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草17 南山有臺:臺、莱、蓬、堇(上)

      南山有臺

      南山有臺,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高亨先生注:臺,通薹,又名莎草,今名蓑衣草,可以制蓑衣。莱,草名,又名藜,嫩叶可煮食。杞,枸杞。栲,木名,其材可制车轮的辐条。杻(niǔ),木名,其材可制车轮外周。枸(jǔ),木名,即枳椇,有果生在枝头,状如鸡爪,长数寸,味甜可食。楰(yú于),木名,山楸之类。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8)《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臺》)

      过去我也看到过这首诗的题目,但不是写作《南山有臺》,而是写成《南山有台》,我就一直以为这首诗是说南山有个高台子。但读了诗的内容以后才知道,原来“臺”是一种植物。

      这首诗里提到了十种植物,两种草、八种树,分成五对,每对有一种韵脚,各不相同。从这些植物起兴,歌者可以唱出各种各样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未必是现在《诗经》中记载下来的这个内容。现在《诗经》中的内容是作为对“君子”进行教育的教材而经过选择记录下来的,又经过孔子的筛选。而在实际歌唱时歌者选哪一对植物来起兴则要根据唱的内容照顾后面的韵脚。

      这里要说的只是最前面“臺”和“莱”这一对草,其余八种树会在别处说。

      在《诗经》里还有别的诗句中提到过“臺”和“莱”这两种草,以及和“莱”有关的“堇”和“蓬”这两种草,如下:

      彼都人士,臺笠缁撮。

      高亨先生注:臺,同薹,即薹草。笠,草帽。缁,黑色的绸或布。撮,以布带或绸带束发成结为撮,撮加于冠外,垂于颈后。此句写贵族的服装。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54)《小雅鱼藻之什都人士》)

      虽然现在的斗笠所用的编结材料不一定还是“臺”,但形制估计还差不太多。下面是梅州客家博物馆展出的斗笠和蓑衣的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徹我墙屋,田卒汙莱。

      高亨先生注:卒,尽也。汙,池也。莱,长满杂草的荒田。此句言:我的田地都荒芜成池淖和荒野了。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80)《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

      这里是用“莱”代表所有的野草。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高亨先生注:堇,野菜名,味苦。荼,又名苦菜。饴,麦芽糖。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6)《大雅文王之什绵》)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高亨先生注:蓬,蓬草,叶细长而散乱。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1)《卫风伯兮》)

      无论是“臺”、“莱”、“堇”,还是“蓬”,都是非常常见的野草。

      ————————————————————

      首先说“臺”:

      《汉语大字典》臺:(tái)莎草。《尔雅释草》:“臺,夫须。”邢昺疏引陆璣云:“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以为蓑笠。”《诗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莱。”毛传:“臺,夫须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草则葴[zhēn]莎菅蒯,薇蕨荔苀[háng],王芻[上艹下冏méng]臺。”

      《汉语大字典》台(tái):臺、檯、颱的简化字。

      《汉语大字典》薹(tái):薹草,又名“薹”、“弯嘴薹草”。莎草科。多年生草本。茎叶可制蓑、笠。

      《汉语大字典》苔:(tái)苔藓类隐花植物。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一般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也叫水衣、地衣。

      从以上可见,其实“臺”是“薹”的假借。而根据上面的文献,苔和薹不是一回事,后来言青苔、苔藓、莓苔、苔痕上阶绿、应怜屐齿印苍苔等等的苔都应不是指莎草之薹,单言苔者一般亦都是指苔藓之类,在植物分类里单是一“门”。所以虽然臺一般都可作台,但在这里还是应作臺。因薹草之薹并未简化为苔。

      《汉语大字典》薹(tái)还有另一解:蒜、韭菜、油菜等的花茎,嫩的可作蔬菜。《本草纲目草部葫》:“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薹。”清-汪灏《广群芳谱蔬谱莴苣》:“四月抽薹,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清脆,糟食亦佳。”

      这一解之“薹”则现在常写成“苔”,《汉语大字典》云:同“薹”。如:油菜苔;罗卜起苔。

      关于“莎草科”,其实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我觉得这一科的植物大都挺像的,也有不少可能被古人看作是“臺”。

      这类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多数具有三稜形的稈”。我摘录了《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莎草科(CYPERACEAE)以及其中可能是“臺”的较常见种属的介绍(共四属十六种),还贴了些《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相关植物的图片,如下:

      莎草科CYPERACEAE:多年生草本,较少为一年生;多数具根状茎少有兼具块茎。全世界约80余属4000余种,中国有28属500余种,广布于全国,多生长于潮湿处或沼泽中,薹草族多生长于东北、西北及华北或西南部高山地区,南方种类较少,藨草族和莎草族广布于全国各省,刺子莞族和珍珠茅族多产于华中、华东以及南部各省,割鸡芒族则只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藨草属(Scirpus Linn.):全世界约有200多种,中国产37种、3杂种及一些变种,广布于全国。

      下面是三种较常见的藨草:

      Scirpus triqueter Linn.——藨草。

      ——本种为广布种,生长在水沟、水塘、山溪边或沼泽地,海拔在2000米以下。

      在江苏、湖南一带用其稈代替细麻绳包扎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irpus validus Vahl——水葱,其原变种为Scirpus validus Vahl var. validus——水葱。

      ——生长在湖边或浅水塘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irpus triangulatus Roxb.——水毛花,其原变种为Scirpus triangulatus Roxb. var. triangulatus——水毛花。

      ——生于水塘边、沼泽地、溪边牧草地、湖边等,常和慈菇、莲花同生,海拔500—1500米。

      稈为作蒲包的材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薹草属(Carex Linn.),本属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我国有近500种,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下面是八种较常见的薹草:

