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机械制造业、机电产品与中国经济的技术前景 -- 陈经

共:💬30 🌺3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机械制造业、机电产品与中国经济的技术前景

    机械制造业、机电产品与中国经济的技术前景

    2002年,中国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历史性地实现了15亿美元的顺差。这点子钱,

    包括2003年的25亿美元顺差,都不算多,但意义不小。2004年机电产品的顺差

    突增至215亿美元,就这个数字本身已经不小了。2005年仅一季度顺差就是138

    亿美元,增长的势头还在加强。高新技术产品从2004年10月起至2005年5月连

    续8个月实现顺差,累计65亿美元。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这表明中国作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

    已正式宣告完成,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撼动了。这两个行业(其实有重叠)的产

    业布局并非易事,先期投入花费惊人,也要抓住时机,断不是搞搞基础设施再

    加上廉价劳动力就搞得起来的。现在中国进出口相抵,已经实现了大额顺差,

    别的国家想要追上是彻底不可能了,只能死了这条心。世界各国相关企业的明

    智选择是把生产厂放到中国来,虽然出于种种其它考虑它们也许并不情愿这么

    做,然而经济竞争压力这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这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国际经济环境里讨生活的杀手锏。贸易赤字,经

    常项目收支恶化等发展中国家的噩梦,有了机电产品的顺差,威胁不到中国。

    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进口,量价其升,但也不是问题。2005年1到5月,中国的

    外贸顺差是300亿美元,全年有可能创历史新高。机电产品顺差情况再好一些,

    应该可以考虑把一些高污染的落后厂家关掉,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中国整治

    环境。纺织品贸易,也不必着急发展,别人限制的时候可以有底气地去谈。

    这样看来,情形似乎一片大好。如果从防备崩溃论,甚至从实现低水平小康生

    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情形已经可以满意了。发展中国家就只有中国干到了这

    个地步。老一套的发展中国家崩溃理论自然是不能用了,甚至发达国家也觉得

    受威胁。这一点,我是相当有把握的,也有深入的分析。中国通过进出口贸易

    获得足够资源,内部把国土整治推进到落后地区,再来个十来年的高速增长不

    成问题。第三产业比例还很低,发展潜力不小,就连恶俗的房地产都还可以搞

    很多年。种种崩溃论不客气地说,都是笑话,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看清楚。

    然而,如果中国的目标不仅仅是小康,而是中等发达,那么仅仅制造业生产基

    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会发现情形相当令人失望。

    如果要找一个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行业,机械制造业无疑是有力候选之

    一。如果再进一步考虑行业重要性,机械制造业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经济发

    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有众多机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机械专业学出来不容易,这些大学生综合

