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提起公诉 -- 金陵明安

共:💬180 🌺1213 🌵3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袁崇焕吗我是袁黑啊

          从他死以后开始说吧。刚死时是坏人,周围的老百姓这么说。

          死了一段时间,风头过去之后是好人,他门下的食客佘某某,周某某,程某某这么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是坏人,几个民间有记录历史事件习惯的人这么写,一些认字的明朝人在日记里也这么写。

          清朝建立之后是不好不坏的人,因为文字狱把上一段提到的民间有记录历史事件习惯的人和写日记的明朝人杀了,书也烧了。

          清朝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是乾隆年间了,又是好人了。因为首先皇帝这么说了,之后领导既然发话了,相关的记录也全部按领导的意图加以修改,说明袁崇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第一手资料,他长达八个月的审

          讯记录也在此时被从官府的仓库里搬出来烧掉。此后知道清朝灭亡,袁崇焕变的越来越好,因为领导的话不会错,同时有几个八旗的大官经过考证发现自己是袁崇焕的第多少代子孙,并得到官方记录的承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说袁是好人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有人说袁是好人,有人说他是坏人。说他好的是几位开始叫维新派后来叫保皇派的大学者,比较突出的如梁某某。说他坏的是一批开始叫乱党后来叫洪门也叫革命党的人,他们反清复明并认为袁坏了明朝的事。

          到了现代,准确的说是改革开放以后,袁是好人。这么说的是一本叫《碧血剑》的武侠小说,附在小说后面的一篇叫《袁崇焕评传》的文章和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这位作者我们很熟悉,就是他的祖先在文字狱中举报了民间有记录历史事件习惯的人,因为这份功劳从而成为汉军旗的一员,赫赫有名的海宁查家。

          最近两年,袁崇焕是超过中国历史上所有好人中的大好人。这么说的是在cctv某某讲坛辛勤混饭的一位慈祥的老说书人。今年,袁崇焕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一定,这么说有一个id叫“风雨彩fj”的人、一只毛发为灰色的熊猫及其支持者,还有写以上废话的人。

          通宝推:xlin,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那就来讨论实际的功过吧

            守宁远,抵御努尔哈赤,是功。

            经营关宁锦防线,抵御后金,是功。

            守锦州,抵御皇太极,是功。

            杀毛文龙,是过。

            己巳之变,有过。

            1630年,袁崇焕获罪“通敌谋逆”,被凌迟。临刑前,袁崇焕留诗一首:“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你说袁崇焕获罪“通敌谋逆”被凌迟冤不冤枉?

            不管以前有多大的功劳,犯了错就可能家破人亡。

            由于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官僚们更加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哲学。1644年,崇祯自尽于煤山前说:“诸臣误我!”这不是自找的吗?

            • 家园 史料都给你啦,另外我想谈谈目前奇怪的褒清贬明的歪风

              我指的就主要是北京这个满遗聚集之地。目前电视上面大量的清朝剧目,百家讲坛更是曾经推出明亡清兴三百年的专题,整个文史界弥漫着一股褒清贬明的歪风,二月河的小说一部部精心制作,孙浩辉老爷子的大秦帝国在媒体上默默无闻,这非常奇怪还有无论是利玛窦还是徐光启的作品在严肃的央视基本从未提起过,这真叫人气愤难平。

              目前据我观察现在文史界常用的手法就是把清朝的恶政用明朝来垫背。比如一提文字狱就说“明清文字狱”。实际上明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朱元璋执政的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短短的不过十三年(吴晗《朱元璋传》),是朱本人的忌讳问题。涉及的也主要是几十个文臣,并没有形成社会运动,影响面相当有限。和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根本不值得一提,文史界为什么不说“洪武文字狱”而是“明清文字狱”? 而满清历经康雍乾三代一百三十四年,掀起的文字狱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涉及的社会阶层相当广泛,从大臣到知识分子到疯汉都不能幸免, 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政治伦理艺术到宗教科技,是对人类文明的阉割。对中华文明的进步起前所未有的破坏作用。

              再有就是闭关锁国。也是明清并提。暗示满清闭关锁国是明代政策的延续,特别是还把闭关锁国和海禁混为一谈,这里有几点值得细究。明代海禁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海禁算不算闭关锁国?海禁的目的何在?属于常态还是特殊时期。禁止商业往来和禁止文化交流能否相提并论。明代是不是和清代一样禁止文化交流了?