      Carex breviculmis R. var. breviculmis——青绿薹草,又称青菅。

      ——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山谷沟边,海拔470-2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dispalata Boott ex A. Gray——皱果薹草(据说即“弯嘴薹草”)。

      ——生于潮湿地,沟边或沼泽地,海拔500-29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lanceolata Boott——大披针薹草(秦岭植物志),又称披针薹草(图鉴)。其原变种为Carex lanceolata Boott var. lanceolata——大披针薹草。

      ——生于林下、林缘草地、阳坡干燥草地,海拔110—2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nemostachys Steud——条穗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于小溪旁、沼泽地,林下阴湿处,海拔300—16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chinensis Retz.——中华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Carex chinensis Retz. var. chinensis——中华薹草。

      ——生于山谷阴处、溪边岩石上和草丛中,海拔200—17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pruinosa Boott——粉被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山谷、溪旁潮湿处、草地,海拔20—25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brunnea Thunb.——褐果薹草,又称:囊草(秦岭植物志),栗褐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于山坡、山谷的疏密林下或灌木丛中、河边、路边的阴处或水边的阳处,海拔250—18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rex neurocarpa Maxim.——翼果薹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生于水边湿地或草丛中,海拔100—17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水莎草属(Juncellus (Griseb.) C. B. Clarke),全世界约有10种,我国仅有3种和一些变种和变型,除广布于我国各地区外,也遍布于亚洲其他地区、欧洲中部、非洲、美洲以及澳洲。

      下面是最常见的水莎草:

      Juncellus serotinus (Rottb.) C. B. Clarke——水莎草。

      ——多生长于浅水中、水边沙土上,或有时亦见于路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莎草属(Cyperus Linn.),分布在我国的共有30余种以及一些变种,大多数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各省,少数种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亦常见到;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广泛分布。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地。

      下面是四种较常见的莎草:

      Cyperus glomeratus Linn.——头状穗莎草,又称:三轮草、状元花、喂香壶。

      ——多生长于水边沙土上或路旁阴湿的草丛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perus compressus Linn.——扁穗莎草。

      ——多生长于空旷的田野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perus difformis Linn——异型莎草。

      ——常生长于稻田边或水边潮湿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perus michelianus (Linn.) Link——旋鳞莎草(大兴安岭植物群落)。

      ——多生长于水边潮湿空旷的地方,路旁亦可见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莪蓬(下)

      蒿、蔚、蓬

      ————————————————————

      古人所谓“蒿”除了作为这一类植物的总称之外,还特指其中的一种:青蒿。

      《诗经》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高亨先生注:蒿,蒿之一种,又名青蒿,有香味。(《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17)《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诗经》中又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接着还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蔚。”高亨先生注:蒿,又名青蒿,又名香蒿。蔚(wèi),蒿之一种,又名牡蒿,茎高二三尺,叶互生,花褐色。干茎燃烟可以驱蚊。(《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7)《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这里就又提到了“蔚”,也是一种蒿,即牡蒿。

      《诗经》中还有:“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高亨先生注:蓬,草名,今名蓬蒿。(《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3)《召南驺虞》)

      这里所谓的“蓬”——蓬蒿,又称茼蒿,也是牡蒿。不过,“蓬”还常常作为一般野草的代称。

      题外的话,“蓬”和“莱”都可代指一般野草,合起来的“蓬莱”却成了海外仙山,可见这海外仙山其实是长满了野草的荒岛。唐-陈子昂《赠赵六贞固二首》有句“蓬莱久芜没,金石徒精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提到的两种青蒿和两种牡蒿的图片,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青蒿(植物学大辞典),又称:草蒿(神农本草经(部分)),廪蒿(日本植物图鉴),茵陈蒿(汉英韵府),邪蒿(救荒本草、野菜博录),香蒿(俗称),苹蒿(吉林),黑蒿(山东),白染艮(福建)。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var. carvifolia——青蒿。还有变种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 var. schochii (Mattf.) Pamp.——大头青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annua Linn.——黄花蒿(本草纲目),又称:草蒿(神农本草经(部分)),青蒿(神农本草经、中药俗称),臭蒿(日华本草),[左犭右卂,xìn]蒿(蜀本草),黄蒿(俗称),臭黄蒿(内蒙古),[上艹下冏,méng]蒿(山西),黄香蒿、野茼蒿(江苏),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鸡虱草(江西),黄色土因呈(湖南),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广东、海南岛),苦蒿(四川、云南),“沙拉翁”、“莫林-沙里尔日”(蒙语名),好尼-沙里勒吉(蒙药名),“康帕”(维吾尔语名),“克朗”(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牡蒿(名医别录),又称:蔚(诗经),牡菣(尔雅),齐头蒿(唐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土柴胡(陆川本草),油蒿、花等草(吉林),布菜、铁菜子(河北、山东),日本牡蒿(河北、陕西),假柴胡、菊叶柴胡(广西),流水蒿、香蒿、茼蒿(四川、云南),鸡肉菜、脚板蒿(湖北、湖南),青蒿、香青蒿(上海),油艾(福建),花艾草、六月雪(浙江),熊掌草、白花蒿(江苏),细艾(湖北),匙叶艾(台湾),“胃痛灵”(瑶族土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牡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eriopoda Bge.——南牡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牡蒿(北京植物志),拔拉蒿(山东青岛),黄蒿(山西、内蒙古),一枝蒿(山西),米蒿(河北、山西),“乌苏力格-沙里尔日”(蒙语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eriopoda Thunb. var. eriopoda——南牡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

      提到“莪”,春秋时,在欢迎宴会上,“君子”常常会唱一首歌《菁菁者莪》来称赞对方:

      晋侯饗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kuàng)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文三年传》(p 0531)(06030701))(052)