    素质相对算比较高的。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现在普遍精神不振,灰心失望。

    一方面是待遇问题,经常就只有千把块,眼见同行转到销售或者IT之类的行业

    把工资提高数倍,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有办法的早挣钱去了。另一方面是对本

    行业的发展没信心,眼见机床之类的国产设备与外国的机械设备差得太远,不

    知怎么办。

    把事情说得彻底一些,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经济成就贡献

    不大。国家既不真正重视机械制造业,行业就业人员的待遇也不好。我们且先

    不去管这两条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可以看看其它行业。信息产业的表现要

    好得多,搞IT的待遇算是不错,也还有一些可吹的成就。

    机械制造业不行,中国政府的解决办法是引进生产线,持续购买先进材料或机

    床等机械制造设备与部件。国企、民企、外企都有。主要靠这些引进设备,机

    电产品的生产搞起来了,一直到搞成现在这个制造业基地。

    这样的选择,我是相当理解的。改革开放初始,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并不行,和

    外国的差距非常大,这绝不是两弹一星可以代表的。如果要发展消费,如彩电

    消费,靠自己的生产线,不知什么时候出来。所以引进生产线是必然的。发展

    是硬道理,时间等不得。特别是打开国门,发现差距是那么大,谁受得了?引

    进生产线抢速度的另一个考虑就是朝着生产基地的方向发展,这个不能慢,不

    然产业机会跑别的国家去了。

    消费升级发展很快,国际产业机会也要抢,没时间让本国的机械制造业去吃透

    复杂的生产线,只有不断引进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抢速度。这样,生产平台就

    全面转向了发达国家制式。计算机不能慢腾腾发展银河机或者DJS130机,要用

    美国的CPU台湾的主板攒机,自已再学着生产,不然中国不会有这么多人能用上

    与发达国家档次一样的PC。日本计算机技术比中国好得多,都只能向美国制式

    靠。中国学着生产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引进美国的生产平台。设计龙芯,是用

    美国开发的设计软件。芯片厂,也是美国技术。

    各行业的表现,取决于对发达国家生产平台的学习融合掌握程度。以华为中兴

    为代表的电信设备生产商是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并没有自己搞一套独特的标准

    出来,研发平台与国际电信设备生产商区别不大。由于电信研发平台的标准是

    开放的,主要是软件与管理水平,中国的表现算是相当不错了。只要下决心去

    干,取得成就是可能的。所以华为中兴现在杀到国际上去了,堂堂正正地成为

    高科技明星企业。联想层次就低一些,但是攒机搞出经验来了,也算是对生产

    平台有研究,有些成就吧。

    机械制造业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全行业面对的是外国的生产线、先进设备部

    件,是生产工具,也是产品。如果把生产线、设备部件当作生产工具,那么中

    国的技术表现算是可以的。如家电业,自己能对生产线有所调整,在此之上也

    能作一些开发,研发出各种种样的家电产品,算是有一些研发实力,足够在世

    界上混碗饭吃了。汽车业做得很不好,因为连对生产线调整组合都不敢搞,直

    到奇瑞等民企搞了自主研发。奇瑞的研发其实就相当于家电业的生产线调整组

    合,许多生产线与部件都是外购的。但总算是自主品牌研发了,进步还是有意

    义的。所以汽车业自主品牌肯定有戏,只是这些年没抓住机会,不然世界上应

    该和家电一样到处在卖中国车了。

    在改革开放引进接轨大潮中,真正没机会的,是机械制造业。这时引进的生产

    线、先进设备部件不再是生产工具了,而是产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

    生产出这些先进产品。在这一层的生产技术上,遭到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买都买不来。就连苏联,想从日本进口先进机床都不行。所以机械制造业没有

    趁手的研发平台,原有的研发平台要研发出发达国家水准的产品,难度很高,

    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考虑到这一点,就知道苏联当初援助的156个项目是多么

    可贵。那等于是凭空给了一个可以从头学起的高水准的研发平台,人类社会历

    史上没有过的事。建国后算是下功夫研究发展这个研发平台,虽然有许多政治

    运动干扰,成就也不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研发平台,就是从苏联援建项目自主发展来

    的,自成体系,也能搞出些低档次工业品。两弹一星之类的,其实对加工精度

    要求并不算高,能够应付过来,印度巴基斯坦都搞得出来。加工精度要求高了

    ,就干不来了,如上档次的飞机发动机,得引进英国的斯贝,花了近二十多年

    才吃透。核潜艇也能搞出来,但想降噪音,没有十年以上功夫是不行的。

    这样一个研发平台,是不足以与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竞争的。连苏联都不行,

    苏联科技发展到80年代已经显出疲态来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把发达

    国家机械制造业产品当生产工具用,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有失误,原先的研发平台没什么太大发展。因为这个研发平台在经济大潮

    中失去了目标:经费不足,待遇不好,人员流失,就算试图发展,也不知是该

    调整自己向发达国家平台看齐,还是自己发展自己的。航天业坚持了发展自己

    的平台,也参考了苏联美国欧洲的平台,有神五这样的成就。航空业就放弃了

    运十这个研发平台,虽然坚持发展运十不可能到空客的水平,但至少总会有些

    成就,现在局面会好些。

    所以现在的技术力局面是,有一些次一级的研发平台,是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平

    台,如家电研发平台,IT研发平台,算是有一些技术成就,比发展中国家肯定

    是要好的,甚至也好过一些非核心发达国家。机电产品能够大额顺差,这些次

    级研发平台是功不可没的,所以说意义不小。一些周边发达经济体也在这一层

    次上,如韩国台湾新加坡。中国在技术上赶上或者超过它们只是时间问题,因

    为有生产与研发成本优势,体制上也没问题。人均GDP由于人口问题还是会比

    它们小几倍,但这不是技术差距造成的。

    另一方面,在最根本的机械制造业研发平台上,局势很严峻。这个上面不突破

    ,国家竞争力是不可能与核心发达国家美日德相比的。各国评论人士往往作出

    矛盾的判断,如果注意次级研发平台多些,便觉得改革开放中国技术上有成就

    ,如果观察机械制造业,就觉得失误很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发达问题得靠机械制造业上的努力。具体怎么努力

