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94):海上动车组 -- 本嘉明

共:💬26 🌺1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茗谈(94):海上动车组

    (一)

    中国的外贸,在近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以货物贸易而言,2006年进出口总额是17600亿美元,2011年则增长到了36420亿。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在2006年,美国是世界上127个国家/地区的头号贸易对象,中国则是70国的第一贸易夥伴;2011年则倒过来,中国是124国的头号贸易对象,美国则退为76国的第一贸易夥伴(美联社消息)。第二个消息令中国被迫地汗颜,那就是2011年全球Heat-Trapping Pollution又增长了3%(这哥本哈根大会开得,根本瞎开么),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的碳排放总量达到382亿吨。这其中,中国增长10%,达到100亿吨;美国减少2%,为59亿吨;印度增长7%,到25亿吨;俄国增长3%,到18亿吨;日本增长0.4%,为13亿吨;接下来是德国,伊朗,南朝鲜,加拿大,南非。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两点。

    首先,外贸这个事儿,对于中国,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不再仅仅是养活几个人的问题,而已经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道理很简单,凡大哥带队伍,光靠“伟大理想-光辉形象-正确路线”(伟光正),是肯定要完蛋的,这就是不沾锅马英九把队伍越带越衰的原因,也是当年孔老二走投无路的原因。在联合国议事,除了“地球暖化”,其他任何热点问题,你再大,牵涉到十来个国家的切身利益那就顶天了,剩下100多个成员国都是打酱油的。但一国一票,联大开大会时,就不同了,酱油往哪边打,虽说对当事国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压倒性的票数,代表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态度,在道义上对“被告”有巨大的压迫性。最近关于中东问题的两次联大投票(巴勒斯坦升格和要求以色列接受UN核查核设施),美国以色列被扁得灰头土脸,两次都是近200票里只得到9票支持,这就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随着贸易地位的跌落而同步跌落的明证。

    那么反过来,中国目前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何等重要,也就不言自明。

    其次,中国这10年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很多特点,比如说社会变革的范围广,改革的意义深远。但最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字:快!

    形势变化得太快了,一个用力过猛咋就这样了涅?“缓称王”的企图,几乎要破产啊!

    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既说明了发电量的增长,电力/能源消耗的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也突出表明了中国对于石化能源的依赖。

    而不论依赖外贸,还是依赖石油,表现为“中国依赖国际航运”,是毫无疑问的。

    而中国对于全球大多数公海,没有影响力,人家某国可以像关水龙头一样地“关掉”你。童鞋们,董事会这要还睡得着觉,那就怪咧。

    大家知道,小本我一向是反对对海军“拔苗助长”的,那是个技术军种,有其客观规律,人家是跳慢四,你不能总拿刘翔那劲头,是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如今这形势,老实讲,如果我是海子里那个管预算的,赶紧就签,一口气铺4条龙骨,上马4艘大型航母------事急从权,顾不得吃相了。

    现在完全可以开造4艘7万吨以上航母。首先,造也有个周期,先上马,保证不烂尾,让海军的同志们不再郁闷。其中有些造快点,有些慢工出细活,边造边改进,也行。如果国际形势不好,大家都赶进度;如果天下太平,就慢慢来。

    其次,说起来航母的技术发展,这也快到头了,未来30年,航母也就这样了,造早点,造价还低些。这人民币早晚得升值,趁升起来之前赶紧造。

    第三, 按美国的带头指引,未来的舰载机主力,就是X-47B那样的无人机,所以“飞行员驾驶飞机着舰”这种高难度技术的需求大量减低,无形中也保证了中国一定能掌握未来航母的使用方法。航母大量入役的风险也就减低了。

    那么造多少条算合适呢?

    我个人建议,是6条以下大型航母(7万吨以上的),4条左右4.5万吨中型航母(类似于美国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长250米,宽32米),其余12条左右2.2万吨级的“轻航母”。

    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中型航母”。

    (二)

    人类战争史上,有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很大一块,是“轻骑强袭”,比如曹操以轻骑昼夜兼程,在长坂坡大破刘备,可怜老刘家一点血脉,要靠赵子龙七进七出,才勉强Hold住。

    大型航母,就好比是重型坦克,太多了中国也负担不起,那么就搞一批“轮式反坦克突击车”-----中型航母。但从静态比较,中型航母的战力,明显不如大型航母,那就得跳出静态比较的框框,赋予中型航母更强大的机动力,在机动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比如说未来某国像今天的叙利亚,中国支持现政府,美国支持造反派,那么你们国内尽管打,国际上大家都不干涉你的内政。一旦美国说要干涉,一个航母战斗群起步开过去了,中国决不“当头”,当第二是可以的,紧跟着也立刻开动一个中型航母群,但航速比美国人快,后发而先至,早一天到达目标国外海,卸下给政府的援助,派两个陆战队连去接管一个机场,然后一架架运输机连绵而来,同时政府军在中国的舰载机协助下打击恐怖主义,等美国航母姗姗来迟,大局已经底定了。

    以短促的“强击”,来弥补自己战斗持久力的不足,这需要一个关键的保障:怎样达到比美国航母战斗群更快的航速,从而抢先占得先机?

