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反驳徐专家的大作“抗日战场的真实战况”(1) -- 遥仰凤华

共:💬30 🌺148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反驳徐专家的大作“抗日战场的真实战况”(1)

    文章出处:外链出处

    PS:作者徐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徐专家的这篇大作曾于昨日(9月1日)登于观察者网,不知何故很快被撤下,呵呵。

    中国在上世纪进行的抗日战争,几十年来一直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材,这是应当也是必然的。不过,在一段时期,宣传口径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使得今天遇到现实争端时产生了困惑。例如钓鱼岛争端加剧后,人们愤慨“战败国”敢占“战胜国”之地,对内还产生诸如“软弱”一类的指责。由于多年来国内强调突出“正面教育”,强调中国才是打败日本的主力军,结果反而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日本不肯谢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认侵略?为何中国要放弃对日本要求赔款?如今,人们已能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对当年那种片面的“正面教育”已不易全面接受,大量“愤青”的出现恰恰是对僵化教育的逆反。客观地说明当年中国抗战胜利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多数人才能冷静客观地正视中日矛盾的历史由来,从而在目前的争端中以理性的态度爱国。

    1、毛泽东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有很客观的评价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因积贫积弱,为振奋民气往往希望突出自己的战绩。例如一些宣传口径强调,抗战时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是打败日本侵略的主力军。这种说法虽反驳了西方贬低中国抗战作用的论调,歌颂了当年抗战军民的功绩,不过严格而论却不太准确。事实上,毛泽东在接待外宾时的讲话,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有很客观的评价。

    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当年中国太贫弱,虽有大国之名却无大国实力,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是谁呢?从实力看还是苏、美、英三国。

    过去一些正面教育的口径,恰恰违背了毛泽东这一客观评价。国内有些人着力宣传抗战重大意义的动机虽是好的,却不谈中国因贫弱而导致战力有限。至于宣传“主力军”、“主战场”而引用的一些数据,按科学的史学态度来分析并不严谨,甚至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

    如有些人搞不清军语中“死亡”与“伤亡”是不同概念,将中国“伤亡”3500万人(其中死亡2000余万人)说成“死亡3500万人”,并就此说中国超过苏联是二战中牺牲最大的国家。殊不知苏联宣布的牺牲2700万(俄罗斯有一数据是2650万),是纯粹的死亡数,并没有加上2000万以上的负伤数字,苏联才是二战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有人统计中国战场上消灭日军的数字,是根据日本战后承认在关内战场累计伤亡了133万(战时日军极少有人被俘),加上在东北战场和中国人在缅甸战场上的战果,得出了“消灭日军150万人”的数字。这一算法虽有其根据,却忽略了日军伤员治愈后重返战场的人数,并不完全准确。

    按照战争统计学的原则,对一场战斗或战役消灭敌军的统计,可以把死、伤、病、俘相加,这是敌人的净减员数。对一场持久的战争的歼敌数若是按每场战役、战斗的总数相加,往往会造成大量重复统计而高于实际数,这是因为伤病员过一段时间多数能归队。例如有时一个士兵在一场战争会负伤多次,若将此人在各次战役的击伤数累计,几人的数字其实就是一个人。因此,若要科学地计算一场持久战争中一个国家的损失,应该计算的是其“不可弥补损失”,即死亡、被俘(而且是未释放的)或重伤残废者的累计。

    前些年一些宣传抗战成果的文章中,列举出一个所谓中国战场消灭日军占日本战争中军队损失“三分之二”的虚夸比例。从统计学角度看,这个比例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把“伤亡”与“死亡”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后相对比)算出来的,即用中国军队造成日军150万人的“伤亡”同日军战争中总“死亡”212万人相除。其实按可比的数据看,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死亡共45万人,只占其战时死亡总数的22%。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仅有中国这一个交战国,另有苏联这个发生过局部战事却主要采取军事对峙的潜在敌国,还可以说中国是东方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四年间,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确如毛泽东所说的,只是“一个支队”。

    2、对日作战美国展示了最强实力,战后处置日本才掌握了主导权

    包括中国抗战史在内的战争史证明,不仅落后就要挨打,而且落后和衰弱的国家即使获得战胜国地位,最终也没多少发言权。国人感到悲哀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美英苏三国商议战胜日本后的利益分配时,居然拿中国的领土权益(包括外蒙古问题)做了交易,国民党政府还不得不屈辱地接受,导致战胜国的领土损失面积比战败国还大。

    在战争问题上的发言权,最终靠实力决定。中国在抗战时国力衰弱,掌国柄的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当时连美国政府也这样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多数是游击性质的部队,这就决定了对日作战主要是以持久战方式拖住对手。

    中国是同日本作战最久的国家,早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十年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便在东北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日本在卢沟桥战事后曾叫嚷“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以为能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结果深陷泥潭,虽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却在正面战场受国民党军抵抗,后方又有共产党游击队袭扰,拖了八年不仅不能取胜也无法自拔。不过,中国因力量衰弱,在日本战败前也无力实施全面反攻。看一下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的战略要地如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还都在日本占领之下,这种战场形势与“胜利者”的地位相符吗?客观地讲述这段历史,应说明中国1945年战胜日本是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不能单讲本国战场的作用。