    ,这个可以想办法,本文应该对背景分析得比较清楚了。一些左派主张的是,

    全力重建发展旧有研发平台,甚至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也不惜,这样激进的主张

    没有现实可行性。我的主张是,由现行经济体制提供资金人员等优厚条件,对

    机械制造业研发平台进行系统全新的改造。具体的办法可以慢慢想,中国领导

    力量与社会集体智慧应该有能力在此问题上取得成就。

    本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作出了战略层面的初步均衡分析。

    元宝推荐:你克我服,
    • 家园 机械制造算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象征。

      冷战时期苏联克格勃搞到一台东芝的高精度机床,生产的潜艇就能让北约的反潜设施失灵。

      拿数控机床来说,就我知道的,其中涉及到材料、硬件、软件等多方面的技术。高精度的数控机床,要求高质量的钢材、更高的加工精度、高精度的电机和优秀的控制软件。这些方面,国内可能除了软件水平高一点外,剩余的几方面可都是硬伤了。特别是机床本身的加工精度,更是陷入了没鸡怎么下蛋,没蛋又孵不出鸡的死循环。我国是机床生产大国,可前些年美国人从沈阳机床厂廉价买进一批普通机床,装上数控系统又高价卖回来,即让人气愤又无可奈何。

      现在数控机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一些有实力的机床厂。教授们忙着骗钱,机床厂自身难保,哎,真让人感觉到没有希望。

    • 家园 陈兄的这篇文章有道理

      全部从头做起当然是不现实的。荀子还说“我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咱们还不如古人么。

      问题在于就如您所说,人家高精尖的东西不会给您,而现行体制下搞高精尖的东西如果没有短期利益,谁也不会去搞这种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够“由现行经济体制提供资金人员等优厚条件,对机械制造业研发平台进行系统全新的改造”呢?

      恐怕唯一能够反短期利润而行的也只有政府行为了吧。

      有很多东西,就像陈兄说的机械制造技术等等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是关键的。称其为战略技术并不过分。然而资本并不关心长期利益。织袜子一天只赚十块钱,十年下来能够赚三万六。种一片森林,十年后成材了也能赚三万六,但是前面这十年里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一般人会选择哪一项?如果那人是个穷光蛋,当然选择织袜子。如果那人是比尔盖茨,有可能会选择种树。

      问题是中国现在毕竟没有比尔盖茨。大家当然要抢着去赚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国家就是比尔盖茨了。如果国家现在根本就放弃种树,那么就等着将来沙漠化好了。

      然而如何种树也是有讲究的。好比说,你不会种果树,你的邻居却会种橘子。邻居自然不会把种树的经验白给你,最多给你一些树苗让你替他扩大再生产。这时候你唯一能够倒过来让邻居求你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自己从不会到会,自己培育出更加好橘子品种。这个投入,可能要比种邻居家的橘子花费多得多,也更加痛苦,但是毕竟以后不用看着邻居的脸色过日子。

      • 家园 给任老师献朵花,再乱说几句

        不才感觉陈兄比较乐观,有点类似水到渠成。而反方的观点又比较悲观,却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产业升级这东西实在是复杂亚。

        任老师用卖袜子和种树作比喻,很生动,但不才以为还有点值得商榷的东西。如果10年卖袜子累计所得与种树10年后成材时的所得相等,那不才肯定不会去种树,因为先到的钱比后到的更值钱。这先到的钱除了消费还可用于再生产或者投资,创造新的价值。如果这个例子改一下,那就是种树10年后的所得是卖袜子10年累计所得的两倍,那么问题就更耐人寻味了。

        众所周知,高科技投入到生产中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甚至点石成金(四月兄曾说过)。但前期投入很大,周期较长,且存在较大的风险。也就是说这高科技不是普通的树,而是摇钱树,一旦成材其收益远大于低技术甚至没技术,否则我们也就不必要进行产业升级了,人类也没必要科技进步了。

        既然高科技是摇钱树,那么为什么不去种呢?首先,种树周期长,人们可能短视,鼠目寸光,看不到10年以后,所以不去种树。这一条目前可能适用于很多中国人,但长久看来也会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志存高远。其次,种树投入太大,咱没那么多本钱;再次,种树风险太大,半截死了或者长歪了就麻烦了。风险大可以用高投入来弥补,只种一棵树死了就血本无归,种100棵树死了90棵还有10棵,只要这10棵“摇”来的钱能弥补种100棵树的投入就行了。所以归根到底投入是瓶颈。

