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年纪大了,怎么保持求知欲? -- 看树的老鼠

共:💬19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年纪大了,怎么保持求知欲?

    人年岁渐长,读书的热情往往会下降。要么就是反复读自己其实已经知晓的东西。比如读小说,会发现读的小说虽然情节不同,但其实总在同一个层面。我不知怎么表达层面,但是自己心里知道,有些层面更高的小说就读不下去了。读技术书也是一样,能读进去的,读起来轻松适意,读不进去的,似乎怎么也接受不了。

    感觉就是理解力到了瓶颈。不过因为重复复习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体验实在太过乏味。所以过去这一年我逼着自己读了不少书。不逼不行,因为开始的时候总是读两行就想把书给扔了。

    我读的东西基本上是更难的数理书,和过去接触较少的人文类书籍。现在读了一年,感觉太幸福了。幸好我还有点求知欲,逼着自己读了这些书。这个世界上的知识、见解简直太丰富了,真的是生有涯而知无涯。

    《终极实验》这本科幻小说这么说:如果一个人拥有了无限的生命,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听笑话了。因为听笑话可以在两个不熟悉的概念之间建立神经连接。我倒不觉得笑话有这么大的价值。不过生理乐趣确实有限,重复多了就腻了,倒是精神上的乐趣、求知上的乐趣无穷无尽,一辈子也享受不完。

    我自己还只读了很少的东西,不过有一些小体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为什么般若龙象功有九个层次?]

    我其实不知道般若龙象功有九个层次,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种说法反映了我们的一个心态:我们认为认识是有层次的。这种说法,真是特别特别的正确。而且修炼功夫的说法,也可以用在我们读书上。

    首先,只有把一层的功夫修炼扎实了,才能修炼下一层的功夫。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不同的抽象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建立在前一个层次中的。就好像如果你的世界里只有一种颜色,你永远不会理解什么叫做红色、绿色、蓝色,因为你的生活体验不支持嘛。天资聪颖、喜好抽象的人往往可以强行跨层修炼,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把下一层的功夫练到一定曾读,上一层的功夫只会显得无比怪异,根本就看不懂,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读书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数学对大部分人都显得极其的怪异,觉得抽象过度,说了半天好像什么都没说。初级一些的数学还容易一些,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不过再往后的数学往往连生活中的例子都举不出来,只能举初级数学的知识做例子。所以如果不把初级数学学好了,就会有疑惑,高级数学到底在说些什么。但是呢,如果把初级数学学好了,就会感觉:哇,高级数学里这一句话,一口气统摄了初级数学半本书啊。(参见厚积薄发兄的文章,写的比我这里好多了)世界之奇妙竟至于此!

    其次呢,触类旁通,博采众长。想要读懂一个东西,其实挺难的。往往读了忘,忘了读。不过其实死记硬背效率不高。人只能记住他能理解的东西,而抽象到了一定程度,和人本身的体验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就一个无根无凭的东西飘在那里,记不住、想不通、不自然。所以这时候,只能继续增进理解。往下增进理解那就是举例子,往上增进理解那就是修炼更高层的功夫,往旁增进理解就是贯通其它领域。不过我自己比较倾向于向上和向下增进理解,因为有现成的系统化的材料可以用。比如学数学觉得太抽象,搭着学物理就接着地气了,顺便搭着学个matlab之类的编程工具,就更是奇妙。学微积分觉得抽象,反复读一本微积分效率其实不高,人也容易厌烦,不如向上学个实分析复分析什么的,回头不知不觉微积分就是小儿科了。

    不管往哪个方向扩展,最重要的就是新的方向上有系统性的材料。因为系统性的材料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什么叫作学贯中西?]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学贯中西,就知道这个词要给谁戴上,那个人肯定nb的不行。我现在也不觉得学贯中西有多牛,当然,这一定是我作为后学晚辈功夫不到。但是对这个词的头两个字“学贯”有那么一点点体会。

    理工科学的多了,心里往往会有一点冲突。一边是自己心中的那个了不起的、优雅确定的完美世界,一边是生活中繁复凌乱的生活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每天就在这两个世界中切换来切换去。我就会觉得,怎么把这两个世界串起来呢。

