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1994年消费品物价上涨24.1%

                这是统计局出版的1995年年鉴上的数字。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也有: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其主要原因,恐怕是朱改革货币发行制度,采用依据外汇发钞,也就是增发人民币都用来被动购买外汇。每当西方商人拿美元日元英镑等西方货币到中国市场购买物资时,央行就增发人民币,购买外方的外币,让外方买走物资,国内的生产商得到人民币,而央行则获得外币,作为新发行人民币的发行依据。

                在这种发行模式下,人民币增发变多,国内物资反而出口而减少,从而在两方面推动物价上涨。如果出口过多,就会严重上涨。1994年上涨幅度是共和国70多年历史中最高的,其原因,就是当年年初流通的现钞,按照年鉴,5865亿元,到年末增加到7289亿元,增加了24.3%。而当年购买外汇所增发的人民币,也就是外汇占款,网站给的数据,则是从上年底1432亿元(1996年出版的年鉴上是875.5亿元)增加到本年年底4504亿元,增加3062亿元,多于增加的现钞,这说明,央行回收了以前发行的部分人民币1000多亿元。

                这个发行制度是最愚蠢的发行制度。当贸易顺差过多,就会物价上涨过快,相反,变成贸易逆差是,就会出现严重通货紧缩,这是9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出现的情况。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发行的人民币实际等于免费交给西方。因为换来的西方货币是作为人民币发行依据,只能用于回收人民币。如果放在央行仓库,则会自动贬值,即使现在主要用于购买西方国债,由于西方国债利率总是低于西方通货膨胀率,仍然是自动贬值,连保值都做不到,人民币自然就等于免费送给西方了。

              • 家园 你这里面几个政策的顺序都反了。

                拨改贷80年代就搞了,85年全国推行。

                通胀也有两次,80年代末价格闯关一次,92南巡后面全国发烧又一次。88年那次也没央行,如果没286在92年乱来,通胀也就控制下来了。大印钞票和给国企贷款也没多大关系,通货膨胀80年代末那几年就很严重了。这主要还是价格闯关搞出来的。国企普遍陷入困境是90年代后半的事了。

                转一部分忙总以前的帖子。建议看看忙总的旧贴,张厂长的故事。

                以前的国企与其说企业,不如说是车间。全国就一个企业:国家计委。把一个车间推到市场不管,只能看这个车间是否福大命大造化大了。而且其间税收一分不少,而民营企业或外资合资企业可以大幅优惠税收。而万恶的拨改贷(这相当于昨天说:这钱是我送你的,你随便花;第二天说,这钱你必须还我,还得算利息,不还我就找人封门抓人)

                拨改贷和利改税还有时间差。。。先拨改贷,过两年才利改税,这抽血抽得真是厉害。

                而且前30年国企没有任何积累,连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都要上缴。很多国企的设备都是用了几十年了。这种情况下去和市场上新建的私企外企竞争,能活下来真是命大。

                当年国企改革,关键是给国企甩包袱,比如退休人员的医保,返城知青的工作,政府财政支出等等负担还是国企的,既然市场化了,国企还承担远远超过市场行为的社会负担,这自然不公平。

                如果当年不搞三年卖光国企的政治投机,没有把不能脱困的国企,全部从统计上删除,人民币汇率调整节奏慢一点也不至于技改找死,不技改等死了。当官的少折腾点,国企还不至于那么惨。

                通宝推:空中吴钩,老老狐狸,
                • 家园 你说的对

                  确实不叫拨款,当时的情况叫权力贷款。当时这种贷款,名义上,还是贷给国企的。

                  08年金融风暴之后,我曾经和MRAndson聊过,他曾担心中国的通胀会失控,提到当年朱镕基治理的办法就是斩断权利贷款,跟08年中国的情况不同,没法照搬。

                  至于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其实挺容易证实或者证伪的,相信人民银行有相应的记录,93年之前到底印了多少钞票,贷了多少款出去,贷给那家企业,一查就知道了。