      十七年春,小邾(zhū)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é)。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昭十七年传》(p 1384)(10170101))(116)

      下面就是那首歌: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汎汎杨舟,载沈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高亨先生注:菁菁,茂盛貌。莪,蒿之一种,又名萝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43)《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菁菁者莪》)

      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莪,蒿也,一名萝蒿也。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斜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是也。”

      《说文》:“莪,萝莪,蒿属。从艸,我聲。”《尔雅释草》:“莪,萝。”郭璞注:“今莪蒿也,亦曰廪蒿。”

      前面的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青蒿也有别名叫廪蒿,现在已无法起古人而问之,“菁菁者莪”到底是哪个“莪”。

      不过在上面提到过的另一首《诗》中,我们发现“莪”与蒿属的“蒿”和“蔚”还真的很像,诗人就差点错认: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高亨先生注:蓼(lù陆)蓼,长大貌。莪,蒿之一种,茎抱根而生,有细毛。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孃(娘)蒿。”蒿,又名青蒿,又名香蒿。蔚(wèi),蒿之一种,又名牡蒿,茎高二三尺,叶互生,花褐色。干茎燃烟可以驱蚊。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7)《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莪这个名字后来似乎很少有人用,只有萝蒿这个名字比较常见一些。下面是我通过《中国植物志》在《中国植物图像库》中找到的两种萝蒿的图片:

      首先是同在蒿属的Artemisia anethoides Mattf.——莳萝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肇东蒿(植物研究),小碱蒿(河北),伪茵陈(山西),“博知莫格”、“霍宁-沙里尔日”(蒙语名)。严格地说莳萝蒿这个名称未必连得上萝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就是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Incarvillea)的Incarvillea sinensis Lam.——角蒿(唐本草),又称:莪蒿、萝蒿、廪蒿(救荒本草),冰耘草(四川大金),大一枝蒿(陕西),羊角蒿(辽宁),羊角透骨草(山东),羊角草(河北)。其原变种为Incarvillea sinensis Lam. var sinensis——角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上,角蒿有一个别名就是“莪蒿”,看来后人认为角蒿才是“莪”,而且角蒿从形态上看也比莳萝蒿更接近青蒿和牡蒿,虽然角蒿与青蒿和牡蒿甚至不是一个科的,隔得有点远。

      ————————————————————

      其它

      ————————————————————

      下面是另外一些也以“蒿”为名,但不属于蒿属的较常见植物的图片:

      同属菊科的有三种:

      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的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野茼(tóng)蒿。这一种也说不定会被古人看作是“蓬”,形态上与牡蒿也有些类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百花蒿属(Stilpnolepis)的Stilpnolepis centiflora (Maxim.) Krasch.——百花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蒿属(Tanacetum)的Tanacetum vulgare L.——菊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属于菊科的还有两种:

      十字花科(Cruciferae)播娘蒿属(Descurainia)的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播娘蒿。

      前面高亨先生曾引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孃(娘)蒿。”这样看来,说不定这个播娘蒿就是抱娘蒿,也就是“莪”,而且这个播娘蒿的形态与蒿属植物也真有些类似。如此,则更加复杂,反正我的头已经有点大了,看图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松蒿属(Phtheirospermum)的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 (Thunb.) Kanitz——松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月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莪蓬(中)

      萧、艾、苹

      ————————————————————

      《说文》:“萧,艾蒿也。从艸,肃聲。”《尔雅释草》:“萧,萩(qiū)。”郭璞注:“即蒿。”郝懿行义疏:“今萩蒿,叶白,似艾而多歧,茎尤高大如蒌蒿,可丈余。”

      《说文》:“艾,冰臺也。从艸,乂聲。”《尔雅释草》:“艾,冰臺。”郭璞注:“今艾蒿。”

      “萧”和“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浓烈的香气。在古代诗歌中“萧”和“艾”也经常一同出现: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战国-屈原《離騷》)

      得意在兰荪,忘怀寄萧艾。(西晋-郭璞《诗》)

      拥塞败芝兰,众多盛荆杞。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唐-杜甫《种莴苣》)

      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唐-韩偓《偶题》)

      但使芝兰出萧艾,不辞手足皆胼胝。(唐-钱起《锄药咏》)

      芝兰方入室,萧艾莫同途。(唐-郑孺华《赋得生刍一束》)

      包括当初的《诗经》,也会把萧和艾一起咏唱: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高亨先生注:萧,一种蒿子,白茎白叶,有香气,可以包垫肉食,古人祭祀时用之。艾,可以做药品,燃起可薰蚊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3)《王风采葛》)

      于“彼采萧兮”处,孔颖达疏引陆璣曰:“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麤(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爇(ruò)之为香。”

      《诗》中也有单咏萧的:

      蓼萧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沖沖。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高亨先生注:蓼(lù路),长大貌。萧,即艾蒿。湑(xū序xǔ,在p 334处高先生亦注为xǔ),露珠清明的样子。瀼(ráng攘)瀼,露盛貌。豈(岂),借为磑(wéi违wèi),坚固。鞗(tiáo条),《说文》作鋚(tiáo)。雝(yōng雍)雝,铃声谐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9)《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蓼萧》)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高亨先生注:苞,茂盛。萧,一种蒿子,有香气。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8)《曹风下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17)《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桥注:此处之“苹”为艾蒿,或是某种萧,见《汉语大字典》苹(píng):藾萧,即艾蒿。《尔雅释草》:“苹,藾萧。”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郑玄笺:“苹,藾萧。”孔颖达疏引陆璣疏:“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烝食。”《管子地员》:“黑埴,宜稻麦,其草,宜苹蓨。”

