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 時千峰

共:💬128 🌺55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来河里已经有5、6年了。从开始默默地蹲坑、潜水,到现在学会了发帖,贴图。感谢cchere。

    据说满4000点就可以出新兵营了,想栽一棵树给自己纪念一下。

    对古代兵器的向往开始于“水浒”,禅杖,蛇矛,三尖两刃刀,一直是我憧憬的对象。因为那个年代,不用说实物,连有有权威性的画像都没有见到过,只能通过想象,揣测着可能的模样。记得上大学的某个暑假,有机会去山海关旅游。城楼里展示了一把“青龙偃月刀”,当时很兴奋,以为终于能看到实物了。可是看完后,大失所望。那个铁锈色的物件看起来怎么也不像一把能由人类挥舞的劈砍类兵器。(当时刚刚学过“How Dare You!",立刻就活学活用了。)

    因此,对古代兵器的种种向往和疑问一直伴随着我来到日本。日本没有中国那样让人眼花撩乱的十八般兵器。可是,刀(剑)、枪、弓箭、盔甲,这些基本的冷兵器都有。最重要的是,都有实物!不光是博物馆里有,民间的也有大量收藏,甚至一些历史名人用过的兵器,都能找到,如加藤清正的枪,石田三成的刀。特别是刀(剑),不光是博物馆收藏,还有大量的民间团体、个人、商店、作坊,在进行研究、交易、仿制。反观中国,相对于古书里的那些让人激动神往的兵器,博物馆里展出的那几件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就显得太缺乏说服力了。(我知道有人要拿越王勾践剑来抬杠)

    日本刀具有刚柔相济的曲线,深沉内敛的寒光,严密细致的做工,每一件都是珍品,让人爱不释手。在它身上日本民族外柔内刚、不喜张扬、一丝不苟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可是,对中国人来说,那段被侵略、被屠杀的历史太惨痛了,以至于排斥一切能够引起悲愤回忆的物品。作为屠杀象征的日本刀,在国内几乎成了研究的禁区。

    我本人也是一样,那些日本军曹砍杀中国农民的照片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所以一直很犹豫。

    现在,下决心了。以纯学术,纯个人的观点介绍日本刀。有抬杠、拍砖的我也认了。我相信,河里会有人心平气和地和我一起探讨的。我知道水面下潜伏着历史知识深厚得惊人的大牛,所以我只敢“浅说”。如果能引出一两只大牛露出水面指点一二,那将是我的荣幸。

    以下是我想写的内容。不是铁定的,写到后来也许会有变化。

    1, 名词解释

    2, 从直刀到弯刀

    3, 大刀、太刀和打刀

    4, 从铁锈到钢刀

    5, 刀柄、刀鞘和刀零碎

    6, 长枪、大刀和奇门兵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该我扛铁牛了

    通宝推:上古神兵,芷蘅,huky,presario2200,大红罗卜,史文恭,松阿察,大胖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南京大屠杀时搞杀人比赛的那两个日本人

      后代现在还在打官司,理由之一就是以日本刀的强度,不可能连砍100多人

      楼主能否研究一下日本刀的强度问题

      • 家园 对不起

        今天才看到你的回复。

        关于日本刀的强度,其实通篇都在研究。从材料到制造到最后的热处理。

        日本刀是实战性很强的兵器,从形制到材质都研究得极为精细。

        个人理解,“百人斩”是对宝刀的一个形容,就像我们的“削金断玉,吹毛得过”一样。真要追究起来,试验条件,结果判断等等都要有一套严格的定义才行。

        我没有看到过日本历史上有明确的“百人斩”的纪录。朝日新闻上的那个消息也可以看作是鼓舞士气的宣传。

        现在争论这个没有意义,因为不可能有结论。古代日本还可能用死刑犯的尸体试新刀,现在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我们只要记住,日本军人在南京杀过人,这就足够了。

        • 家园 试刀这个应该还是可行的,美国有这种节目,拿猪腿做实验

          似乎是探索频道里某些讲冷兵器的节目,印象很深的有一个毛利人的武器Taiaha(有点像很宽的短矛,感觉用法有点像大刀和长矛的结合),一下把头骨打个粉碎。

      • 家园 那些人就是抠字眼,百人斩又未必都是斩,我记得记录写的是杀

        就是两个军曹的杀人比赛,没有说全是斩杀,刺杀剖腹割喉都算的,那些又不怎么伤刃。

    • 家园 浅谈日本刀(完)一淬定乾坤

      刀身打好之后,要用锉子刨子等工具对其表面进行整形。做到面平线直两面光,必要时还可以开个血槽,刻个龙纹之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再拿去精心打磨一下,就可以得到一把明晃晃、亮堂堂的日本刀了。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此时的刀是只具其形而未得其魂,打磨得再漂亮,也只是一根当摆设的“铁条”。