              事实证明闭关锁国明清不能并提。明代仅仅是海禁,不是闭关锁国。海禁的目的是防备倭寇。一旦威胁解除就不再海禁。 而满清海禁的目的是防备汉人和海外私通。明代海禁仅仅是限制对日贸易,对西洋贸易不限制。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上明代并没有严厉限制。利玛窦神父初期的遭遇是由于当时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实行武力入侵后中国政府本能反映,而当他被人们认为是和平的使者时,行动和传教获得极大的自由。而满清则正好相反,满清是害怕西方文明的传入威胁了它的统治,所以才禁教的。

              再有一提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文史界通称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这种提法似乎在暗示我们西学终止衰落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是由于传统儒学的阻碍必然结果。实际这个问题澄清请参见“满清统治者的防汉,制汉心理是资本主义不能发展的主要原因”。和 “伟大的明末东西方文化交流 ”。

              就明末清初的东西化文明交流而言,实际上“西学东渐”兴起于明,衰亡于清。明代的西方文明主要在士人、知识分子中传播,而满清入关后就仅仅局限于宫中,到乾隆时期,西洋的科技艺术统统变成了乾隆的玩具。性质完全两样,就如此评论,岂不是很怪?

              再有西学东渐的一大成果是崇祯皇帝下令搞的“崇祯历书”的成功。这点文史学家却很少提,而是喋喋不休的表彰康熙用新历法(崇祯历书)取代了旧历法。似乎康熙才是吸收西方文明的大英雄。历史学家还忘记提到的一点是从此“崇祯历书”被锁进深宫,英国使节斯当东说:“据说中国有几位君主从外国传教士方面学习外国丰富的数学知识。但中国政府的政策不使这门学问普及到群众中去。他们怕算学知识普及后,本国人能算出日蚀、月蚀,能制出历本来,皇帝在老百姓中的威信就要降低了”。这两个王朝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不是通过这件事很能表现吗?为什么我们的文史界就不提呢?

              一直以来文史界对于万历皇帝评价极差,批评万历的理由主要是万历二十年不上朝,以及纵容太监充当矿监敛财等等。就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具体分析,万历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万历用消极方式对抗。但是有两点万历仍然值得肯定,其一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漫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人,是相当宽仁的。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明、日的壬辰战争一直在万历指导下进行。小的比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西方传教士对万历充满敬意好感,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其二,派太监设立矿监、税监敛财肯定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矿监的出现是万历下旨从此天下可以开矿了,初衷并非与民争利,由此矿监才派出。太监把经念歪了,闹得乌烟瘴气。这段弊政大概有十年。十年后万历终止太监出宫敛财,但是矿禁却取消了。无疑从此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各国历史上封建国家都对工商业攫取过多的利润加以剥夺。明王朝所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税比率。没有出现汉武帝时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产以佐官府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于这种加税也不能忍受。出现大规模的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不断发生。(参见《儒家文明》)从新事物的成长角度来看,有适当的冲突和矛盾是有利于其成长壮大的。

              如果能把万历王朝搬上屏幕,我们就会对这个朝代有全新的认识,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其历史意义和价值远比“康乾盛世”伟大。为什么不敢平反万历,我个人认为万历年间君臣抗礼,滥骂皇帝的风气,就当代人也接受不了,明末时期的“民本主义”尤其是和“走进新时代”的“精英主义”正是逆向而行。

              过度夸大明代宦官专权以及特务组织的危害作用也是史学界有意加给大众的错误观念,其一,太监专权是一种非正常情况,不是国法赋予的特权,是由于皇帝个人原因造成的偏颇,这是明代政治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其二太监专权在明代虽然危害很大,但是时间很短,比较有名的太监有王振、刘瑾,危害最大的是大太监魏忠贤。以魏为例,实际上魏忠贤能执政全赖天启皇帝,天启执政七年不到。魏成势从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败亡,也不过短短三年时间。加上其他太监执政的黑暗,有统计认为全加起来不过十二年。应该算做非常时期。就好比文革十年危害国家很大,但是我们能把文革当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质特点吗?