      岁聿云莫,采萧穫菽。

      高亨先生注:萧,一种香蒿。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18)《小雅谷风之什小明》)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高亨先生注:萧,一种香蒿。脂,牛羊等的脂肪。此句言用脂肪做祭品。底下垫上香蒿,烧起有强烈的香气。羝(dī),牡羊。軷(bá拔),祭路神。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从屈原开始,古代诗人还经常把萧和艾与兰草对称,反映出萧和艾在当时人看来只是普通的野草,虽有香气,但没有兰草的香气那么好闻: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战国-屈原《離騷》)

      兰艾隔芳臭。泾渭分清浊。(南朝-齐-王融《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诗》)

      虽欣辨兰艾。何用辟蒿莠。(南朝-齐-任昉《厉吏人讲学诗》)

      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南宋-吕本中《兵乱后杂诗》)

      不知为何,后来从萧衍生出了一大批形容词,都是形容荒凉散淡的,如:萧萧、萧条、萧疏、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散、萧然、萧爽、萧寥、萧骚、萧屑、萧洒、萧闲、飘萧。大概就是因此,人们就逐渐不再用萧作为草名了。

      而艾,则在后世经常用来熏蚊子,也用来辟邪,还一直是灸治病人的材料:《孟子离娄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大概也是艾这个名称现在更常见的原因吧。由此我怀疑,就像原来艾也叫萧一样,后来则萧都被叫成了艾。

      下面是我通过《中国植物志》网站从《中国植物图像库》找来的五种“艾”的图片。如果把上面“郝懿行义疏”中的“叶白,似艾而多歧”理解为“叶”的“多歧”,则后面四种“艾”更像是“萧”,诸位可以查看比对: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艾(植物名实图考),又称:艾蒿(尔雅、本草纲目),白蒿(神农本草经(部分)、本草纲目(部分)),冰臺(尔雅),医草(名医别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目),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叶、陈艾(中药俗称),大叶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白陈艾、家陈艾(四川),红艾、火艾(云南),“恰尔古斯-苏伊加”、“荽哈”(蒙语名),黑阴崴(瑶族土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var. argyi——艾。还有变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var. gracilis——朝鲜艾,也叫:朝鲜艾蒿(东北植物检索表),野艾(内蒙古植物志),深裂叶艾蒿(俗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indica Willd.——五月艾(植物研究),又称:艾(名医别录、台湾植物志),野艾蒿(植物名实图考),生艾、鸡脚艾(福建),草蓬(台湾),白蒿(四川),白艾(浙江),黑蒿(云南),狭叶艾(湖南),艾叶(广西),指叶艾(湖北),“卡兰-加松”(台湾泰雅族语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indica Willd. var. indica——五月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野艾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又称:荫地蒿(内蒙古植物志),野艾(俗称),小叶艾、狭叶艾(河北),艾叶(江苏),苦艾(广西),陈艾(四川),“色古得尔音-沙里尔日”、“哲尔日格-荽哈”(蒙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南艾蒿(植物研究),又称:白蒿、大青蒿、苦蒿、紫蒿(四川),红陈艾(广西),刘寄奴(贵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princeps Pamp.——魁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野艾蒿(植物名实图考(部分)),王侯蒿(云南植物名录),五月艾(广东),野艾(湖南),艾叶、黄花艾、端午艾(广西),“陶如革-沙里尔日”(蒙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bayerno,
    • 家园 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蓬莪(上)

      “蒿”是在《诗经》中出现最多的一种野草。《左传》中也有:“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昭十六年传》(p 1379)(10160303))(111、118),这是用四种植物代表所有的野草,其中就有“蒿”,而且其中的“蓬”很可能也是“蒿”之一种。后来的古人还用“蒿”代表草野、荒凉,这方面我们熟悉的古诗名句就有:

      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寂寞天宝后,园庐似蒿藜。(唐-杜甫《无家别》)

      关于“蒿”,古人还说过:

      《尔雅释草》:“蘩之醜,秋为蒿。”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

      而在《中国植物志》中,蒿是一个属,而且是非常大的一个属,也就是说,这个属下面有非常多各不相同的植物种:

      菊科蒿属(COMPOSITAE 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我国有186种,44变种,隶属于2亚属,7组中;遍布全国,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局部地区常组成植物群落,如草原、亚高山草原或荒漠与半荒漠草原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种类略少,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种也分布到海边滩地。

      由于蒿这一属极其常见,其中又有很多种,而且在《诗经》时代其中的一些种又各有其特定的用途,古人就再赋予这些种专门的名字。于是就有了《诗经》中蒿下面各个种的九个专门的名字,即上面的“蒿、蒌、蘩、萧、艾、苹、蔚、蓬、莪”。

      这九个名字可能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下面我把它们分为四组,分别讨论。蒌和蘩一组,萧、艾和苹一组,蒿、蔚和蓬一组,莪单为一组。莪既可能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的一种,还更可能是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Incarvillea)的植物,甚至还有别的可能。

      其实,与蒿属植物在形态上类似,并在其属名或种名之中含蒿字的植物还有很多,这里无法全都列出来。而且下面您还会看到,在被认为是蒿、蒌、蘩、萧、艾、苹、蔚、蓬、莪的植物中,由于大多同在蒿属,难免极为相似,当时或后世这些植物的名称互相交叉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也很头疼,无法一一厘出,只能请您自己留意了。

      ————————————————————

      蒌、蘩

      ————————————————————

      《汉语大字典》蒌:蒌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叶互生,羽状分裂,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淡黄色。嫩茎可吃。《尔雅释草》:“蒌,蒿也。”《说文》:“蒌,艸也,可以亨鱼。”《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孔颖达疏引陆璣曰:“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楚辞大招》:“吴酸蒌蒿,不沾薄之。”王逸注:“蒌,香草也。”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汉语大字典》蘩:白蒿。菊科。一至二年生草本。嫩苗可食。《尔雅释草》:“蘩,皤蒿。”郭璞注:“白蒿。”《诗召南采繁》:“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孔颖达疏引陆璣曰:“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烝。”唐-李贺《安乐宫》:“绿蘩悲水曲,茱萸别秋子。”