        这投入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中国现在自有资本总量还不太多,而且比较分散,说是有很多亿万富翁,可他们的资本跟国外那些大企业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再看进来的外资,他们就是看种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才来的,怎么会投资高科技研发送给中国?这样看来,要搞产业升级,必须立足于自身解决资本不足这一瓶颈。四月兄曾经谈过韩国通过政府主导来搞技术,这是条路,但是否是条必由之路呢?

      • 家园 如美国经验, 以国防军需科技为基转作民用如何?
        • 家园 这当然是一个办法

          但是,美国当初搞互联网可不是向别人买来的技术。太空总署搞出来的那些新材料也是自己研究出来的。

          归根到底一句话,别人的东西都是救急不救穷的。如果憋着马上要开战,那么买武器不失为救急的方法。如果老是靠在别人身上用袜子换武器,那就玩了。

          国防军需科技转为民用固然是一条路。但是要防止的是向前些年那样所谓的“军转民”是让兵工厂去造电冰箱。并不是说兵工厂在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不能造电冰箱。但是冰箱造久了,恐怕就不会造枪造炮了。

    • 家园 老兄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怎么看啊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俺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猪理论里可以接受的部分(核心技术之类)、其实都可以用产业结构的优化来解决和包容。

      第三产业并不简简单单的是“服务”,脑子赚钱、专利赚钱,都是第三产业。

      陈经兄这样重视制造业、通过不断给人家打工、固然能在就业方面满足现有劳动力出路问题的需要,但从构造上来看,仍旧是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发展的老路子。扩大的也只能是规模、而不可能是上档次。

      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制造业大发展,只是高速成长过程其中的一个环节。真的要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还是要从产业结构上改善,使得更多的人转向动脑子赚钱的行列。

      • 家园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国家抓一二产业,把第三产业中的一般服务业都放给民营就好了。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老兄说的第三产业特是知识性虚拟性的那种。这些东西要在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才能出现。同样,小规模的放给民营去做。

      • 家园 有些异议

        陈经兄这样重视制造业、通过不断给人家打工、固然能在就业方面满足现有劳动力出路问题的需要,但从构造上来看,仍旧是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发展的老路子。扩大的也只能是规模、而不可能是上档次。

        第三产业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的。第一、第二产业是根本。从中国来看,制造业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中国的主战坦克的总体性能世界一流但仍受发动机的制约。并不是研发的问题,而是加工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精密机床、熟练工人和原材料的问题。精密机床是你出高价都买不到的,这关系到根本的 实力。

      • 家园 日本的产业发展, 经历了低价加工到质量品牌的转换
      • 家园 第三产业发展起来相对难度不大,但不能乱来

        第三产业有很大成分是可以轻松炒起来的。如房地产,只要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爆发一下。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是自发发展居多,政府主动引导不多。

        如果要政府主动分配社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那一般指的是“知识经济”。这个要有条件的地区先上。落后地区来这一套是找死。

        有了优势产业(不一定是制造业),国家可以主动炒炒第三产业,我以前说过三大炒作:内部涨价炒服务业等,货币国际化升值、炒虚拟经济炒提前消费。这个炒的过程就是暴发的过程。没有优势产业,或者优势产业不牢靠,还要这样炒,结果就是经济崩溃。

      • 家园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制造业

        中国互联网巨头如盛大、三大门户,盈利过于依靠短信星座算命、网络游戏等等;美国互联网巨头google,还有影响力巨大的aol黄页,是提供有效信息。

        这个档次差的很远。

        没有强势的制造业,就没有对应的设计乃至科研;片面的强调管理、营销这样的第三产业,结果会面临新加坡、香港现在面对的困境。所谓国内大学生就业困难(北京2005新毕业生截至2005年5月是20%就业率),就是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结果。

    • 家园 陈经是与常人不同的

      因为他始终能让自己保持一个半清醒状态

      我不知道他的酒量

      但如果我喝5瓶啤酒 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一方面鄙视拉丁美洲国家 认为他们没技术没希望 工业一塌糊涂

      一方面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让中国这个人口资源比例最严峻的国家发达起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