      给刀注入灵魂的工序就是淬火,日语叫“烧入”。这是制作过程中最轻松,但却是最关键、最不可思议的过程。一把刀的成败在此一举,一个刀工的成败也在此一举。

      淬火的玄妙之处在于,同一种材料加工出来的同一种零件,在不同的淬火工艺下,最后得到的强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完全不一样。下面4张图是同一种钢材在加热后,以不同的速度冷却下来,得到的不同组织结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左到右冷却速度递减。可以看出,冷却速度越快,内部结构就越细密。从物理性质来看,左边的细密结构的硬度最高,但是韧性最差。而最右边的大晶粒结构的韧性最好,硬度就最低了。

      对日本刀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刀刃坚硬,刀身柔韧。所以,淬火时,刀刃要高速冷却,而刀身要缓慢冷却。

      为了在同一把刀里得到不同的冷却速度,日本的刀匠采用了称为“土置”的方法。就是将用粘土、炭粉、草木灰混合成的“烧刃土”,涂抹到刀身表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刀刃附近涂得薄,甚至不涂,而刀背附近则涂得较厚。由于粘土得导热性较差,所以,冷却时,刀刃的冷却速度较快,而刀身的冷却速度较慢,于是可以得到刀身、刀刃不同的金相结构。

      另外,“烧刃土”涂抹时的图案与最后的刀纹直接相关,所以,“烧刃土”的涂抹手法也是各家刀铺给自己的产品打上的商标。

      待“烧刃土”晾干后,就可以进行最关键的“烧入”了。这个阶段的工艺流程,绝对是各家刀匠的最高机密。因为大家都是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才慢慢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当然不会轻易示人。所以,这里只能说个大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是将刀加热到800度左右的高温,并保持一段时间。由于“烧刃土”里含有碳粉,所以在高温区适当保持一段时间,除了可以使内外温度均匀,还有表面渗碳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表面硬度。

      然后,将高温的刀身,投入冷却液里快速冷却。为了控制冷却速度,冷却液的配方,以及刀身投入的时间、手法都有很多讲究。这道工序一般都是师傅一个人,关在小黑屋子里进行的。一是为了保密,二是可以通过炉火和刀身的颜色来掌握温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刀身经过急冷后,内部含有极大的内应力,如果不处理,硬度是高了,可时间一长有时候自己就会开裂或绷断。所以,要再加热到4、5百度,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冷下来。让内部组织得以适当调整,应力得到释放,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回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回火之后,整个热处理过程宣告结束,以后将不再对刀身进行加热了。一把刀的硬度和韧性都在此被决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两把江户时代制作的刀的断面金相图。可以看到,刀刃、刀背、表面、芯部的金相组织和含碳量分布堪称完美。在那个没有金属学理论指导,没有金相分析仪器支持的时代,对淬火的研究完全是瞎子摸象,要靠几代人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由于淬火过程的不可捉摸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它也决定了一家刀铺的成败。那些有名的刀工除了锻打的手艺比较高明以外,对淬火的心得也一定比别家更深刻。

      在淬火过程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刀体的弯曲变形。

      中国的汉代是由青铜器向铁器过度的时期,从这把出土的汉代铁剑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宗一开始对热变形的控制也不是很拿手。其柄部的弯曲和日本的“毛拔型太刀”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当初大家碰到的难题是一样的。不过,老祖宗通过摸索研究解决了变形问题,所以中国后来仍能保持直剑的造型。而日本人选择了将错就错的道路,造出了造型独特的日本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淬火过程中,刀体如何变形,这也是各家刀工秘而不宣的“企业秘密”。我只找到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淬火过程中,刀体由于内部组织的变化,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变形,够复杂的。淬火后,刀体的硬度就定型了,不能再加热刀体,所以很难再对刀体形状进行大幅度调整。因此,有经验的刀工会在锻打时事先打出适当的弯度,从而使刀在淬火后自然形成理想的弯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最后对刀身进行粗磨和修形之后,刀工的工作就算结束了。到此,一把刀的外观形状和内在性能就算定型了。

      以后这把刀在最后完成之前,还要经过磨刀的“研师”,做刀柄的“柄卷师”,做刀鞘的“鞘师”,做装饰件的“白银师”等等一系列工匠之手。虽然他们也有很多专业上的做法和讲究,也可以写详文加以介绍,不过这就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