                  可惜MRAndson不来河里了,他应该知道情形的。河里的老广,说不定也有资料,不过他这几天的日子不好过啊。。。。。

                  至于国企的处理办法,横向对比吧,虽然惨烈,今天看,但是比俄罗斯还是好多了。

              • 家园 说点不同观点

                九十年代那所谓的“通货膨胀”起因于88年的价格闯关,双轨制价格并轨——计划经济价格向自由的市场经济价格并轨。这个价格高跟钱多一点关系没有,也跟央行增发货币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通货膨胀”跟通货“膨胀”一点关系也没有,相反的由于价格闯关引发的抢购风潮和89事件,国家非但没有增发货币,还收紧银根。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大幅度抬高存款利率以吸引普通民将手头的现金进行储蓄,八九年最高时曾经有存5400元三年定期到期一次给付一万元的极端例子(我老师的亲历),到九十年代初银行存款利率还有10%以上,我八九年工作,九零到九二几年都把工资当年零存整取,年底取出后再凑整存定期,三年定期年利率12%。甚至当时对存款还按通胀率给补偿,按通胀贴补率补偿,使到期所得能与本金等值。对民间游资是这样回笼的,对企业贷款央行也是收紧的,不但贷款利率高,而且限贷。那时无论国企私企都难贷到款,缺少流动资金逼使企业走上了“赊购和赊销”的路子,从而产生了你欠我我欠他的“三角债”和“连环债”,到九五年我下海打工就接连遇上欠款不还的事情,无论是乡镇私企还是大型国企,都缺少流动资金,根本贷不到款,我的香港老板拿两千万就买断了北京一家大型国企的一种产品的包销权。我们这些给老板打工的就天天去工厂的出料口上班,来工厂买货的不去厂销售科,而是来找我们交钱开票,然后也是在我们给放料出货。工厂的人只是记一下每天流量表的读数,每月跟我们老板派的财务经理结算。也是在这工作中我才见识了以前没见识过的:支票,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大量的假币。当时现金汇票是最少的,收到的远期支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最多,商业承兑汇票几次跳票后就拒绝接受了。

                这是我亲历的九十年代初当时经济活动中的资金缺乏情况。

                而就我所知,朱是解决了三角债的问题,而不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通货膨胀”,当时有的是通货紧缩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 家园 时间对不上

                  按照我的了解,通缩是95年之后的事情了,93年肯定是通胀。

                  解决三角债是朱镕基另外一个任务了。

                  你说的贷款难,一点都不出奇,朱镕基上任行长前,流行的是权利贷款,不是每个国企都是上面有人,可以轻松贷款的。把人民银行变成央行后,情况才有好转的。

                  • 家园 不是时间对不上的问题,是概念混淆的问题。

                    当你说:通胀和通缩时,你首先要搞清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是政府的货币政策操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减少?还是市场物价的涨跌?

                    从88年价格闯关失败后的将近十年,就一直是政策性的通货紧缩,和所谓的“通货膨胀”——其实是价格双轨制并轨导致的“价格膨胀”。但囫囵吞枣西方经济学的人囫囵的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完全不去分辨这价格的膨胀不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只不过,以“通货膨胀率”命名的物价上涨率是逐渐趋缓的,差不多到九三年,银行存款的“通胀贴补率”就是零了,就是说利用高利率吸收民间闲散资金,以抑制价格闯关造成的过度消费欲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需要再继续执行下去了。

                    到九八、九九年以后,政策导向才开始放松银根,企业资金也开始充裕了,贷款较以前容易了,甚至许多企业拿来的银行承兑汇票也从过去常见的六个月变成三个月的承兑期了。针对民间银行储蓄的态度也变成降低存贷款利率,促进消费。舆论导向也从鼓励储蓄变成“储蓄过多,影响金融安全”的调子了。随后的几年,一年里七次降息、八次降息之类政策连续出台,虽不能起到所希望达到的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目的,但表明了官方结束紧缩政策的态度。

                    基本上之后都是利用央行准备金率进行政策性微调,以前那种粗暴干预的紧缩政策用的少了。

                    • 家园 我的理解

                      就是93年前几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过多的原因是权力贷款现象严重,有权力的人,很容易获得人民银行的贷款。贷出来的款,最终还是会在市面流通的。要知道,那个时候,人行不是正规意义上的央行,可以印钞票之外,居然可以贷款给企业。

                      经济学的常识是,如果货币没有流出国外,通胀会上升。只要你说的“价格膨胀”,这个我就不理解了。

                      最好的验证办法,就是看看那几年人行的记录,呵呵

                      • 家园 光有经济学常识,没有生活常识确实理解不了:为什么政府收紧

                        为什么政府收紧银根的情况下,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却大增的情况。

                        显然你没细看或确实没看懂,我连着两篇帖子里都强调的:

                        民间储蓄!民间储蓄!民间储蓄!重要的话说三遍。

                        上个帖子里我就说了,自从88年之后,政府的政策就是:紧缩银根,并不存在九三年前放开了贷款的情况。市场上泛滥的流通货币主要来自于民间储蓄,88年价格闯关,物价并轨后是跳几个高的上涨,“钱毛了!”钱不值钱了,银行储蓄不花掉放在银行里就贬值到仅值价格放开前的几分之一了。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买东西,这种疯狂的购买一直持续到八九年,成为引发动乱因素值一。其后几年人们的储蓄意愿都不高,我家也是八八年买冰箱,八九年买彩电,从众跟风消费。报道的极端的例子是某个人买了十几口大黑锅。到九零年,当时银行的公众存款已经降到安全线以下了,银行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贷款业务了。当时的中国就和火药桶一样,没有人敢打保票说中国人不敢挤兑国有银行。所以国家才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才会有我前面帖子里说的四大银行大幅度提高利率还追加通胀贴补率吸收存款的情况,民间的闲钱才逐渐回归银行储蓄。这种鼓励储蓄的政策到九三年才停止,这之前就没有什么货币供应过多的问题。

