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重读西游之行者悟空(1) -- gb2312

共:💬66 🌺9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版面有个学佛的哥们应该来看看这段

        一味的苦思真的会走火入魔。

      • 家园 须菩提祖师是“道”,书中已经明确的说过了。

        俺作为当事人必须出来为祖师正名,当年俺打破祖师的哑谜,于三更时分进到祖师的云房之中,亲耳听见祖师卧于云床上口中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做等闲,不向至人传妙理,空叫口噪舌头干。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祖师说:难,难,难,道最玄。可见祖师与老子是一派源流,都视“道”为根本,最重要,最难掌握,不是寻常人能掌握的。

        还有祖师说:莫把金丹做等闲。古语有“金丹大道”之说,单只祖师这简单的一首短句就足以证明,祖师是道,而非佛。

        其他诸如祖师所说的可传之“术字门、流字门中之扶乩请仙、趋吉避凶”等,也都是道家之旁门神通。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从菩提老祖的艺术形象说开去

          你说的有道理,"莫把金丹做等闲"-确实是道教的说法,所以菩提老祖是身兼佛道的艺术形象,他既然认为,“旁门皆有正果”,也应当是较少门户之见的大宗师。大多数《西游记》相关的艺术作品都把他表现为道士形象,所以我强调他的佛教色彩,也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讲道法自然,那什么自然?生老病死就是顺其自然。

          老子还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老子没有追求过长生,追求长生不是自然之道。

          庄子《养生主》里面也说,“安时处顺,薪尽火传”,人就像柴火,烧完就完,但是可以把火种,也就是精神传承下去。养生之道在于精神之不朽,而不在于肉体之长生。

          所谓“长生久视”,“金丹大道”是道教的说法,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正好相反。所以,史书一般把老子,庄子归到“诸子”,承认他们思想家的地位,而把和“金丹”相关的人物归到“方技”。

          传说长春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求见成吉思汗,劝他少做杀戮。成吉思汗就借机问他有没有长生之道?他回答:“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法。”呵呵,现在大家都知道讲卫生,很少有人去求长生了。

          当然,《西游记》是神话故事,所以存在“长生”这种设定。但是菩提祖师也说:

          “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

          这也说明了“长生”不是顺应自然之道,而是鬼神难容之道。

          关于“盘中之谜”,这个情节的应当是借鉴了《六祖法宝坛经》

          《西游记》中的情节:

          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坛经》中的五祖弘忍传授六祖慧能《金刚经》的情节: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为什么在创作《西游记》时会参考《坛经》,我猜测是因为慧能和猴哥都来自社会的最底层,都执著追求自己的道路。

          慧能初见弘忍的时候,弘忍问他欲求何物。慧能回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猴哥是但求长生,慧能是惟求作佛,颇有几分神似。

          正因如此,难怪太祖对《六祖坛经》给予了特殊的评价:

          1959年10月22日,在同十世班禅谈话时,毛泽东说:“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与佛经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六祖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坛经》里面很多内容都很有道理,值得推荐。但我也不是完全同意。比如:

          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我觉得,纵然为了求法,纵然有银十两,也不该舍了老母。我觉得,《西游记》的作者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写了下面这段情节:

          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愿舍长生道,只为养亲娘。——这便是普通人的伟大之处。

          个人感觉,在这里,《西游记》是解决了《坛经》留下的遗憾的,儒道释三家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若能取长补短,便是一片新的天地。

          通宝推:铁手,kekepei,柴门夜归,花大熊,
      • 家园 这个,不能因为佛教有须菩提,就认为他必然只是佛教人物而不

        这个,不能因为佛教有须菩提,就认为他必然只是佛教人物而不是道家人物, 就好象不能因为韩国人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就认为蚩尤真的是韩国人,一样的道理啊。

        《西游记》其实并没有给出菩提老祖的确切身份,他可以同时既是佛家又是道家,或者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其实我更倾向于他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而是独立于这两股势力之外的散仙。

        关于那些神通写的好,点个赞。

        • 家园 其实这句“独立于两股势力”的措辞就已经暴露思维的局限性了

          就是现代小说,尤其是现代通俗小说喜欢做完善的世界设定,所有读者也是按照这个方式来理解的

          但是古代小说其实并没有这种世界设定的观念,需要人物的时候就从历史上和宗教神话上扣一个人物作为原型。至于这个人物跟其他人物跟整个世界有什么互动,那么需要的时候回去设计出来,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仍然处于非生非死的量子叠加态。

          这种做大量设定,却只写一小部分,而把大部分设定作为暗线隐藏起来。这恐怕只有作为文人独立创作的红楼梦达到了这个层次,这是古代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而西游记恐怕到不了这个层次,顶多处于量子叠加态。

          所以用佛道之争这种“主线”来解读西游记,其实是一种庸俗化的倾向。现代人创作衍生作品,当然可以用这种思路,但是要理解西游记的原著,这种倾向就是有害的。

          通宝推:驿寄梅花,
        • 家园 佛道一家亲嘛

          看过两眼冯友兰,觉得佛教道教就是全真派和古墓派,避邪剑谱和葵花宝典,牵扯不清哟

      • 家园 哈哈哈

        有时候,还会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你就是个白痴,

    • 家园 重读西游之行者悟空(2)

