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 语迟

共:💬393 🌺4437 🌵1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解释就是掩饰

                            其实在今天一般的农业社会,一亩田的产量就300公斤,去掉成本,三十亩田也就给养活家里4个人, 为社会提供商品粮? 那是谣传。

                            按照你的定义,中国的明朝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亲历老邓的改革。实实在在地生产和消费商品?靠农业? 那也是谣传。真正的工业种子都是原来毛时代留下来的,私人挖墙脚,最后集体企业垮了,私人发了财。但无论如何,那和农业本身无关。

                            再罗嗦几句。

                            一个国家只要不能大规模进口粮食,粮食产量不能让少部分人养活多数人,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就是农业国。私有体制下的农业国, 必然和你所说的封建社会有十之八九的相似度。用这种方法来说,大部分国家现在都是封建主义社会, 很显然这是荒谬的。

                            • 家园 能问一句,您在的是何时何地的农村呢?父母是农村里的什么人

                              您参加过生产队里的劳动吗?挣过多少的工分?年底分过多少东西?

                              • 家园 您这是测试我吗?

                                我老家是江苏农村,那时候还小,读书, 不能参加劳动挣公分; 我母亲在生产大队的一个村办厂做会计,每个月拿工资,生产队按照最低的基本公分计算分粮食。我记得一个强劳力算1.2个,一般劳力算1.0,像我母亲就算0.8个。

                                年底会分一些结余的粮食和副食品比如豆子,菜籽,鱼等。

                                这个时间段大概从74年~80年吧, 这期间没有大的变化。

                            • 家园 无语中——社会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拥有土地自耕农不代表是资本主义,但是农民拥有土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我党,包括老毛,都把土地革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资本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三十亩地养活一家人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在佃农体系下,30亩地还要有一部分收成归地主所有,这一家人就徘徊在生死边缘了。处于极度贫困的农民无法接受教育,也无法流动成为合格工人。

                              家庭联产承包下的农户消费能力确实有限,但是和挣扎在佃户层次上的农民相比,消费能力强多了。农民的衣服、农具、家具都不是自产的,而是通过社会交换获得的。更何况,很多农户通过养殖和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也能取得不错的收入。

                              地主/佃农——自耕农-----大农场,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不管哪种方式,土地产出不会出现突发式增长(农业的特点),就是钱怎么分配的问题。亩产300公斤分给谁的问题,地主/佃农和大农场都是一半以上归地主和农场主。

                              如果地主/佃农直接跨越到大农场这个级别,李自成式人物必然重现江湖。

                              • 家园 你自相矛盾了

                                你的逻辑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漏洞:封建社会佃农租地勉强维生, 但如果务工能同样维生甚至更好地维生, 为什么不去务工呢?

                                事实上只要工业出现,而整个社会粮食够吃,残酷剥削的佃农体系是无法维持的。粮食不够吃也不要紧,粮价会飞涨,历史上英国就发生过小麦价格高涨的历史阶段,1770年后英国就成为了粮食的净进口国, 顺便问一下,如果印度中国大量缺粮, 谁能满足? 所以说,有了规模化的工业出现后,封建社会自动消失了。

                                至于合格的工人,没有人天生是合格的工人,甚至也不是天生合格的农民。

                                说到通过养殖和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也能取得不错的收入。 你一定没有经历80年代,那时候一斤青菜就卖2分钱,致富? 联想也不要想。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能源的一种利用。农业本身是依靠光合作用的,平均利用率不到1%,靠农业致富是谬论!历史上唯有靠工业才能致富,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煤炭的利用上,是化石能源开启了人类的富裕之路。迄今为止中国农村的所有富裕案例,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工业才致富的。

                                写了这么多后,我才发现中国有了毛泽东是多么的幸运。没收官僚资本,把地分给农民,当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不叫资本主义革命是有他的道理的, 因为主要生产资料或成为资本在国家手里。

                                他先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缓解了社会矛盾,中国的农业有了第一次的大发展;然后他有号召土地集中起来搞人民公社体系,在一盘棋的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全国性的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建设的高潮完成于李鹏力主的三峡水坝,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水患几乎消失无踪,农业的产量再次大幅上升,人民公社还为新成立的幼小的工业提供了市场--集中起来才买得起拖拉机抽水机;人民公社成为推行新的医疗保障, 农业技术的强有力载体, 是发展小工业的天然孵化器。

