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共:💬678 🌺7361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说的这是近五十年的情况

              从理科的历史上讲,做出杰出发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聪明,二是有闲,有钱那更好。正面的例子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牛顿1666年因为鼠疫躲到乡下去,在那时候开始研究贯穿他一生的大多数科学问题。爱因斯坦20多岁的时候在伯尔尼专利局里偷偷的做理论物理研究,最基本的条件都是有闲。

              反例的话最出名的就是阿贝尔和伽罗华,这俩人的天赋不用说了,可惜一个穷,一个浪费时间在不靠谱的女人身上,结果让数学的发展滞后了几十年。物理上开普勒天赋也是同样很高的,还是因为穷困,离发现万有引力只有一步之遥。

              理科的大爆炸式发展是从一战二战后开始的,伴随着工业时代的高歌猛进。如今物理学的规律只能在亚原子以下级别去探索,单枪匹马根本玩不转。数学上自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后,已被认为是最后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划时代成果。

              现在的理论界基本已经是工业化的大干快上压倒一切了,以往凭着天才灵光一现的曲径通幽越来越跟不上趋势,反正计算机已经足够快,推土机一般的演算能力让过去几千年数理学家们绞尽脑汁倒腾出的那些奇思妙想越来越不值一晒,推理不出,咱就覆盖呗,反正电脑人脑都是算计。另外数学和物理的结合越来越向形而上学靠拢,为了一个大一统模型搞出几十号基本粒子,实在让当年多了个第五公设就纠结无比的欧几里得羞都羞死。

              理科的发展越来越向吴文俊所说的脑力机械化发展,这算好还是不好呢?我看难说。首先科学发现必须以国为单位才能呈现突破,那么科学研究不再是贵族或某一阶层的专属,另一方面,恐怕勤奋比聪明体现的更重要。通俗的说,这给了“屌丝逆袭”更大的空间。

              • 家园 绝对的不是

                反正计算机已经足够快,推土机一般的演算能力让过去几千年数理学家们绞尽脑汁倒腾出的那些奇思妙想越来越不值一晒,推理不出,咱就覆盖呗,反正电脑人脑都是算计。

                不是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不行了,而是科学已经到了“不确定性”的临界区。

                科学家靠的逻辑推理和基于此的灵光一现,能够指明一个方向,然后才有计算朝着这个方向走。

                大数据很明显了,相关性取代了因果性。

                还有一个是商业化动力,取代了以前的工业化(以及战争)的动力。

                • 家园 不是这个意思

                  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依然重要。但是在本世纪之前,或者说在二战之前,科学发现呈现的主要方式是,科学家搭建出某一个数理模型,来推演或者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能解释的越多,说明这个模型越精确越成功。而近代以来,尤其是随着高能物理和宇宙学的发展,模型越来越复杂,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完整自洽的理论大多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如超弦等。并且,验证理论的条件也越来越难以具备,为了做实验所耗费的资源往往过于巨大,而在此过程中所使用的系统工程的结构力量和达到的效果,其意义往往大于所验证的理论本身,因此科学研究的意义发生了转移。

                  至于大数据,我仍然坚定认为,忽悠的意义大过实在。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IT根本不应该叫Information Technology,因为80%的IT业其实跟信息无关,这点马云就看的很清楚。马云说现在应该发展DT(Data technology),实际上过去的IT才应该叫做“数据技术”,而以谷歌、阿里为首的企业才能称之为“信息技术”,这展开来说太多了,这里不讲。另外,我认为大多数人对IT业驱动经济的力量看的过高。所谓的大数据,本质上是IT自身的权重在全球经济中下滑,所造出的一个陷阱,其真正的用意是用海量数据来营造信息堆溢的假象,真实目的是稀释信息,来保住IT业在工业工程中的地位。

                  • 家园 hehe,明白了。俺跟您的角度、立场不同。

                    您默认有个前提:科学家对世界的解释(主动理解这个世界)

                    俺的前提是:科学家对世界的理解(被动反映这个世界)

                    看了很有收获。谢谢!

          • 家园 我想我们的观点不矛盾吧

            您的观点是从接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的,最后的观点我也赞同,而我的观点更多的是从制订相关规则和政策的人的角度出发的。

            中国人很早就完成了去精英化,除去皇家,庙堂上的其他人在身份上其实和江湖众人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教育资源才没有被一个所谓的“精英阶层”所垄断,否则的话就会如三代和先秦时期一样,知识被某些所谓“世家”小圈子独占,百姓们即便有向上的愿望和动力也不可能获得资源和机会。

            您在最后提到教育对于接受教育者的目的是“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这就是我担心的地方,像我这样的年纪,有关“读书无用论”的调子已经是见识过一回了,可是当年有这样的论调,究其根本是因为改开之后人们看到了除了上学以外更多的机会,很多人因此主动放弃了学习,可是最近十年,尤其是事实上为了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以推迟本科生就业为实质目的的研究生扩招大规模开展以来形成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和当年却有本质的区别,起码我是看到过太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被逼考研,2年过去,结果却比当年情况更糟,从他们的眼里我能看到对“读书”这两个字深深的失望。

            我家LD总是教育我看问题不要太悲观,也许真的是我性格就悲观吧,希望一切都好。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你对“读书无用”的分析非常清晰