      猴哥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老祖。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

      这一段很重要,猴哥听了7年, 才得到一次机会。有人可能会想,猴哥这悟性有点那啥,7年,好些人硕博连读都毕业了,我觉得,这不能怪猴哥。

      让我换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方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猴哥就相当于一个花果山的农民兄弟,有一天突然决定出国求学,做这一条小船,飘洋过海,好多年。终于找到一所心仪的高等学府,著名的菩提教授听说猴哥不远万里而来,破例允许他免费旁听。可是,菩提教授讲的是类似量子物理,高级计量经济学什么的高深课程。那得多少专业术语?那得用到多少数学工具?可猴哥呢?在专业上基本算是零基础,在语言上估计也就是在唐人街刷盘子的时候学的一点基础口语。怎么可能听得懂大牛教授的高级课程?猴哥这回可又是从零开始了。文中只说:“吃了七次饱桃”,我估计这是猴哥七年来唯一的娱乐活动,还是在打柴路上顺便娱乐一下,而没有说的是,那要有多少个彻夜不眠抄笔记,彻夜不眠做习题,彻夜不眠刷盘子啊?

      还有一点,猴哥以前在花果山也算是风云人物,至少是个知名企业家,政协委员什么的。求学的时候,什么杂活都要干,什么基础知识都要学。从万人瞩目的荣华,到无人理睬的寂寞,这么巨大的人生落差,猴哥能不为所动,不把以前的成就当作今日的包袱,真是第一流的性情。

      记得以前看过一位老兄的文章,讲他在国内本是春风得意,然后雄心勃勃,到国外发展,没想到处处碰壁,难免有些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和他一起打工的乡下妹子对他说:“大哥,你什么时候不再念叨名牌大学毕业,在原单位享受处级待遇,什么时候就有活路了”,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

      另外,我觉得很多高深的内容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最多能描述80%,而听讲的人,能明白这80%的80%就不错了,所以,孔子讲因材施教,佛祖讲因缘说法,他们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把这80%没有损失的传授给你,而剩下的20%,需要你自己在脑海里融会贯通,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才叫真的明白。猴哥为什么手舞足蹈?那是因为他自己在脑海里补足了老师没讲的部分,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那是一种由衷的欢乐,无法控制的欢乐,正是所谓“乐道”。

      此时此刻,菩提老祖也不禁动容,“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什么道?”

      这便是猴哥以大恒心,大毅力,大气度,赢来的机缘,这背后没有一丝侥幸。

      这一刻,在菩提老祖心中,猴哥才真正有了“问道”的资格。

      通宝推:柴门夜归,西伊,履虎尾,金陵明安,文化体制,伏波将军,铁手,尚儒,陈王奋起,trilfe,
    • 家园 猴哥还是很有些天生神通的,至少葡萄没教过棍法

      猴哥在葡萄那里混吃了七年,然后学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后被开除.这两样功夫怎么看都是跑江湖用的,属于辅助技能,但猴哥回窝后战斗力已经很强,这打架的能力要么天生的,要么它流浪时被人打了后发生的事可能并不象它吹嘘的那样...

      • 家园 菩提那什么都教,筋斗云还被嘲笑要用来送文书的。

        师兄弟不是妒火中烧的话,筋斗云在他们眼里最多也就是中上级别的神通。棍法之类的更属于凡人武术,不入流的健身操而已。"我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 “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六耳伏笔看见没有

        • 家园 此间更无六耳 啥意思

          是六耳现在不在么?

          • 家园 法不传六耳

            一个人两个耳朵。

            一个秘密超过两个人知道,那么所有人就都会知道了。

            所以,秘密讨论的问题不能有第三个人知道。

            也就是只能出乎我口,入乎汝耳,一共四只耳朵知道。

            所以说此间更无六耳。

            感觉后来六耳猕猴的故事就是从六耳这个词生发出来的。因为六耳猕猴的特点其实就是偷听。

            在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可能会有一个六耳。有的可能是你错信的人,有的可能是你无意中倾诉过的人,有的则可能是无意中听到你的秘密的人,有的则可能是由于你的失察而泄密以后获悉的人,总之,他们就是你的六耳。

            俗话说法不传六耳,又说六耳不同谋,这是至少从宋代就有的说法。

            如果按照汉唐时代就有的一条规矩,泄禁中语者重处,那么这个保密的规矩应该是自古以来的老规矩了。

            君不密则失国,臣不密则失其身,几事不密则害成。传艺之事同样如此,所以有所谓关门弟子的说法。孙猴子这次就是典型的机密大事。所以后来因为他泄密将他赶了出去。因为理论上来说,孙猴子泄密可以直接导致菩提老祖的门人离心离德,疏远乃至愤恨,甚而谋害菩提老祖。所以当时必然要赶走他。

            关键词(Tags): #法不传六耳(铁手)通宝推:铁手,尚儒,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