    当然,串不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心里不爽。把这两个世界串起来,串起来的理论必然称不上是科学。因为两个世界间距离还很远,做出的任何联系都很难有确凿无疑的实验。然后呢,大部分人文专家对科学的了解又太浅。所以,这里就留着一个巨大的空白,谁都不爱碰。这里头的问题,想找书都难。

    不过万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和我有同样的困惑,他们恰巧在两个方面都有足够深的体验。比如钱穆写的《湖上闲思录》,头几篇就大致说出了,以科学精神来解析世界,则宇宙和人都极空旷(这是真的,因为宇宙的物质密度极低)极黑暗(因为宇宙的温度极低光线极少)。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起来讲,抬高人的地位,以几千年人的精神而不是以个体之精神来对抗、融合这世界。

    观点对不对暂且不论,这几句话在科学的方面没有纰漏,在人文的方面也言之成理。不像某些专家上来就出基本错误,自然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万幸这世界上有“学贯”之人,才能帮我答疑解惑。

    [为什么阴阳之说在哪都能用?]

    我的理解是因为阴阳足够抽象。我喜欢吃米饭,这个结论只对我有用。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和馒头为主,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很多东西,至少随便来了个中国人,我都能猜他喜欢吃米饭或馒头。人是杂事动物,但近年来肉类消耗量逐渐增加,这个结论就更有用了。

    对象越抽象,则应用范围越广,从我到中国人再到人类,逐渐扩大。

    不过上面这个例子其实不够贴切。阴阳的抽象方法,不是我到中国人再到人类这种级别的抽象,而是更高。

    我觉得基本上说,人就是喜欢创造分别。分出冷/热、高/矮、美/丑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很好。比如我们做数学建模,总要刨除很多因素,把问题简化再简化,然后把简化了的问题用概念说出来。之所以要简化、之所以要用概念说出来,是因为不简化不用语言,人根本就没法解决问题。不过分析做久了,总是会有简化过渡的嫌疑。我们都知道,如果简化过度了,问题自然是可以解决,可是解决的问题往往就根本不是你原来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阴阳倒不限于“二”这个概念,而是说,你看问题的时候啊,不要创造出一个概念就盯着不放。要多brainstorming。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嘛。

    通宝推:蜜饯,黄土布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此文甚好

      关于保持求知欲这件事,唐君逸先生的一段话可作参考:

      人之知一真理,总依于一理由。但是一真理,不只有一方面的理由,且有多方面的理由,以至有无数方面的理由。此即逻辑上,所谓不同前提可得同一结论。人常是自一条路通罗马。然而条条大路都通罗马。所以人从一条路到罗马,不能便定居在罗马。还要再离开罗马,试去从条条大路走到罗马,通罗马。由此人才能把其它路上的人,亦带到罗马。并且对于想到罗马而已走上崎岖小路的人,或背方向而行的人,指出到罗马的道路。此即是使迷失真理之路而犯错误者,知其所以错,及如何可反于真。由此而后学者成为真正教育家。人要当教育家,亦才真知学问艰难,学问的无穷,与教人之不易。因通罗马的大路,莫有人走的完。而走上崎岖小路背方向而行的人,是太多了。

        故人之学问,到了想当教育家的阶段,人将重新再感到他自己之无知。

        他之无知,是因为他之不能定居在罗马,而要离开罗马,去重走生疏的其它的路道;重与未到罗马的人走错路的人,站在一起。这样,他是不能免于无知之感的。因为他的无知,即是他自己的无知。于是他与他们不免同样的要处处感到惶惑与疑难,并沿路问人。由此而到学问最高境界的人,看来便与无知无识的人一样。曾到罗马者与未到罗马者一样。你说你到过罗马是无用的,因为大家同在一生疏的路上。

        这亦就是孔子之所以说他自己之无知,苏格拉底之所以说他自己之无知。牧羊人此时自己亦化为一个羊。圣人最后亦与初学步的小孩一样,而只有一朴实的信心。即相信大家翻过崎岖的小路,终会走上的罗马大路。

      这亦就是学问之最后的第六阶段。

    • 家园 你觉得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有求知的念头

      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有求知的念头,就会想为什么?后面会怎么样?