    • 家园 浅谈日本刀(七)千锤百炼

      有了玉钢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最后完成日本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将玉钢加热后打成薄片,冷却后再将其敲成小片。每一块玉钢的含碳量都有差别,有经验的刀匠能够根据每一块玉钢的颜色判断其含碳量的高低。如果要打制韧性较好的“心铁”就选含碳量较低的玉钢片,如果想打制硬度较高的“皮铁”就选择含碳量高的。选好材料后,将其堆放在一块底铁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将这一堆碎片放到火炉中加热到半熔融状态,然后拿出来锻打,将一堆小钢片打成一个整体。往后就是体力活了。加热、锻打、折叠,再加热、再锻打、再折叠,如此反复,至少16次以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刚开始时,没一锤打下去,都会溅起一片钢花,这是玉钢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等杂质。以后,钢花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基本消失了,说明杂质被去除得差不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钢块里的成分和组织,也在反复的折叠、锻打中过程中实现了均匀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同硬度的钢块分别打制好了以后,才正式进入打刀的阶段。

      首先要“造入”,我们称为“包钢”或“夹钢”,就是将含碳量较高的“皮铁”块包裹到含碳量较低的“心铁”的外围,以实现外硬内韧的理想状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是几种“造入”的形式。最简单的是“甲伏”,用一块“皮铁”保住一块“心铁”就成了。最复杂的是“四方诘”,要在“心铁”的上下左右贴上不同品质的“皮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两块“造入”后的钢块,可见左边的是“甲伏”,右面的是“四方诘”。

      “造入”以后,又是加热、锻打的反复。不过,这次就不需要折叠了。两个目的,一是将“皮铁”和“心铁”打合成一块整体,二是将四四方方的钢块打扁、拉长,使其接近于刀状。这个过程称为“素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素延”之后的铁条。到此,日本刀的材料基础才算打好,以后就看打出什么形状的刀了。

      第一步,是做出刀尖。下图是制作过程的简单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将铁条头部反切掉一个角,然后使其反弯与刀背齐平。这样使刀尖的“筋脉”与刀身连贯,保证刀尖的强度。

      以后就是最激动人心的过程,打刀!在反复的加热、锻打过程中,一根铁条憨头憨脑的铁条逐渐变成了一把刀的形状。前面介绍过的“平造”、“镐造”、“两刃造”等等造型就是在这个时候看刀工的意愿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待续

    • 家园 浅谈日本刀(六)从砂铁到玉钢

      要造刀,首先要有钢。而要炼钢,必须先炼铁。

      在岛根县和冈山县的一些河床里沉淀有砂铁,古代日本人像沙里淘金一样,将相对较轻的泥沙淘去,得到砂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砂铁的主要成分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里面含有硫、钛等杂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古代炼铁是用的是叫“踏鞴”(日语发音:踏踏拉)的土炉子,用木炭作为还原剂,将氧还原出来。

      用耐高温的泥土垒成炉膛,将木炭和砂铁一层一层地交互铺在炉内。在炉子两边都设置风箱,向炉膛里鼓风。日语“踏踏拉”的原意就是风箱,只有用强风催出来的熊熊炉火,才能达到足够的温度,使氧脱离铁,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现在还有几处用“踏鞴”炼铁的地方。一是向人们介绍古代炼铁的方法,二是向一些传统的制刀作坊提供原材料。

      (不知道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大炼钢铁”的前辈。那时候的“土高炉”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炼一炉铁要花3、4天时间。砂铁变成铁水后沉在炉底。将炉底的出铁口捅开后,铁水就流了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冷却凝固后,就得到“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鉧”里面大部分都是含碳量在4%以上的“铣”,就是生铁,材质脆硬,只能用来打菜刀,做农具,或者是铸个铁壶、铁锅什么的。只有不到1/3的是含碳量在1%—1.5%的优质部分,称为“玉钢”,这就是用来打造日本刀的原材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体上说,炼1吨“玉钢”要消耗13吨砂铁和13吨木炭。

      说个题外话。

      一直不明白这么难看的一个铁砣子为什么叫“玉钢”,直到在网上偶尔看到这张图才想出答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中学的课外活动就是用传统的“踏踏拉”炼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劳动之艰辛。这是他们的炼出来的成果。由此可以推断,早期从砂铁里炼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小铁丸子。日语里把小圆球形的物体称为“玉”,所以,称为“玉钢”。

      这是只是个人推断,目前还没有找到专家的论证。欢迎方家指点。

      待续

    • 家园 汉剑和唐刀----回梓童兄

      受梓童兄启发,搜了一下汉剑和唐刀,颇有收获,发上来与诸位共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片说明是秦剑,考虑到汉初也是以青铜兵器为主,所以,我想这个应该就是huolu和梓童心仪的八面汉剑。

      没得说,漂亮!

