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家祖上也阔过--道听途说老辈人的”民国“ -- 老乐

共:💬22 🌺1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家祖上也阔过--道听途说老辈人的”民国“

    河里有网友贴民国的口述家庭历史(http://www.ccthere.com/alist/3899138)

    我也凑凑热闹,原本想回复在那个帖子下面,但是写长了一点,独立开个帖子吧。

    若干年以前的时候,我曾经脑子一热想写写我姥爷家祖上的事情。可惜,老人们逐渐离去了,让我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就连家里目前最大的长辈:我大姨,也年届八旬了。我了解的事情,仅仅是老人们斑驳的记忆。保证如实复述,至于说他们嘴里的事情的真伪,我就无从考证了--或者说我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证了。

    我姥爷一族,如果按照TG的阶级分类,应该算是,或者说至少曾经算是“大地主,大资本家”--遗憾的是,到了我姥爷那一代,家道就中落了,虽然没有完全垮台,但是也是破败了大部分。

    姥爷的曾祖,应该是早年从山西迁入(或者说逃难)到了河北的冀中平原。那个时候是聚族而居的。姥爷的一个叔爷,应该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甘心在乡下走“纯地主”的路数--也就是苦干/攒钱/买地。他的眼光盯住了在遥远的北京城。于是乎,离家出走,从冀中平原的老家,沿着铁道线一步一步走到北京城来闯荡江湖。

    这位老祖宗在北京城早期的峥嵘岁月,我已经知之不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老人家一定是历经磨难最终在老北京的古玩行业里面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提起他的名讳,老北京古董行业可以说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处从略,百度厉害)。

    第一桶金的来源,是历史机遇:清室衰落。

    民国年代,皇上的日子大概也拮据。皇亲国戚也是人,也需要钱,于是就好比相声里面说的“卖祖产”。故宫/王府的地皮那绝对是黄金地段,可惜那个时候不兴房地产开发,也没什么人胆敢把故宫拆了盖写字楼(幸亏没有)。地皮不能卖,房子也不能拆了卖木料,那么就只能卖古董--文明的说叫做“抵押”。

    别以为皇上多知多懂,在精明的古董商人眼里,皇上那个时候也就是个棒槌。所谓的抵押,实际上基本上没有被赎回的例子。

    赶上这个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皇上应该就是被狠狠的宰了一刀。我听说很多珍贵的明清官窑瓷器,甚至没拆封就低价被古董商人变成了自己的玩意。

    我家里那位老祖,应该是联合某银行,把皇上家里不少好东西弄到自己库房里面来了。

    这一桶金算是赚着了,日后在北京城,想要玩官窑瓷器,大概我家这个老祖坐头把交椅。

    有了古董,有了钱,也就进入了中国旧日成功人士的老套子:北京开铺子,买房子,老家乡下置地。京城的房子有很多处,但是每处据说都不怎么大,无非是一个个小四合院,每个小院落十来间房子。最后一处院落,大概在90年代末期按照拆迁给钱,那块地皮和附近的地皮上面盖了个大楼叫做“隆福大厦”。

    铺子我知道的就有两家:一家在琉璃厂,一家在花市(字号从略,免得被查出老底)。铺子里面高手如云,无论是收购,鉴定,买卖还有造假(您没看错,是造假),都是古玩界响当当的。造假的方式应该有不少,典型的是把老的素色瓷重新绘画以后变彩瓷等等--您原谅我,我也是棒槌,这些都是听说的。具体的技术细节不负责。

    倭寇入侵,北京的国宝必须南迁。虽然故宫里面专家车载斗量,写出的专著汗牛充栋,但是如何安全的把国宝打包运输,专家恐怕就不如古董商人和铺子里面的伙计甚至学徒了。故宫国宝,就是被老祖铺子里面这些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伙计们包装成了轻便结实的骡马驮子,随着国民政府辗转多年,绝少损坏,最终落户台湾--从这个角度上说,老祖和他的伙计们有功于国家民族。

    再后来就无可避免的步入了所谓“大宅门”的衰落期,原因大概就是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当家老祖中风偏瘫。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老祖大概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中风了,大概五十多?于是乎再也无力经营诺大的古玩产业。据说,当然了,仅仅是据说,老人家卧病的那盘大炕,里面藏满了好东西。

