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共:💬516 🌺5582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刘备的隆中对是要两线并行的

            荆州部分的主要兵力抽调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前线陷入僵局的情况下,这时候东吴如果突然倾巢出动没办法应付,精兵都在外线,就算郡守守得住,周边的县城也守不住,更别说事关重要的前线补给了。何况曹魏为了缓解压力也会拉拢东吴,刘备集团有什么筹码能让没有额外好处的东吴保持中立呢?

            • 家园 这个事情可能需要展开点说。

              建安二十年孙权武力入侵荆州,刘备率益州军来援,在刘备到达荆州后,关羽率荆州军反击。此时关羽的兵力是三万,这场战争最终没有爆发,此后关羽为准备北伐,应该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动员,那么荆州的兵力不低于三万我认为是合理的猜测。

              徐晃救援樊城时,兵力至少在一万左右,而关羽的迎战兵力只有五千,可见前线部队并不十分充裕。而此前关羽歼灭于禁所部,俘虏三万人,全部押送到江陵。根据这个数字,我猜荆州留守部队数量不会太低。江陵到襄阳前线并不遥远,也没有险要地形,补给线固然有被孙吴切断的危险,但孙吴本身是外线作战,如果后有坚城未落,那么还说不定是谁切断谁呢。所以我认为即使孙权突然反水,关羽也是自保有余的,不一定能够顶住两线进攻,但撑到刘备来援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关羽的一系列重要据点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被孙吴轻取,最终造成了关羽的迅速败亡。

              刘备在策动一系列北伐举动的时候,我想与孙权一定是通过气甚至是达成了某种协议的。从魏书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关羽围困曹仁时,孙权实际上在合肥方向进行了军事行动。刘备方面给出的最大筹码应该是已经给出了,即吸引曹军主力,为孙权创造有利战机。战略上相当于刘备为孙权提供了一个建立进攻桥头堡的可能,但孙权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守而不是攻,所以这个筹码在孙权看来吸引力不足。

              • 家园 关键在于孙权从逍遥津到刘备拿下汉中东线一直没有收入

                而刘备则从寄人篱下到迅速膨胀,这对于江东军事武装集团来说显然不能接受,除了向南征讨山越外,富庶的荆州不可能不引起他们的重视。

    • 家园 这个唯心了。刘备肯定不是靠仁成就霸业的。

      刘备有个人魅力,生逢其时,善于抓住机会,锲而不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那个仁,更多的是手段,也不是目标。并且,史书的描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道德色彩,刘备当时崛起的过程,包括历代开国皇帝的发家史,不能尽信。

      但他用人也有缺陷,搞小圈子,团体活力不足,并且排外性很强,不容易吸纳人才。

    • 家园 能否从人口素质上来考虑三国时期各势力间攻守易势,

      先说头里,我的想法很可能是错的,诸位大牛轻拍砖。东一点西一点也很乱,没时间改了,将就看了。

      三国初期,天下争夺的中心在现在的河北河南一带,按理说这里是当时天下中心,人口相对于其它地方(江淮,益州,荆州等地)要多一些,而在接下来的军阀混战中,锻炼出来了一只相对强悍的曹氏精兵(青州兵和虎豹骑等)。

      可是问题来了,解放前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3岁,征战中的军队,把一般的对其它的军阀的战斗中产生的战陨,疾疫,伤病,自然寿命考虑进去,这只在官渡之战锻炼出来的军队,到了赤壁之战,前后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损耗率差不多吧(在不算进去新兵变老兵的情况下)可是,在赤壁之战后,战损率肯定更高,就算是把新兵补充进来,战斗力也高不了多少,而且这些新兵,也多半不会是成年人。

      另一个问题,古代战争,最需要的成年人,成年男人。战争中,捷,大捷比比皆是,战损比这个东西,很少有人提到,以淮海战役为例(这个例不恰当),国民党军损失70万军队,人民解放军损失大约十万人不到,已经是了不起的大捷了,算宽泛点,一比七的战损比。再算宽泛点,我们暂且用一比三的战损比就算是胜利的标准下来衡量古代战争(把那些千古名将先放一边)。打胜仗尚且损失三分之一,败仗呢?