              所谓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其作用危害更不值得过分夸大,这种危害并不是因为其特务组织的存在而是看掌握在谁手里。就世界各国而言,哪个国家没有内卫部门,国家安全部门?明代锦衣卫、东西厂虽然和弊政相伴在通常情况下并没有造成多少恐怖气氛。 其危害最烈的时期恰恰是魏忠贤时期。魏用于迫害文臣,但是要说用锦衣卫、东西厂去监控天下儒生到是笑话了。锦衣卫、东西厂主要集中在京城,在各地并没有情报组织网。最多是奉命派遣。针对的都是重臣和政敌。而不是用于搞意识形态专制,抓思想犯了,针对和迫害儒生属于无稽之谈。

              对明清皇帝的比较也是文史界常用的障眼法,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首先应该看其人在历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现在的皇帝比较,深受“精英主义”影响,爱比较皇帝的个人素质,个人品德和能力。一条船航向错了,技术越高明、越勤奋的船长带领全船离目的地越远。康、雍、乾三代的勤政只能使“文字狱”、“愚民政策”等等恶政执行得更彻底。

              即便是个人素质比较,同样也要注意两代不同的历史条件。比如明朝采用的是不完备的文官制度,是民本主义占主流意识形态。而满清是部族统治,绝对的君主独裁。 皇帝权利大不一样,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清代不可能出现大臣们因谏阻皇帝出巡而被仗毙的惨剧。万历贪财是因为他这个皇帝管不了国家财政,当初派出太监当矿监也是由于要修复被火焚毁的大殿,户部却不批款,才不得已派出太监的,这在“朕即国家”的满清皇帝根本不是问题,拿这个当皇帝品德对比,岂不是不公平了。所以说明君和昏君问题也是文史界故意搞的褒清贬明的一种手段。

              满清的奴才思想和文字狱,影响啦我们三百年,使我们科技落后饱受屈辱。奇怪的是这种落后的奴才思想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死灰复燃,居然在央视大行其道,还喊出啦什么要再活五百年这样可笑的话,我真心想说你满清再活五百年我们就完了,你这个垃圾王朝还是早死早超生吧。

              通宝推:阴霾信仰,匿名: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月比较忙才上来看看,有人榜袁崇焕啊,那么就亮剑

              回复BOX,另外给楼下空格兄一些史料:

              为什么袁崇焕被认为汉奸,让我们从史料中一件件来看: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三、离奇缓慢的修城进度为了“尽快”将城池修筑完成是袁大人放弃策应友军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进度”却跟不上他自己说大话的速度。东江镇和朝鲜遭受攻击是从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开始修筑大凌河和右屯卫,又过了两三个月,当后金来袭击袁大人的城池时右屯和大凌河城池竟然还没有修完……

              若从后金袭击东江镇和朝鲜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余的时间,若从宁远之战之后算,时间可长了得不得了。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围攻宁远、焚毁觉华岛算起,到来年正月,整整一年时间,期间后金并没有南侵。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后金曾征讨过一次蒙古,之后因为毛文龙抄袭鞍山而折回,努尔哈赤于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死前还被毛文龙在沈阳周遍和萨尔浒追杀过。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内部为争夺汗位而耗了几个月时间,期间后金没有精力对外作战,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朝鲜,并没有对袁大人这边有什么动作,而且此时袁大人还在和后金“议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时间应该很充分,前后加起来足有一年半之多,但当后金进攻时他却还没有修完。后金军先轻取明军修筑未完的大凌河、右屯卫两城,在攻宁远之时候又占领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时一并毁之。

              袁崇焕虽然守住了“宁、锦”,但他用“议和”拖延时间争取修筑的城池几乎都报废了,且还牺牲朝鲜和东江镇。袁崇焕所谓“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袁崇焕所谓:“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倒是成为了现实,而“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成为了一大败笔,皇太极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给“缓了”,攻打东江、朝鲜后马上就来袭击锦州、宁远。袁大人离奇缓慢的修城进度使他牺牲了东江镇和朝鲜换来的时间,也没有能将城池修筑完成,这跟他之前拒绝策应盟友和友军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怀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应的真实动机。

              通宝推:阴霾信仰,迷途笨狼,
              • 家园 危险的蓟门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

                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

                “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

                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

                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

                ’。”

                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

                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

                ,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 家园 比较长怕掉线没啦,分几段来讨论,大家看着也不累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

                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 家园 无责任转贴一段《窃明》

                “那按照大明律.杨兄弟认为袁崇焕会被判什么罪!” 

                “如果皇上不死保他的话,嗯……”杨致远低头沉思起来,然后慢慢的说道:“以前地种种失职都不说了,皇上最后把保卫京畿地责任交给他,而袁崇焕也保证过不让敌军越过蓟西,但敌军就从他的眼皮底下过来了,一个付托不效是跑不了地……几次上奏保证说会和毛帅精诚合作,数次隐瞒和建奴私下议和的行为,偷偷买米给建奴.朝廷不问就不提,说他专恃欺隐也不为过.” 