    (三)

    美国的大型航母,最高航速可以达到30节以上,护驾的巡洋舰也可以。如果是核动力,因为动力强大,这个高航速可以保持较长航程,但由于机件的剧烈震动和疲劳,任何舰只都不可以长时间飚高速。而常规动力的航母,动力瓶颈就掐住了,30节也能跑,但只能跑很短的时间。其次,航母战斗群里的其他常规动力战舰,比如护卫舰,补给舰,能跑到25节,顶天了。所以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急赴战地时,往往用“蛙跳”战术,先开到20余节,大家一起狂跑一段,然后小舰们先盯不住了,举手SOS了,大家再一起慢下来,喘匀了再跑。这样跑是为了甩掉敌人的柴电潜艇,也是为了执行总统的命令,及时赶到战位。

    而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中国海军4.5万吨级的中型航母,全部是核动力,细长舰型,设计时就考虑尽量能持续跑高速,越长途越好。航母上有一直一斜两条起飞跑道,两个弹射器,没有降落阻拦索。所配的主力舰载机,是在苏联的雅克-141垂直起降喷气战斗机基础上重新开发的自主产权战机,可以“满油满弹”时弹射起飞,执行完任务后油料和弹药减少,自重减低,在舰尾垂直降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随行的护卫舰支,因为走路实在走不快,只好“打包”,搁在毛驴背上,跟上航母。等到了战位附近,再解下来布阵。

    这条“海上毛驴”,我们就叫它“楼船”吧。“楼船”跟中型航母搭配,就是一列“海上(高铁)动车组”,气死丫的美利坚绿皮车。

    (四)

    有一种远洋特种运输船,叫Float In-Float Out,简称“Flo-Flo”,翻译成中文,我们就叫它“混进混出”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的“楼船”,就是一种特意为中型航母配置的,核动力全电动的高速Flo-Flo。这是一种双体SWATH船,水下部分就等于是两条核动力潜艇。水上部分,前甲板有较高的塔楼型舰桥,外形隐形设计;塔楼后面(附图黄色打叉处)是自备的两艘拖轮的泊位,拖轮后面是一台大型驳船吊车,吊车脚下就是一个完整的Flo甲板,宽30米,长12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本人设计的“楼船”,甲板长(红线)12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近似的效果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类似的设计,不过塔楼和自备拖船在尾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驳船吊车

    056护卫舰的长度大约在88米到100米出头,最宽处约9米到11米。所以“楼船”甲板上的极限装载量,可以是并排的两艘056(满弹半油);其他的搭载方案有:在甲板上装一艘056,旁边并列加装3艘2208,或加装100吨级别的“中华LCA”气垫船,折叠机翼的水轰六,以及装载物资的驳船。

    “欧洲野牛”气垫船长57米,宽约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气垫船,可以一次运送3辆主战坦克。但就因为太大(总吨位可达550吨),航程仅300海里,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这巨无霸就比较鸡肋了,腿太短。有了“楼船”,一次可以装2台,就不难“放之四海而皆狠”了。

    至于我们说过的500吨级小型潜艇(比如“205改”,或者专用于保护中型航母的反潜型“205改-2”),一次可以搭载4条。潜艇底部可以加装小轮,便于上舰时固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楼船”的作业方法是:本船水下的“类潜艇舱段”的水柜注水,全船下沉,甲板沉到水面以下4米左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56停伡,在“楼船”自配的拖船跑来顶推/拖拉下,利用北斗来精确定位,缓速漂到“楼船”的甲板上方就位后,由潜水员把056固定,然后依次上其他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数条大小不等的舰船/水上飞机都“各就各位”后,“楼船”开始上浮,直到甲板露出水面,056等就舒舒服服地坐上沙发(干船坞)了。随后“楼船”开足马力,同中型航母一起走天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到了战区附近,两舰减速,“楼船”把上述动作再反向做一遍,各舰船/水上飞机就被释放到海面,布阵捍卫航母。

    此时中型航母同异地赶来的052D等驱逐舰/柴电潜艇会合,再加上“楼船”携载来的舰只,临时搭建成“航母战斗群”,立刻投入角色。任务完成后就不急了,大家就地散伙也可,溜达着一起回家也可。

    (五)

    “楼船”的设计,类似于美国的HSV-2 Swift 运输舰。HSV-2长98米,宽28米,最高航速45节,巡航航速30节,续航力6500公里。由于大量使用铝等轻质材料,全舰满载排水量仅1700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楼船”不是战斗舰只,只负责高速长航程地运货,设计上只突出这一功能,其它能简就简,水面上的船板也大量使用铝合金。整个舰队投入战斗时,“楼船”放空所有的载客,自己把甲板下沉到水下7米处,只留出塔楼和烟囱的顶部在水面以上,等于是潜艇在排气管状态慢速行驶,用海水来充当防弹衣。由于目前的反舰导弹都是掠海飞行,攻击目标舰的水线以上,因此“楼船”几乎不会受到攻击,大家在百忙之中,也免了分心保护这头傻骆驼的烦恼。至于有敌潜艇来攻击舰队,那“楼船”在水面以下,也有自己的鱼雷发射管的。

    “楼船”的功能有:

