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比数据比趋势是吧

                                    “不同年景粮食生产有波动,有丰有歉。这很正常,但看总体趋势”。这话其实可以还给那个奋起挥啥啥的同志的。他老人家最喜欢拿某一年的粮产跟前面的高产比,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80年小平当政,粮食出现减产。84年突然打了鸡血,85年到88年又继续下降。这说明分田到户真厉害,一分就灵。
                                    ,到你这儿又开始谈趋势,有时候看着你们误伤自己人也挺搞笑的。

                                    然后说趋势,下面这个图我贴了很久了,估计您没怎么看就来驳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你拿总量说事,就是糊弄人。只有增长率说事才能说明问题,这图不正说明了有丰有差的看天吃饭的结果吗?难道您的农业在70年代走的特别好?

                                    • 家园 您不必扯这些淡,就解释最基本的事实好了

                                      七十年代后期粮产量3亿多吨,八十年代增长到4亿吨您说主要是“分田单干提高积极性”的功劳。来,您说说现在粮食产量6亿吨,难道您还要舔着脸说这是因为农民的积极性比八十年代增长一半?解放前的农民都是单干,华北的小麦亩产只有百斤左右,看来您一定以为当时的华北农民都像小岗村那帮被吹到天上的傻逼一样懒汉?

                                    • 家园 确实,从增长率看,70年代的粮食增产率是最好的。

                                      老老狐狸:新中国粮食生产(1966-1978)

                                • 家园 进口粮食数据被华丽地无视了。

                                  1977年,净进口达569万吨,净进口量占国内产量2.01%,是1966年以来第一次突破2%。高于1961年进口量。

                                  1978年,净进口粮食696万吨

                                  1979年,净进口粮食1070万吨

                                  1980年,净进口粮食1181万吨

                                  1982年,净进口粮食1487万吨

                                  1983年,净进口粮食1147万吨

                                  1984年,净进口粮食688万吨,是连续五年净进口超千万吨以后首次下降。

                                  1985年粮食减产2820万吨,由于外汇平衡压力太大,粮食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到356公斤。

                                  粮票是取消了,不过物价也在85年大幅上涨,1985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价格才是核心。粮票本质上是防止粮价大幅度波动

                                    稳定非农业人口对食品可获得性的预期。政府放弃这方面的责任,粮票自然就可以取消了。

                                    • 家园 粮票本质上不单单是用来保证价格的

                                      在以重工为纲的年代,每一粒私粮都是不允许的。所以,计划经济的计划性是要计划到每人每天的口粮,以保证节约粮食用来发展该发展的经济体系。也就是说,这里的人真正成了螺丝钉,真正意义上的螺丝钉,你每天吃多少,干多少,啥时生小孩,生几个,孩子能吃多少都是。。。

                                • 家园 84年太简单了,因为袁隆平下岗了

                                  化肥、水利、劳动效率,都不是粮食高产的直接原因,它们是粮食正常生长的保障,它们是降低粮食损失的。

                                  粮食自身的品种,才是产量不断提升的关键,75年前,是传统的良种发掘和引进推广,75年后,由于袁隆平的成功,杂交上升到主要手段,现在还有基因育种。

                                  可是,81年,科技都要引进了,袁下岗了。而当时的杂交育种是三年生产周期,80年的成果,83年才能大面积播种。

                                • 家园 老兄把粮票存废和粮食产量硬性挂钩不合适

                                  从53年粮食统购统销到93年取消粮票,40年,把关系理清,篇幅就大了。

                        • 家园 我们再顺便百度一下“水利失修”,看看啥叫“这都不是事儿”

                          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荒废失修潜伏着粮食安全的隐患

                          湖南特大旱灾曝农村水利荒废失修短板

                          安徽水利工程多是数十年前所修 年久失修问题多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村集体的功能在逐步退化,多数地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

                          “徽省改革后的1283个乡镇中只有约1/3的乡镇保留水利(水保)站。“基层水利设施管理系统已经10余年没有进人了。今后水利设施的管理可能会后继无人。””

                          “西南地区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病险水库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击。以云南为例,问题尤为突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报废了”

                          “不仅仅是云南一个省的问题。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全国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全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中,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此外,抗旱规划滞后,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严重短缺。”

                          西南大旱引爆水利经济

                          视中国近两年连续不断出现大面积干旱的背后,气候异常虽然是一个主要的自然因素;然而更大的问题是由于中国水利建设基础投入的历史性欠账过多,

                          水利部部长撰文反思西南大旱:痛定思痛兴修水利。。。。。。

                          》》》您还好意思在这儿说“水利只跟钱有关,跟包产到户无关”?您没逻辑,没常识,只有屁股罢了。

                          • 家园 百度可以打脸的话,那您那估计啪啪响了

                            您这拿“水利失修”百度下就能打脸,那我百度个“水利建设”是不是也能啪啪响?