                黄石插嘴补充道:“他杀害毛帅是为了和建奴议和,这点你忘说 了.” 

                杨致远挠头道:“如果有证据……” 

                “就算有吧.” 

                “那还要加上以谋款则斩帅;嗯,几万军队从几万军队眼前一天通过必然是故意地,因此还有纵敌长驱这条罪;建奴十三日过蓟门,走三河、通州直线到京师,袁崇焕十四日出发,号称追赶敌军,但却绕河西务避敌不战.竟然比走近路地建奴还早到京师三天,差不多已经可以算上临阵脱逃了,只说一个顿兵不战绝对不过份.哎呀,太多,太多 了.” 

                黄石惨然笑了一下:“继续说,还有什么?” 

                “遣散勤王部队也是一罪;还有坚请入城,这又是和临阵脱逃差不多,而且听说袁崇焕一直到了京师城下,还不忘记打着议和用地喇嘛.如果是平时这倒也没有什么,但眼看建奴蹂躏京畿、荼毒百姓,他不但不义愤填膺的与建奴死战,反倒还带着喇嘛要求朝廷议和,这就太令人发指了,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就是引敌入关,以此胁迫天子.” 

                杨致远打了个响指:“如果袁崇焕自己不承认有通敌行为的话,能定下来地罪就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 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差不多就是这样.” 

                “以大明律当何刑罚.” 

                “罪当剐,亲族十六岁以上斩首,十六岁以下为功臣奴,女眷入教坊司.” 

              当然,窃明只是一部小说。不过历史上记录的杀袁罪状,“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资盗,以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哪条说错了呢?

              我没细看过明史。还请指教。

              • 家园 史料如山,正本清源,不要让御用文人遮蔽你明亮的眼睛

                九、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 家园 多谢兄弟的解释,不过有一点我想说一下

                  袁崇焕的事我基本相信他确是误国,并不像后世(比如查良庸的袁崇焕评传)所写是一个英雄。不过,我对由此引申出来的崇明贬清不太认同。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正朔的确定不是对历史的确认而更多地是与当时或当下政治密切联系的事情。“清无正朔”很容易成为现在的中国主张民族分裂势力的思想武器。在否认“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体”这一点上,“皇汉”和“藏独”“疆独”的倒是在做同样的事。

                  这楼到这里已经被歪得不成样子了。还是到此为止吧。我的观点您多半是完全不同意的。此前在别处我和人吵过无数,这里我不想再争。论辩才和史料的掌握我也不如你。我只是说一下我的想法而已。说回《窃明》,我很喜欢它对近代军队和封建军队的精彩描述。但是说起它的史观,总有“卿本佳人”的感觉。。。

                  • 家园 灰熊猫基本是组织和军事、科技小白,看不懂推他的作用有多大

                    灰熊猫基本是组织和军事、科技小白,看不懂推他的作用有多大

                    不过对猿某评价还算公允

                    查某祖上查慎行是《明史》首告,《鹿鼎记》怎么写的

                    《明史》首告后裔颂扬猿某很简单——正面战场……

              • 家园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和八、擅杀毛帅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

                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

                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 家园 花窃明同道,接第六点可疑之处

                直接说袁崇焕是卖国贼这有点过分估计是灰熊猫为了卖书搞得噱头,不过袁崇焕是误国贼是无误的。史料很多我一段段贴,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 家园 薄认罪态度和刘不一样!

      至少新闻稿中没提薄的态度。

      我的看法,这事情肯定还有的折腾,习把薄干掉,后面日子会更难过!

      反正还年轻,我就看这个国家要被折腾成啥样!

      • 家园 习也不可能不干掉薄啊,当时投票不是说他也投的赞成

        票吗?就算他当时不同意,他当了boss,自然要把上届的问题搞定。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他是能得利,还是不能得利,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目前看不出来。不过我觉得习很明显就是调和,左右都不准备得罪,没事来个群众路线,学学毛主席,接着呢,开会就说改革开放不能变。不过从他上任以来看,我觉得他估计是中偏右,对于他去广东的报道可比去西柏坡多多了,力度也大多了。当然他看到薄靠唱红打黑得来的民望,这个他肯定也会学,而且事实上就已经在学了。所以动不动秀群众路线。

        • 家园 僖宗都已经有谥号了

          http://tieba.baidu.com/p/1132513375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

          僖: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

          ------------

          僖宗这个谥号还是蛮适合他的。

          你看:有过曰僖,恭慎无过曰僖,无论是觉得他有过的,还是觉得他无过的,两边都能糊弄过去,皆大欢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