    第二,直系子孙乏嗣无后,侄子们不学无术,无一人继承了父辈的火眼金睛。应了那句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老祖无力支撑局面以后,应该不几年就病故了,子侄辈没有一个人能够守住家业的,遑论发扬光大。别说是一炕洞子的好东西,就是一屋子的好东西,也经不住坐吃山空。

    第三,徒弟的背叛。老祖的子侄辈不行,但是徒弟里面却颇有几个厉害角色。师父的能耐应该也都学了个七七八八。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些徒弟里面,有人(别问我名字,不知道)吃里扒外,伙同老祖的竞争对手弄走了不少好东西。师父的东西有多少,师父的后代清楚;但是,师父的东西有多好,徒弟比师父的儿子/孙子清楚的多。于是乎,师父的家底基本上就是薄的越来越快了。

    第四,历史的变迁。民国烽烟遍地,日寇入侵,国共纷争--正所谓“盛世古玩,乱世黄金”。枪炮一响,古玩就不值钱了,大约在四十年代末,铺子倒了。生意也就没得做了。红朝定鼎以后,各种运动一拨接一波,家里人担惊受怕或者低价卖出,或者偷偷抛弃,或者“献给国家”,或者被人抄走等等。总之,家里的最后一点好东西,也都弄没了。具体情节,和电视剧“大宅门II”差不多,那个望水井里面倾倒百年陈酿的段子让我大姨唏嘘。

    总之,截止到上个世纪末,老R(母亲姓氏)家的好东西,旁系家庭里面应该是一件都没有了,直系家庭(我妈的小堂叔)里也许还有一件半件的,但是也从来不示人。

    老祖的直系儿媳,活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应该是从使唤丫头,或者 小侍妾“转正”的,所以这老太太比他老公(也就是我七太姥爷小好几十岁)。我尊称:七太姥姥,大概享年90多岁吧。她和我姥姥,两位老太太应该是亲历了当年家族最后一点点回光返照的辉煌。

    两位老太太早年参观过北京故宫以后一致认为,别的不敢说,在“解放”以后的若干年里面,北京故宫里面的官窑瓷器,没有老R家的好,这个应该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到了我母亲这一辈,我大姨还是见过“真古董”的,老人家已经将近八十了,耳聋眼花,脑力,体力均不怎么好了,但是看目前电视里面热门的各种古董鉴别节目(比如天下收藏),却几乎没打过眼。老太太没本事“存真”,但是去伪则从来没含糊过。我每每询问某赝品为什么是赝品,想听个“道理”,老太太则回答“我没见过”--我晕倒。

    我妈妈比大姨小十好几岁,连真古董也没见过,唯一的记忆就是:那个时候她的玩具娃娃,不少是象牙雕刻的。

    如今太平盛世,古董价格翻着跟头的往上涨。我问我妈:难道家里连个茶杯都没留下?老太太说:什么都没留,省心,我也睡得踏实。

    通宝推:衣笠山麓,常识主义者,leqian,神仙驴,忧心,
    • 家园 皇亲国戚们可不一定是棒槌

      人家见过的好东西也不少,但关键是管不住下面的人,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溥仪后来要查私自带古董出宫的事情,结果太监们放了一把火,把故宫的库房烧了,东西都没了,还查个啥,这也是故宫藏品的一大著名劫难。。。

      • 家园 您圣明,的确有这么档子事

        太监们监守自盗,利用各种手段中饱私囊,这些恐怕也是半公开的秘密。有时候你当主子的还不能问,问了就算是主子失了身份--溥杰以前好像回忆过。

        他让太监给他买一个照相机(或者其他洋玩意儿),回来报账他觉得贵了,稍微问了问,居然让奴才变相挖苦了。

        • 家园 溥仪他爹藏了几保险柜的金条

          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连保险柜钥匙都扔了。所以对下人偷拿家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揭不开锅那天,老爷子毫不慌乱:不怕,我早有先见之明,咱还有底牌呢。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保险柜打开才发现,全是空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啊。。。

    • 家园 必有一包子(不一定)
    • 家园 花旗北京分行当年干过这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花旗当年还在东郊民巷附近有个楼呢,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紧挨着的警察博物馆。

      说到官窑瓷器,不知是否说的宋瓷,如此那67件半以外,竟然还有天外天呐?