      从以上解释看,“蒌”和“繁”都有接近于“艾”且“白色”、“可生食”这样的共同特征,但似乎古人却将这两种植物分得很清楚,例如:

      《左传昭元年传》有:

      穆叔赋《鹊巢》,赵孟曰:“武不堪也。”又赋《采蘩》(fán),曰:“小国为蘩,大国省穑(shěng sè)而用之,其何实非命?”((p 1208)(10010401))(094)。

      这一段《左传》中提到的《采蘩》也出自《诗经》: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高亨先生注:以,读为台(yí),何也,相当于现代语的哪。于以,在哪里。蘩,一种蒿子,又名白蒿,可以生食或蒸食。采蘩用做祭品。被,借为髲(bì避),妇女的头髻。夙,早晨。在公,为公家办事。(解题:)有人说:“周代诸侯占有广大的桑园和养蚕的房屋。宫女采蘩,供养蚕之用。蘩可以做蚕窝,以便蚕在窝上作茧。”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7)《召南采蘩》)

      以上都是在说把“蘩”用于祭祀,但也提到用“蘩”来养蚕。提到用“蘩”来养蚕的《诗》句还有: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高亨先生注:蘩,蒿名,又名白蒿,用它垫蚕筐或做蚕山,以便蚕在上结茧。祁祁,众多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高亨先生注:仓庚,黄莺。喈喈,鸟鸣声。蘩,一种蒿子,又名白蒿,可扎蚕山供蚕结茧。此采蘩指采蘩的妇女。祁祁,众多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0)《小雅鹿鸣之什出车》)

      再看下面《诗经》里提到“蒌”的一首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高亨先生注:蒌,一种蒿子,今叫柳蒿,可以喂马。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1)《周南汉广》)

      这里说到“蒌”却是用来喂马。

      这样看来,“蒌”和“蘩”在古人那里是不同的植物,所以会用在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可能是“蒌”和“蘩”的四种植物的摘要介绍,以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一些相关图片,这四种植物都有“白蒿”之称,前三种我觉得可能是“蒌”,后三种我觉得可能是“蘩”,也就是说中间两种既可能是“蒌”也可能是“蘩”,但不知蚕和马对这四种“白蒿”怎么看,是不是喜欢。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s. ex Bess.——蒌蒿(食疗本草),又称:萎(诗经),购、蒿萎、由胡(尔雅),白蒿(本草纲目(水生者)),闾蒿(救荒本草),柳叶蒿(东北植物检索表),狭叶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三叉叶蒿(吉林),高茎蒿(河北),水蒿(内蒙古、河北),水艾、小蒿子(江苏),芦蒿、香艾、刘寄奴、红陈艾(四川),水陈艾、红艾(四川、云南),“奥存-沙里尔日”(蒙语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s. ex Bess. var. selengensis——蒌蒿。还有变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s. ex Bess. var. shansiensis——无齿蒌蒿,又称柳叶蒿(植物名实图考):

      (桥按:以上两处之“萎”似应是“蒌”字之误。《诗经》中唯一一次出现“萎”是:“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6)《小雅谷风之什谷风》),显然不是说一种植物。《说文》:“萎,食牛也。从艸,委声。”也没有一种植物的意思。《汉语大字典》“萎”字(二)○2:药草名。《集韵纸韵》:“萎,药艸。《尔雅》:‘熒,委萎。’叶似竹,表白里青,可啖。”这里“叶似竹,表白里青,可啖”的药草似并非蒌蒿。而《汉语大字典》“購”字○5则明言購(即购,上面《中国植物志》所载蒌蒿的别名之一)乃蒌蒿:草名,娄蒿,即白蒿。《尔雅释草》:“購,蔏蒌。”郭璞注:“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大籽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山艾(山西),白蒿(河北、甘肃),大白蒿、臭蒿子(甘肃),大头蒿、苦蒿(新疆),“额尔木”、“埃勒姆-察乌尔”(蒙语名),“肯甲”(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猪毛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石茵陈、山茵陈、西茵陈、北茵陈(本草纲目),野茼蒿、白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扫帚艾(广州植物志),土茵陈(南方省区俗称),东北茵陈蒿(东北、华北省区俗称),滨蒿(西北省区俗称),白头蒿(河北),香蒿(河北、陕西),臭蒿(河北、内蒙古),米蒿(内蒙古),棉蒿、沙蒿(山西),白毛蒿、灰毛蒿、毛滨蒿(吉林),黄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小白蒿(陕西),迎春蒿、黄毛蒿(甘肃),白茵陈、白青蒿、毛毛蒿(四川),绒蒿(广西),“阿各弄”、“伊麻干—沙里尔日”、“雅曼—沙里尔日”(蒙语名),“亚布泉”(维吾尔语名),“阿仲”(四川西部藏语名),“察尔旺”(青海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kanashiroi Kitam.——狭裂白蒿(植物研究),又称:白蒿(甘肃),“康拉巴”(青海藏语与土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兄台终于跳进菊科这个超级大坑啦

