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父亲村庄的变迁 -- 小戎

共:💬101 🌺4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根本性分歧

                      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不光是49年的事,同样是78年的事,更是94年的事!也就是说,直到1994年汇率贬值前,中国的产品一直没有竞争力。虽然当时中国已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也能够生产大部份必需品,但相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多少。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好吗?首先中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在逐渐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个发展起步于1949年。

                      其次,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廉价适销品质。在今天也是这样。这是中国最根本的竞争力。没有前30年建成的工业体系,这种能力是无法得到的。这是一个"有"和"无"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好"和"不够好"的水平问题。

                      在西西河上很多人在嘲笑印度,为什么?因为印度有那么好的条件,但是就是搞不好。按照你的说法,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也有了相当的工业水平,但你认为他们发展的好吗?而中国直到1994年,人均GDP一直和印度没有拉开差距。毛这样伟大,中国人这样勤劳,但经济发展横向比起来居然和印度差不多。这难道还能吹嘘搞得非常好吗?

                      印度有和中国相比的工业体系吗?他们能够出口什么工业产品?

                      你对人均GDP的看法证明你对经济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数字。

                      我就不去查1994年中国和印度GDP的数字,相信你说的正确。但是说1994年代中国的经济水平/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和印度差不多,你对本国未免太不了解了。

                      世界强国,英法是靠殖民地起家,德国日本二次大战后依靠外向型工业重新崛起,更不用说四小龙四小虎等,哪个是靠剪刀差的?也许前苏联算一个?但如果说苏联产品有竞争力,我想大家都会笑了。至于中国真正的大发展,难道是靠剪刀差?

                      什么是殖民地?殖民地就是可以被宗主国索取原料而销售成品的地方,其价值主要在于经济。能够与宗主国竞争的工业在殖民地不允许存在。独立前的印度就是典型的殖民地。旧中国也是。

                      印度现在还是不是殖民地类型的经济体系?中国绝对不是。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农村起到了新中国工业的殖民地的作用。这是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道路。也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由来。但是毛主席说过,这是小仁政和大仁政的关系.中国工业是要反哺中国农村的。

                      中国经济近30年的大发展靠的不是剪刀差,但是剪刀差是中国工业的基础和资本来源。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经济历程。没有前30年的体内循环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纵横国际市场。

                      作为左派立场,我的基本问题是,农村是否得到合理的反哺了?我认为这是楼主文章的主要意义。

                      通宝推:老调重弹,李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机械化也是发达国家保持家庭农场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机械化使得一个家庭耕作更多的土地成为可能,美国的100年来家庭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就很大依赖于此,否则单靠多雇人力工人来扩大经营面积,一样会面临难以管理的问题。

              机械化还可以减弱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体力等的限制,这在东亚的日韩台效果明显,东北亚(除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最老的地区。

            • 家园 通篇基本就没有有力的论据,论点倒是很鲜明

              盲目相信集体化正是56年开始的人民公社的错误
              集体化产生的背景是:开始的土改是把土地重新分配到私人手中(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化),问题有二,一是抗美援朝还没结束就再次出现了卖地的现象(这是胎里带来的病,小农经济就是这么脆弱);二是地已经都分到私人手里了,新增人口没有地怎么办?

              这两条显然不符合tg所搞的土地革命之目的。土地私有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一个人播种100亩和十个人1000亩能有多大效率区别?要追求效率,唯一出路就是机械化。也许你没在农村呆过,你能说出哪个农活是需要大集体合作的吗?
              比如施肥,一组起肥、一组运送、一组施撒,不可以?

              比如收获,一组只管割、一组打捆、一组运送,不可以?

              当然了,这个得地多点才能提高效率,要是一个工作单位就三、五亩地,您就免了吧!

              你真懂工业吗?工业并非是上来就分工搞得很清楚的,那也是从手工作坊发展到流水线的。雇工很多的大地主们在农业生产上搞没搞过分工协作,您没经历过旧社会,您知道吗?

              农村当然可以组成集体进入制造业,但这就不是农业了,而是工业需要集体化。然而你能想像全国大部分工业都是由小队、大队、公社这种单位组成吗?这不是开玩笑吗。工业有工业的特点,是根本工业的特点来集体化合作,而不是先组成了集体再发展工业,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集体只有大邱庄等少数几个,多数的社办企业队办企业都垮了。
              不要转进,你说的是农村不需要集体化合作化,而不是农业不需要集体化合作化。

              不过我可以退一步,就算是你说的农业不需要集体化合作化能够成立,那么农民们就不可以集体化合作化起来进军手工业制造工业、、、吗?社队企业在那摆着呢,共产党没有坚决不允许农民们搞这些。