                                更重要的是,人民公社这个集体产权体系,简化了基建时需要的交易手续,极大地降低了基建的交易成本。1970中国修一条1万公里的公路, 只需要和1000个对象商谈,而不是像印度菲律宾一样,你可能面对10万个经济实体, 事实上这类谈判往往耗时几年,或者价格是公允价格的10~20倍。 香港200km的高铁20多公里耗资700亿港币就是明证。中国的体制优势一定要定量的话,我给他定15倍!

                                还不要说他老人家大力号召推进的良种开发,直接导致了各种高产良种的问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加上石化工业在70年代的发展, 在80年代,中国意外地发现,已经可以大力发展工业,而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尴尬了。

                                所有这些,才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基础,以上少掉一个,改开可能就不会成功, 或者成就逊色很多。

                                所以,要说制度优势,毛泽东开创的新中国社会主义体系才是中国能够再次复兴的制度优势所在,改开仅仅是针对国际形势做的适应性修改而已。

                                通宝推:知其何休,gy197666,watomi,avalon,喝点红茶上会网,逐水而行,土八路,surfxu,威武,阴霾信仰,老老狐狸,星海潮生,三笑,王铁墩,发了胖的罗密欧,回旋镖,小河妖,海峰,向前向前,
                                • 家园 何不食肉糜

                                  一点教育也没有受过的农民是无法成为工人的,连自己的名字写不了的人是无法跑到外地去打工的。

                                  民国时期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工人待遇确实不错,纺织女工的收入。看这段记载:

                                  ——-----------------------------------------------------

                                  南昌起义前后,老百姓究竟苦到什么程度?刚好我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 。

                                  武汉的纺织女工一月30多块大洋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或许是不能淡化万恶的旧社会,否则怎么要起来闹革命呢?所以张金保才这样说“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而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 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甘肃农村,抗战前7年,百斤小麦5至3元。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

                                  与之对应的是,大批的农村贫民挣扎在生死线上。为啥贫民不去当纺织女工,不去当铁路工人,而傻逼呼呼和TG闹革命,拎着脑袋去分田地?莫非纺织女工有李刚做爹?

                                  无它,一方面上过小学一年级的农民都是珍惜动物,另外一方面农民没钱买布做衣服,纺织厂规模有限,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经济陷入死圈!

                                  ——————————————————————————————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民国工人的工资收入是国币,可不是大洋

                                    不懂什么叫国币的去查一下北洋政府1914颁布的《中华民国国币条例》,里面规定民国货币以元为单位,分为元,角,分,毫四级货币,并规定一元国币可兑换约3个袁大头,而1914年左右,实际民间一个袁大头兑换1.3元国币。见香港名医陈存仁的书《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刚刚开始当学徒医生时,月薪6块银元,约合8元国币。

                                    1920年代,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做武汉纺织工业现况调查时,统计过纺织女工的工资,纺织女工平均工资为20元国币,工头平均工资约为30元国币。武汉工人还为工资发金属货币举行过罢工,结果是工厂发一半纸币,一半金属货币。这种历史资料现存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湖北省档案馆,都可以轻易查到。

                                    而从1918年后,恰恰是民国货币通涨的时代,纸钞贬值之快让人难以想象,这点香港名医陈存仁的书里面也有讲述。到1933年,据上海地方志等史料记载,上海工人平均工资购买力,以购买大米计算,只相当于1918年的一半。