                            扯了那么多,您就拿水利说事,那我们就说水利。我承认,80年之前,新中国完成了大部分的水利建设。我可以说,186用前所未有的豪情,要从一穷二白解决吃饭问题再到建立重工业基础,这手笔,只能用牛逼形容。

                            最开始,是因为治淮。因为不治会死人。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

                            然后是大跃进大公社,彻底消灭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建设了很多水库,虽然很不幸,还是遭灾了,还饿死了无数人,虽然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今天大家仍然打成一团,但是这个时期建立的水库今天仍然惠及后人。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然后是最后十年,遭灾后遗症,拼命拼农业。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

                            但是我TM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拼了那么久的农业,我还要用粮票吃饭?还要上山下乡去”就粮“?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

                            我讨厌286,讨厌当时的官倒,腐败横行,但是我TM至少不用粮票吃饭了,不用被对面的台巴子搞粮票展览来嗤笑了。这怎么不是进步?

                            你眼里都是什么?你能跟我说说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钱就那么多,谁也变不出来,少点钱造军队,多点钱引进技术这有错吗?毛的时候勒着裤带搞重工业,搜刮每一粒私粮建设就对。286改开,拼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有错?你是要比好还是比烂?

                            1980年,国家财政决算总收入为1085.2亿元,你告诉我这点钱你想咋分?行,我们不搞改开了,回去搞大公社,你告诉我,这点钱,多少放农业,多少放重工,多少放轻工?军队你还要放多少?您这么牛逼,您给指条路?

                            • 家园 一点常识都没用,难怪简单的事情也不明白

                              吃饱吃不饱和粮票无关,和人均粮食有关。粮票只代表了不同的经济调节手段。粮食不够,就算取消粮票,你又怎么能吃饱?49年前一直没有粮票,最多也就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已。

                              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亿吨,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到197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亿吨。

                              52-78年,26年粮食总产量增长185.97%

                              2004年,粮食总产量4.69亿吨

                              78到04年,粮食总产量增长153.77%

                              如果按年增长率计算的话,78年前粮食增长率明显高于之后。

                              为啥之前吃不饱,后面吃得饱呢?原因很简单,人口78年前增长快于之后。

                              按照人文地理学的分类,新中国1950到1970年属于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快速提升。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到90年代才进入后期扩张阶段。(咱们就是90年代彻底取消粮票的)

                              52年总人口5.74亿,78年9.62亿,增长167.6%

                              2004年总人口12.99亿,增长135%。

                              简单比较一下就发现改开后人口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之前,按年度增长率计算的话差距更大。人口的增长太快导致人均粮食徘徊不前。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有人不懂。高中数学都白上了。

                              • 家园 有一点说得对:吃不吃得饱和粮票无关

                                但是引入粮票的原因你不能否认吧。您自己百度下为啥要用粮票没?

                                你始终坚持什么总粮产增的多快多块之类的没什么说服力,并且拿建国初的数据比更没说服力。因为我看到您给出的数里,如果以五年一个周期计算的话,增长率始终是下降的,从50-55,56-60这样下来,不管怎么增长率都是下降的。所以你的根据不成立。我之前粮产增长率的图里已经明明白白了。你的坚持只能说明一点:地力是有限的。到了一个节点,不管怎么增加化肥和精耕细作,它的收益必然是递减的。以后每增加一公斤产出,所需的资源只会更多,这您能理解吧。

                                另外,拿人口比,更是笑话,”78之后人口增长快于之前“,人少了,所以不需要粮票了?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我之前已经反复提到的平均人口口粮?取消粮票后和取消粮票前,人均口粮到底有多大区别?你有看到吗?

                                如果没有,您真的好好看看。真的,话没看完就急着反驳,我不知道,这性子急匆匆的怎么好意思说别人是小学生?您确定您够得着键盘了?(有位兄台提到的观点,我很欣赏,不过估计您这样只盯国内粮产的肯定不知道)

                                • 家园 你先把你的东东说清楚,不要说半截子话

                                  粮票出台的原因是啥?你到说说看?为啥出台?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我给的数据里面可算不出每5年的平均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这个可是要每年粮产量才能计算的。粮食生产的分期可不是那么机械的。本身你的这个划分就是不科学的划分方法。至于你说的边际递减,怎么解释66-70、69-73、75-79、78-86、2004-2008期间的五年平均增长率都高于53-57年?

                                  既然你提到人均口粮,那人均怎么算,小学里面学过吧,粮食总量除以总人口。人口增幅小于粮食总量的增幅(不是人少了,是增幅减小了),人均自然上去了。至于79年人均340kg,谁让gcd把死亡率降得那么快?出生率下降慢于死亡率下降速度,60年代总和生育率6左右,70年5.81,到79年才慢慢降到2.75,人口增长快,人均产量增速慢于总产量增速,很正常。

                                  • 家园 我不是给了吗?你要的所有的数?

                                    从人均到,增长率。。。看不到我前面的帖子,你不会百度吗?您不是最喜欢百度吗?

                                    为什么有粮票?您就百度粮票两个字好了。

                                    啥都要我喂给你,那就得有请教的态度是不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