    1) 在和平时期,替出口的056等外贸舰“送货上门”。

    2) 搭载舰只,使孤军疾进的中型航母至少有基本的护卫舰只傍身。

    3) 搭载少量“关键补给”,如航空燃料,弹药,可以补充给各舰支撑到“福池”级赶到。

    4) 视任务不同,也可以搭载大量干货,车辆等,或当“坞登”使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军新款MLP,最大航速25节,在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 到达战区卸下“货物”后,同航母用电缆连接起来,利用“楼船”的核动力提供额外的电能,使航母的两台电磁弹射器大大缩短弹射间隔,并为航母上的激光武器提供能量。

    6) 如果战事不利,可以利用本船的大马力,把重伤失去动力的友舰拖离危险区。如果中型航母受创,可以浮出水面,利用甲板收容回归的垂直起降飞机。

    7) 在和平时期,可以停泊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利用核能发电,向岸上临时提供电能,以替换大修的电厂,或补充由于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产生的临时电力缺口。

    本嘉明:茗谈(89)-6:再谈“205改”

    本嘉明:茗谈(88):东风下海

    本嘉明: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本嘉明:<茗谈>四十六:航母

    通宝推:dongdream,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日本的“高升号”

      日本《产经新闻》2012年2月21日报道称,日本防卫省20日就民用海上快艇转为自卫队用高速运输舰进行了讨论。据称,针对中国海军在东海对日本离岛的“威胁”日益增高,加之建造新船的成本高等原因,作为日本自卫队进行“夺岛作战”运输手段的“王牌”,日防卫省计划将快速民用快艇调入自卫队使用。

      早在2005年,日本在与美军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曾明确提到关于装备这种高速运输舰。日本防卫省在此次的讨论中,计划将北海道函馆市(位于津轻海峡)的2艘民用快艇调配至自卫队使用。据悉,这种运输船全长112米,时速可达67公里,能够乘坐774人,并可同时搭载33辆军用卡车以及195量军用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双体型”高速运输船。

      报道称,日本陆上自卫队西部方面普通科连队是日本在东海进行“夺岛作战”的“核心”。目前该连队约有自卫队队员600人,这种高速运输舰正好可以满足该连队的运输需求,并同时可以搭载轻型军用车以及轻型装甲车。2010年12月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也明确规定,日本自卫队将“运用机动部队迅速展开离岛防御”,但一直以来,能否实现“快速运输”的交通工具则是“重大问题”。

      日本防卫省将民用快艇调配至自卫队使用,这正好填补了缺乏有效运输工具的“空白”,位于日本本州方面的自卫队也可有效运用“跳板战略”,迅速向日本西南海域部分离岛展开防御。

      报道还称,驻日冲绳美军为迅速向日本本土以及西太平洋地区转移,目前正将澳大利亚的一艘民间快艇作为美军的高速运输舰使用。因此,若日本自卫队能够调配这种高速运输舰,将能够代替美海军陆战队执行运输任务,同时也可借此机会向美军方提出向日本本土转移并扩充训练的请求。

      日本防卫省还获得消息称,中国目前也表示出有意购买这种高速运输舰的意向。

      如果日本征调函馆市的民用双体快船,由于是全铝结构,能否抵挡反舰导弹的攻击?

    • 家园 中国的减排宏图

      根据Gordon Conway爵士于2009年11月11日在Financial Times 发表的文章,中国政府对于碳减排其实抱着非常重视的态度,远超美国的力不从心,漫不经心。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CCICED),由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囊括了大量国际知名人士。Conway在委员会担任高层职务,因此他对外界的介绍颇具权威。

      CCICED为中国预测了三种路径。一,中国维持目前的能源消耗习惯,惯性发展,那么到2050年,中国碳排放是130亿吨/年,严重依赖进口石油。二,到2050年把年排放减少到90亿吨。三,到2025年,中国碳排放达到最高峰,然后逐年递减,到2050年降低到50亿吨,比美国今天的约60亿吨还低。

      由于目前中国的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超越美国,雄踞世界第一,而且预计到2020年以后,很可能汽车登记保有量达2亿台,年销售2000--3000万辆,所以中国降低碳排放的关键,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75%以上。二是多利用再生能源和核能,所以在雅鲁藏布江上加修三座大坝是必不可少的,友邦莫要惊诧。三是提高汽车的汽油使用效率,或换用纯电动,预计纯电动车到2020年至少有2000万台,其中政府至少大力度补助400万台。四是对多碳排放物(发电还是要烧很多煤嘛)提高清洗技术水平。

      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个很显著的手段,就是“城市化”。这个,我们在其它篇幅里另说。

      http://www.ft.com/cms/s/0/adb09036-cef9-11de-8a4b-00144feabdc0.html#ixzz2JtFnNsO3

      The decision is a result of a growing sense of necessity. China is a huge land mass with diverse climate regimes, all subject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the Ningxia province already suffers a 2 per cent loss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year from the effects of climate extremes. This will only worsen.

      High quality global journalism requires investment. Please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others using the link below, do not cut & paste the article. See our Ts&Cs and Copyright Policy for more detail. Email [email protected] to buy additional rights. http://www.ft.com/cms/s/0/adb09036-cef9-11de-8a4b-00144feabdc0.html#ixzz2JtG1uaty

      The Chinese leaders are moved by a sense of urgency.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l is not an option: resourc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make it impossible. They are also aware of the danger that rapid growth will lock China into industrial and urban structures that will become a liability in a low-carbon world.

