是提取储备和交售超定额粮食(超购价格比征购价格高一些)。

                          除了分粮食,农民还要分钱,钱主要来源于交售征购粮和超购粮,生产队留够第二年农药等花销后,剩下的按工分分配。

                          当年大寨一个全额日工分,分值在1.5元左右。我母亲下乡9年,她所在生产队最初一个工分日值1块到1块二,后来人多了,降到8、9毛,他们生产队是全公社最好的一个,其他队,要差不少。

                          具体到1979年提价,征购定额减少50多亿斤,价格提供20%,即使没有超额交售粮食,生产队售粮减少7%,但售粮收入增加11%。

      • 家园 boi de

        d

      • 家园 岳阳说的几条至少在我老家完全不对,

        “第一、气候。1978年是一个前后十年内的重大灾年。而82年到84年则是难得的风调雨顺。"我父亲是生产队长,70年代和80年代气候差不多,气候对水稻的影响一般是五年3平1丰1歉。"第二、良种"杂交水稻对增产的贡献只有5-10%,早期的杂交水稻抗病力差,易患稻瘟病.纹枯病,对水肥要求高,常规稻直到80年代末大约还占40%播种面积。"化肥"化肥当然贡献大,但当时生产队只有两头牛,连打谷机都买不起,有钱买化肥吗?我们分地不到2年,几乎家家有牛,有打谷机。盖因分地增产,可以卖多余稻子,农闲时可外出打工,手头才有余钱。"水利",我这儿早期耗费大量人力的不切实际的水利工程,到80年代几乎都没发挥作用,80年代灌溉还是靠人力。“粮食价格”,农民自家都要饿肚子,粮食价格再高有屁用。我亲身经历是农民不愿把粮食卖给国家,每年收征定购都吵架,甚至要出动警力强征。增产有多种原因,分地最重要,分地在增产中的贡献占到47%,我看差不多。

        通宝推:leqian,
        • 家园 送花得宝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一些人的调查研究就是从书本到书本。

        • 家园 您老家的情况和全国情况并不矛盾

          只不过是一个全国统计情况和个体例子不同的问题。任何经济研究都不是讲故事。你说你们村如何如何,那如果我们村跟你们不一样,听谁的呢?真正问题的实质只有在统计层面上才能看出,在此不讨论个例。

          接下来具体说。

          1、气候问题

          在原文中我并没有说80年代总体比70年代气候好,我说的是82~84年的气候比78年要好。而且是就全国情况而言,在不同的地区当然会有特例。

          Kuel曾经统计了全国“气候指数”,1978到1984年间的情况如下:

          1978: 54

          1979: 12

          1980: 47

          1981: 27

          1982: 8

          1983: 10

          1984: 3

          数值越大则气候越糟糕。

          78年的具体情况:

          1978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出现历史上少见的特大干旱,全国受旱面积60253万亩,其中减产3成以上的成灾面积26954万亩。严重旱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大部和冀南、豫北以及晋、陕、宁、鲁等省区的大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4成,受旱面积之大,时间之长,程度之重为1949年以来所未有。

          之所以单说1978年,不是我选择的,而是因为绝大多数对包产到户的宣传,甚至一些学术研究,都选择1978年作为改革前的参照,包括林毅夫的研究,然后再说改革之后的82~84年,比78年粮食增产多少,然后得出结论包产到户多么的伟光正。这种做法显然夸大了增长率。

          2、良种

          良种的贡献看来你也不打算否认。但是林毅夫的47%并没有考虑进去。5-10%的贡献率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算的,但我估计也差不多。这一点我还要进一步研究。

          3、化肥

          你认为是农民先通过承包富起来才有钱买化肥,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其实很好回答,看一看化肥施用量的历史就知道了(单位是kg每亩):

          1974:11

          1975:12

          1976:13

          1977:14

          1978:19

          1979:24

          1980:27

          1981:28

          1982:31

          1983:34

          1984:35

          显然,化肥使用量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上升,而增加最快的是78年和79年,分别比上年增加36%和26%。但是截至79年绝大多数地区的家庭承包还没有开始,当年已经分地的农户只有4%。而假设这4%的农户在79年收入增加后增购化肥,其施用也要到80年。很显然80年前的化肥增长与土地承包没有一毛钱关系。而包产到户后化肥施用的增加反而慢了下来。这就更说明化肥的使用和家庭承包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化肥施用量快速增加的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之前农民买不起化肥,而是有钱也买不到。我国在70年代中期之前根本没有足够的化肥生产能力。大型的化肥生产线70年代初才开始建设,到78年恰好建成投产。这才是70年代末化肥产量和施用量的大幅提高的根本原因。

          4、水利

          你说的“不切实际的水利工程”我一点也不想否认,而且在全国来说肯定也不是孤例。但是again,评价全国水利设施的水平并不能看某些例子,而必须从总体的统计数据下手。所以我在原文中并没有使用诸如建成多少多少水利设施这样的数字,而是使用了能反应水利工程的效果的灌溉面积作为衡量。

          另外一点我没有提,那就是水利工程不仅仅用来灌溉,更重要的是防止水旱灾害。因此成灾面积的变化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水利工程的效用。整个70到80年代的成灾面积百分比如下:

          1970:2.77%

          1971:6.16%

          1972: 14.17%

          1973: 6.29%

          1974: 5.40%

          1975: 8.46%

          1976: 9.47%

          1977: 12.56%

          1978: 18.08%

          1979: 12.68%

          1980: 19.04%

          1981: 16.30%

          1982: 14.21%

          1983: 14.21%

          1984: 13.52%

          1985: 20.86%

          1986: 21.33%

          1987: 18.33%

          1988: 21.74%

          1989: 21.79

          整个70年代的平均值仅有9.6%,80年代前期的平均值到了15%,而80年代后期的平均值居然到了21%!。如你所说,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的气候差不多,那么为什么成灾面积反而增加了这么多呢?这其实反映出80年代开始水利设施的退化,甚至可以说是触目惊心。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5、价格

          这个您自己恐怕都没想清楚。前面您还说农民有了钱才能买化肥,后面又说“粮食价格再高有屁用”;前面说农民有余粮可卖,后面又说农民自己还要饿肚子。。。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您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通宝推:ghui,terron,阴霾信仰,天天向上A,老老狐狸,回旋镖,联储主席,西安笨老虎,马哥,
          • 家园 言之成理!

            最烦有些人一讨论问题,就我们村如何如何,以个案代替一般规律不说,别人还无法求证

          • 家园 我觉得已经表达清楚
          • 家园 我虽然没什么文化,觉得已经表达清楚,我说的粮食价格是针对

            '第五、粮食价格。79年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20%,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25%,同时超购农产品加价50%。"意思是78年农民自家都要饿肚子,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增产没什么作用。

            农民有余粮可卖,当然是指分田以后。

            我只想问贬低分地的人,有没有做过农民,有没有饿过肚子。我在河里说过78年以前,农民过得最好的日子是49年到55年。

        • 家园 警力强征?哈哈!什么时代的事情?

          那时候,一般公社连派出所都没有。

          别把九十年代的事情栽到七十年代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