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南义沟,我饿 -- daharry

共:💬405 🌺4523 🌵10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父亲似乎也要过饭

            虽然他从来没说过,但我隐隐约约能够猜到。我母亲说过,大概是59年或60年,我奶奶曾带着不到十岁的父亲去投靠外地一个远房亲戚,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接济,结果空手而归。

            以前从来没有细想过这件事,最近才想明白,走亲戚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出去要饭了。因为这个亲戚住在200多公里以外,当时不通火车,估计也没有汽车,一个小脚老太太带着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靠步行或搭车一个往返至少要一个月,路上只能靠乞讨了。

            父亲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这件事对他应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几十年来只字不提。

            通宝推:daharry,
            • 家园 59,60正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大饥荒蔓延全国。乞讨的人太惨了。

              连京城里的人都在挨饿。

              我在京城的表哥那时刚刚有了孩子。表嫂奶水不足,订不上牛奶。孩子饿得哇哇哭,快不行了。表哥急了,到底是个知识分子,脑子灵,知道反正是个死,不如破釜沉舟,就壮着胆给宋庆龄写信求助。几天以后宋庆龄真就给解决了订奶的问题。有了奶,大侄子总算熬过那一关,活了过来。一家人从此永远对国母感恩戴德。

              这是个例,天子脚下,毕竟有奶可订。宋庆龄心眼再好,然而面对天下无数苍生,她所能做到的毕竟有限。

              • 家园 确实很惨,我五爷爷吃糠吃的肠子结住眼看就要完

                找到爷爷,爷爷找了还没被曾老虎打倒的张恺帆,批了几斤香油,才缓过来。后来因为这个事情爷爷知道老家惨状把家里多余的粮票全换了粮食挑到(真的自己挑的)老家,心情不好再淋了雨生病,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差,送回合肥就去世了

                通宝推:daharry,
                • 家园 你老家在哪里?

                  我老家也在安徽,但我家所在的村子在三年困难时期没饿死一个人。对此我奶奶生前经常提起,感慨不已。

                  据我爸爸说,1958年秋天,我们村子的大队领导们就根据公共食堂的存粮数量意识到,来年开春将会面临粮荒。为此他们在秋收后立即组织全村人种植两种作物:胡萝卜和马铃薯(没错他们的称谓就是“马铃薯”,不是“土豆”,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从我奶奶嘴里说出来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正是依靠这两种作物,不但我们村子没有死人,而且还顺带救济了附近的好几个村子。

              • 家园 我看你大侄子的故事真的吃了一惊!他们怎么一点度饥荒的办法

                都不知道呢?历史上都没挨过饿?那要是赶上母亲没有奶也没有其他的奶供应,孩子不是只有饿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南方人才这么干,但是我相信总有办法的!

                南方的婴儿在60-70年代估计都喂过米膏,其实就是磨碎的大米熬的糊糊而已,这个东西可以活命,但是估计蛋白质含量是不够的,孩子的体质会受影响。那个用具叫做擂钵,可能现在要到博物馆去找了。

                我出生在文革后,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市,母亲也曾说起过那时候的生活,她说我们没有挨过饿,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在城市的原因吧。

                老哥是我敬重的老河友,不过我一直不知道你比我大这么多。我家里面,大哥下过乡,二哥就躲过了,我只有听他们讲故事了。

                老哥的主贴惹来一些争议,我觉得是因为老哥有些结论性的话引起的,建议就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因为要下那一类的结论很难在个人的经历里面找到坚实的证据的,毕竟个人的经历只是折射出一个时代而不是代表一个时代本身。

                • 家园 “米膏”?是“奶糕”吧?

                  我小时候就吃过,是食品厂生产的婴幼儿食品,买这个东西和买奶粉一样,需要用专门的食品票。按照我妈妈的说法,这个东西的主要成分是米粉,另外还有葡萄糖,吃的时候需要用水煮成糊状,可以用勺子喂,也可以放在奶瓶里喂。

                  • 家园 不是你说的这种,就是自己磨碎的大米,

                    用的工具我都告诉你了。再说那时候商品经济不发达,大城市有的我们没见过也有可能。你说的东西现在还有卖的,改了个名字,叫“营养米粉”了。是给断奶前后还吃不了饭的小毛毛吃的。

                    另外,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我这里的城市就没有吃大锅饭,估计北京也没有,可能主要还是在农村搞。

                • 家园 按照我奶奶的说法,是“几件事赶到一起了”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家家户户都把铁锅给砸了,结果当食堂存粮吃完后,连自己在家煮野菜糊糊的能力都没有。