    过去宣传抗战,一些口径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带有片面性和虚夸性。如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宣布的战果往往充满吹嘘,对一溃千里等败绩则尽量掩饰。新中国成立后因与美国对立并需要强调“人民战争”的威力,较少谈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绩,而把地道战、地雷战等游击战描绘成打败日军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大陆方面对国民党抗战给予了肯定,不过一些媒体又袭用台湾书籍中的吹嘘资料,对整个中国战场的作用大力抬高。这种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也许有些作用,但从长远看却会使相当多人对此类宣传从整体上产生不信任感,使他们反而容易听信反面的歪曲宣传。

    仔细研究日本在二战中的兵力分布,可看出它因轻视中国而在多数时间未投入主力。日军只是在1940年之前的两年把多数陆军师团投入关内,针对苏联的关东军却保持着最精锐部队(对付满洲的抗日游击队主要使用伪军、伪警),军费投资重点又是准备对美英作战的海军。日本因工业和财力落后于西方强国,有限的投入只能保证其航空兵和战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陆军装备远远落后于美英苏德等国。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不仅几乎全部海军投入对美作战,陆军精锐也陆续投入南洋。看一下战争末期日军的兵力分布:在本土和南洋对付美、英的兵力为550万,在满洲和朝鲜对抗苏联的兵力为92万,在中国战场(当时伪满地区不包括在这一战场)兵力为110万。若说中国是当年对日战争的“主战场”,公正地讲应在后面加上“之一”。

    如果查一下日本在战争中的损失,大多数也是美军造成。战时日本假报过数字,战后其靖国神社却能查到每个战死者的灵牌,加上政府要按实数发抚恤金,其厚生省统计185万军人战死(如加上此后拘押中的死亡则总数达213万)是准确的。具体看一下死者分布:日军在中国关内八年作战死亡为40万(宣布投降后又死亡了5万人)。日军在满洲死亡共9万,绝大多数系苏军造成。在缅甸死亡16万,除少数为中国远征军击毙外,多数系英军造成。其余120万“战殁者”,都死于同美军交战的太平洋战场,其中在菲律宾便死了49万。

    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战中能大量击毙日军,并成建制全歼日本不少军、师团单位(这样其伤病员也大多会死亡),是因为美军拥有占绝对优势的火力和技术装备。中国军队对日军一般只能零打碎敲,没有全歼过一个师团、一个旅团,连歼灭联队(团)级单位也仅在腾冲这样的个别地区出现过。保全了建制的日军,便能将大量伤病员后送治疗,各部队经补充也能恢复战力。至于海战方面,当年中国海军未打过一次海战便自沉,空军力量也弱,战争中没有击沉过一艘日本大中型战舰。日本海军的几十艘战列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绝大多数都沉入海底,又基本上是由美军造成。

    过去一些宣传说苏联军队“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从史实看也不大准确。苏军确实长期牵制了日本关东军主力,最后宣战又对日本形成了比原子弹爆炸更大的震慑,使日本御前会议于苏联参战次日作出在保留天皇制的条件下投降的决定。若从战场实际看,苏军对日作战仅八天,关东军在主力尚存的情况下即奉命停止抵抗,随后苏军即转入“受降”而不是“歼灭”作战。苏联对日作战出力虽不算多,却在处置日本时比中国有更大发言权,这恰恰是其国力军力远强于中国的体现。

    日本除了在海外战场遭受重大损失,本土也遭受了猛烈轰炸,包括落下两颗原子弹,这些全系美军造成。中国在抗战时没有攻击日本本土的能力,苏军出兵只攻击了满洲、朝鲜和日本北方岛屿(按苏联讲法这些岛原来曾属俄罗斯)。日本宣布投降时,只有拥有强大海军的美军能够开入日本境内并单独实施占领。了解这些历史事实,就会明白美国在打败日本时展示了最强的力量,战后在处置日本时也就掌握了主导权。

    3、正视国家病弱才能客观看待历史,振奋民族精神要靠科学理念

    国家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又是理性化。一个民族要振奋人心、凝聚内部,自然需要突出英雄主义和宣传自己的战绩,不过对自身的历史病弱和败绩也不应回避,如同古人所说的那样——“知耻近乎勇”。历史从来是多棱镜,国人对抗战史要从多个角度看,才能知道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艰难;同时了解民族的传统病弱,如此方能以更为理性的教育鞭策后人为强国梦而努力。

    客观地回顾抗战,首先要看到当时的中国是四分五裂且非常落后的农业国,面对工业强国日本的大举入侵,能够坚持八年全面抗战,最后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一起将日本打败,众多志士仁人的英勇奋斗确实值得后人大力颂扬。如今国人歌颂抗战英雄,主要应弘扬他们顽强持久奋战的精神,夸大战绩则属画蛇添足。

