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8 -- 桥上

共:💬3 🌺5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8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僖七年传》(p 0316)(05070202))(040)

    这一段《左传》里的“专利而不厌”(zhuān lì ér bù yàn)也有点成语的味道,当时的“专利”不是现在(保障新发明带来的利益在一段时间内归于发明人)的专利,而是指垄断资源自己获利且不准别人由此获利。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刚刚发现可以借助自己拥有的武力垄断某些资源,但这么做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谴责,著名的例子就是周厉王,他之所以被谥为“厉”的主要罪状之一就是“专利”,所以在当时,“专利”不是一句好话。

    下面是《国语周语上》中叙及“厲王專利”及其下场的一段话:

    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猶曰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既,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于彘。

    但到了后来,情势变了,统治者陆续专了不少利,“专利”这个词也就不大有人提起了,直到现代,又赋予这个词新的意义。

    这一段《左传》里的另一句话“予取予求”(yú qǔ yú qiú)则是比较常见的成语。传统的解释大致为:两个“予”都是“我”的意思,是楚文王对“申侯”表述:“你一直在从我这里取得各种赏赐,还一直利用我满足你的各种要求。”但我原来读到的时候就忽略了“予”字第一人称这个义项,对这两个“予”字视而不思,只一般地理解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读了注释才发现原来想的不合理。

    不过1993年裘锡圭先生专有文章解说这个成语,有进一步的解释,我觉得更合理。文不太长,就抄在这里吧:

    ————————————————————

    《一句至少被误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话——“予取予求”》

    ————————————————————

    《左传僖公七年》: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汝)。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

    杜预解释“予取予求,不女疵瑕”句说:

    从我取,从我求,我不以女为罪衅。

    杜说一千七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信从,“予取予求”成为表示任意索取、贪得无厌一类意思的常用成语,《现代汉语词典》“予取予求”条说:

    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见于《左传》僖公七年),后代用来指任意索取。

    这可以代表今人对“予取予求”的理解。

    其实,杜预的解释是有问题的。把“予取予求”理解为“从我取,从我求”,跟古汉语一般句法不合,而且这样理解,下文“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就显得很突兀,文气难接。

    章炳麟《春秋左传读》“将求多于女”条说:

    僖七年:“后之人将求多于女。”杜预注:“求多,以礼义大望责之。”此以“大”训“多”,“望责”训“求”。后之人将望责大于女,恐于词未洽。然则“多”不当作本字读,乃借为“疧”,为“祇”,《诗》“祇自疧兮”(引者按:见《小雅无将大车》,《毛传》训“疧”为“病”),“俾我祇也”(见《小雅何人斯》,《毛传》训“祇”为“病”)。是(按:此句标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本,“是”字疑当属上句。)“多”、“氏”声通,如“姼”字或作“[左女右氏]”也。此与上“不女疵瑕也”对。求多于女,犹言吹毛求疵耳。(《章太炎全集(二)》2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原书“疧”、“祇”、“[左女右氏]”诸字字形有误,今改正。)

    杜氏对“求多于女”的解释,确如章氏所批评的,“恐于词未洽”。但是章氏“多”通“疧”之说,显然求之过深,同样难以使人接受。此文的“求多”,无疑跟《礼记曲礼上》“分毋求多”的“求多”义近。“求多于女”就是对你有很多要求的意思。杜氏、章氏所以要对这样一句本来很好懂的话作迂曲的解释,就是由于按照正常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跟“从我取从我求”的意思连贯不起来。

    我们认为“予取予求”应该解释为“我只取我所要求的”。《左传昭公四年》:“王曰:‘然则吾所求者无不可乎?’”《左传哀公二十八年》记卢蒲癸之语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予求”与“吾所求”同义,“予取予求”与“余取所求”同义。古书屡言“其求”,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皆获其求”、《昭公二十二年》“其求不多”等。“其求”即“其所求”,与“予求”即“予所求”同例。

    按照我们的解释,“予取予求,不女瑕疵”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在文义上就十分连贯了。楚文王采取“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的态度,对申侯的缺点能够原谅。他知道后来的楚王一定会对有申侯多方面的要求,不会原谅他的缺点,所以要他离开楚国。