        话说我在野外,别人问起菊科的东东,一般都笼而统之的称作“蒿属”的

        • 家园 无知者无畏

          这也是我搞这个东西的原因之一,真正懂的人都不大敢搞,我反正是立个靶子。

          • 家园 搞分类的,一般都是搞一个科

            上次去庐山植物园看,好像他们那里就比较喜欢爵床科的东东。

            俺认识的一个植物园的,是搞薯蓣科的。

            大科,比如菊科,兰科,都是只能搞一个属。

            当然,也有些奇才,什么科都挺在行的。他们只按照木本,或者草本来弄植物滴。

    • 家园 六经的说法

      要到战国才出现,最早见于庄子的《天运篇》,而肯定诞生在春秋或更早时期的《国语》,则把书籍归类为九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和《训典》。

      另外,《左传》其实只是孔子编辑的那部《春秋》的教辅书,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多部《春秋》了。即使是孔子这部春秋,教辅书也不止《左传》一部,先秦有“春秋五传”之说,其中留存后世的,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起码一直到晋代,这两传的地位是远高于《左传》的,那时《左传》通常只被当做一部单纯的史书,而孔子却是要“微言大义”,另外两传就是专门搞这个而不是讲历史的。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桥上,
    • 家园 草15 下泉:蓍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高亨先生注:苞,茂盛。稂(láng郎),草名,丛生,又名狼尾草。萧,一种蒿子,有香气。蓍(shī诗),草名,一本多茎,高三四尺。芃(péng蓬)芃,茂盛貌。膏,润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8)《曹风下泉》)

      这位诗人提到了三种植物,用泉水边的这三种植物引出他的感慨,之所以用这三种植物,也许还有要和下面三个同义词周京、京周和京师押韵的考虑。这里,我们就只说这三种植物中的“蓍”。

      《汉语大字典》蓍(shī):蓍草。菊科。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一本多茎。全草入药;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蓍草茎,古用以占卜。《说文》:“蓍,蒿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易系辞上》:“探赜(zé)索隐,鉤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以成天下之亹(wěi)亹者,莫大乎蓍龟。”《搜神记》卷三:“使者沉吟良久而悟,乃命取蓍筮之。”

      所以,“蓍”这种植物在古代可是大名鼎鼎,古人要用它的茎进行占筮,“以定天下之吉凶”。

      既要用于占筮,这种草的特点就应该是有很多差不多粗细、长短,比较直的茎,而且茎中间要没什么节疤。下面是现代人用据说是蓍草加工出来的用于占筮的蓍草茎(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说实在的,“蓍”的茎秆比我原来想象的粗了些也长了些,倒是符合上面所说“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果这样,占筮起来就和我原来想象的景象不大一样了,这样的“蓍”是不太容易夹在手上的。

      当然,也许古人实际上并不用那么大的植株,他们会随时在野外割下一丛“蓍”,得到一把茎,掐成差不多长短,就可以用来占筮了。所得的蓍草茎并非上图中那么长、那么粗,也不需进一步加工。

      另外,从筮字用竹作为部首看,最早的“蓍”大概是小竹棍,后来的占筮工具大概也有很多是小竹棍或小木棍。

      我小时候玩过一种记得叫“挑根”的游戏,用一把小竹棍,当时我们用冰棍棍,撒在地上,小竹棍互相压叠在一起,两个或多个孩子,将这些小竹棍一一取下来,取第一根只能用手,后面的小竹棍可以用先取下来的小竹棍“挑”开,之所以叫“挑根”,好像就是因为这“挑”。每个孩子每轮要取下或挑开一根,取或挑的时候如果别的小竹棍动了,就算输了或被淘汰了。

      现在想来,这个游戏说不定就是筮者的游戏,那一把小竹棍说不定当初就是“蓍”。

      而如果要用为可以夹在手上的占筮工具的话,很多茎散生植物的茎秆也都符合所谓“一本多茎”、“百茎”的描述,也都适合夹在手上,例如莎草科(Cyperaceae)藨草属(Scirpus)的Scirpus triqueter Linn.——藨(biāo)草(以下图片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蓍草这种植物的叶子倒很像是也可以用为占筮工具,也许是由叶而及秆?

      “蓍”这种植物是菊科(Compositae)下面的一个属,就叫蓍属(Achillea),其中我国常见的有两个种:

      Achillea millefolium L.——蓍,又称:欧蓍、千叶蓍(东北植物检索表),锯草(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云南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一支蒿,飞天蜈蚣,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一种根入药的植物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黄耆(本草经),又称膜荚黄蓍(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名字里也有个蓍,但黄蓍属于豆科,其茎的形态也不可能用于占筮,下面是一张黄蓍的图片,只要和上面“蓍”的图片对比一下就很明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草14 中谷有蓷:蓷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高亨先生注:蓷(tuī推),草名,又名益母草。暵(hàn漢),仳(pǐ痞),歗,同啸。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0)《王风中谷有蓷》)

      这里诗人用“蓷”这种草在太阳底下的不同形态比喻不幸女子的各种状态。

      首章“暵其乾矣”以这种草在日晒下干枯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憔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次章“暵其脩矣”以这种草在阳光下单条直立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伶仃无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末章“暵其湿矣”以这种草在大太阳底下依然湿润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哭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图片以及下面的图片和简介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植物志》。

      但或许您会发现,其实以上并非同一种植物的图片,有的图片表现的是一种植物,有的图片中表现的则是另一种植物,花和叶的形状都不完全一样。

      据《汉语大字典》蓷(tuī):益母草。又名“茺蔚”、“夏枯草”。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草和子实入药。《尔雅释草》:“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又名益母。”《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由此可见,这个“蓷”有好几个名称。这些名称流传到今天仍比较常见的有两个,一个是益母草,一个是夏枯草。不过,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这两个名称指向的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两种植物。上面图片中就既有益母草也有夏枯草。

      这两种植物都比较常见,但都不是一般的野菜,而是药材。这两种药材虽然都属于唇形科,也有点相像,因此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其实其药性还是不大一样的,要是用错了恐怕会出麻烦。当然对于诗人来说,到底是哪种植物并不重要。

