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历史让人哭笑不得 -- 环宇7504

共:💬236 🌺304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5 钱、钱、钱,人民珍爱红军货币

      “1934年红军长征,原来发行的纸币,由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负责用银元收兑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货币被工农群众珍藏起来,现已成为珍贵文物。”

      为啥?

      查国民政府:“修正剿匪区内收毁伪硬、钞币办法”

      其二:收复匪区各县之伪钞币,留存民间者,应由各省政府通令各专员公署、各县政府,广为布告,限于布告日起,一个月内,由区署或区办事处负责收齐,汇缴各县政府在县治内公共场所,当众焚毁,并呈报省政府备查。

      其三:伪硬币所含银铜质量,极为低劣。兹为体恤被匪区人民起见,特就所含银铜成色,除去熔铸损耗之费,准予折价收兑,其规定如次:

      甲:伪银元以六折给价

      乙:伪铜元以五折给价

      抗战胜利后,沦陷区的日本伪币,还能部分兑换为法币呢(虽然兑换比上大大吃亏),红军纸钞则是分文不补偿,硬币按很低的比值收兑,还要除去熔铸损耗之费,哪个傻瓜才去兑

      太祖在井冈山和王佐、袁文才等仿制的鹰洋,据说成色比袁大头还高(用的是打土豪收来的银锭,王佐等人的小厂没有大熔炉,想往里面掺铜还不容易呢),这要是按六折收兑,不是亏大了

    • 家园 4 没钱的时候,绅士风度就拿不起了

      还是钱的事情

      五四运动之后,有个趁机发了财的上海资本家 穆藕初(他在上海办纱厂,抵制日货,他赚了不少钱;这个人是很有事业心的,除了资助教育,他还是个昆曲票友,资助了昆曲的复兴。他赚的钱大半都办各种事业了,自己一直生活的相当朴素),热心资助教育。这穆藕初自己也是成年出过国的留学生(他出国时34了),有自己的一套理念,认为出国的学生应该年纪大些,对自己未来的事业有较深刻的认识,效果会更好。他对五四运动更有好感,于是1920年他向北京大学承诺捐银五万两,作为选派学生赴欧美留学的费用。并将选拔留学生的事权委托给蔡元培校长,请他“于国立北京大学毕业生中择优派送之”,对学生选修的专业和学校不做任何规定,胡适、蒋梦麟等负责协助蔡元培选人。

      蔡元培经过研究,并同胡适、陶孟和、蒋梦麟商定,选拔了五位北大毕业生,他们都是“学术和道德兼全者”,而且在五四运动中有突出表现的。计为:

      “段锡朋(北大商学士赴美研究经济政治学)

      周炳琳(北大法学士赴美研究社会经济)

      罗家伦(北大文学士赴美研究教育及比较文学)

      汪敬熙(北大理学士赴美研究。心理学)

      康白情(北大文学士赴美研究文学社会学)”

      穆藕初“储金奖学”,是我国“实业家提倡学术之创举”,也是北京大学第一批选送毕业生公费留学。经蔡元培选定的这五位学生领袖的出洋,一时被学生界仿照清末光绪年间“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历史事件,称它为学生界的“五大臣出洋”,曾经轰动一时。这种说法是寓有讽刺意味的。

      当时穆氏给“五大臣”定的生活标准颇高,是120美元/月,比正规公费生的90美元高了不少。当时还有个出色的北大学生孟寿椿,因为人选最初只定了五位,未能入选。前五人觉得不好意思,决定每人让出20元,这样就凑成了“六大臣”。

      当时穆藕初有钱,北大方面提到还有个曾经出过洋的江绍原,后来因病回国,在北大旁听,在五四中也表现不错(不过过火了点儿,“有一青年当时撞进曹汝霖的卧室(一说是曹小姐的卧室),把卧床上的锦被一撕,大呼而出,即被警察捉去了。此公即江绍原先生是也。”),也是有前途的学术人才,穆氏又单独给了江2500美元的资助。

      上面的故事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很多叙述者就直接跳到后面了——话说后来这些留学生归国,混得好坏都有,后来37年他们集体出资一万元继续该基金(穆藕初当时的事业已经不行了),订名为《穆藕初先生奖学基金》,并聘请蒋梦麟、张伯苓、胡适之、周炳琳、方显廷五位任《穆藕初先生奖学基金董事会》董事。