    讲抗战史又不能避开当时中国的病弱,这不仅体现为经济和科技水平落后,也表现为当政的国民政府的腐朽。如南京保卫战时11万守军面对同等数目的日军进攻,仅5天便全军崩溃且官兵乱跑,结果多数人当了俘虏惨遭屠杀。国人应谴责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同时不能回避守军保国卫民的无能。再如抗战期间以国民党副总裁为首的大批军政官员投日组织伪政权,政府军有60万人降敌变成伪军,这种民族耻辱是不应讳言的事实。

    抗战结束前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大势已去,在中国战场的强势地位却并未改变,1944年春至1945年初“打通大陆交通线”攻势仍将国民党军打得败退千里。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战场可能崩溃,急于请求苏联参战,因而在雅尔塔会议上用中国领土权益同苏联做交易。战后不少日本人认为“只败给了美国”,对中国不肯服气,原因不言自明。

    现代科学要注重定量分析,战史分析的科学性应体现为准确考证战绩和损失数,不能使用夸张或歪曲的资料。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全面抗战开始前中国政府统治区年产钢不过4万吨,日本却达580万吨。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而对国民产值无法统计,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仅为可怜的11.9亿元法币(折合4亿美元),同年日本财政收入则超过100亿日元(折合30亿美元)。再看当时美国的实力,又远非中日两国可比。美国战时年最高钢产量超过8000万吨,年财政收入达1000多亿美元。战争中实力对比是决定因素,中国作为战胜国享受不到应有待遇,还受到其他盟友欺凌,其原因只有用定量分析才能解释。

    若不进行定量分析而只搞定性宣传,对抗战的战果加以夸张,就会顾此失彼、自相矛盾。例如许多国人就不理解:为什么战败的日本对中国不服气且长期否定侵略罪责呢?中国为什么无法得到日本的赔款最终只好放弃呢?了解美国的实力及其单独控制日本的实际,人们才会明白,1948年美国宣布日本可免除赔款义务后,苏联、英国和中国国民党当局看到索赔无望只好放弃,1972年中国政府在对日邦交时也不能不承认这一难以改变的事实。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处置日本时没有多少发言权,也就难以索回一些丧失的领土权益。例如原属台湾的钓鱼岛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落入日本之手,抗战胜利后由美军控制而未归还中国。1970年美国在向日本“归还冲绳”时,又将此岛交给日本管理。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毛泽东、周恩来决定对钓鱼岛问题予以搁置,邓小平和后来的中国领导人也沿袭这一决策。2012年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发难激化矛盾时,许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当年虽有战胜国之名,却未收回那片岛屿的事实,误以为是现在“受欺负”。

    过去几十年宣传教育的事实证明,只有正面教育或片面的解说,会导致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非常脆弱且经不起风浪,一旦遇到现实与正面宣传不相符,便会出现大批偏激的充满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愤青”。同样,如果不搞正面宣传,否定当年的奋斗史且一味贬低先辈,又会导致媚外和民族虚无主义。看一下如今社会的思想状况,恰恰是这两种倾向都在滋长,这又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全面、科学地宣传历史的重要性。

    4、当年未能让日本对战争悔罪,如今只能以自强处理中日关系

    国家间的关系,最终以实力和利益来决定。1945年以前的半个世纪间,日本不断侵略和欺负中国,战败后又长期不承认侵略罪行,关键因素是中国实力不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又在战后多方庇护日本。

    许多国人多年来总是愤慨于日本政要大都否认侵略罪行且参拜靖国神社,不理解为何德国能深入反省历史日本却不能。要明白其中的原因,不能不客观地回顾历史。对传统说法“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传再做深究,就能看到当年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其实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保留国体”。美国从减少自身伤亡和战后牵制苏联的战略需求出发,对此表示同意,导致头号战犯天皇裕仁及其重臣继续在位,甲级战犯岸信介(即现在的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战后还长期任首相。直至现在,日本政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战犯的后人,他们怎么可能清算当年的侵略罪行?

    对比1945年德国和日本战败的情况,可看出其根本区别在于纳粹政权已被盟军彻底消灭,战后的东德、西德政权都是盟国扶起的原反法西斯人士执政。日本战败后,元首和政府却都保留下来,战后只是听命于美国,对内政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蒋介石在大陆失败后,美国又把建立美日军事同盟视为亚洲政策的基石,为此实行在政治上、经济上扶助日本的政策。1951年美国主持的旧金山和会,便把中国排除在外,这个会议通过的对日和约只谈让日本放弃南海岛屿、台湾,而不谈将其归还中国,这就种下了“台独”和南海争端的种子。

    由于有美国大力帮助,1950年日本的经济产值便超过100亿美元而恢复战前最高水平,1970年更超过2000亿美元。因此,日本当局和相当多国民对打败自己又加以扶植的美国又敬畏、又感激,对华态度则始终追随美国。由于美日军事同盟对新中国构成最大战略威胁,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考虑对日政策,主要是争取日本人民,以削弱日美同盟关系。

