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地形上说,关中与河北争夺山西,河北不利,可以预先解决 -- 林风清逸

共:💬9 🌺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地形上说,关中与河北争夺山西,河北不利,可以预先解决

    从军事地理上说,山西是华北之脊梁,占据此地,可以居高临下,三面出击;一旦受挫,则可以依靠山岭险阻退守。当然了,我记得有人说背靠山岭是绝地,这里不和他争论。

    刘渊反晋,以山西为根据地,纵兵四出。

    尔朱荣据有山西,以太原为根据地,居高临下,控制北魏。高欢出河北而后反尔朱氏,取邺城为基地,歼灭尔朱氏主力以后,仍以太原为根基。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对峙期间,双方决胜,洛阳固为重地,其实仍以山西为要害。

    北齐北周相互攻伐,长安、洛阳一线的争夺,数有胜负。北齐初期占据优势,但是最终都被北周击退。

    随着北齐由强转弱,北周对山西的攻略日益加强。到了北齐末年,虽然北齐加强太原,但是仍然不免于失败。

    按照地理来看,过于艰险的道路,不利于后勤运输。特别是一路上扬的地形,对后勤更加致命。

    同样是山西,对于北齐来说需要从河北、河内、河南,由低处向高处输送兵员、物资,且太行山险峻巍峨,十分艰险。

    对于北周来说,道路就远比北齐平缓得多,最大的困难,只是西河、汾水的限制。相比于太行山对北齐的阻隔,北周的困难要小得多。

    双方多年争夺的结果,就是北周较为轻松得取得了军事优势,攻灭北齐。

    我有朋友老家在太行山深处,据说入山之后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崇山峻岭。山势的影响所及,必然对于北齐增援山西极度不利。

    那么,如果在太行山东麓预先修建粮仓,作为西向争夺山西的储备,情形会不会好些呢?

    自北而南,沿太行山东麓,或者在太行山西麓择险要修建三处大规模粮仓,以平时的劳累,替代战时的资费,应当可以极大缓解战时后勤危机,改善东方在争夺山西时的后勤条件。

    • 家园 山西五代之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降低。

      这可能是与南方大规模开发,以及国家中心的首都东移,搬离长安和洛阳有关。但依然利于坚守,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元末王保保坚持了十几年。六七十年代依然作为北方二线的核心。

      • 家园 山西地位在五代之后的降低之原因

        两个前后相递的原因:

        1,燕云十六州与南方汉地分割开。

        2,北宋靖康后黄河改道南下夺淮。

        首先说第一个原因。在五代之前,燕云十六州和山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从战国赵,燕开拓北方边境之后的必然结果。而燕赵之所以连在一起,也是燕云十六州是一个整体所分不开的。从燕赵开始,秦汉,鲜卑各朝,隋唐,无不是燕云与河东河北兼得的。

        而五代开始直至北宋灭亡,燕云是与河东河北分离的。这样整个崤山以东的地缘板块中就缺了北方的一块,从而导致:山西连接幽燕与河北的关系不复存在。

        可能会问?幽燕与河北的联系,要通过山西吗?

        是的。因为靖康之前,黄河是北流的。那个时候的河北,不等于今天的河北大平原。那个时候的河北,只包含保定以南的太行山东南一片。而现今河北的海河流域,在那个时候正是北流黄河的泛滥区,人烟稀少,将幽燕与保定以南的太行山东南一片河北区域分割开来。并不是说就不能通行,但是从地缘上讲,也就仅仅是通行而已。人员,经济,补给什么的,大量的还是通过山西的那些盆地谷底来进行。

        而这一切,在燕云,也就是幽燕,和云州朔州,被北方契丹所据后,与南方汾河谷地与古黄河河北的交流大受影响。也导致山西的地位降低。

        2,黄河南下夺淮,将富庶的淮河泗水流域完全破坏殆尽。但是与之相反的,则是让燕云与河北之间的古黄河地界成为了海河流域。在没有黄河骚扰的情况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使得海河流域成为北方的人口/经济聚集区。人口数超过山西。从而一举将北方的重心,从关中,河东,移到现今以海河流域为主的今天的河北(明清北直隶)。

        今天河北一省的人口数,不包含京津,就已经是山西的两倍。而这在黄河改道之前,是反过来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安徽北部与江苏苏北的衰落,直到今天。

        通宝推:林风清逸,秦波仁者,夜如何其,
      • 家园 确实,此后山西的地位明显下降了

        东南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山西对华北的影响力虽然还是很大,但是已经不足以决定国家命运。

        经济中心必须牢牢控制在手里啊,这是国家的核心力量之一。

    • 家园 北齐才折腾了几年啊,哪有时间搞基建
    • 家园 那跟直接运到太原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能把太原搞的兵精粮足,对方也不会来攻。战争往往是你也疲累不堪,对手也疲累不堪,谁都不可能有如此多的资源用于防守。这样好整以暇的充分准备,说明你优势非常明显。真如此,还不如找到对手的弱点展开进攻更有利。

      为什么说头脑比武力更重要,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战场态势中,具有出类拔萃的态势解读能力,并能够迅速选择出对己方最有利的策略,逐步积累优势,并在关键时刻转化为胜势。

      • 家园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公元前13世纪,中国著名政治家傅说曾经说过一句话:“有备无患。”

        头脑的确很重要。

        但是事情成不成,不在于头脑是否想到,而在于行动是否做到。

        如果只要头脑想到就能够实现,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比起现在将会是突飞猛进,要翻很多倍。只可惜这还做不到。现在之所以推行智能化、自动化,就是因为利用人工智能,可以保证很多精细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保质保量,这仅靠头脑是不够的,还要依靠执行能力。

        更多的准备也很重要。

        在斗争的天平上,每多一分力量就可以决定平衡的倒向。

        我方的统帅很聪明,对方的统帅就很愚蠢么?在纷繁复杂的战场态势中,如果对方的统帅也具有出类拔萃的态势解读能力,并能够迅速选择出对己方最有利的策略,逐步积累优势,并在关键时刻转化为胜势,我们怎么办呢?