              至于只有大邱庄、南街村那么寥寥几处比较成功,你得找老邓。其他的公社大队都被他硬性砍掉了,留下的基本活的不错;小岗村倒是穷的叮当响了。

              至于社队企业嘛,都垮了吗?据我所知很多是落到私人手里了。国企改制的榜样而已,先想法搞垮才能贱卖获利呀。

              水利道路等建设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当然是集体优于求单干。但就像上面所说的,你要进行水利道路建设时,完全可以组成临时的集体来做事,而不是给集体一直找活干。无数事实证明,没有人民公社也是可以干成水利道路的。
              清流的说法而已。

              临时的集体,投资谁出啊?人小戎他爹的村庄当年修柏油道,和现在的“村村通”不一样,人家是自己出钱,人家有能力自力更生。

              至于市场信息等方面,我还真没看出集体能优于个人的地方。中国改开发展起来的能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低于他们原来所在的集体吗?
              嗯,批判前三十年的时候有句常见的话“难道农民种一辈子地还不知道该种什么?要你来规定”。然后后三十年呢,“作物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做为新闻报出来根本就不会让人惊奇了。这事儿太多,见怪不怪了
              众所周知,在化肥大规模应用前,中国就是个小农社会,人民公社的作用除了一个水利,其他就没说嘴了。但水利在江南建一年可以用几十年,而河南的水利建设也有溃坝造成大灾难的事实。年复一年的水利建设在后期边际效益降到接近零。
              你家饭碗难道不要顿顿用过后都洗一遍再用?

              谁家的水利设施是修好了只管用不要维护也能完好无损发挥作用的?

              。有很多调查报告都指出,农村水利建设近三十年毫无寸进,但是粮食产量下降了吗?
              水利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唯一重要因素吗? 能说出这样的话,你还好意思谈农业问题?
              讨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把人组织起来搞农业就是瞎胡闹。只能扼杀人的能动性,而对生产毫无帮助。
              大地主们未必不会像你一样坚决不要把雇工组织起来干农活啊!

              至于劳动积极性,为啥没把农民定为领导阶级那是有原因的。短视好占小便宜,TG只能教育引导而不能像地主们那样去强力压迫。

              • 家园 对你的论点我笑了

                二是地已经都分到私人手里了,新增人口没有地怎么办?

                土地集体化了,新增人口没有地的矛盾就解决了?新鲜啊。那样还搞什么计划生育啊,一直集体化下去好了。新增人口的土地矛盾跟土地私有和公有完全没关系,没地就是没地。

                当然了,这个得地多点才能提高效率,要是一个工作单位就三、五亩地,您就免了吧!

                中国的现状就是人均不到二亩地,而地多的地方比如东北,也根本不是靠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而是靠机械化。

                想像一下农村种田“老头,你把肥起出来”“儿子啊,你送到田头去”“老婆子,你去施肥".那要多二的家庭才会这样做啊!

                那么农民们就不可以集体化合作化起来进军手工业制造工业、、、吗?社队企业在那摆着呢,共产党没有坚决不允许农民们搞这些。

                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先搞集体化是盲目的,无效的。而为了工业搞集体化是有目的,是实际的。全国那么多公社,真正成功的社办企业有几个?事实在此,你还要说什么?

                现在没时间了,待续

      • 家园 燕人兄识见高卓

        中国现代农业必须走资本和劳动力结合的道路。现在条件已经完全具备“驱赶”部分农民进城了,当然,我认为这个城市应该是小县城或县级市,中国人口的逐级流动远没有完成,城市建设也远没有结束。

        不过,先前不管是谁的政策,农民都是被牺牲的对象,只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规模是如此之大,农民参与进来之后,到现在才刚刚受益而已。如果政府和资本有良知,能本着公平、公正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那么,就大幅度提高地租价格,让幸苦牺牲了几十年的农民享受到较高的使用权益,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巧取豪赌。

        当然,过往历史和资本的属性,让我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空想!

      • 家园 非常赞同

        花,在我工作的地方,一些农民自发组织蔬菜合作社,规范蔬菜生产中的品种\化肥\农药\规格\销售等要素,市场前景不错,平均户均收入十余万。因此城镇化的关键还是农民能够就业,要么获得实业项目,要么在为城市提供后勤服务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获得实业项目还要避免涸泽而渔,防止污染\资源无序开发\等问题。

    • 家园 【讨论】一个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的感想

      看了小戎兄的文章,钩起我一个想法:现在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成为一个很多人争论的问题,有人说非正常死亡百万级别,有人说数千万,政府统计数字为很多人所不接受,这已经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安徽、河南是我印象中比较严重的地区,但从楼主文看,他们老家应该不存在整个村庄饿死多少人这样的情况。Leemz2002大侠好像也有论述,但为大家所接受的结论还是没有。现在真相还是有可能重建的,因为亲历这些事件的老辈人还在,再过几十年就再也说不清了。西西河可以做这件事(重建真相):专门开一个主题贴,所有有兴趣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有些是亲身,有些可以去询问自己父母长辈)说明自己家乡的情况,并且必须说明是哪个县哪个乡(那时叫公社),并且在一张公共地图上标示出来,积沙成塔,就可以拼出一张全景图。这些事,是普通人的历史,也是我们民族的标记,我们应该自己来书写。