    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如何追究战争责任实际由美方最后决定。战争刚结束时,重建的日本共产党和一些左翼派别曾在国内发起过清算天皇、财阀战争罪行的运动,却受占领军压制,而多数国民则依旧受神道教思想束缚,故这场运动只造成些声势而未收到多少实效。1946年至1948年东京审判的对象主要限于“光头军阀”,虽追究了东条英机等一些次要战犯(有人把东条英机说成“二战三元凶”是不了解日本战时历史),却放过了最主要的战犯,而且没有清算当年在侵略战争起支柱作用的财阀。战后日本政界仍由这些财阀起主要作用,这也决定了日本的政治走向必然持续右倾化。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出现了持续几十年的“经济起飞”,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左翼运动在70年代后逐渐陷入低潮,右翼势力却依仗着经济底气重新滋长。看到这种难以改变的事实,苏联最先于1956年恢复对日邦交,不再提战争遗留问题(苏方在北方四岛已占了便宜也不愿再谈)。中国1972年对日复交时,也只能从现实出发。后来中国政府和民间虽经常提到日本侵华暴行,对一些日本人否定南京大屠杀加以驳斥,却也不可能改变日本政府和社会主流的历史观。

    追溯二战结束时的历史可以看出,若想让日本社会清算并真正承认侵略罪行,必须在战后清算各级战犯并改变当权者。由于美国的包庇和日本社会的局限,这一历史机遇业已丧失。现在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多已不在世,就普通日本民众而言,部分老年人还存留一点对华歉疚感,中青年则大都不愿再追究当年的战争责任。看一下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民间测验,对中国有好感的人比例还较高。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日本民意测验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在降低,重要原因就在于年轻一代对华没有负疚感,且认为本国受中国打压。当然,日本出现这种社会思潮,根源又在于其当政者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因而进一步追随美国并煽动反华情绪。

    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总是由今人来照。在明治维新和甲午战后,“日强中弱”的形势导致日本几十年持续侵华。当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却因国力衰弱并未赢得战败者的尊重。战后日本在军事上虽无独立地位,却在经济上长期对华居于优势,结果中日邦交恢复后中国曾处于受援国地位。现在中国实力增强使得亚洲出现了中日“两强并立”,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刺激了日本当权者要加强同美国的联盟。由此看来,近年中日关系出现的紧张恰恰说明了中国已经崛起,并真正让日方有了些敬畏心理。对一向有着崇强凌弱传统的日本来说,中国越发展、越强大,才能真正获得它的尊重。我国国内对抗战史的回顾和宣传,也要努力做到全面客观,这才有助于国人以更科学、理性的方式认识中日关系。

    由于引用原文占据过多篇幅,因此我先在这里把徐专家的主要荒谬之处列出来,具体批驳将在第二个帖子中进行:

    1、由于多年来国内强调突出“正面教育”,强调中国才是打败日本的主力军,结果反而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日本不肯谢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认侵略?为何中国要放弃对日本要求赔款?[B]如今,人们已能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对当年那种片面的“正面教育”已不易全面接受,大量“愤青”的出现恰恰是对僵化教育的逆反。

    2、其实按可比的数据看,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死亡共45万人,只占其战时死亡总数的22%。

    3、仔细研究日本在二战中的兵力分布,可看出它因轻视中国而在多数时间未投入主力。日军只是在1940年之前的两年把多数陆军师团投入关内,针对苏联的关东军却保持着最精锐部队。

    4、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战中能大量击毙日军,并成建制全歼日本不少军、师团单位(这样其伤病员也大多会死亡),是因为美军拥有占绝对优势的火力和技术装备。中国军队对日军一般只能零打碎敲,没有全歼过一个师团、一个旅团,连歼灭联队(团)级单位也仅在腾冲这样的个别地区出现过。

    5、2012年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发难激化矛盾时,许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当年虽有战胜国之名,却未收回那片岛屿的事实,误以为是现在“受欺负”。

    • 家园 其实,徐教授的文章切中了要害。

      按楼主说的,观察网撤了徐文。

      观察网的行为正是徐文所批评的片面的正面教育行为的典型。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片面的正面教育,就是多宣扬好的、少揭露坏的;多报告成绩、少揭露问题。最高的境界就是文字游戏,让人不觉察其中。

      举个例:

      强调中国才是打败日本的主力军

      这句话,要说错也没错;要说对,却又让人觉得不对劲。因为“主力军”是一个含糊的词,可以让人各自按自己想要的意思来理解。

      主力军既可以指投入的兵力,也可以指投入的力量,更可以指决定胜负的军队......

      其实,关注这事的人都可以在内心里问一下,谁是打败日本的决定性力量?我想,没多少理由不认为是美国。

      或许作为一个中国人说这种话有点抹不开面子。然而,作为史学家保持一份清醒却是必须的。把这种清醒的思考结果推送出来,更是一份责任。

    • 家园 反驳徐专家的大作“抗日战场的真实战况”(2)

      1、由于多年来国内强调突出“正面教育”,强调中国才是打败日本的主力军,结果反而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日本不肯谢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认侵略?为何中国要放弃对日本要求赔款?如今,人们已能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对当年那种片面的“正面教育”已不易全面接受,大量“愤青”的出现恰恰是对僵化教育的逆反。