      Moreover, they want to be one of the leading providers of clean technologies. China is already a world leader on solar power, heat and wind turbines and is rapidly developing key technolog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The low-carbon road map proposed for inclusion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 has been developed by a task force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drawn from governments, the private sect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nd think-tanks. They worked under the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haired by Li Keqiang, vice-premier.

      The report is to be presented to CCICED in Beijing on Thursday and to Premier Wen Jiabao on Friday. The proposals are partly based on a set of energy demand scenarios produced by the Chines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ne adopts a continuation of current trends that will result in the production of nearly 13bn tonnes of CO2 per year by 2050. A second, produced as a “low-carbon scenario”, reduces emissions to nearly 9bn tonnes. A third, more radical “enhanced low-carbon” scenario would produce peak emissions around 2025, reducing to 5bn tonnes by 2050.

      In each scenario China would continue its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Chinese believ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can be achieved by decoupling growth fro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 Sweden has done.

      The Chinese plan i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by 75-85 per cent by 2050. It will be achieved through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efficiency gains in every economic sector, including new low-carbon cities that avoid suburban sprawl and prioritise public transport.

      This will be complemented by much higher efficiency in fossil fuel use, a shift to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use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By 2050, 64 per c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expected to be in services and 3 per cent in primary industries such as mining, compared with 40 per cent and 12 per cent toda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energy-saving measures and new energy sources coul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20-23 per cent or possibly more.

      The energy mix will progressively change. In the medium term there will be an increase in renewable energy and nuclear power, with 50 per cent of new generating capacity coming from low-carbon sources by 2030. By 2050 all new power sources will be low carbon. Technology will be critical. Much can be achieved by adapting existing technologies to Chinese conditions. But if the enhanced low-carbon scenario is to be followed it will requir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haring on a global scale.

      Lord Stern, the climate economist, attended the September 2009 meeting of the task force in Beijing. He believed the report was the most careful, thorough analysis by any country. Early in the two-year preparation of the report, the Chinese participants stated they saw a low-carbon economy as a means to other objectives. I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m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ew global carbon economy.

      It is also clear that they are aiming for something more than a set of economic policies. The process fits well with President Hu Jintao’s concept of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s to his vision of realising a “harmonious civilisation”.

      The implicit goal is that by 2050 China will create a low-carbon society that is equitabl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prosperous and resilient.

      Sir Gordon Conway is co-chair of the CCICED task force. He is also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Imperial College......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挑错,最后一句应为: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个很显著的手段

        就是“城镇化“

    • 家园 茗谈(94)-3

      假设你是中国海军的司令,你就必须想一想:这支伟大的海军,将向何处去?

      有一点是明确的,海军如今备受重视,交待下来的任务也很繁重,任务的规模/层次也差异巨大。财力上技术上讲,中国海军虽然有些领域有了跨越的条件,但也不能头脑发昏,看不到整体上的落后而瞎跑。

      所以我一个伪“军迷”,对于中国海军的寄望,是三点:

      首先,这是一支高机动性的海军。

      其次,这是一支高能的海军。

      第三, 这是一支高转换率的海军。

      有了这三条,中国海军跟美国海军比,虽然是“中驷”跟人家的“上驷”比,但也将将顶得住。

      (一)

      所谓“高机动性”,一个是各舰本身的航速较快,二是兵力调动的手段多样。本舰航速快,就是我们在上几节所强调的。机动手段多,则包含本舰自航,超级宽轨陆运,楼船海上驮运,等等。

      所谓“高能”,则是强化军舰的动力系统。因为未来的海战武器中,高能武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比如电磁炮,激光炮,电磁弹射,这都要求巨大的发电能力。设计新舰时预早布局,将来被迫大批淘汰旧舰的风险就小。

      以上这两条是互相协调的,可以用强调核动力和燃-柴联合动力来一并解决。

      所谓“高转换率”,就是以中国军工的外贸业务,来养昂贵的海军。

      美军由于强调“绝对领先”,因此有大量的自装备武器平台,比如航母,核动力攻击潜艇,F-22,是不可能出口给盟友的,就算肯出口盟国也买不起。中国海军要“以舰养舰”,就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炒菜,而是在买菜(预研)时,就要胸怀“全世界3/4造不出军舰的(受苦)人民”。一艘军舰,它的总体设计思路,决定了战舰的吨位,基础平台的造价。如果中国海军一味紧盯着美国海军,处处攀比,那么想要在短时间里同美国海军比肩,反而不可能做到------因为不论怎么努力,美国海军有的东西,中国海军不大会比它更好;而美国海军没有的东西,中国海军也放弃了,这就是邯郸学步。

      高转换率,要求中国海军的大部分装备,尤其是舰只的基础平台,要能吸引世界上相当多数军购国的眼球,而舰上的武器装备,又要高度模块化。这样,使用同一个“底盘”,只要把中国海军现役的高度保密的先进装备换成出口的简化版,就可以迅速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出口型,由“自用军品”到“出口军品”的转换,高效而低成本。而且看人下菜,不同的买家可以挑选不同的配置。这里,056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预演项目”了。

      这样一来,中国海军的装备,实际就是三大部分组成:转换率为零的“杀手锏”装备(就是绝对不卖的)------白装备;转换率很高的装备(就是换模块后世界军火市场喜闻乐见的,中国海军也乐于出口的)------黑装备;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装备------灰装备。