      不管年纪多大多小,总有感兴趣的东东就可以了。

    • 家园 俺们哲学老师说过

      二分法三分法什么的分成几部分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事物是可分的。

      对比下原子论(虽然可能仅限于自然哲学):不可分割的微粒。

    • 家园 其实我觉得,只要保持对解决问题的热情,求知欲就不会衰退

      对的,解决问题。

      不是简单地以为现有手段问题已经解决问题了。。。而是更为深入地理解问题,寻求更好的手段解决它。

      这在科学技术方向是无止境的,也是总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当一个问题得到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有更好的方案的时候。

      文科方向,不了解。不过大概也是一样。

    • 家园 总结河里关于学习的好文章

      在河里待的越久,越觉得藏龙卧虎。我在学习这件事上,看到很多好文章。都收集在这里吧。

      我有一个问题,谁知道厚积薄发兄去哪了?我每次学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他的文章。鼓励自己只要学下去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境界。特别想向他表示感谢。

      杂类:

      厚积薄发:《【原创】答6119W:西西河边谈哲学。》

      http://www.talkcc.com/article/1340786

      科学史和科普读物在读书的过程中大有帮助。我读数学有几个动力,一个是数学的众多后续应用,一个是数学的美妙。想要把知识内化,一小块一小块的学习,很辛苦。基本上过个两个星期,我基本上就会有一个倦怠期。这时候读读科学史和科普,可以呼吸点新鲜空气。

      学习方法:

      厚积薄发:《【原创】金融定量分析的习题解答开源运动:漫谈数学分析的学【原创】金融定量分析的习题解答开源运动:漫谈数学分析的学》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556868

      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观点是“一言以蔽之,“关系万千重”,关键是“以道统摄术”,而非迷恋于“不列方程求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低级奇技淫巧。一言以蔽之,“关系万千重”,关键是“以道统摄术”,而非迷恋于“不列方程求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低级奇技淫巧。”

      结合《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一书,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更深一点。任何学科都是规律和模式罢了。更抽象的数学就是更高级的模式,自然就更接近道。其实学更抽象的数学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但是记忆负担大大减少了。

      庄汀2:《理解式学习和题海式学习》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887048

      我现在觉得理解实质很接近厚积薄发兄所说的以道统摄。也很接近下面朱测兄说的“构建自己的解题逻辑”。

      changshou:《关于数学和物理的学习》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886254

      朱测:《要说老生常谈也对,但若真是她自己总结的呢?》

      http://www.talkcc.com/article/4011736

      学习习惯:

      Diamond: 《说说我的一点个人体会吧》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888584

      Changshou:《理科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完成兴趣,习惯和基础知识的原始积累》http://www.talkcc.com/article/3888757

      Diamond和changshou说的都很好。我的学习习惯都扔了10年了,所以特别糟。比如自律、耐心、兴趣、信心都不怎么样。不过我感觉过去一年的实践,慢慢的都在变好。本来基础就不好,更要对自己好一点,给自己点时间。

      给自己时间这一点特别重要,在朱测和易水兄的文章里也谈到了这一点,构建自己的逻辑系统和构建自己的习惯是一个需要特别大能量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通宝推:石狼,晨池,木木3,空格,茉莉芬芳,易水,
    • 家园 读万卷书,还要走万里路

      这是古人说的。古人那时的书现在人还在读,但是古人那时没有互联网,走万里路的意思是多接触社会中的人,因为人与人的交流可以引起神经之间的共连,与知识相辅相成,这是知识到经验,经验再到知识的本质。

      不过现在人有了互联网,与人交流可以通过网上完成,经验也在向虚拟世界的转移中,因此走万里路可以理解成多上论坛,多发微信,多试试当键盘党。

      但是古人这句话的潜台词仍然有效,就是获取与交流是得到知识过程缺一不可的环节。

    • 家园 受教了, 还请多推荐见到的好书

      我也觉得一旦过了青少年求学的时期, 再要啃硬书就很难了。 自己也是一直有心无力。 还要请教一下, 您如何安排时间节奏啃书的。 多谢了。

      • 家园 兴趣都是慢慢上来的

        回答一下您的问题。我觉得关键就是对自己要求不要太高,然后明白自己的动力是什么。慢慢读着动力就足了。也有点像我在主贴中所说的九层龙象功,读你自己有兴趣、可以理解的东西,慢慢的你就越懂越多,越学越难。