      徐专家似乎很喜欢预设他人的思考模式,说难听一些,就是一厢情愿地将他人弱智化。事实上这一疑问他自己在后文已经回答了——日本受美国占领,日本的对华政策包括对待侵华战争的态度,是取决于美国的政治需要的,而与中国在打败日本上出了多少力并无太大的关联,更无法形成因果。这其中的思维关隘并不是什么难以突破的瓶颈,稍有时政经验的中国青年都不会产生徐专家所说的疑问。

      而且徐专家用日本政府的态度来倒推“历史真相”的逻辑让我十分诧异,这并非严谨的治史态度,更不符合徐专家的教授身份。否则依照波兰政府对待苏联的态度,我是否可以像徐专家一样得出类似“苏联总是强调自己是打败纳粹的主力军,结果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波兰总是拿卡廷惨案说事”这样的荒谬结论呢?而徐专家可否再次挥笔来一篇大作“东欧战场的真实状况”呢?

      2、其实按可比的数据看,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死亡共45万人,只占其战时死亡总数的22%。

      徐专家一边标榜自己是“科学理性”,另一边则是指责官方“片面夸大”,而令我遗憾的是,这个45万人的结论并非徐专家经过严谨考证的劳动成果——至少本文中徐专家没有给出数据的准确来源,小弟只好勉为其难帮徐专家补充上。

      实际上,这个数字主要出自日文维基外链出处

      日军在抗日阵亡:日中戦争での日本軍の犠牲者数は陸軍38万4900人、海軍7600人、終戦後の死亡5万4000人、総計44万6500人。また関東軍はソ連軍に降伏し、60万がシベリアなどに抑留、6万人が犠牲になった。日军在二战阵亡:厚生労働省は戦没者の概数を240万としている。

      于是就有了“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约22%”的奇谈怪论。

      而关于这个数据,国内已有数名学者进行过详细批驳,其一是河内大牛萨苏兄的文章外链出处,他明确指出:

      日军的作战记录中,却有很多令人费解之处。

      例如日军在作战记录中,经常可见“苦战”字样,而公布的伤亡却极小。以攻占洛阳为例,整个战役,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区区55人。但其中又分明记载了多次激战,如停车场肉搏战、禹王庙对攻等等,伤亡人数颇有些对不上号。又如抗战初期的山西万全之战,日军有记录称此战中步兵第三联队几乎全军覆没,原因是第三联队本身属于二二六兵变的主力,这些官兵都属于当时的叛军,但惩罚迟迟未作,送他们到中国战场,其意义就是让他们能够“光荣地死”。第三联队的官兵为了洗刷耻辱,在万全城下发动了自杀性的冲锋(不炮击摧毁城墙,直接进行云梯登城),大部战死沙场。然而,与此矛盾的是,同时公布的战报中,第三联队的伤亡合计不超过一百人。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靖国神社中供奉的灵位,与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不符,并且逐年增加,仿佛越来越多的阵亡人员从地底下冒出来一般。

      看来,日本的战报,还真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种战报的权威性早就受到质疑,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就多次发现日军力图以掩饰自己伤亡的做法造成美军的错觉,并鼓舞自己的斗志。

      而萨苏也列出了日本国内不同于厚生省统计资料的数据——70万以上:

      比如,日本权威历史学家伊藤正德(《帝国陆军史》的作者)在他的书中,记录战死在中国的日军,共计78万9370人。

      而我最近买到的一册日本读卖新闻社编辑的《中国慰灵》,则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字。这本书,是一套记录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情况,追悼亡灵的系列图书,包括《缅甸慰灵》、《满州慰灵》、《瓜岛慰灵》等,《中国慰灵》是其中的第五部。

      在这一册图书中,读卖新闻社记者统计的日军在中国阵亡总数,超过七十万人,其中不包括苏联红军、抗日联军在东北和中国远征军在印缅的战果。这是战死和战病死的合计人员数字,这符合阵亡人员统计的原则,美日统计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南洋的伤亡人数,也是这两个数字的总和。

      其二是王云飞的“八年抗战到底歼灭了多少日军”外链出处

      其中王云飞详细论证了日本军部在长衡会战过后对阵亡人数进行造假的可能性:

      豫湘桂战役中的长衡会战(日军称为湘桂作战众日本军部提供的数据是日军共计阵亡12209人;而读卖新闻通过考证,认为日军此战的总阵亡人数,超过10万。

      日本战史承认,长衡会战“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然而“苦难的战役”后,日军公布的阵亡数字才12209人。长衡会战日军先后共投入30余万军队,从5月26日战至8月8日,9月8日方才沿湘桂线进攻桂林。日本此时已是自身难保,为打通与东南亚侵略军联系可谓不惜血本。衡阳会战中日军上、中级将校战死390人,负伤520人。第68师团、第116师团遭毁灭性打击。河南之战结束一天后就发动长衡会战,而衡阳陷落后,日军整整在衡阳附近整休了一个月。一般来说,30余万军队至少死伤一半才会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战况中休整一个月之久。由此,《中国慰灵》所说的长衡会战总阵亡人数超过10万,笔者认为这是可信的。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日本的所谓权威数据——包括厚生省的统计和靖国神社的牌位等等——都必须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徐专家贵为国防大学教授和解放军少将,却一边对国内数据资料嗤之以鼻百般质疑,另一边对敌国数据资料奉为圭臬坚信不疑,他身为军史专家的操守何在?