      挺拔修长,仪态万方。前段锋利尖锐,兼具突刺和劈砍的能力,后段浑厚有力,充满力量之美。这样的神韵风采,自然让人遥想起当年卫青、霍去病们的赫赫军威。

      这是一把汉代铁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代是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期,所以和前面精纯老练的青铜剑相比,这把铁剑的制作就显得青涩稚拙。可是它代表的是未来。

      看到剑柄处的那一弯,不由得抚掌叹息,“毛拔型太刀”的祖宗原来在这里。

      这是汉刀,应该是汉代后期的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相比前面的那把铁剑,制造工艺显得很成熟了。线条平顺流畅,每把刀的弯曲弧度几乎一样。这是“环首太刀”的模仿对象。

      注意,刀的弯曲是向刀刃方向的“内弯”,这个型式本人是头次见到。也许大马士革刀也是受此启发?

      关于唐刀,只找到这张图,还算有点价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把刀尖放大了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标准的“切刃造”。日本人模仿得很认真。

      网上关于陌刀、横刀的争论热火朝天,可是基本都是对几段史书记载的解读和推测。要说到证据了,各家拿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是来自正仓院。

      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们知道了,“切刃造”就是唐刀的基本式样,至于它是叫陌刀,还是叫横刀,还有待更新的证据。

      题外话,在检索时,还意外看到一些与我心中的神圣---越王勾践剑有关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广西莫文伟先生是古代兵器收藏家。这是他收藏的青铜秦剑,锋利无比,切纸如泥。由于看到行文里,“铸造”、“锻造”乱用,不脱娱记水平,所以我在心里默念:“假的,假的,假的”。

      然后,下面的照片就让我三观尽毁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最后一张图里的剑没什么问题吧

        俺在上海博物馆看过一口春秋时的青铜剑,号称越王剑,表面也是有花纹的,而且从断面看能明显分辨出剑的芯和外部剑身由不同材料制成。

        • 家园 “越王勾践剑”是唯一的存在

          1965年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外链出处

          现在不是问题,那位铸剑人,满脸憨厚,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是当这把剑转过几次手后,估计就有人敢号称是出土文物了。

          比如,那个莫先生手上的剑的来源,我就很表怀疑。如果那是真的,其文物价值不会比“越王勾践剑”低,其新闻价值就不会仅限于“广西新闻网”上的一条社会新闻了。

          • 家园 越王又不是只有勾践一位

            吴越地方本来就流行用剑,哪位王爷手里没几口宝剑

            至于冒充文物,那显然不是铸剑人的责任,而且话说回来,唐刀手艺失传了你叹息不已,现在有人铸出古剑了你又怀疑要冒充文物,哪到底怎样才满意呢?

            • 家园 不想和您抬杠

              现在说的“越王勾践剑”就是望山楚墓出土的那一把,上面有铭文,由郭沫若鉴定,命名。这是唯一,不会有其他。

              吴越擅剑,这个不假,可是现在如此剑一般保存完好的,出土一把就是一个大新闻,必传得天下皆知。本人鄙陋,至今未闻。

              像这样没有科学分析,没有历史研究,有形无神的所谓“复原品”,您认为对我们恢复历史传承有帮助吗?

              如果只是老老实实作为旅游纪念品卖,无可厚非。可是,您相信文物贩子们都那么君子?

              冒充文物不是我怀疑,是现实。而且,胆大皮厚到让人无言以对。

              那个“曹操墓”的闹剧,您还没忘吧?

              • 家园 你再仔细读一下,我说我看得那剑叫越王剑,没勾践什么事

                而且当初上博那次展览会也不止古剑,木乃伊都有,博物馆之间借文物展览是常事

              • 家园 文字鉴定应该不是郭沫若做的

                中文wiki

                另外,同墓亦曾出土与越王勾践剑极为相似的一把铜剑,长60.6厘米,只是没有铭文,现该剑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越王剑实际上有很多,当时春秋晚期,吴越交战,越王曾寻铸剑大师欧冶子到越地铸剑。现在出土的越王剑有四把,其他的分别是越王者旨于赐剑、越王不寿剑、越王州句复合剑。这四把剑曾经一起在南京博物院一起展出。不过从文物价值来看,越王勾践剑更为知名,称其为“天下第一剑”主要是因为这是勾践的“自用”剑。在剑身上有八个美丽的篆文,而且这种篆文是经过特别美化的,称为“鸟篆”。篆文当时能够明确认出来的只有六个字,越王**自乍用剑“,只能说明为越王用剑,越国有十个越王,但究竟是哪一位越王呢?国学大师郭沫若赞同考古现场专家方壮猷的意见,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是楚国派到越国的”越奸“,最后被封为越王。不过,古文字专家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这个观点最后也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1]

                以前看到过他写的鉴定过程回忆,印象深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