                                    大革命时期(此处有误,大革命时期在一战后)是民族资本趁一战列强无暇东顾发展较快,等到列强打完腾出手来,民族资本就在生存边缘挣扎了。工人工资高也没几年,更何况,收入高的工人人数也不多,按夏衍的《包身工》所述,最初的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最初的工作范围是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之类。一两个礼拜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钱每天三角八分。(这个工钱在三年里面全部归老板和带工头所有)至于包身工的比例,举一个例,杨树浦某厂的条子车间三十二个女工里面,就有二十四个包身工。一般的比例,大致相仿。即使用最少的约数百分之五十计算,全上海三十家日本厂的四万八千工人里面,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劳动环境就更不用说了,八小时工作制想都别想,“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这些包身工基本都是被人从农村买来的,也算是进城了吧。至于农村,可以去看看陈翰笙的文章,陈翰笙在三十年代初就得出结论:中国农民不仅受地主的盘剥,还受外国资本的压榨,也受本地官僚买办的压榨。除了造反,没有出路。陷入死圈的原因不是经济结构问题,原因就是以前天天说的“三座大山”。

                                    通宝推:小楼春雨,陈王奋起,天煞穆珏,心远地自偏,铸剑,springisok,一介书生,snark,strain2,发了胖的罗密欧,西门飘飘,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关于国币的贬值,鲁迅大师有着一段很真实的回忆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④,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

                                      亦即 在你所说的1914年,由于当时袁世凯政府还有钱(借的,善后大贷款还没花完),而且政府极力推广袁大头,铸币的数量多,成色足(民三年的袁大头是成色最足的,之后就有减成色的了),所以大家都乐于接受纸币了(当时是一比一保证兑现的)。

                                      可是袁世凯为了称帝,和之后镇压云南的护国运动,调用了北京中国/交通两大行的本金,停止兑现,京钞就贬值了,贬值的状态就如鲁大师所说的。上海中行因为在租界,顶住压力坚持兑现,所以中行的南方钞仍然是一对一的。

                                      之所以段祺瑞政府能够重用曹汝霖等人,吞下日本包藏祸心的 西原借款,起头也是因为要给袁世凯擦屁股——要恢复交行的兑现,就要有本金支持,其实由于善后大借款的条件限制,当时中国政府要举外债,需要经过四国银行团同意。但交行自己贷款解套不在限制范围内,日本人最初就是通过借给曹汝霖钱帮助交行恢复兑现的办法,把新交通系套住的

                                      京钞的全面整理,到1923年才全部结束,亦即当时在北方,纸币大约只能当50%-70%的银元使用

                                    • 家园 中国农民不到逼到不能活了,绝对是顺从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能让4万万人起来推翻的政府居然还能有什么骄人的政绩,这残疾人的想法只能是果粉脑子里的蛆。

                                    • 家园 关于 民族资本的发展也不确

                                      大革命时期是民族资本趁一战列强无暇东顾发展较快,等到列强打完腾出手来,民族资本就在生存边缘挣扎了。

                                      一战1918年底结束,大革命至少1924年才开始啊(黄埔军校筹建)

                                      而从1918年后,恰恰是民国货币通涨的时代,纸钞贬值之快让人难以想象,这点香港名医陈存仁的书里面也有讲述。到1933年,据上海地方志等史料记载,上海工人平均工资购买力,以购买大米计算,只相当于1918年的一半。

                                      由于1935年之前还是银本位制,贬值的速度并不是很快.真正贬值得一塌糊涂是从法币制度推行之后才开始的

                                    • 家园 你这写的有问题啊

                                      .....去查一下北洋政府1914颁布的《中华民国国币条例》,里面规定民国货币以元为单位,分为元,角,分,毫四级货币,并规定一元国币可兑换约3个袁大头,而1914年左右,实际民间一个袁大头兑换1.3元国币。

                                      一元国币应该就是一个袁大头银币

                                      北方国币贬值是老袁准备称帝,调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本金之后的事情,之前(你说的1914年)在城里应该国币纸币和银币是一对一的兑换的

                                      1915年北方两行停止兑现,造成北方纸币贬值,而上海分行抗命不遵."京钞"才贬到你说的那个状态(一度比这个还低)

                                      由于国际上当时基本上不再采用银本位,白银工业化生产增加,造成世界上白银过剩贬值,确实使国内以白银为本位的银元本身也贬值了,更不提和银元联系的纸币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有工作的工人能糊口有积蓄,失业的,工伤的呢