      益母草属于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夏枯草属于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二者在形态上的差异是:

      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花萼管状,钟形或由于具宽大的喉部而多少漏斗形,5-10脉,具5-10齿,稀二唇形。花冠筒藏于花萼内或伸出,上唇通常内凹,常呈盔状,稀近扁平。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药室2,分隔,多种排列方式。草本及半灌本(属31-58)。

      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花萼二唇形,3/2式,喉部在果实成熟时由于下唇2齿向上斜伸以致合闭,上唇顶端截形,具3短齿。花冠有外伸的花冠筒及盔状的上唇。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不藏于花冠内;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草本(属29)。

      以上虽然说得很明确,但像我这样的马马虎虎看过去,不细加分辨的话,两种植物还是不太容易分清楚的。下面是这两种植物中较常见的五个种的图片及简介,您可以自己比对:

      夏枯草属(Prunella Linn.)中的两个种:

      Prunella vulgaris Linn.——夏枯草(本经),又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植物名实图考),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本草纲目),滁州夏枯草(大明一统志,植物学大辞典),牯牛岭(亨利植物名录),丝线吊铜钟(广东),毛虫药(广西龙胜),小本蛇药草(广西融水),土枇杷(四川荣阳),金疮小草(四川青川),羊蹄尖(四川广元),古牛草(四川屏山),灯笼草(四川南川),牛低头(河南西峡、商城)。其原变种为Prunella vulgaris Linn. var. vulgaris——夏枯草。

      ——全株入药,据《滇南本草》记载:“味苦,微辛,性微温,入肝经,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气,开肝郁。治目珠夜(胀)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节骨酸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runella asiatica Nakai——山菠菜(山东),又称:灯笼头(江苏)。其原变种为Prunella asiatica Nakai var. asiatica——山菠菜。

      ——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病,又可当茶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益母草属(Leonurus Linn.)中的三个种:

      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益母草,又称:益母蒿、坤草(北方各省),野麻、九重楼、野天麻、益母花、童子益母草(江苏),铁麻干、野芝麻、溪麻、六角天麻(浙江),野故草、鸡母草、红花艾、坤草、野天麻、云母草、鸭母草(福建),红花艾、坤草、三角小胡麻、爱母草、红花益母草、臭艾(江西),益母艾、燕艾(广西),臭艾花、红花外一丹草、红艾、红花艾、艾草、地落艾、益母艾、假青麻草、大样益母草(广东),红梗玉米膏、黄木草、玉米草(河北),地母草、灯笼草、野麻(云南),森蒂(西藏藏语),益母夏枯(滇南本草)。

      ——产全国各地;为一杂草,生长于多种生境,尤以阳处为多。

      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胎动不安、子宫脱垂及赤白带下等症。据国内报道近年来益母草用于肾炎水肿、尿血、便血、牙龈肿痛、乳腺炎、丹毒、痈肿疔疮均有效。嫩苗入药称童子益母草,功用同益母草,并有补血作用。花治贫血体弱。子称茺蔚、三角胡麻、小胡麻,尚有利尿、治眼疾之效,亦可用于治肾炎水肿及子宫脱垂。白花变型功用同益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錾菜,又称:山玉米膏(河北),白花益母膏(山西)。

      ——陕西用全草入药,治产后腹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sibiricus Linn.——细叶益母草,又称: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龙串彩、红龙串彩、石麻、益母草(陕西),风车草(山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有一种较常见植物的花和益母草很像,也在唇形科(Labiatae),也是一种药草(但与益母草药效不同),如您有兴趣可以比对一下:

      黄芩属(Scutellaria)的Scutellaria indica Linn.——韩信草(广州植物志),又称:大力草(广州),烟管草(江苏无锡),偏向花(浙江),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湖南永兴),三合香(河南商城)。其原变种为Scutellaria indica Linn. var. indica——韩信草。

      ——据《岭南草药》载:“味辛,性平,治跌打伤,祛风,壮筋骨,治蚊伤,散血消肿,以之浸酒妙。”又《贵阳民间药草》载:“全草入药,苦、寒、无毒,有平肝消热之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还有一种草,叫夏至草

        也是唇形科的。和益母草也很相似。

        韩信草和益母草,夏枯草的差别略大。

        白花益母草,有时候被认为是益母草的白花变种。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草14 中谷有蓷:蓷(增补本)

          承您指教,发现了我忽略的一种不应忽略的植物,真心谢谢。我知道我搞这东西先天不足,但知道些《诗》,也算知道了点植物的人并不太多,我也算有些,所以就下决心搞了。也因此希望在各位在各方面有见解的河友提出意见。现在增补如下,顺便问问您那里搞分类的先生有何见解?下面还希望多多指教:

          ————————————————————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高亨先生注:蓷(tuī推),草名,又名益母草。暵(hàn漢),仳(pǐ痞),歗,同啸。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0)《王风中谷有蓷》)

          这里诗人用“蓷”这种草在太阳底下的不同形态比喻不幸女子的各种状态。

          首章“暵其乾矣”以这种草在日晒下干枯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憔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次章“暵其脩矣”以这种草在阳光下单条直立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伶仃无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末章“暵其湿矣”以这种草在大太阳底下依然湿润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哭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图片以及下面的图片和简介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植物志》。

          但或许您会发现,其实以上并非同一种植物的图片,有的图片表现的是一种植物,有的图片中表现的则是另一种植物,花和叶的形状都不完全一样。

          据《汉语大字典》蓷(tuī):益母草。又名“茺蔚”、“夏枯草”。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草和子实入药。《尔雅释草》:“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又名益母。”《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由此可见,这个“蓷”有好几个名称。这些名称流传到今天仍比较常见的有两个,一个是益母草,一个是夏枯草。不过,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这两个名称指向的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三“属”植物。