              我觉得,从人尽其才的角度,中专,大专,大学,硕士,博士都应该针对各自相应的人群以同样程度的重视。

              让没必要上大学的人上大学,这是个浪费。不过还能接受,四年的时间。再没必要而被迫读硕士博士,很可能就要被迫耽误一辈子了。毕竟,越往上读,路越窄,越少转换空间。

              • 家园 谢谢铁老大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在当今的中国其实是个很难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对于历史上的中国,科举的唯一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和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科举本身就是个单纯的选拔性考试,教育不过是考试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而已。

                建国后,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本来应该是开启民智,为国家建设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类型人才,但是在传统的强大作用下,科举的功能事实上被完整的继承到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系列混乱的求学目的,官方的堂皇理由,学习的目的自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是私下里每个挤这趟独木桥的学子们脑子里全是黄金屋和颜如玉,而这桥本身,不过是一个工具,只要能过河,who care。

                我想正是这种目的与现实的割裂才使得中国的教育系统总是无法培育出他一直渴望的果实吧。

                有一点我很同意长寿学霸的观点,就是这确实很大程度是钱和时间的问题,可惜我们没钱也没多少时间

      • 家园 这个系列很好,猜出D大概是哪家了,有点吃惊并疑问

        我可能猜出D是哪家学校了,尊重你的意见,不明说。如果是公立大学,学生水平这么差不会让我意外,因为我以前也当过TA。问题是D大学是个老牌藤校。按理,对美国高中生来说,申请D并不比申请B或C更容易,藤校录取率差距不大,基本都在个位数。D大学应该也能招到不少素质顶尖的学生吧?是不是由于教育体系与第一梯队的差距,毁了这些顶尖学生?

        另外,能否谈谈你对美国本科招生制度的看法?与中国相比是否更合理些?我觉得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招生方法大同小异,生源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 家园 看楼主的叙述

          B的与中国高中教育非常类似的方法,造成了B和D之间很大的不同。

        • 家园 回答你的问题

          我不了解美国本科招生是怎么进行的。其实我对现在中国的招生情况也已经不太了解了。

          关于第一梯队(比如B)与第二梯队(比如D)的差距问题。我的感觉是D的较好的学生被很差的学生严重拖后腿了。

          B极少有基础非常差的学生 而D虽然有一些不弱于B的平均数学水平的学生 但他们不得不和数量庞大的基础差的学生一起上基础数学课。他们未必意识到 教师为了照顾弱的学生 在授课的深入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做了很多牺牲。这些牺牲从学科角度看是很不合理的甚至不负责任的(比如我曾震惊的发现有不少人学到了微积分系列课程的第4第5门时 仍然不懂积分甚至极限的确切定义---这是因为之前没有一门课的教师教他们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每年可能都有刚毕业的愣头青新老师不了解这些潜规则而被搞得焦头烂额。

          那么教授们为什么会把标准放那么低呢?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 基础课教学就要崩溃了。其实在我看来 如果要我们负责任的教基础课的话 一半以上的学生应该一入学就先留级一年然后才能来上我们开的大一的课。不过显然数学系没有能力做这种和全校为敌的事。另外D也没有B那么强有力的管控体系。总之 即使在我们作了极大牺牲以弱化要求的情况下,通常仍有约半数或以上期末考不及格(很多有多年经验的老教授教的课也是如此)。在严峻形势下 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考虑优秀的学生了。我觉得我们对不起那些在多数人不及格时还能轻易考90多分的学生---他们虽然感觉良好但在当时未必了解他们错过了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好的学生可以修高级的课,比如“高等微积分”“高等线性代数”之类。可是不少好学生在刚入学时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多人连自己未来学什么专业都未必清楚) 或者不够自信 又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学的和绝大多数同学不一样。而且这类课只有很小的容量(这和能学这些课而且意识到应该来学这些课的人很少也有关)。事实上我就教过这两门课。上过的学生有很多都觉得我教得非常之好 甚至高兴地和我诉衷肠大呼过瘾或茅塞顿开(或“终开”)。这说明这些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 当他们终于学到这一步的时候 他们的年级已经很高了。和B大学或者中国的顶尖大学比 他们还是被耽误了时间。。。

          • 家园 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有些已经tenured的数学教授 坚持标准 大量fail学生 反正学生重修得重交学费 对学校有益

            我们物理系对此作法非常支持 虽然其他系老师很不满 但是目前还无可奈何

            反击方式是 护士系决定 他们系学生的化学必修课 把有机化学给砍了

          • 家园 跟着问个问题

            “B极少有基础非常差的学生 而D虽然有一些不弱于B的平均数学水平的学生 但他们不得不和数量庞大的基础差的学生一起上基础数学课”

            邪恶的联想,B的学生素质差距小于D,是不是因为D在招生时受AFFIRMATIVE ACTION的影响,招了更多的老黑和劳模。如果是这样,AA不仅对没变D录取的白人和亚裔不公平,也对已录取的学生不公平。

            • 家园 不是

              BCD中非洲和拉美裔都较少(至少我上的课是这样)

              • 不是
                家园 谢谢,再问

                美国大学里期末时学生都要对教授的课程打分。这学生评分对教授的考核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教学型学校)。很多的学生会因为自已在课程上表现不好迁怒于教授,而打很低的分。D的教授如此放水,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迫于差的学生(和校方)的压力?

                • 家园 看情况

                  没有稳定教职的青年教师肯定是怕学生打分低的。正教授应该没关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