    由此可见杜预和后人对“予取予求”的理解跟原意正好相反。语文要服从社会习惯。作者指出人们对“予取予求”的原意作了错误的理解,毫无要大家改变这一成语的用法的意思。不过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这一成语跟“出尔反尔”、“每况愈下”等成语相似,其意义跟出典中的原义是完全不同的。

    由“予取予求”还演化出了“予取予携”、“予取予夺”等说法。这些可以说是歧中之歧。

    (《裘锡圭自选集》214页,原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2期)

    ————————————————————

    因此,开头那段《左传》中的“予取予求,不女疵瑕”或可理解为“只要你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不会挑你的毛病”。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

    ————————————————————

    申侯死制

    ————————————————————

    《僖四年经》:

    齐人执陈-辕涛塗。((p 0288)(05040004))(040)

    《僖四年传》:

    陈-辕涛塗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塗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塗。((p 0293)(05040201))(040)

    我的粗译:

    (陈国和郑国以及其他诸侯的部队都跟随齐桓公讨伐楚国到达了召陵,)部队将要撤退时,陈国的辕涛塗就对郑国的申侯说:“要是这回大部队撤退还走我们陈、郑之间,我们的国家肯定会有很大损失。要是能让大部队走东边,顺便向东夷示威,再沿着海边回国,那就好多了。”申侯回答说:“好主意。”于是辕涛塗就向齐桓公提出了这个建议,齐桓公也答应了。然后申侯求见齐桓公,对齐桓公说:“部队已经疲惫了,要是从东边走,遇上强敌恐怕用不上。不如走陈、郑之间,这两国还可以提供粮食物资和草鞋,更妥当。”齐桓公很满意,(让郑文公)把虎牢那座城赏给了他,同时把辕涛塗抓了起来。

    一些补充:

    虎牢就是制,当初郑庄公不肯封给“嫡亲的”弟弟共叔段,如今申侯竟敢接受,真是不知死活。看来是没人教他《春秋》这门课。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

    观兵即《周语上》之“先王耀德不观兵”、《吴语》“寡君未敢观兵身见”之“观兵”,显示兵力以威诸侯也。东夷,杜《注》谓指郯、莒、徐诸夷。循海而归,沈钦韩谓按其道当沿淮河而下,由今之河南省-潢川县、安徽省-六安县东至安徽省-泗县、江苏省-东海县而入山东省-临沂地区再回国,甚辽远迂曲。

    我颇疑大军其实又前进了一些,此时已到了“蔡”、“息”之间,这样“出于东方”这句话才更合理。下面是“观兵于东夷”可能路线的示意图,看起来路程会有几千里,时间要花几个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僖四年经》: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p 0288)(05040005))(040)

    《僖四年传》:

    秋,伐陈,讨不忠也。((p 0294)(05040301))(040)

    我的粗译:

    这年秋天,我们鲁国讨伐了陈国,就是因为陈国对霸主齐国不够忠心。

    一些补充:

    《春秋经》中提到跟鲁国一起讨伐陈国的还有江人和黄人。但《左传》中却没有提及这两个小国,这是《左传》作者省略了。我推测在当初孔子和他的前辈等这些老师们利用《左传》讲解《春秋经》时,手里会拿着《春秋经》相应段落的竹简,需要时即可读出来,所以《左传》中自然就可以偷懒不写得那么详细了。

    “江”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4,北纬32.3(淮河北浉水入淮口西)。

    “黄”推测位置为:东经115.00,北纬32.16(潢川隆古集及其南周围。黄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城墙长(米):东1650,西1550,南1899,北1720)。下面是黄国故城遗址示意图,出自许宏先生所著《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图中比例尺似有问题,故另附一张当地的天地图卫星影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僖四年经》:

    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p 0288)(05040008))(040)

    《僖四年传》: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塗。((p 0294)(05040501))(040)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我们鲁国的叔孙戴伯又率领部队会合了各家诸侯的部队一起攻打了陈国,陈国降服了,我方也就把辕涛塗放了。

    一些补充:

    这里《左传》作者也偷懒了。

    《僖五年传》:

    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p 0306)(05050501))(040)

    我的粗译:

    陈国的辕宣仲(即辕涛塗)记恨郑国的申侯在召陵的时候背叛自己,故意劝申侯为齐桓公新赐给他的城邑虎牢增筑城墙,怂恿他说:“把城墙修得漂漂亮亮的,会大大的扬名,子子孙孙都会记得,我会帮着你请求。”于是辕宣仲替申侯请求,让各家诸侯一起为虎牢增筑城墙,修得很漂亮。然后辕宣仲就向郑厉公打小报告说:“他把赏给他的城修得这么好,就是想借此发动叛乱。”后来申侯就是因此而被郑厉公杀了。

    一些补充:

    虎牢据认为今已没入黄河,推测位置为:东经113.18,北纬34.85(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下面图片中当是位于虎牢东南、接续其地位的成皋故城的遗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僖七年经》:

    郑杀其大夫申侯。((p 0315)(05070003))(040)

    《僖七年传》:

    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p 0315)(05070101))(041、040)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塗之谮也。((p 0316)(05070201))(040)

    我的粗译:

    我们僖公七年春,齐人前往讨伐郑国。郑国的孔叔对郑文公建议说:“有这么一句谚语说:‘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如果既不能强,又不能弱,必定会完蛋。国危矣,请主上向齐国低头以救国。”(那句谚语杨伯峻先生云“意谓心志不强,何怕屈辱”)。但是郑文公告诉他:“我已经明白他们为何而来了,先等我几天。”孔叔急了,对郑文公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意为现在早上都等不到晚上,还怎么能等几天。

    这年夏天,郑国把申侯杀了以取悦齐国(估计换取了齐国退兵),这也是郑文公听信了陈国-辕涛塗的谗言(趁机借申侯的脑袋用)。

    一些补充:

    “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也是当时的成语。古人经常提起两个与此有关的自然现象:蜉蝣——朝生夕死,木槿——朝开夕落。尤其是蜉蝣的例子,可以包含“夏虫不可语冰”(xià chóng bù kě yǔ bīng)的意思。

    ————————————————————

    《僖七年传》: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p 0316)(05070202))(040)

    我的粗译:

    早先,申侯是楚国人,他是申国女子所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时,给了他一块珍贵的玉璧,让他赶紧离开楚国,告诉他说:“只有我懂得你,你太独了,占便宜没够。但只要你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不会挑你的毛病。以后人家就不会这么放纵你了,你一定会惹祸上身。我一死,你就赶快走,千万别去那些小国,他们容不下你。”楚文王下葬以后,申侯就投奔了郑国,又有宠于郑厉公。后来,楚国的令尹子文听说申侯的死讯,评论说:“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真是没错啊。”

    一些补充:

    “知臣莫若君”(zhī chén mò ruò jūn)是当时的成语,一度也很常用,杨伯峻先生在此有总结:

    《管子大匡篇》云:“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齐世家》云:“桓公问管仲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晋语七》祁奚之言曰:“人有言曰,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谓周绍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语皆相似。申侯事又见《吕氏春秋长见篇》,与《传》有异。

    《吕氏春秋》之《长见篇》在《仲冬纪第十一》,相关段落如下:

    荆文王曰:“苋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穀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穀。”於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穀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穀。”於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於上世也。

    《吕氏春秋》里的这段叙述之所以与《左传》不同,我估计应该是后世说客依自己论说的需要对事件本身进行了改动,这是战国说客的风气,因此对当时这类典籍中的一些叙述都有仔细考察的必要。

    从以上杨先生的总结可见,当时是经常把父子、君臣关系并提的,而且当时父子关系常常就是君臣关系,君臣关系也是一家之主对家族中成员(包括家臣)的关系。但是到了后来,国与家逐渐分离,父子关系中君臣关系的分量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现代,甚至君臣关系本身都彻底消失了,使用“知臣莫若君”这个成语的土壤也就不存在了。

    通宝推:上古神兵,回旋镖,strain2,南方有嘉木,逐日夸父,想学自由泳,西伊,履虎尾,月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予取予求,不女疵瑕

      这句的解释在用人上很有启发,尤其现在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但予取予求的另一面应该是“抑其疵瑕”,或用制度,或用制衡。楚文王宠爱申候,估计是因为他能取悦文王,对他的贪婪就有所放纵,历代君王和佞臣之间无不如此,想想不禁叹息。

    • 家园 桥上兄,

      建议每篇都分成几小段发,太长了都没心思看。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