        提前进行充分准备,也是积累。

        “逐步积累优势,并在关键时刻转化为胜势”,军事物资前置,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积累。用平时的劳动时间,来抵偿战时的劳动时间。这也是一种积累。

        能够提前进行准备,并不等于优势非常明显。

        司马懿与诸葛亮争衡西北的时候,曹魏需要两面迎敌,在数千里的战线上同时对付蜀汉与孙吴两个敌人,而诸葛亮可以集中主力对付曹魏,令曹魏西北防务压力巨大。当时久经战火,民生凋敝,曹魏的物资储备严重不足,蜀汉又集中资源配置汉中,形成局部优势。面对这样的局势,司马懿建议在关中进行屯田,使关中自身具备一定的抵御能力。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关中经济得到一定恢复,虽然没有重新成为沃野千里,但是仍然明显降低了曹魏的后勤压力。这为曹魏与蜀汉孙吴的长期对峙提供了一定帮助。司马懿提议在关中进行屯田开发的时候,曹魏也并不是好整以暇、优势明显的。这种好整以暇和优势明显,都是在困难条件下的艰苦积累取得的。

        就好像现在的中国,历经数十年不断改革,这是建立在建国以来高积累的基础上的。其中包括逐步推进的教育普及(先小学,再初中,再高中,再大学,步步推进)所带来的巨量人才,包括农田水利会战所带来的农业基础,包括三线建设、乡镇企业所培养的工业氛围和大量技术工人,这些都是改革开放至今所享有的红利。这些年的执政者能够游刃有余的执掌国家,能够顶住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这个雄厚的底子。

        好整以暇是做好准备以后,不是做好准备以前。

      • 家园 援兵机动性和太原防御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太原事权太重

        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是援兵机动能力和太原防御力都会大幅度下降。

        援兵机动力会受到很大制约。援兵如果不依靠太原的后勤,那么援兵的后勤队伍只需要沿着援兵开辟的道路行进即可。如要获得太原的支援,必须预先约定好交接地点。这将制约援兵灵活确定作战方向。如果援兵可以拥有自己的后勤路径,又可以得到太原方面的随时支援,那么战略选择将会大幅度增加,机动性大增。所以建立援兵的后勤支点十分重要。

        太原方面无法满足援兵的后勤需要。援兵如果要接受太原的后勤支援,一般要在靠近太原的位置。如果距离较远,就不能从太原获取支援,仍然依靠河北地区翻越太行山进行后勤支援。这样,在打通太原后勤路线之前,援兵的后勤困难就仍然存在,继续制约援兵机动能力。这将形成一个死循环:援兵只有打通太原的补给路线才能获得大量的后勤,而为了打通路线,首先援兵就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死结。

        后勤交接十分危险。即便在靠近太原的位置,双方需要在敌前进行通讯,确定交接地点,而且这种交接不是在援兵掩护下进行的,而是在援兵控制地域的“前方”进行的。整个过程的后勤信息都易于为敌军所掌握,进而增加敌军对我军之了解,造成我军被动。

        太原的后勤能力有限。当太原遭到外地攻击的时候,为了进行防御作战,太原守军必须频繁外出争夺要点,太原自身就要承担繁重的后勤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援兵自身如果还要从太原获取支援,这将降低外来援兵从太原获得补给的效率。

        太原的防御力会明显下降。太原方面如果承担过多的对外后勤任务,那么其自身储备和防御能力都会明显下降。以太原为出发点进行补给,太原方面必须提供足够的护送队。护送队本身,需要两个方面的资源。一个是必要的精锐士兵,一个是必要的优秀将领。这两者都是需要集中配置的拳头力量,是军事行动的稀缺资源。轻易浪费这些资源,过多地为援兵提供支援,这会削弱太原防御能力。当然,前文也讲到了,太原的后勤支援可以提升援兵的机动性,所以我并不是说不为援兵提供后勤支援。

        所以,援兵特别是东方援兵,如果过于依赖太原的后勤支援,其最佳作战范围将局限于太原的补给范围内。而这一范围内的军事任务一般可以是由太原自身主要承担的。同时这一范围之外的军事任务将会大幅度降低,进而缩小围绕太原展开军事行动的活动范围,减少相应的战略行动方向,降低增援太原的效果。

        第二是太原的事权太重。

        如果将可以进行倾国之战的大量物资储备在太原,一旦太原守将出现异心,则大事去矣。

        从地理上说,山西是华北之脊。山西自身山河险固,十分有利于四处攻略。顺海河流域东下,可以横扫河北。沿黄河南北东进,则可以横扫河内与河南。如果再拥有极其丰厚的实力,那么居于其下的河北、河内、河南将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枕。

        从北朝时代开始,经过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世纪的时间里,很多强大的势力都是通过山西起家。比如李渊,李存勖,刘知远,刘崇,都是以此为基地,搅动天下。李渊以此建唐;李存勖以此建立后唐;刘知远以此为基地坐看成败,建立后汉;刘崇以此地为基地企图夺取后汉天下,结果便宜了郭威,自己干脆扮作后汉的忠臣,建了北汉。宋太宗夺取太原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干脆直接毁了原城,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所以,此地虽然十分重要,不可轻弃,但是平时也不能放置过于充裕的资源。

        所以,只能在外围预置资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