      自1937年3月27日至5月27日,完成认捐情况如下:段锡朋(南京教育部)2000元;罗家伦(中央大学)2000元;汪敬熙(中央研究院)1000元;张纯明(南开大学)500元;方显廷(南开大学)1200元;周炳琳(南京教育部)1000元;程景康(上海华嘉洋行)1000元;江绍原(生病赋闲在家)300元;朱济(黄河水利委员会)500元;孟寿椿(四川大学)500元。

      穆藕初先生奖学基金董事会首次会议于1937年6月9日在北平举行,其《章程》第二条:“本奖学金由曾受穆藕初先生资送留学者自愿担任成数,以奖励大学读书青年,为穆先生培植学子之永久纪念。”认捐者中有位高权重者,也有贫病交加生活拮据者,前者可以2000元一次缴清;后者虽300元,尚需分6个月缴捐。然而宁愿分期缴上,也不愿放弃这一报恩的机会

      感动不?No

      还有几个小事没人提呢:

      1 有五四骁将 易克嶷,认为,自已在五四运动中也立了大功,而此次留学未被送上,“这不是明明让我丢脸吗?”于是他就到什刹海投水自杀,后被救起。

      2 另一五四青年 邓中夏说:“叫我看,他们这次出国留学,不过是为资本家培养工具。难道我们参加五四,打卖国贼,是为了这个吗?”

      3 最后,穆藕初本认捐5万两,(一说十万元),第一期出1万两,于是“五大臣”就放洋去了,到了1924年,纱厂生意不好,就接济不上了,而这恰是前面这六位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请看汪敬熙自己的直白吧(这是写给蒋梦麟的信,蒋直接负责这些留学生的财务问题):“债主见问,无力应付;衣服褴褛,无钱购置....为归国之计,旅费无出。进既不能,退亦不可。两电先生,无只字之复”。下面就开牢骚了:“穆先生四月至七月已筹款维艰,先生丝毫未以见告。至十月初方只告孟、康二人。而同时罗家伦独得巨款,为赴欧之费。先生素以办事得名。此次措置,实不得当.....”

      蒋梦麟大怒,回信尚客气:“来示责弟过严,颇感不快。罗君独得巨款,不只系何所指?而罗君来函亦以无款叫苦。总之,诸兄来函,弟一一转交穆先生,款不在弟手,虽极知诸兄窘困,其如画饼不可充饥何?况穆先生又商业失败....”

      而转信于胡适:“汪君钱早已寄去...彼来函骂我不负责任,真岂有此理!使我怒不可遏,兹将复彼函及来函抄送”

      最后穆藕初变卖了部分家产,勉强补上了部分缺额,而罗家伦的回国旅费还是预将部分书稿卖给商务印书馆,方才凑足

      这六人回国,幸而均未早死,(罗家伦家南昌,几乎在北伐军攻打南昌的混乱中被乱兵杀死,身中数刀),所得成绩也算勉强可以,独康白情,诗人心性不改,却跑到刘湘帐下混,做了一任“旅长”(不知带多少兵?四川军阀的手下....那时文武不分,罗家伦长清华,挂少将衔;郭沫若还挂过中将衔呢),吸起鸦片来,北伐统一,他才出川,到上海再度改行经营商业,开了一个“四川土产行”,卖起榨菜来了。在35岁至40岁这六年,还先后作过上海蜀丰人参银耳公司总经理,粼水中学教员,期间也曾习中医和游历。1934年前后曾在上海办过小报,并发表旧诗若干。 

      后来还是在教育界混,最后建国后混成“右派”,再之后就...死了。

      穿越者当时要是想一劳永逸的清除TG崛起的可能性,比较好的办法就是鼓动类似穆藕初之类的“资助者”,多出几个钱把毛太祖送到国外去

      通宝推:bjinjin,月下,回旋镖,联储主席,
      • 家园 根本就是一点用没有,还不如满清五大臣

        起码满清的五大臣出国一趟,开了眼界,推动了满清的变革。而这个五个人,学的是民国乱世中毫无用处的文科,回来之后也没多大贡献,纯属于浪费。

        所谓的民国范,最让人鄙视的就是这一点,就和魏晋的那些“高士”一样。明明国家民族都在危难之中了,这群人还在那里玩各种不着调的阳春白雪。要我看,就算是一个技工都比她们有作用。