          一个“属”是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的益母草属(Leonurus),一个“属”是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的夏枯草属(Prunella),还有一个“属”是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夏至草族(Marrubieae)的夏至草属(Lagopsis),这个“属”中的夏至草有个别名就叫夏枯草,还有个别名叫做白花益母。

          上面图片中就既有益母草也有夏枯草、夏至草。

          这三个“属”的植物都比较常见,但都不是一般的野菜,而是药材。这三种药材虽然都属于唇形科,也有点相像,因此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其实其药性还是不大一样的,要是用错了恐怕会出麻烦。当然对于诗人来说,到底是哪种植物并不重要。

          这三个“属”的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是:

          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花萼管状,钟形或由于具宽大的喉部而多少漏斗形,5-10脉,具5-10齿,稀二唇形。花冠筒藏于花萼内或伸出,上唇通常内凹,常呈盔状,稀近扁平。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药室2,分隔,多种排列方式。草本及半灌本(属31-58)。

          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花萼二唇形,3/2式,喉部在果实成熟时由于下唇2齿向上斜伸以致合闭,上唇顶端截形,具3短齿。花冠有外伸的花冠筒及盔状的上唇。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不藏于花冠内;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草本(属29)。

          夏至草族(Marrubieae):花萼管状或钟状,脉明显突起,具5-10齿。花冠筒藏于花萼内,稀伸出。雄蕊、花柱藏于花冠筒内(属16-17)。

          以上虽然说得很明确,但像我这样的马马虎虎看过去,不细加分辨的话,两种植物还是不太容易分清楚的。下面是这三个“属”中较常见的六个种的图片及简介,您可以自己比对:

          夏枯草属(Prunella Linn.)中的两个种:

          Prunella vulgaris Linn.——夏枯草(本经),又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植物名实图考),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本草纲目),滁州夏枯草(大明一统志,植物学大辞典),牯牛岭(亨利植物名录),丝线吊铜钟(广东),毛虫药(广西龙胜),小本蛇药草(广西融水),土枇杷(四川荣阳),金疮小草(四川青川),羊蹄尖(四川广元),古牛草(四川屏山),灯笼草(四川南川),牛低头(河南西峡、商城)。其原变种为Prunella vulgaris Linn. var. vulgaris——夏枯草。

          ——全株入药,据《滇南本草》记载:“味苦,微辛,性微温,入肝经,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气,开肝郁。治目珠夜(胀)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节骨酸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runella asiatica Nakai——山菠菜(山东),又称:灯笼头(江苏)。其原变种为Prunella asiatica Nakai var. asiatica——山菠菜。

          ——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病,又可当茶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夏至草属(Lagopsis Bunge ex Benth.)中较常见的夏至草:

          Lagopsis supina (Steph.) Ik. -Gal. ex Knorr.——夏至草,又称:灯笼棵(江苏邳县),夏枯草(滇南本草),白花夏枯、白花益母(云南各地)。

          ——云南有些地方用全草入药,据云功用同益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益母草属(Leonurus Linn.)中的三个种:

          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益母草,又称:益母蒿、坤草(北方各省),野麻、九重楼、野天麻、益母花、童子益母草(江苏),铁麻干、野芝麻、溪麻、六角天麻(浙江),野故草、鸡母草、红花艾、坤草、野天麻、云母草、鸭母草(福建),红花艾、坤草、三角小胡麻、爱母草、红花益母草、臭艾(江西),益母艾、燕艾(广西),臭艾花、红花外一丹草、红艾、红花艾、艾草、地落艾、益母艾、假青麻草、大样益母草(广东),红梗玉米膏、黄木草、玉米草(河北),地母草、灯笼草、野麻(云南),森蒂(西藏藏语),益母夏枯(滇南本草)。

          ——产全国各地;为一杂草,生长于多种生境,尤以阳处为多。

          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胎动不安、子宫脱垂及赤白带下等症。据国内报道近年来益母草用于肾炎水肿、尿血、便血、牙龈肿痛、乳腺炎、丹毒、痈肿疔疮均有效。嫩苗入药称童子益母草,功用同益母草,并有补血作用。花治贫血体弱。子称茺蔚、三角胡麻、小胡麻,尚有利尿、治眼疾之效,亦可用于治肾炎水肿及子宫脱垂。白花变型功用同益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錾菜,又称:山玉米膏(河北),白花益母膏(山西)。

          ——陕西用全草入药,治产后腹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sibiricus Linn.——细叶益母草,又称: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龙串彩、红龙串彩、石麻、益母草(陕西),风车草(山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有一种较常见植物的花和益母草很像,也在唇形科(Labiatae),也是一种药草(但与益母草药效不同),如您有兴趣可以比对一下:

          黄芩属(Scutellaria)的Scutellaria indica Linn.——韩信草(广州植物志),又称:大力草(广州),烟管草(江苏无锡),偏向花(浙江),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湖南永兴),三合香(河南商城)。其原变种为Scutellaria indica Linn. var. indica——韩信草。

          ——据《岭南草药》载:“味辛,性平,治跌打伤,祛风,壮筋骨,治蚊伤,散血消肿,以之浸酒妙。”又《贵阳民间药草》载:“全草入药,苦、寒、无毒,有平肝消热之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植物分类,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工作

            俺一直沉不下性子去好好的搞分类。

            最好有时间实地去看看这些植物,很多在纸面上觉得难以鉴别的东西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还需要不断的复习,每次上山以后,是俺认得东西最多的时候,半年过去,很多就忘记了。

            单位还木有上班,一上班俺就帮你问,嘿嘿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