      • 家园 说说我老家的情况

        说说我老家的情况

        我的老家,在福建厦门市同安县洪塘镇,我父亲60年代考大学离开农村,10年后调回来,在县城生活40年,我也在同安长大,算是离土不离乡吧。60年前我们村据说离海很近,但随着地势变迁,现在离海已有数公里。历史上,这里黄土贫瘠,水利缺乏,看天吃饭,要靠红薯(我们叫地瓜)充饥。我爷爷年青时曾经每天去产米区(好像是现在集美灌口)挑米回来卖,百斤担子二十公里,累坏了身体。话说当时人口密度很低,我爸爸小时还在村口看见老虎(华南虎,不是周家的那只)。49年后,TG组织全县劳力在汀溪修水库和横贯全县的灌渠(策漕),我们那里才种上水稻,有了一定改善,但很久以来应该还是靠地瓜这种产量极高,耐旱耐贫瘠的作物填充不足。我没有听说59-61年村里饿死人,我爸7个兄弟姐妹至少都活到八十年代末,据说有个大哥没了,但应该是在49年前。包括有一家地主后代,其父50年代初游到金门去了,全家受村民歧视,但也生存下来了。我想这应该和当地人口密度低,离海近(能捞点小海产,话说我母亲家在山东也靠小海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真是好),种地瓜这三条有关吧。

        我爸是整个村第一个本科生,但是当初考进北京农业大学,我爷爷表示愤怒和不屑,读其他的砸锅卖铁也要供,种地就不用念大学了吧,他不知道北农大也有物理化学。公社书记来做工作,我爷爷才放行。说起来,我爸爸能从村小学、集美念初中、厦门念高中、北京念大学,靠的整个家庭的努力,我的姑姑们无私的劳动奉献。我能生活无忧,坐在这里上西西河,关心点文史地理,也是托他们奋斗的福。我日常努力工作,没有辞职过闲散生活的主要动力,也是为下一代有更好的环境。窃以为,这种为家人的现实幸福生活而努力的文化内核,是中华民族特性之一,也是我们大家都觉得活着真累的原因,更是这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原因。

        歪楼了,回来。我们村八十年代以前估计都是作为工农剪刀差中奉献的一方,除了少数考学的、当兵的跳出农门,70年代末我在老家记得最喜欢吃的东西:猪油拌大米饭,真香啊!因此整个村庄普遍的情况是能不饿,但吃得很饱也困难。八十年代后,一些较不安分的青年出去闯路子作生意,但没有太成功的。当时其他地方陆续有些华侨从香港、东南亚回来,带来新奇的东西,我们村没有,我问我爸是不是我们村的人不敢出去闯,他苦笑着告诉我,当时下南洋就是一场赌博,都是成群结队到了厦门港,上船再问去哪里。我们村的人也有下南洋的,但不是马来爪哇,甚至不是菲律宾,那个地方当时叫安南,后来就杯具了。

        九十年代以后,养猪的、种龙眼的、烧砖窑的,能致富的招都有人学,但是估计没有成功者那种全身心投入的勇气和毅力,几乎没有创业成功的。倒是有人发现我们村的土质种韭菜极好,家家都有块精耕细作的韭菜地,一季收好几茬,价格又好,很多家年收入上十万。就是典型的劳力密集型蔬菜,种一亩地,全家三代五六口人忙得四脚朝天。盖新楼的很多,每家都盖300平 以上,但是经常无法一气呵成盖完,总要露着砖头裸奔个一两年,又有钱了再装修。日子好像能过下去,也比历史任何时候都好些,但是还没有找到稳定的优势产业,就像临近新圩镇马塘村,创办的银鹭产值都数十亿了。还没有融入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潮,新一代们读书不那么上心,通过高等教育,在城市中找到位置的不多,扩招后上大学(其实就是以前的中专、大专)一批人还没看到明显的发展。未来比较可能的发展就是慢慢成为城乡结合部,再慢慢被城市化掉!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支持
      • 家园 本狐简单测算过,以在53年中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和64年中

        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做基础,59、60、61,这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786万。

        当然,计算比较简单,也有一些假设。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花!

        信阳死人是有正式的统计的。请看这里:

        http://www.talkcc.com/article/2395648

        当然仍然支持您的建议。

        • 花!
          家园 您在哪里找的资料?

          请问您在哪里找的资料?

          • 家园 书名在原帖里已给了,

            书是从图书馆借的,我在北京,北京首都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收押金,各区有分馆,可以入书库内找书。我主要是借小说,但有一天看到了那本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