      自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后,实力大增(超过了曹氏集团),这个实力,我更认为是成年人口的基础使得刘备有了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底气与实力,虽说是新兵(从四川征召出来的新兵)在有着差不多的能力的将领领导下(长期战争中活下来的将军进攻能力强不强不说,看是否有伏击的本事肯定有),只要不是被伏击(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从山上扔下来的石头一样都能砸死人),战斗力是超过曹氏集团的所谓百战精兵(赤壁之战后补充兵有多少?)的。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是逐步退出汉中,也或许和汉中的地形比较适合步兵作战有关(这点我很可能是错的)。

      夷陵之战后,刘备带去的70万人,损失大半,也就是说,之后十余年少出生的新生娃是以百万计算(女人下地种田的劳动强度使得寿命减少等等原因),也就是少了几十万的兵源(暂且这么估计,因为和平年代把婴儿抚养成人尚且不易,何况战争情况下),再加上回乡的士兵,肯定会思家心切,时候一个没算对(成年人都懂),女人生娃的时候是春种秋收那就更完蛋了。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末期十五岁的孩子都是军队里的主力了(出处待考),五胡乱华也就不可避免了。

      说到底,谁拥有的成年人口多,谁就强,谁的相对恢复能力更强,谁就能剩下(也叫胜利)。

    • 家园 政治人物,无论道德

      刘秀不杀功臣,主观上也许有他高尚的一面,但客观因素却是,他的统治基础就是这些世家大族,怎么会去烹他们呢?就像一个人发神经,非想把家里的柱子都拆掉,那么自己的房子也就折腾垮了。

      东汉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世家大族尊皇家做老大,有事比如和匈奴打仗的时候为皇家出力,朝廷则默许世家大族鱼肉百姓,搞土地兼并。不过虽然是合作,但还是有争执的,皇帝往往还是势弱的那方,经常受出身士族的母亲和舅舅制约,为此不得不把宦官拉进来助战,士族也不甘示弱,纷纷抱团对抗,最后搞出个“党锢之祸”。

      相比刘秀,老祖宗刘邦的班底,包括刘三自己在内,除了张良等少数破落户外,基本上都是纯屌丝出身,君臣都知根知底,而且都没什么家庭背景,如果想加强自己的家天下,就只能把别人家先烹了再说。刘邦家住的泥巴房子,没有刘秀家的大柱子,把杂草拔干净了住起来才更舒服,才能避免蚊虫。

      《三国志》里有这么个情节,辛毗代表袁谭去向曹操求和,却不知这个使者早就心向阿瞒,于是两人有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

      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对政治人物,可信与不可信,道德或不道德,这些都不重要,最关键要看是否有利。

      通宝推:芝娃娃,
    • 家园 【原创】本文的第二第三部分发了新主题,现重发在本主题内

      (二)十字路口的具体情况——蜀汉有多么接近胜利

      蜀汉的两次行动,在益州出攻汉中(击败夏侯渊获得胜利)和关羽在荆州出攻襄洛(被孙吴偷袭惜败)这两个大型军事行动(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预言的),刘备如果能调整好时间同时开动,打下长安并封锁潼关,坐拥关中,则刘邦的旧路几乎重演,曹操翻盘的可能性无限趋近到0。

      而真正的历史,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胜利,是因为孙吴濡须口大战消耗了曹操机动力量(打成平手,孙吴也伤亡惨重),曹操无暇西顾所致。半年之后,曹操已失汉中,机动部队坐守邺城,此时荆州关羽再战,曹操已可腾出手来从容对付。尤其是曹操暗中联络孙吴白衣渡江,让荆州军后方崩溃,荆州军被前后夹击,以致失败。

      对于孙吴来说,此举并不为过。刘备取得长安后,孙权以其地缘再无一统天下的希望,而如果能取得荆州和益州,再与曹操一战,则有些小胜利可能。

      至于之后的夷陵之战,很多人指责刘备不该打,其实刘备心里明知艰险,此战却是他一贯的信条下所必须打的。刘备持政,以仁为先,第一,牺牲的二弟关羽如果不复仇,势必无颜以对跟着自己的一帮老同志,其仁亦有名无实,第二,手下新投靠的荆州帮失去根本,再无法心安辅佐自己,第三,无荆州则隆中对所表的:两路钳制,一战略进攻一战略吸引的方案无法实现,复汉毫无希望(之后六出祁山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十字路口是三国,三国的十字路口则是夷陵之战。

      (三)为什么说刘曹之争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刘备统一会怎样

      首先讲十字路口不是随便叫的。

      第一,十字路口意味着走向两个相异方向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秦国一统六国和刘邦代楚并没有被我列出,因为秦国一统和刘邦代楚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当走上擂台的是嬴政和其他六国国君,或者是刘邦面对项羽,或者是杨广、李世民等等,都是在初始就分出了胜负,在最终结局出现之前已经注定了输赢。而刘备在失去荆州和夷陵之战之前,与曹操掰腕子是能掰一掰的。