                        你学过经济学,当然知道广义货币的M1和M2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想像一下,百分之九十的银行存款(不论活期定期都包括在内)都变成现金进入流通——那是几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就明白为什么政府收紧银根限贷的情况下,消费市场上的流动现金却不见减少的原因了。

                        • 家园 93年的时候,政府没有办法真正的收紧银根的

                          说过了,在那之前,人民银行不是独立的央行,有权力的人就可以贷到款,放的款多了,就等于银根松动了。

                          95年之后,人民银行才算是可以真正控制银根。

                          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对,但好歹有办法可以验证。

                          • 家园 麻烦去查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人民银行不是独立央行不代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不能收紧银根。。。从1984年起,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管理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象征性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但信贷规模计划管理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而信贷规模并不完全由人民银行制定,人民银行只能建议,董事会决策。

                            尤其在1988年赵紫阳价格闯关失败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后导致八平方动乱,结果1989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的权力又被进一步回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采取了严厉的紧缩信贷规模的手段。

                            按照美国标准,从开始到现在,中国还是没有真正独立的货币政策,我们人民银行不但是政府组成部分,中央经济领导小组更是其太上皇,在货币政策制定上,他们只有建议权。所以那些讨论中国独立货币政策话题的文章都是在胡说八道。他们不知道党不但指挥枪,也指挥一切。

                            • 家园 不能够看一份决定,就肯定当时放贷少了吧

                              最可靠的是当年人民银行的贷款记录。

                              按照我的记忆,人民银行要到95年才完成剥除商业银行的业务,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 家园 这份决定说明当年调控的经济的紧缩手段大部分不是通过银行来

                                调控的。当年的紧缩政策有很多。大部分和银行没啥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调控手段,你怎么就盯了一头了。。。

                                当年河里面就有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早就和你说过,去翻翻旧贴。

                                (1)、停止建设项目。从1988年9月至1989年第一季度,停建、缓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800多个(导致大量隐性失业,民怨沸腾)。将调整预算外基建投资作为压缩投资需求的重点,限制“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模(我的印象是国家计委基本停止批准任何非生产性项目,甚至连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和军工项目都停批和停止拨款,例如系统所参与的核潜艇项目就在此时下马的)。

                                (2)、降低老百姓生活质量。把专项控制商品由19种扩大到32种,全国性停发国有企业奖金(企业发人均50元以上奖金得报省政府或工业部批准,各省和部委奖金额度包干使用,实际上没有企业能够获得批准),大幅提高储蓄存款利率(我的印象当时1年期定期储蓄超过10%,具体数据可以上网查),对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采用专卖和工业劵(我记得当时我家买的第一台彩电就是在单位抽签抽到的工业劵)。由于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财政继续增加定额补贴(我记得8平方时在广场与某些老工人聊天,最不满的就是物价上涨:以前烤白薯是孙子辈吃的,现在成为爷爷辈吃的----背景是从2毛一斤涨到1元一斤。绝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养家糊口已经十分艰难:当时大学毕业的一月工资136元,又没有什么腐败机会,而当时有票供应的五花肉是不到2元左右一斤,无票的黑市肉已经到3元多,一月工资在黑市上只能买40斤五花肉)

                                (3)、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对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并转(这是东北国有企业悲剧的开始,是后来前任总经理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的原因,这都是紫阳真人留下的烂摊子);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到1990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42.2%压缩到7.3%(可以想象当时已经变态到什么程度,无所不用其极,当时已经在开会讨论关闭解散中科院了,其他的单位自然下场更惨);对所有单位持有的1981—1984年发行的国库券,推迟三年偿付本息(这是我知道的第一次,当然绝对不是最后一次,中央赖账,借钱不还)。

                                (4)、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这是后来前任总经理大搞国税地税分离的原因)。

                                 1988年在重庆进行税利分流试点,1989年扩大试点范围,企业利润先以所得税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以一部分上交国家,余留部分归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由税前利润归还,改为由税后利润和折旧基金及其他企业自主财力归还。与此同时,对税制进行改革,1989年开征建筑税,将自筹基建投资建筑税由原来的单一税率改为差别税率,对非生产性建设、计划外建设和非重点建设实行高税率,对小轿车、彩色电视机征收特别消费税。

                                  这一堆猛药的结果就是,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大量企业停产停工,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隐性失业数巨增,居民收入增幅下降,财政困难日益加剧。社会开始不安定。

                                统计局里面能查到的数据只有80年代的M0,MO那几年的同比增长率:88年:46.7,89年9.8,90年12.8

                • 家园 当年是通胀通缩反复翻烧饼,还翻了2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