                                    罢工多数不是因为资本家,老板不给工钱。工人不是奴隶,不给钱,人家早不干了。工作强度太大,工伤事故,工作环境,工资提高等简单工钱外的社会保障才是工运争取的。

                                  • 家园 兄弟, 你拿网上果粉的文章来辩论就有点过了

                                    过去一段时间,网上的果粉甚至是CIA精心撰写的文章一大堆,混淆视听,让人莫辨真伪。

                                    但我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就是:如果那时工人真的生活很好,共产党人闹工潮一定是脑袋进水,所以不可信, 也一直没有细究。

                                    今天老兄既然贴出来了,我总要仔细看了一下,放狗一搜,2分钟后就找到了雄辩的反驳文章。遗憾的是,这样的垃圾文章到处都是,辟谣的到不太好找, 说明盲从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兄台高智, 一定能明辨是非。

                                    我不是人人的会员,看不了全文,这儿是链接:

                                    http://blog.renren.com/share/281828754/3031505480

                                    是人人会员的可以登录进去详细领略一下,贴一点出来给我们也开开眼界。

                                    【南昌起义前后,老百姓究竟苦到什么程度?刚好我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

                                    武汉的纺织女工一月30多块大洋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或许是不能淡化万恶的旧社会,否则怎么要起来闹革命呢?所以张金保才这样说“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

                                    这位作者的驳斥很精彩:

                                    《真实》一文作者引述的米价

                                    【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二号梗米1石14元】

                                    我找到的北京米价《北京地方志》>> “物价志”: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直奉军阀再次开战。10月,吴佩孚军溃败,北京地区百物腾贵,面粉每百斤价格达银洋8.27元。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北京市1月面粉价格每百斤银元8.4元,3月涨至8.7元,6月涨到9.3元。

                                    上海米价(上海价格志 >> 第一章农副产品价格):

                                    民国15年苏浙旱灾,更因北洋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孙传芳和张宗昌先后在上海附近混战,导致米价扶摇直上。8月,曾高达每石17.85元。

                                    民国16~17年逢丰收,米价分别降到14.77元和11.17元。民国16年发生蝗灾,秋后米价回升。

                                    民国18年11月开始,每石粳米超过15元。民国19年4~5月,粮价继续上涨,最高达到24元,引起社会不安。

                                    下面问题来了,北京的粮价一目了然,上海的价格又如何,一石折合多少市斤呢?

                                    《真实》作者指出【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这是对的,因为清代【南方大米一百升,其重为百六十斤】杨绛先生也在《阿菊闯祸》一文中说:一石是160斤。

                                    换算一下:27年上海米价约为14/160*100=8.75元/百斤和同期北京米价基本相同。

                                    那么张金保的工钱(30块大洋)如果在上海大概能买到多少大米呢 30/8.75*100=343斤 14块大洋可以买160斤大米,看起来很鼓舞啊。

                                    折算成人民币呢?

                                    《上海市场大米批零价格稳中略有涨跌》2009-8-19

                                    8月18日,上海粮油零售市场价格行情,其中:10kg小包装粳米(普通)为35.66元/袋;散装粳米(普通)为3.29元/公斤

                                    以大米折算的话,张金宝的工资(30块)约为343/2*3.29=564元人民币 (14块)约为263元人民币。

                                    用同样的方法以猪肉折算:

                                    《真实》作者说【猪肉1斤0.28元】看了一下应该是批发价(注意,批发和零售价格相差很多哦):

                                    【上海价格志 >> 第一章农副产品价格>> 1928~1949年(1~5月)鲜猪肉批发价格(年度平均价)

                                    1928年35.39元/50公斤

                                    1929年28.60元/50公斤

                                    1930年29.82元/50公斤

                                    09年8月27日批发市场 大宗价(元/公斤)

                                    上海曹安批发市场 猪肉16

                                    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猪肉 15.45 】

                                    折算一下30/0.28*16/2=857元人民币

                                    咱们以较高的标准核算,民国的一块钱大约可以折合30元人民币。

                                    张金保用420元人民币(14块)“勉强糊口”是很客气的说法了,不像作者心理阴暗。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上海的物价和武汉的能一样吗,上海的工人收入又是多少呢?嗯,good question!我们去考察一下民国上海工人的收入,看看张金保所在的行业是什么情形……

                                    民国16~25年(1927~1936年)名义工资:这一时期工人工资总的水平要高于民国16年(1927年)以前,每日工资大致为0.5~0.6元,每月工资大致为14~15元。其中印刷、造船、机器、丝织工人每月工资较高,一般都在20元以上;缫丝、火柴、棉纺工人每月工资较低,一般都在12元以下。(上海工运志 >> 第四篇工资生活与福利 >> 第二章工资水平)

                                    照这个说法,大家的收入(相当于)现在也就是400多块人民币,这个收入在现在的上海生活,大家觉得如何?