      第二,十字路口意味着必须是相异的方向。如果是朱元璋陈友谅被打败,也不称作十字路口。而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魏完全代表了发展的两个方向(孙权问鼎宇内可能性渺茫,他自己在后期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历史走到了刘备统一的路上,类似刘秀的开朝之政有望重现,而且随着刘氏连续的第三次兴起,政权合法性会有加倍的巩固,古代中国可能会真正的形成正朔。在“皇命所归固定”的政治话语中,儒家的思想控制作用会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刘氏皇族和外戚(贵族)、官僚(士族)的三角斗争,且这种斗争在汉朝的正朔传统下会相对固定成主要政治角力。很可能逐渐形成不一样的局面。

      而真实的历史里,江山代有豪杰出,曹家可以代刘家,司马家可以代曹家,中国出现了彻底的改朝换代,在加剧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同时,每个上位的开国之君都是脊梁骨冒冷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只是个空口号,有样学样,你怎么上来别人也可以照样上来,每个封建朝代的“基本矛盾”都是皇帝“防止造反的强力控制”和大臣“反抗强力控制以至于要造反”。这种游戏规则无非也是历代帝王上位后屠戮功臣的真实原因。而儒家的兴盛,无非也是因为儒家的忠君思想在这种游戏规则下有极大可取、可利用之处,可以为控制人的造反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其实就是功利主义,“为了最终目的牺牲道德”的正反馈机制了,不断的强化,不断的加深。

      • 家园 近千年的刘氏正朔,

        这个可能,很有意思。

        因为第三次刘氏践祚是靠与豪强的妥协而登顶,很可能会出现虚君的王朝境像。

        实权首相会不会由此而生?

        世家之间会不会因为相互妥协而出现类议会之类的东西呢?

      • 家园 隆中对其实是要求三路进攻曹操集团

        刘备掌握其中两路,其他人主要是孙权集团主打另一路,诸葛亮一直主张与孙权结盟就为这个目的。我不觉得刘备的决策一无是处,而是把刘备伐吴看做是一次扭转战略劣势的军事冒险,企图夺回对曹魏斗争的主动权。因为这时可能出现一个更大的危机,即在孙权夺取荆襄之后,可能会上升为曹魏的主要敌人,一旦孙权集团被消灭,则刘备将处于绝对劣势。我想刘备的关键错误是大大高估了曹魏和自己较孙权的军事优势,特别是自己的实力。这个优势到夷陵地区就明显达到极限,被对方一举扭转。

        可惜我们现在无法知道,是否曹魏认为孙权威胁足够严重,或者孙权是否严肃地准备北伐,从而使刘备可以在双方的斗争中找到合适的机会。

        • 家园 逍遥津以后东吴和曹魏的矛盾缓和化

          东吴自己也清楚在江北自己的步骑短板很难克服,对曹魏能守不能攻,于是鲁肃甘宁曾经提出的荆州攻略再次提上日程,刘备集团对这个转变的认识明显过时,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让关羽单方面发动北伐,最起码在拿下汉中以后应该派专使去东吴一次的。

          • 家园 的确,东吴在荆州方向因而就有更加迫切的安全要求

            可惜关羽对东吴的屡次外交试探表现得很麻木,而且对军事摩擦乐此不疲。其实直到灭亡,东吴的安全要求有个很明确的底线,即坚决防止荆州成为伐吴的前进基地。具体在当时需要两个条件,关羽以实际行动表示善意,且与曹魏对抗时不允许失败。如果关羽能站在孙权的角度,自己该怎么做是很清楚的。所以我觉得关羽的悲剧或许在相当程度上是他傲慢个性的必然。

            起先美国伐朝鲜,剑指东三省,把中国推向苏联,后来苏联搞摩擦、威慑和包围,把中国推向美国,究其认识根源,都是因为傲慢自大而忽视了中国的实力和基本安全要求。今天又是这样,中俄经济文化不兼容、政治制度不兼容、历史积怨多,却因为艰难的生存发展环境而硬生生被逼到一起。从这个角度讲,当年中苏中俄领导人坚持从法律和制度上消除领土争端和军事对抗隐患,的确是远见卓识,要在两国之间再打入楔子从此非常困难。

            • 家园 关羽的悲剧不仅仅是他的个性

              也跟刘备集团没有给他明确的底线有关,对于东吴的战略安全要求可以让步到什么程度光靠一厢情愿的东和孙权是不够的,事实上当东吴把孙夫人接回去已经有破盟的危险,单刀会后的三郡之争显示了军事干涉的可能,因此在汉中平定后就应该迅速给荆州方向增派人手,而不是忙着分封五虎上将,毕竟征讨刘璋时候抽调了荆州的大批老兵入川,这个缺口不是那么容易填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