      (二)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海军再来看看晨大关于美国海军的“大中型航母之争”,就比较好拿主意了。这里先看清几点:

      首先,重型航母(尼米兹和福特级)是不可能高速跑长途的,块头大水阻大,要它跑得久,动力系统就得是天价了。同样的,“辽宁”号也太大,辽宁号满载排水量67000吨,其中本舰自用燃油就达7800吨,如果跑30节以上高速,只够跑4000海里。所以,要强化舰队的高机动性,就要多考虑中型航母+核动力。

      其次,美军内部的“航母之争”,是“福特级”和“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之间的争蛋糕。“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只是“业余航母”,造价虽然只是福特级的1/3,但战斗力差得很多。而中型专业航母(就是类似于“戴高乐”级),虽然法国人的造价比福特级低得不多,但战斗能力要明显高于“美国级”。

      第三, 只要中国有了东风-21,原理上讲,所有航天大国,比如美国,俄国,日本,都有可能陆续掌握类似技术。到那时,中国的重型航母,就比较危险了,因为用弹道导弹打航母,这两者的成本差太大了,美国不一定敢这样打中国航母(因为中国可以打美国航母来对等报复),别人就不一定。

      第四, 海军不但是“打狗棍”,也是“国家的名片”,利用海军外访和海军装备出口来交好各国,也是一个和谐的重要手段。如果世界上很多国家购买了中国的军舰,那么中国对当地政府的影响力,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所以,我的建议是分两步走。第一阶段,不管美国怎么做,以我为主,专注于还海军建设的欠账。第二阶段,下“应手棋”,先看美国怎么走,我们再走。

      这第一阶段,就是不管别人怎么惊诧,中国下手先造4条重型航母,二常二核,先把合同签了,把造价冻结,让船厂动起来。反正都到这个年龄段了,中国怎么的也得要这几条航母,起码的。

      第二阶段,就先看美国,这是继续走“超级航母”的路子,还是压缩重航母,造一批两栖攻击舰?

      如果美国继续“超级航母”路线,中国就发展一款4.5万吨级的核动力中型航母(类似于“戴高乐”级),能长途跑高速的。由于福特级的造价还在持续攀升,等中国的中型航母出台,中国式造价也就是福特的1/3左右,以三对一,满世界乱跑,这美国也得抓狂。而且这款快速航母的整体技术先进性,比“辽宁号”又上了一个台阶,造价又不比仿辽宁号的第一代自建重型航母大,符合中国军工小步快走的风格。

      世界前6大国(五常+德),除了中美,其他国家主观上客观上,都只能装备中型航母。中国发展出一款价廉物美型,就有一定的“可转换率”,很可能会销售给俄国1-2艘(第二艘可能是以许可证形式在俄制造),比俄国去购买高价的“西北风”要划算得多。而下一步,就可能是由中,俄,法,德联合,开发一款下一代中型航母的“基本款”,然后以中俄为一组,拿这个平台回去,开发自己用的A版,装自己的武备;德法则拿回去开发一款B版,这样子“一舰两制”,大家省钱。这个要合作成功了,以此四国为核心,组织常态化的“欧亚联合舰队”,共有4-5艘小吨位军舰(驱护),每家出一艘,在联合国授权下执行维和,保障航路,打击恐怖主义的低烈度任务,那还是很有希望的。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开发这款中型航母的社会效益,就算是值了。

      而如果美国改革了,改成订购两栖攻击舰了,那么中国就应手,放弃“中型航母”的计划,大张旗鼓继续搞下一代重型航母。因为一,两栖攻击舰这种“业余航母”,根本不是专业中型航母的对手,就更别提遇见重型航母了。搞到后来,中国的重航母比美国还多一两艘,这美国脸上怎么挂得住?还怎么带队伍?所以中国根本不必动工开造,把剧本“剧透”一哈,美国朝野立刻就得发疯。其次,美国军工利益集团中的“两栖攻击舰派”即便得势,也还立足未稳,中国只要稍为虚张声势,国会和五角大楼的“重航母派”铁定卷土重来,用一个“财政悬崖”式的逼宫,残酷清洗忧国忧民的“两栖攻击舰派”在军部和白宫的势力。美国海军的建军大略,势必在经过激烈动荡后,又回到“超级航母”路线,不把国家吃败就不算好汉。这一折腾,美国海军不伤点元气也难。而中国从预研“中型航母”转换跑道,只是把舰体放大,把“二套方案”提上来,原来在研的舰上设备大多数可用,这一转换的成本也不算太大。

      关键在于,美国军队的建设,今天已经不能自说自话无视他人,而是受到非美势力的强大牵引。这股牵引力,是帮助美国走好,还是给美国下药,那就端看美国人自己的态度了。

      (三)

      按照这个推算,其实美国的“大小航母”之争,在中国一举“确定”开造四艘排水量不低于“辽宁号”的重型航母时,就已经“被结束”了,因为TG言出必行,行而必成,在国际上是“臭名昭著”啊。

      而这四艘新航母的命名,我的建议,都以省级行政单位来命名,各直辖市先礼让一下。那么,可以考虑哪几个名字呢?