    • 家园 饥饿的原因,不能归结于文革,应深入发掘

      饥饿的实质原因,不能归结于文革。文革之前就没饥饿?朝鲜没文革照样饥饿哦。康乾盛世,照样流民累骨于道而不绝。比60-62年更惨的大灾荒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应该都要联系起来看。

      我看,这个原因得从多方面看,但不管怎么看,跟文革的联系不大:

      1、建国后,人口大幅增多,而相应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能力没有提上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60-62年,天灾的因素很大,但政策错误的人祸加重了灾难。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生产队大锅饭,结果大家都出工不出力,大家都没饭吃了。

      3、建国后,到80年代大家吃饱饭为止,这个阶段,大家挨饿,除了1中所提到主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与现在的朝鲜一样,管制太严,政策失路,没有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劳力想干的不让干,不想干的强迫干,粮食生产效率低下。

      其次,由于为发展工业,为还外债等,对农村剥削太大,提留太高等等,都是一方面原因。其他还有很多。

      综上,真的跟文革扯不上多大联系。文革只是僵化体制里一个内部动乱,往好里说是要改造国民思想,往坏里说就是上层争权夺利。这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动乱,多少会影响到点生产,但跟挨饿的实质原因搭不上。

      文革就是文革,政策问题就是政策问题。文革是老毛发动的,老毛的责任;政策问题是整个共产党的,毛周刘邓等等哪个人都有责任,特别地方各级干部——有的地方就是没挨饿,这不是人家运气好,而地方干部做得好。

      通宝推:侧翼,西安笨老虎,发了胖的罗密欧,
      • 家园 没人愿意挨饿,但还是要客观的看前30年的贫穷和饥饿。

        前30年,TG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基础建设欠债太多。TG选择的是勒紧裤带,放弃物质生活,把钱和精力都投入到基建中,工农兵的基建投入尽量的多,生活需求尽量的少。TG一厢情愿认为人人都能作出牺牲。但现实是,毕竟普通人,特别是普通小市民,不是钢铁制造的人,忍耐有限,越缺物质生活,对物质越向往。所以邓的政策很快就被饿慌的人接受了。

        但不能因为邓的政策接受程度高就一定比一代优。过去60年了,看前30年和后30年,虽然各有千秋,但一代的长期红利,比二代的多得多,比如军工底子,比如基础建设。大家都知道二代时期修了不少水库,但水库不等于灌溉系统,粮食不能种在水库里。现在到农村去看,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农田的灌溉系统还是毛时代在农闲是鼓励农民自建的。曾经去了个乡下,他们那一片的饮水还是毛时代建的人民渠。从名字看就知道历史。一代的红利是最基层的生存必须。二代的红利更多是倾向城市贫民和毛时代被划入另类的人员。这些人翻身后大都有话语权,所以赞邓黑毛的多。受益于毛的人基本没话语权,所以看不到对毛的赞扬。黑毛多了,在有人跳出来赞毛就成异类了。

        看了很多象楼主这种纪实文章,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大多不愿回到那种生活。这证明那时代的政策确实需要修正。但把贫穷和饥饿完全归结文革什么的,就太简单化了。

      • 家园 饥饿的唯一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

        只要有这一条,神仙也没有办法让你不挨饿。

        但是,媒体有办法让你在生理挨饿的时候

        认为一切都很正常。

        例如,很多印度人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这算

        不算饥饿?可是他们也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的过。

        • 家园 那些年总的说粮食增长还是略高于人口增长的

          那些年总的说粮食增长还是略高于人口增长的,49年人均209公斤,76年人均305公斤。从49年到90年代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来看,增长斜率前30年和后30年基本差不多,当然59-61年产量有大幅下降。后30年人均增加的快一些,确实与人口增长放缓有很大的关系,前30年积累率过高也是个原因,另外就是后30年粮食进口多了也提高了生活水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前30年片面的强调“以粮为纲”,造成副食品生产比较差,后30年在副食品生产方面,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有爆发性的增长。

      • 家园 69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备战。

        据说那一年的预算一半给了国防,一年造的飞机和坦克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来源是崇新岳的文革史。

        农业得不到工业的反哺,没有化肥和足够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北方缺水地区),基本上按照靠天吃饭的水平,除了开荒增加的产量,本质上和49年以前没啥区别,但是人口增加了至少50%,粮食肯定不够吃。

        80年代改开其实是把前三十年的积累返现给老百姓,所以80年代大家过得都不错,但到80年代末就不行了,于是来个平方事件,紧跟着就是90年代的大下岗和农业大破产。

        真难以想象整个90年代居然熬过来并迎来了2000年以后的大发展。

        反正我觉得最困难的10年是90年代,各种奇葩事件也集中在这段时间,甚至包括文物的大破坏,恶性刑事案件,各种冤假错案,各种人口拐卖等等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