        我差不多5年前就想读两类书。一类是把数学重新啃完。一类是啃点国学书。

        为什么想要读这些书呢,其实就是叶公好龙。看了一些讲数学之美的书,看了一些弘扬国学博大的文章,就喜欢了。

        但是每次都做不到,越啃越烦,每次有别的事情一忙起来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也懒得捡起,因为确实觉得无趣。

        后来是怎么捡起来的呢?

        其实捡起来真难。因为这五年反复不成功,学了就忘,真的有点担心自己学不会。觉得脑子不好使了。所以,我读书的过程基本上是如何树立自信的过程。

        所以第一阶段我对自己没什么要求。大概的过程如我在这篇文章中所写《提供孩子恰好能理解的内容》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969296

        为什么我要读?因为我真的有一些疑惑,这些疑惑从小就困惑我。我以前读过极浅的科普,但是我年纪这么大了,实在不能满足于这些骗孩子的东西。所以,我想要有一些确实的理解。

        所以我读了一些专业书,从数学上回答我的疑惑。我就满足当时能够看懂,能不能记住,会不会忘都是另一码事。而且我一点题都没做,没信心啊。有疑惑的时候就读一点,没有疑惑、生活太忙或者内容太难的时候就放下。但是因为疑惑还没彻底解决,所以断断续续的坚持了几个月。

        后来就到了第二阶段。读了很多东西之后,心就变得更大了。我不太满足于读懂,我想要内化我所读的东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能看懂别人干了什么,但是不看书,我自己往外想,只能想一些特别通俗的东西。我特别想自己就能往外推公式,自己体会一下探索的感觉。

        所以呢,我就想系统的把数学捡起来了。这一阶段动力和信心都比前一阶段足了。但是我也没投多少时间,也就是每天坐地铁的时间,然后每天晚上再拨一个小时。差不多三个月才读完一本《概率论》,做了一本习题集。

        这个阶段其实我还是有几个困惑。第一是虽然题目都做完,但是还是觉得自己不太懂。第二是总还是觉得自己记不住。第三个就是有的时候也困惑自己这个年纪了学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

        关于第一和第二个疑问,我觉得还是投入不够。相比第一个阶段,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记住的更多了,懂得也更多了。比如我第一阶段不敢做题,第二阶段至少题目都做完了。相比过去5年,我的进步就更大。所以,还是本贴膨胀的西红柿老兄说的,愚公移山吧。我青少年的时候学得明白,是因为那时候投入比现在大得多。另外投入的方法,我在本楼的主贴中也写了一些,我现在实践启示感觉是对的。

        关于第三个疑问,我觉得还是回到那个老问题,就是动力在哪。现在生活中杂事太多,学习的时候又太细节,所以经常会忘了本心。

        当真的忘了本心的时候,自然就会困惑和累。这时候停就停吧。我停过好多次,后来想起来我小时候的困惑还没解决呢,就又重新开始。三个月磕磕碰碰的也学了不少东西。

        读太难的东西读烦了的时候,也可以看一些普及性的书,这些书虽然简单,但是观点往往很高,让你看到知识的美妙。比如我就会读一些科普的东西。

        另外越学其实动力越足。一个是信心足了,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对路。另外一个是看到了新的风景,我越学就越觉得人类的知识博大精深。比如我最近正在读得一本书叫做《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这本书说数学就是寻找模式。什么是模式?其实就是规律。所以,数学不奇妙。人是模式与规律的动物,从今天上数至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人类写出来的书,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有哪句话不是寻找规律?

        我这个人喜欢规律,所以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对国学什么的,过去几次读起来都是背诵,觉得特别没意思。可是悟到一切知识都是模式之后,我觉得国学也可以用理工的思维来读。就是看里面的框架和模式,先不在乎个别话语。不管这个方法是不是有点怪,但是我自己很喜欢。

        通宝推:蜜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