      3、仔细研究日本在二战中的兵力分布,可看出它因轻视中国而在多数时间未投入主力。日军只是在1940年之前的两年把多数陆军师团投入关内,针对苏联的关东军却保持着最精锐部队。

      徐专家的这个观点并非原创,而是拾人牙慧,其最初来源是2004年网上流传的托名张忠义的一篇文章“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外链出处,(其实徐专家整篇文章的内容观点逻辑,基本上都是借鉴了此文,甚至可以说这是此文借着徐专家的名号借尸还魂了)。

      这篇文章声称中国战场并未起到牵制日军主力的作用:

      中国战场不是抗日主战场。我们还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乍一看确实如此,不好辩驳。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们也只有承认,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实际上是另一个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淆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中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

      以及: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锐大多抽调给南方军,质量已大为下降。

      此文为了尽可能贬低中国战场之重要性和压缩中国军民之抗日贡献,使用了两个伎俩:

      一是把美军参战(1941年)前的中国抗战史统称为所谓的“战争前期”。若以1931年为战争起点,中国抗日已长达10年,即便以1937年为战争起点,中国抗日也有4年之久,而美军参战后也不过打了4年。无论按照什么标准,中国独力抗日的时段都占据了整个战争过程的50%以上。面对这样显而易见的事实,张先生却依然将其称之为“战争前期”,这不啻是对中国广大坚持抗战的军民的侮辱。

      二是用简单粗暴的战略军分布来替换更接近实际的兵员分布,从而营造出侵华兵力(即所谓“中国派遣军”)只占日军总兵力1/4的假象,而真实的日军兵力投放则是完全另一幅图景。

      我在网上找到两份数据: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拖住了多少日本陆军?外链出处

      1941年底,日本陆军共有51个师团,驻中国35个师团,占其总数69%。其中东北13个师团,华北9个师团,华中10个师团,华南3个师团。

      计算可知,东北13个师团,内地22个师团。

      《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的真相外链出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51个师。中国派遣军22个师、21个旅:其中华北9个师,华中10个师,华南3个师,关东军13个师;太平洋陆军10个师(20万)。日本本土4个师, 朝鲜2个师。《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宣传的国内军4个师,南方军10个师,关东军13个师。

      所谓“1941年时关东军超过中国派遣军”难以自圆其说,而据此推论的中国派遣军并非日军主力也站不住脚。

      4、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战中能大量击毙日军,并成建制全歼日本不少军、师团单位(这样其伤病员也大多会死亡),是因为美军拥有占绝对优势的火力和技术装备。中国军队对日军一般只能零打碎敲,没有全歼过一个师团、一个旅团,连歼灭联队(团)级单位也仅在腾冲这样的个别地区出现过。

      徐专家对于美军大开大阖的“成建制消灭”似乎有一种审美上的偏执,并且十分瞧不上土共“零打碎敲”式的游击战法。我承认,美军的战斗场面的确更加热血和吸引眼球,但打仗不是拍电影,衡量战果大小的标尺也不是视觉效果。游击战看似不起眼,积少成多之下,其对日军造成的杀伤依然十分可观。

      据“谁说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外链出处的说法:

      游击战消灭日军的数目也不能仅仅去看那些著名的歼灭战,零敲碎打加起来的数目也会非常的惊人。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加登幸太郎,《中国和日本陆军(下)》,圭文社,1978年版)。这一日常的消耗(显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军事行动──如“扫荡”中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实际上相当于每年进行一次大的会战所造成的损失。当时华北沦陷的县属超过500个,以一个县每天只消灭一个日军的话,则日军每天的损失要超过500人,这相当于一个步兵大队的5/8,一个混成旅团1/5,一个三单位师团的1/20,一个四单位师团的1/30-1/40。反过来讲,也就是平均大约2天可以消灭日军一个大队,5天消灭其一个旅团,20-40天消灭其一个师团。聚少成多才是游击战争的真正的威力所在。

      讽刺的是,在徐专家眼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美军,恰恰对徐专家所嗤之以鼻的土鳖游击战十分看重,最明显的证据,莫过于“外国军事专家看游击战:美国派人学习 日本公开承认厉害”外链出处,不知徐专家看到下面这段历史会做何感想:

      抗战初期,美军派出过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作为美国政府代表多次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后期,美军又派出“延安观察组”,美军观察员同八路军一起长途行军、看八路军打仗,零距离研究八路军的战略战术。他们都认为,中国用来抵消日本现代化军事装备优势的最好办法就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和游击战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卡尔逊在海军陆战队中,用学到的八路军的作战经验,训练一支精干的海上游击队——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少校被委派为他的助手。这支海上奇袭队于1942年8月在吉尔贝特群岛的梅金岛登陆突袭日军成功。接着在瓜岛战役中,突击营又一次大显身手。在历时一个月的战斗中,卡尔逊所部在丛林山地行军450英里,伏击敌人30次,歼敌500人。一位海军陆战队史学家称之为“海军陆战队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作战巡逻”。卡尔逊因战功第三次获海军十字勋章。美国《生活》周刊曾以“中国游击战的学生卡尔逊和他的突击队”为题,介绍了卡尔逊作战思想形成的过程。

      5、2012年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发难激化矛盾时,许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当年虽有战胜国之名,却未收回那片岛屿的事实,误以为是现在“受欺负”。

      徐专家这个“误以为”让人莫名其妙,莫非徐专家觉得日本收购钓鱼岛,菲律宾在仁爱礁坐滩等等挑衅行为,不是在欺负中国?