      • 家园 穆藕初先生,对于昆曲的贡献可谓“兴灭继绝”
      • 家园 不用穿越,章不是给了毛两万大洋吗,奈何人家最后时刻不去啊
        • 家园 关于这个钱

          1 由于回忆者只说了2万元,似乎不是民国的两万大洋,而是当时的两万人民币,大约只有2000大洋的水平。

          2 据分析,这个不是给赴法勤工俭学的钱,而是湖南驱张运动(驱逐皖系督军张敬尧)的经费,主要出钱的是湖南军阀赵恒惕。所以太祖不能用它来留学。

          3 太祖在北京的时候,曾经主动去找罗家伦等人,受了不少白眼儿(当时老师级的人物对太祖其实满客气的-太祖就曾经到周作人处聊过天、那天不巧没见到鲁迅,倒是这些学生头眼高于顶),若是这个机会给他,说不定也走了

          • 家园 毛泽东和胡适到底关系如何?

            有说好的有说坏的,拿不准啊

            • 家园 前面才讲完了阎王

              下面讲小鬼,

              太祖初到北京,最让他不堪的是那些眼高于顶的学生领袖、五四精英,罗家伦、傅斯年之流(巧的是这两个人也是拥护国民党的死硬分子),太祖遗憾的说,我很想和这些学生领袖讨论,可他们都很忙,没时间和听一个湖南学生用家乡话讲的事情....

              1 罗家伦、傅斯年确实很忙,你想啊,马上要毕业了、又要考虑出国留学的事情(罗是拿穆藕初的钱出国、傅考上了山东的官费留学),又是学生会的头头,有一大堆杂事

              2 太祖的口音.......到电视上都改不了

              不过据说,太祖最最不堪的是:

              他在图书馆干得不太好,具体原因我估计有两个,一是太祖为人不拘小节,这种具体细节的事情他没有兴趣做;二是太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让他管图书馆,他只顾自己看书了,,,,(按太祖自己的说法,他就是这一段转向共产主义的)。后果是:1 当时图书馆高级管理员张申府训斥了他,因为他抄错了书单

              2 傅斯年借阅书籍,可能语言交流上的问题,太祖拿错了,两人吵了起来,据说...傅斯年这个火爆脾气,打了太祖一个耳光

              通宝推:月下,联储主席,
              • 家园 原来太祖在北大是这么度过的啊

                嗯,可以想象。即使现在,大领导往往和气,小领导最是颐指气使。

                不过太祖还有被打耳光的事!!!

                还看到文章说,太祖当时月薪8个大洋,但只能领半薪,还常常欠薪;胡适等那些学者几十个大洋从不欠薪~

                • 家园 对照当时北京的平均薪水才能看出问题来

                  北京最低级的巡警16、护工15、鞋匠12、人力车夫12-18(看出工的情况),低于10元的仅有摇煤球的,8元

                  所以蔡元培写那张条子的时候,很客气,毫不推脱,那时候北京人力便宜,各校的校役都多.....

                  • 家园 读了你的这么多回复

                    我发现和当时的少年才俊相比,毛真是个穷山村里出来的农村娃。

                    毛是1893年12月26日出生的,张申府与毛同年而略早,是1893年6月15日。而当时已是声名卓著的胡适,也不过是1891年12月17日。

                    傅斯年是1896年3月26日,罗家伦是1897年12月21日。

                    在五四运动前一年的1918年,毛25岁,张25岁,胡27岁,傅22岁,罗21岁。

                    此时,毛也不过在湖南念过几年书,不名一文;而张、傅、罗已是北大毕业,前途可期,更不要说胡适了。

                    我想当时毛面对着长两岁的胡适,可能还能心气平和,面对着张、傅、罗,恐怕难免会有一些嫉妒,也免不了发奋之心。

                    转眼到了1921年中共成立的年份,毛就能一跃而为中共一大元老,只能说明两件事,一个是当时成立的共产党真不受人重视,一个是毛在湖南混得不错,有了点局面。

                    而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结合是在1920年,此时杨昌济已经去世。杨在1918年,对毛泽东等几人就如此提携,看来真是看好毛。

                    以上都是我刚刚百度的。

                    顺道: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通宝推:龙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