      朝代衰落确实是收藏古玩的大好时机啊,伦敦的大卫基金会收藏的中国古瓷就是趁皇亲国戚贱卖时捞着的,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尽力阻止的,但是无奈人家是英国商人,偷眼转到日本再转回英国的,这个大卫本人竟然还是个波斯人后裔。

      旧金山亚洲博物馆里的整套瓷器和玉器也是布兰德治趁抗战前夕的甩卖而得手的,这个前国际奥委会主席是个退伍军人,很喜欢中国艺术很仇视TG政府。

      • 家园 还有汇丰银行

        溥仪大婚的费用,就是把宫中珍玩抵押给汇丰银行借的款

        大部分是咸丰、同治年间的金银器皿,装了四十多大木箱,又加了两箱瓷器和玉器,才押了四十万元。当然,这些宝贝最后全部“押死”,贱卖而已

      • 家园 嘿嘿,有TG在就没那么好淘宝贝了,当然恨啦,往死里恨
        • 家园 TG在早年,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管理(或者叫控制)的确是严密

          其效率是世界上罕见的。别说是古玩,就是真金白银,说不让你 流通就不能流通。

          也就是这几年,古玩甚至连古玩都算不上的“老物件儿”变的值钱起来。

          说实在的,古玩这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人嘴两张皮,说多少就是多少。

          收藏得起古玩的人家,一旦到了变卖筹钱的地步,恐怕里败家也不远了。

      • 家园 您说的67件半是汝窑吧?

        坊间传闻有散在民间的。实际情况谁知道呢?

        古玩行当水太深,即便在今天所谓的高科技时代,眼力也还是鉴别古玩的主要工具。

        眼力这个东西很玄,到头来就是“说你真,你就真”。等闲人恐怕还真的玩不了。

        其实我倒是认为,从工艺上说,也不是“越古老就越好”。我去法门寺参观过,尤其是那个“秘色瓷”--好是真好,但是我不觉得算是“神器”。

        • 家园 磁器有办法测年代,好象叫什么热释光。
        • 家园 当然古玩还是要结合当时当地的技术艺术水准的

          要说神器,要说自己感觉特舒服的,很多人会更喜欢英德丹麦的近代瓷器、日本的近现代瓷器,那式样、那色彩、那格调,嘿嘿。

          但你想法门寺出土的是大约中唐时期,也就是公元1000年以前,就已经有那器型和那色调了,而且总的来说能成批生产,不算配方或设计上的偶然得之。那是多么了不起而又赏心悦目的事情。

          汝窑散入民间的概率不算大的,当年是宋徽宗高兴了烧的那么几百件东西,他老人家做皇帝不行,做艺术家还真不错的。后来那么一乱,多数湮灭了,或许那个当口有机会流入民间,说不准就在白山黑水间的那个猎户手里当喝水的玩意呢,呵呵。南宋时期就已说汝窑珍贵了,后来基本在皇家流传,所以流传有序的东西又珍贵些,乾隆又把自己名号都刻上去了。溥仪不当自己的家传,好些被太监甚至他自己偷出去卖,伦敦大卫那批货似乎有汝窑,有去伦敦的别跟我似的错过了遗憾。

          眼力这东西靠悟性靠见识靠兴趣,看得多、喜欢看、记得住还好琢磨,就容易长进。没事逛逛博物馆呗。

          • 家园 汝窑瓷器存世的极少极少,好像不超过10件。

            现在,能碰到宋窑瓷器就是三生有幸了。元代以前的瓷器是可遇不可求啊!清代的瓷器倒是很多,那就看您的眼力啦。

            每个周末没事的时候,我都去逛逛古玩城,买瓷器去,多是民国的,现在开始关注和研究文革瓷。

            三年前,在古玩地摊上发现了一个青花釉里红的盘子,清末的,有裂损,被铆钉钉在一起,那技术叫一个好。我故作聪明的压价,然后施施然逛其他摊子,10分钟后折回来,盘子已经被买走了。而卖主的要价仅仅100块,一直叹息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