      无论在哪个国家,提起“军人”二字,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会诸如“鹰派”、“强硬”、“民族主义”等等词汇,换句话说,军人形象本身就更接近于徐专家口中所说的“愤青”,更何况解放军的普通士兵,大多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八零后,就算他们的观点话语有所偏颇,徐专家也应该善意劝导才是。

      然而,徐专家身为现役军人,并且还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不但不包容年轻人在所难免的冲动情绪,反而对这些热血爱国青年们进行大肆嘲讽,蔑称其为“大批偏激的充满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愤青”,这是何等的是非不分?由这样的将领负责军内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解放军的战力如何保障?

      通宝推:明镜惊鸿,桥上,关中农民,
      • 家园 厚生省是1943年建立的

        43年以后的伤亡数字应该比较准确,此前的统计结果,恐怕有出入。现在公布的43年前日军伤亡数字应该是厚生省可以查证的结果,而实际伤亡只会比这个高,不会底。

        另外,只罗列1945年的兵力没有意义。日本投降时人口五千七百多万,男子按一半计算两千八百多万,累计兵力几乎有750万,超过1/4?正常意义上的健康壮年男子都没这么多,更别说要符合当兵的要求了。显然有大量被套个军事编制的炮灰在内。

      • 家园 根据萨苏的观点,日本的统计还存在另一个问题

        记得今年看过萨苏的一个节目,提到地雷战中日本基本没有关于阵亡的记载。原来是日本人把踩地雷被炸死的人不算做阵亡,因为踩地雷是一次事故,不是真正在“打仗”,所以没算进阵亡名单中。

      • 家园 还是不要自欺欺人了,中国算抗日主力,打败日本做的贡献有限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恨不得搞个东京大屠杀的,还不是当初日本狠狠干了我们一场,我们只是轻轻回了几拳?如果我们也歼灭其大部主力,杀到日本,或把战俘拖到什么地方劳改,饿死累死一半后才放人,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怨气.就象苏联,被纳粹德国揍得够惨,但人家连本带利都要回来了,现在俄罗斯人对德国人就没有我们类似的情绪

      • 家园 这个事情有意思

        不过,我劝各位还是不要找徐少将的麻烦,要找找毛泽东。毛泽东下的结论,“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少将不过是同意这个结论而展开的论述,所以不同意的话不要说反驳徐少将的大作,要说反驳毛泽东的结论为好。

        • 家园 主席说的是“二战”大环境
        • 家园 看看记述部分和引用部分,能看到什么差异么?

          “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

          毛和南斯拉夫人谈的是什么话题,而记述者说的又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界有共识,始自德国入侵波兰止于日本投降。那是两大阵营之间波及欧亚非美澳的世界范围的大战。在此阶段对整个世界战场而言,中国对日作战确实很难放到主力军或主战场的位置。二战的主战场在欧洲,欧洲的主战场在东线。在世界范围来讲对日战场本来就是盟国的次战场,否则也就不会有美国先欧后亚,先联合英苏打败纳粹德国,后在亚洲击败日本的战略了。换而言之,就是二次大战轴心国方面纳粹德国是主力军日本是支队,而同盟国方面美苏是主力军,英中只能算是支队。这样说有什么不可以?

          • 家园 这是一个曲解的范例,大体可以学习一下如何裁剪观点。

            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话任意曲解成这个样子,真是难得。

            历来的教科书都是把波兰战役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而普遍认同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不是说之前的战争就不是二战的一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31年算起14年,全面爆发也有8年,你一开口就把39年之前的抗战都排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了,慷慨也没有这个慷慨的。

            第二,毛的原文在下

            “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现在已不存在障碍中国发展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将来这种状况会改变的,可是这已不是我这一辈的事,也不是我儿子一辈的事。将来要变成什么样子,是要看发展的。中国也可能犯错误,也可能腐化,由现在较好的阶段发展到不好的阶段,然后又由不好的阶段发展到较好的阶段。当然即便不好总不会像蒋介石时代那样黑暗,是辩证的,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曲折地发展下去。腐化、官僚主义、大国主义、骄傲自大,中国都可能犯。现在中国人有谦虚的态度,愿意向别人学习,这也是有原因的,我们没有本钱:一、我们原先没有马列主义,这是学别人的;二、我们没有十月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三十二年以后才在一九四九年取得革命胜利的;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四、我们没有工业化,主要是农业和破破烂烂的手工业。因此,就是有人想翘尾巴,也没有本钱,顶多翘一两公尺。但是我们要预防将来,十年、二十年以后就危险了,四十年、五十年以后就更危险了。"

            这段话,主语是清楚的,是中国人,论述的是中国在二战的作用。可这里面有你扯进来的东西方战场的说法么?有德日之分的说法么?有英国地位的说法么?任意发挥,胡乱裁剪,无过于此!