      大家不妨考虑“福建号”,“海南号”,“云南号”,“西藏号”。

      “福建号”,那是不言自明了。

      “海南号”,强调管理好南海的神圣疆域,为世界海洋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

      云南,虽然不是沿海大省,但接壤缅甸,南望印度洋。“云南号”,是穿过马六甲西去的常客,那是没有疑问了。

      至于西藏,是因为国际上许多前殖民主义者,都称西藏为“TIBET”。航母是高出镜率的大名角,外国电视上经常播,这是“Xi Zang”号,提醒大家招子放亮一点,该改改旧思维了。

      链接出处

    • 家园 茗谈(94)-2

      (一)

      我们现在在谈论的中国的“中型航母以本土(南端)为母港,快速出击”的想法,其实包含了4层问题。

      第一,在二战后,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无敌于天下,已经60年了。美国人虽然一度很担心他们的本土大城市被来自北冰洋的苏联洲际导弹核平,但确实没有怎么担心过航妈们会遭受致命打击,会不如猪坚强。所以航母上的海军官兵是很NB,很骄狂的。

      同时,航母是个与世隔绝的水上城市,在紧凑的空间里要完成很多工作,养不起闲人,还要万分小心不出事故把自己小命搭上,所以小兵蛋子既忙又紧张又单调,出一趟任务身心交瘁是正常的。美军提振士气的主要方法,就是准备一连串能接待整个航母编队的大型海港城市,比如说新加坡/香港/横须贺/西贡,供兵们上岸,胡天胡地。但长期维持这些大型海外基地以及愿意接待美国大兵的海港城市,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付出也很巨大,当地人民也非常反感。那么,中国的航母战斗群生成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毕竟部队里立功升迁的比例有限,就靠思想教育维持士气?五六年后大家的自豪感和新鲜感不大了呢?

      龟缩本土并不是好的办法,但现阶段中国海军不追求“全球巡弋”,鞭长能远及澳洲,中东,东非,暂时也够了,这样的话,中国主要依托本土基地,无疑是少花钱多办事的路子。

      第二,对中国来说,多少航母管够?是不是“轻航母出去捣蛋,大航母看家护院”?轻航母(2.2万吨级两栖攻击舰)分几艘给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也可以,但大中型的就不必了,因为北海舰队根本用不着大中型航母,东海舰队一时也不需要。如果看作是政治待遇,大家排排坐,年终奖都有份,岂不是乱来?

      第三,海军要不要在现有三大山头(三大舰队)之外,另组建“深海舰队”(HIGH SEAS FLEET)?

      因为三大舰队平时有门户隔阂,独立的“深海舰队”,可以同三大舰队有广泛的业务联系,能随时摸底各舰队的训练水平,三大舰队领导没法遮丑,护自家的犊子。“深海舰队”直属中央军委,配备中国所有的大中型航母和一些056(以及056改,即吨位在3000吨左右的远洋型056)和特种支援舰只,要组织战斗群时,从三大舰队临时抽用各级驱逐舰和潜艇,等于是县里干部下乡,村民轮流派饭。而三大舰队则装备上百艘各个级别的大小驱逐舰,稀疏地游弋分布在各大洋,如同海面上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一旦航母冒头,则驱逐舰们立刻附集到编队中,形成拳头。

      第四,高速海运的商业化用途。

      美军长期致力于发展swath高速船,主要不是用于战斗,而是用于运输。因为swath船不但能运输大型军用运输机不能运的过大过重装备,而且运费只是空运的1/4,速度又比普通商船要快得多。同样,这一特性(足够快又足够便宜),也是商业海运市场所急需的。如果在军用需求的驱动下,能不惜代价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的话,这个“快速海运系统”未来一定会民用化,技术溢出,成为“贸易立国”的中国,除"出境高铁"以外的另一神器。

      (二)

      总装备部定项目,不是看什么来劲就能搞的,而是立足现有的国内外技术已达到的水平,有的放矢,确保若干年内肯定能出成果,才批下去烧钱的。

      只要大家不是太无知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现实就是,swath型舰,船体只有使用铝合金材料,才能轻装跑出高速。你以为各国海军的“科技控”们不喜欢舰体用特种钢板吗?换不了啊。

      我们就看看“宇宙第二上国(美国)”和“宇宙第三上国(德国)”好了。

      首先要说明一下,本人对船舶专业不内行,以下说得不太精确的地方,大家批评。

      双体船(Catamaran)和“小水线双体船”(Swath,Small-Waterplane-Area-Twin-Hull),船型是不同的。早在1969年,荷兰就下水了一艘SWATH船Duplus,所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这是Catamara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208就是Swath,最高航速约36节,排水量约250吨。

      如果用铝材,比如以下的美国Colud X高速渡轮,船长123英尺,宽60Ft,载客365人,最高可以跑27节。巡航速度(16节)时,每一海里消耗柴油15加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澳大利亚Austal公司制造的Shinas渡轮(Catamaran船型)无疑更胜一筹。此船长65米,宽16.5米,可载客208人加汽车56部。装4台MTU 20V1163 TB73L柴油机,每台功率6500KW,喷水推进,设计的正常速度51节,试航时就达到52节,号称史上最快之柴油引擎动力船。

      不过这还不算啥,记录保持者是Austal造的Villum Clausen班轮,长84米,宽25米,净重1900吨,满载6400吨,动力为美国GE的LM2500燃气轮机2台,推进系统为Rolls-Royce Kamewa 112 SII waterjets 4台。可载1055名乘客,外加215辆汽车。她在2000年创下的记录,是以平均航速44.29节,从马来西亚到印度,一口气跑了1063海里------说到这我自己都忍不住有些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军用的那就更给力,美国海军的Sea Fighter(FSF-1),全铝船身,80米x22米,950吨,柴-燃联合动力,号称能用50节以上的高速连续跑4000海里(号称世界第二快的战斗舰,则是挪威的Skjold小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三)

      那么,双体船能不能造得大呢?