                                    再具体点,看看《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美) 裴宜理是怎么记述的:英美烟公司不同部门工人的劳动条件是相差很大的。1926年,机器间技工(修理全厂机械设备)的平均月工资为30元以上,卷烟部操作工是20元以上,而包装部(工人数量68%)的女工平均是13元,烟叶部(15%)的女工则平均每月只有10元多一点。男工一星期有50一100支香烟的补贴,女工一年50支。P192-196

                                    缫丝业绝大多数缎丝厂每张机子雇用2到4人,每个大缥丝厂拥有的工人数在500至1000间。妇女和童工占了被雇用者的95%。厂主大多为江南籍资本家。P235

                                    上海丝织工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幸运者占据着技术岗位,薪水高,人们往往称之为【贵族工人】。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给丝织业带来了繁荣,但是几年后,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恐慌,1931年全国的大水灾,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的沦陷,1932年中日之间在上海发生的冲突,丝织业在这连续不断的惊涛骇浪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前景暗淡。大部分的小厂确实经不起这许多袭击而关门了,成千上万的熟练织工被迫失业。P249-250

                                    上海每小时工资收入1932年

                                    丝织业 0.112

                                    棉纺业 0.044

                                    缫丝业 0.034

                                    上海每小时工资收入1930-34年

                                    丝织业 0.096 0.091 0.112 0.104 0.087

                                    缫丝业 0.044 0.041 0.034 0.038 0.029(这些数字没提是男工、女工还是均值)

                                    好了,如果你看完以上的部分引文,应该有一定了解了。工人生活比起佃农,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优势,至少能够养活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日寇的入侵,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揭竿而起,继续发展几十年,资本主义就全面到来了。

                                    回头看今天的印度,菲律宾,他们基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农业不过是一个行业而已。之所以封建残余比较多,是因为原教旨资本主义的不给力导致的,就好象我们身上还有体毛,一定说我们是猿猴时代,这不合适。

                                    • 家园 我举那个例子就是要证明工人生活明显比佃农生活好

                                      "如果你看完以上的部分引文,应该有一定了解了。工人生活比起佃农,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优势,至少能够养活自己。"

                                      在这一点上,咱们达到了共识!

                                      “14块大洋可以买160斤大米”,这个收入绝对不低了。现代农业的亩产量提高了,但是民国时期的稻米的亩产量是98公斤,也就是200斤/亩,这是全国的平均值。也就是说14块大洋相当于一亩地的产出,而且是水田地。工人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十多亩水田地的产出,赶上一个小地主的收入了。这个产出还没有排除成本,苛捐杂税。

                                      那么为什么农民不蜂拥进城打工么,把工人的收入大幅度拉低下来呢?

                                      • 家园 工人的生活比农民好一直是我的观点

                                        工业的出现会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形成逃离效应,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在大规模工业出现后自然解体了, 这也是事实。

                                        农民不蜂拥进城, 你要认真看看人人网那位老兄写的反驳文,月收入相当于现在的420块钱,就要背井离乡, 面对未知的风险。 收入虽略高,但吸引力不足啊。博弈论上一直有这样的结论: 十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手。

                                        所以说民国搞的资本主义, 还是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原教旨主义资本主义,依靠“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社会发展,不懂充分利用国家的力量加速工业化,结果日本人的枪炮教育了中国人。

                                        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毛领导的共产党才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理直气壮地用公有制来推动中国的工业化。作为对比的苏联,二战开始之前的GDP仅仅是美国的七分之一,二战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度接近美国的80%, 可见公有制在国家快速工业化不是孤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