            第三,徐的原文在下

            “的确,当年的中国太贫弱,虽有大国之名,却无大国实力,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从实力看还是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日军在战争中的损失,大多数是由美军造成的。”

            这话和毛的有冲突?难道不是毛观点的展开和论证?

            • 家园 您自己难道不懂汉语,毛的叙述是我在裁剪是您在故意曲解?

              中国的抗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两个逻辑上虽然相交但是并不相同的概念。毛的原话无论是全文还是引文都不可能得到论述者所给出的说法。如果仅讨论二战阶段,请问这是在讨论中国抗战过程?您呀,和西西河的某某几个有一个通病,虽然精于码字但是不怎么讲逻辑。

              您啰里啰唆地引用反驳了这么一大堆,到底弄没弄清二战和中国抗战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难道和袁腾飞一个师承?

              另外从对日作战的作用、贡献和地位来讲,那是美中苏英的排名顺序,您那个排名不正是回到了二战全部战场说事。

              通宝推:关中农民,
              • 家园 我从来不指望你会有逻辑,没想到你的理解能力也堪忧

                我强调的是中国的整个的抗日战争也是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畴内的,而你显然没有理解这个的能力。我们计算我们在二战的损失的时候从来不会以39年9月开始计算。毛的话只是指39年9月后的抗战么?显然毛是指的是中国的抗战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是谁搞不清?

                你认为“毛的原话无论是全文还是引文都不可能得到论述者所给出的说法。”你根深蒂固的认为得不出,我也有什么办法,可惜你还号称讲逻辑,那我只能叹服了。只是毛清清楚楚的否定我们是主力军的,徐说,我们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从实力看还是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日军在战争中的损失,大多数是由美军造成的。你以为徐是否定毛的,而且很显然,在有些人眼里面,徐的这个否定是有罪过的。你倒是把结论亮出来么。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对史实认定的问题。一个假设,假如抗战期间我们将士用命,敌后正面全力配合,在美国的配合下大量的,整编制的歼灭日军,使之在关内丧失几十个师团,进而进兵东北与关东军直接正面作战。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程度,毛的话还正确么?

                • 家园 您就别狡辩了,中国抗日战争只能部分纳入二次世界大战

                  我从来没说您引用的徐先生的那段话有问题,单看那一段每个独立子句确实很符合历史事实,也基本符合老毛的说法或并不与其相悖。但问题是一旦拉虎皮扯大旗借老毛的关于二战中中国的地位来论证中国在二战阶段对日作战的作用,那就在逻辑上大有问题了。

                  中国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从实力看还是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日军战争中的损失,大多数是由美军造成的

                  给您出个逻辑改错题,您看看这段论述中有什么逻辑错误。从这能推出徐同志的中国在二战中对日战场中的作用,乃至最后到中国在抗战(抗战公认指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其实后面这个提法本身就很荒唐。单就二战中对日作战而言,我给出了美中苏英的排名,如果英国排在中国前面,恐怕约翰牛自己都得不好意思。而这既不和老毛的论述矛盾,也推不出老徐的结论。

                  另外,中国整个抗日战争如果可以全部纳入二战,是从37年开始算还是从31年开始算?还是从更早的甲午战争开始算?如果按照您的逻辑这期间发生日俄战争,苏日张鼓峰和诺门坎战役是不是都要纳入二战贡献?感情您嘴大,想怎么划分就怎么划分。你可以这样说,但是也得有人承认吧。您这种自鸣得意的划分,除了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用于类似的狡辩,有什么现实价值么?而且这更明显与您认可的徐氏结论相反呀,中国独自抗战阶段那可是实打实的主力军,否则在这个阶段难不成还有别的天外来客不成?

                  自己逻辑不清,这多人指出来就该虚心接受。竟然还能脸不红心不跳地出来争辩,也就您这类人做得出来。多学学汉语语言学,多学学逻辑学,相信我,这对您有益无害。就您这论辩素质,长此以往恐怕也就只能在某个著名的圈子了混事了。

                  通宝推:关中农民,
            • 家园 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

              是两回事好不好。

              毛的原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
              论的是二次世界大战

              徐的原文在下

              的确,当年的中国太贫弱,虽有大国之名,却无大国实力,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从实力看还是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日军在战争中的损失,大多数是由美军造成的。
              中后部分日军在战争客户人损失大多数是由美军造成的,这个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呢,抗日战争,还是二次世界大战?数据统计时间是以二战为节点还是以抗日战争为时间节点?数据来源在哪里?至少在这一段话里是看不出来的。这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态度。

              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不是一回事,他们只是有交集的两个不同集合而已。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人不是主力,而是外国人,尼玛能不能更搞笑点。作为研究历史的人混淆抗日战争和二次世界大战,混淆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两个概念。是妥妥的别有用心。

              通宝推:关中农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