      也可以啊。这要说到芬兰的China Town了。

      芬兰也有China Town?说错了,我要说的是,芬兰造的MV China Star(中华之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华之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SWATH船,也是唯一一艘SWATH设计的邮轮,1992年初女航,2011年被某温州富豪的邮轮公司以4500万美元购得,再花2000万美元翻新后来到中国落户。她船长131米,宽32米,排水量20,300吨,有177间双人客房,船员近200人,航速14节左右,柴油引擎。

      至于说“宇宙第三上国”造的双体船,有名的就是Planet,长73米,宽27米,3500吨,钢板船身,结果就杯具了,太笨重,动力也不够大,航速只有12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一艘是Helgoland,50米X19米,1000吨,动力是MTU16V4000柴油机4台,航速20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

      2208导弹艇,是不是铝质船身?这我不知道,军事秘密嘛。

      不过,把250吨的2208放大到1000吨,安上056的那些装备,变身为“高速护卫舰”,跑到36节,岂不甚好?

      这样的主意,我们民科想得到,海军会想不到?不行啊,一回忆起马岛战争中的全铝军舰“谢菲尔德”之悲惨命运,大家还是抹抹嘴散了吧。

      所以,SWATH高速船,当“战斗员”是不合适的。2208是因为小,既容易躲猫猫,挂了也不太心疼。但是SWATH当“运输民工”,骡子,给主人扛盔甲的奴隶,那挺合适,现有技术已经够了。比如说类似于Villum Clausen,可载货物约4000吨,我们中国山寨之,性能差点,假设能扛3000来吨吧。056的排水量大约1300吨,载上两艘,满弹半油,等到了战区“下车”后再补足燃油就行。

      至于说“船用动力”,我觉得用燃气轮机也可(所以在我的设计草图里,保留了烟囱,核堆加全电推进就不需要烟囱了)。但全寿命使用的话,还是核堆比较好,一则能源无穷无尽,可以尽可能跑得远跑得快;二则没有废气污染;三则全寿命平摊下来,未必比烧柴油费钱,军舰也不再依赖石油储备。将来这一项目转民用的话,需求量很大,如果已经普及了核动力,会大大减少碳排放。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满纸荒唐言

      楼主写东西往往是一拍脑袋洋洋洒洒就能写出一大篇,自己东西的好处那写得是天花乱坠,不好的地方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就没想,不存在。

      继上次写“起飞”“降落”航母被批评后,楼主不吸取教训,又来了。楼主这次的主意是“楼船”,当运输舰使,运送跑不快的护卫舰只。按照楼主的想法,楼船用的是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原理,可为了能运大家伙、能跑远洋跑高速,水下动力部分是俩“核潜艇”,当然了,不用真像核潜艇那样复杂,推进部分一样就可以了,我理解得没错吧?那么楼主想没想过,用俩核潜艇运一艘护卫舰,这笔帐值得吗?

      “前甲板有较高的塔楼型舰桥,外形隐形设计”,细节注意隐身了,那么你能把从桅杆到龙骨全露在水面上的护卫舰只一起隐身了吗?这么大个目标,整个舰队的隐身怎么办呢?

      上面两个还不算太大问题。

      文章里提到楼船上客或者下客的时候要用到潜水员,如果海况很差,潜水员下不去水怎么办?到了战区了,难道你让军舰骑着“驴”去打仗?

      为了减轻楼船自身重量,文中建议船体水面以上部分用铝合金。这时候楼主思想一个特性显现出来了,顾前不顾后,顾左不顾右,遇到一个问题,只简单想一个办法去解决,然后就算翻过这篇儿了。真的翻过去了吗?楼主觉得船重了有碍远洋、高速,就想到用铝合金减重,那么其它方面呢?铝合金易燃的性质怎么办呢?如果在运输途中遭遇打击,无论是楼船还是上面运输的舰只中弹起火,蔓延到铝合金部分怎么控制呢,是眼睁睁等着烧完为止吗?还是说这事根本不存在?

      楼船放空以后进入半潜状态,反舰导弹是不太好打,那么鱼雷呢?你能想到用鱼雷攻击敌人的潜艇编队,那么怎么不想想敌人用鱼雷攻击你的楼船该怎么办呢?楼船应该不小吧,半潜船应该不灵活吧,遇到鱼雷攻击应该不容易躲过去吧。敌人用几枚鱼雷就让对手损失一艘拥有两座核反应堆的运输船,很值得吧。再说,世上不光有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还有反潜导弹,打这个挺合适吧。

      文章最后面说楼船还要能当坞登用,嗯,行,那么这坞登得在船屁股后面开多大一个口才能又密封,又能让里面的装甲车辆、气垫船快速进出呢?楼船要半潜的时候,怎么处理里面那么大一个密封的空膛,使得船能潜得下去呢?

      楼主的想法就跟小孩儿过家家一样,这个好,我要,那个好,我也要,完全不想随之而出的问题,那么这连想法都不能叫了,顶多只能叫想象。工业和军事不是想象就可以的,我不知道楼主自己有没有单独处理过问题或项目,我觉得你需要这方面的锻炼。

      很长时间没看楼主的文章了,刚下河的时候还看过,还送过花,后来看到你那篇“起飞”、“降落”航母的文章后,就不再看了。不再看的理由可以告诉你,你开始的文章主要在经济方面等,我不太懂,觉得不错,但一当看到你在我懂点的方面写的东西后,我就知道不能再看了,再看我会被误导。你在河里也是被一些人叫“本大”的人,希望不要误人子弟。

      • 家园 多谢指教

        当年富尔顿发明汽轮,法武帝拿破仑不曾把这小屁孩推出午门,一刀喀嚓,已经算狂想家中好好命的了。

        您说得都不错,接下来就有劳各位工程师了。如果美国人怕中国人真去试俺的狂想,拜托你们让nasa抢先烧钱好了。

        • 家园 没有张扬就没有创新和扩张

          国人一面大喊崛起,一面却谨小慎微或是懒惰到连思想都乖乖循规蹈矩。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教育人口和科技人才,却还一切都被动地跟着欧美混。强国必须有强民,强民的特征就是无所不敢想,无所不敢为。今天的国人还是太会给自己找理由了。

    • 家园 中国特色的“海军外交”模式

      海军作为“国家的名片”,跨越大海同异国交往,是个正常的事情,只不过过去300年,“炮舰外交”和殖民主义联系到了一起,名声大臭罢了。如果扩大视野看,郑和下西洋,不也是一种良性的“炮舰外交”吗?

      二战后,美国的“炮舰外交”,集中体现在“航母外交”。那么美国的昨天,是不是就必须是中国的明天?

      我们要寻找中国特色的“海军外交”模式。

      由“中型核动力航母+楼船”为核心,组成“强击编队”,是我们所设想的一种新路子。

      “强击编队”,同美国的“单航母战斗群”概念不同。“强击编队”在从本土基地出发时,并非是一个完整舰队,而只有航母和楼船,其他的舰只,按临时协调,沿途加入,行进中操练,最后到达战位时,就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群。

      这跟我们在<拼车>里表述的概念是一致的,就是在后工业社会,一件产品的制造过程,完成的终点,“不在工厂大门以内”。产品完成的终点,在消费者拆开包装,启用产品的那一刹那。换句话说,只要产品还没有被消费者所使用,它就还停留在制造流程里,必须做到随时可以分拆,换零件,升级,等等。个体消费者借由互联网和微电脑技术,3D打印等,可以介入这个流程的任何环节,如热刀砍黄油般“砍入”工业化大生产中,从而得到独一无二的个体化产品。

      这里的“制造流程”,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零件制造,组装,包装,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实际上是“制造和流通的组合”。

      <拼车>就是构想:运出工厂的是底盘和发动机等大件总成,运送到离订购客户最近的组装厂时,客户选定的其他零件(车门,面板等)也从不同的产地运到,然后开始“客制化组装”,组装过程中仍可以随时改变设计,增减功能;甚至于取消订单,则已组装的部分又拆回“总成”状态,再卖给其他客户。

      这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重点。回头看“强击编队”,从本土基地出动的是核心组件(航母和部分护卫兵力),随后一路增减(包括休假人员空降归舰,舰载机转场,实战弹药补充等);一旦形势缓和了,行进/组建到一半的“强击编队”也可以就地解散。这在技术上有几大难点:一,就是核心舰只的高速机动能力;二,是海军管理体制的“软化”,柔化,因为很可能是东海舰队出航母,南海舰队出“神盾驱逐舰”,北海舰队出舰载机,COSCO就近征用运输船,这么组合在一起。三,是变美国式的“航母外交”为“驱逐舰外交”,在世界各地长年部署/流动一批“中华神盾”,需要时就近调用,这样既比较低调,又比较节省。

      新中国海军的发展,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路程。刚建国时资源不多,就重点发展“飞潜快”(岸基飞机,潜艇,快艇);如今虽然膀大腰圆了,仍要“有所不为”,所以其实还是胖一号的“飞潜快”,那2208和056,不就是升级了的“快艇”吗?同样的,发展航母力量,也就是对“海军航空兵”的升级,这是必须的,要重点顶起来的,美国海军搞了很多神经兮兮的烧钱货,我们已经不跟了,航母是非跟不可的,大家不要太婆婆妈妈。

    • 家园 本大这么一说

      我觉得那个雅克技术的垂直教练机,结合昨天CPP说的,明年中国的国产垂直起降飞机和乘波体飞行器要试飞的消息,看样子是真的了?

    • 家园 也贴几张片片

      半潜驳,试航

      半潜状态

      米帝科尔号在楼船上

      大汗,QQ空间的图片不给显示

      • 家园 看不到也没关系

        我帖子里,那张载了军舰的,就是载美国“COLE”号,科尔号“无辜”遇袭,要运回去修理。

        • 家园 我注意到你那张照片了

          我本来要贴一张可以清楚地看见大洞的,在同一条半潜船上,拍照方向角度不一样。

          原照片在那家船东的网站里

    • 家园 谁操作呢?

      海军直接下单?造船技术能行么,设计和工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