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和音乐 -- texasredneck

共:💬77 🌺703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为乐友,也说两句

      一直喜欢听音乐,我却没那么幸运,接触到古典音乐时已经很迟了。初中买了第一个国产山寨walkman,早点钱都买了磁带。从郑智化齐秦,到黑豹张楚郑钧许巍,到李宗盛陈升,到Leonard Cohen Bob Dylan,一路听来,爱则爱矣,总觉得离内心的悸动差点什么。

      一直到三十出头,世界早已从磁带cd进化到数码互联网在线音乐的时代,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母亲教我的歌(有意思吧,也是这个,果然抓人,一耳朵入心),觉得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几天反复循环,也找来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肖邦的e小调夜曲这样的小调名作。

      听到这就觉得手机和随机耳机不够了,于是入耳机(森海入门的hd985),随身播放器(ibasso dx80),又入音箱(有源的presonus e8),可以说都是入门级产品,总开销下来人民币5000左右,然后在网上下载了7t的无损音源。从此一有空闲就打开听,出门车上也都带着播放器(aux口可以接车上的音响),须臾不离乐此不疲。

      现在,早上出门在车上,听德沃夏克第九第4乐章,振奋精神,感觉自己开了银河战舰,没有什么能难倒。中午休息听布鲁赫,门德尔松的小提琴。晚上回来,安下心来,打开设备,在拉赫玛尼诺夫,布鲁克纳,贝多芬的大部头里挑一个,重温那种直达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同样喜欢拉二,那种辽阔,雄浑,深沉,优美,没有一次听不为之所动。问红脖前辈一句,我听布鲁赫小协和拉二内心的触动有相似的感觉,觉得他们都写出了对命运的激烈抗争,对所受苦难的释怀,对美好的敏感与赞美,不知前辈有同感否。

      听的逐渐增多,又重新体会出之前听摇滚民谣之类的好处来,蔡琴的大气温和,Dylan 的深刻不羁,李宗盛的真诚成熟,李健的轻盈温暖,Leonard Cohen 的魅力与诗意,Pink Floyd 无可遮拦的才华……,这份私人的感动,不仅仅来自于古典,不限于题材形式,应该就是前辈说的,唯真诚耳。

      正是有这么多相似的体会,就是潜水学习这么久的我为什么要冒泡出来说两句的原因。但是也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设备不重要,无论手机耳机或者高保真音响,那份感动,是一样的。

      音乐,沉淀着我们一代代人的人生,感情,思考。就像大海,取之不尽,每日望之也不疲。给予我安慰,给予我力量,给予我温暖,一生相伴

      谢谢前辈的文章

      通宝推:我还有事,卢比扬卡,桥上,Cyrus,笑不拾,
    • 家园 好文采,照例炮之:关于音响

      玩音响和听音乐是两回事。

      1,举个更直观的例子,电影《卡萨布兰卡》,是黑白的,其感染力并不需要颜色来渲染。音乐的吸引力也一样,并不需要高保真。

      2,音响工程存在配套问题,Bose 5.1一类的设计就是用来做家庭影院的,听古典音乐那里要用6个喇叭!

      3,现在最便宜的CD机也超过人耳的接收精度。不比以前胶片磁带时期。

      4,光听古典音乐的音响花不了很多钱。因为不用追求冲击感等等。

      5,Bose的特点在于用拳头大小的音箱可以达到大音箱的冲击力。

      6,流行歌曲不是用来“欣赏”的,是用来“感受”的。参考崔健的歌。崔健的歌用公社大喇叭来播放也不会影响其冲击力。用高保真来放有点奇怪的感觉。

      7,个人感觉,古典音乐必须要用高保真音响放。这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感。耳机去死。

      8,高保真音响的缺点在于必须有好的音源。不然是一种折磨。

      • 家园 还需要房子的音响特性,那个什么混声还是混响时间

        不过楼主戴耳机,似乎就不需要了。

      • 家园 不够不够,再加几条

        9,好的音源要配合好的电源,要用雅鲁藏布江上的水电。

        10,听之前要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保持精神上的纯洁与虔诚。

        通宝推:红军迷,老老狐狸,
      • 家园 对头,有的是玩冲击力,有的是玩细腻

        高保真到了一定程度更像是个工程概念而不是审美概念

        摇滚什么的就是要冲击力,那些电子声本质上就是 电路制造的噪音,只用体验冲击而别说品味

        俺没啥最求,大学的时候攒过音响,木工到电路,结果屎一样,后来就只用耳机了……

        • 家园 摇滚本质上是叛逆

          为了叛逆故意不走寻常路,从节奏、节拍、乐器,到表演者的穿着打扮,作品内容全方位的颠覆。

          hifi最初的目标是完美还原音乐厅,理论上好坏也可以由此判断,但是随着录音合成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hifi应该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不同的发声原理,不同的振膜可以发出不同风格的声音,这个和乐器是一样的,只不过乐器的发声装置是集成在演奏者一端,耳机和音箱是集成在听众一端。

          • 家园 也难说,摇滚还是很模糊的

            比如品克弗洛伊德的大卫吉尔莫、沃特斯俩老头、比如皇后的梅老头,现在听着更加放松舒服,电吉它是一根弦推了又推,但是电子震荡噪声的概念 似乎和优美又能并存了

    • 家园 喜爱古典音乐与音响无关

      与时代有关,我们老一辈很多人喜爱桥牌,古典音乐,乒乓球都能挥两下。

      我也算古典迷吧,手机也行,平板也行,家里电视也行,100多元的蓝牙耳机,没有什么挑剔的,我感觉古典音乐主要用心去理解,共鸣,音响效果好更享受,但毕竟时间空间受限,象上个礼拜,我陪我家领导在奥森散步,她玩她的相机,我听我的音乐,都很享受。

      • 家园 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音响好

        大学的时候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过很多遍,不觉得好在哪儿。一直到工作后,一个香港朋友喜欢玩音乐, 到他家拜访,他正在试器材,放的是命运, 结果一下子把我征服了。

        扑面而来的声浪,彷佛滔天的海浪, 昭示着人生道路的各种动荡, 激励和压力。超重低音表现的“噔, 噔噔噔噔”仿佛死神的脚步不可阻止。周而复始,一再出现,昭示死神在逼近, 无路可逃。贝多芬命运的强大内在张力一下子在这套器材上表现出来了, 也燃起了我对音乐的激情。

        • 家园 如果都是你这种靠音响传承古典音乐的

          可能古典音乐要绝种了,,因为过去100年,人们靠广播,唱片,电影,电视传播古典音乐,不可能有多好的音响效果。这个帖子中有网友赞赏现场音乐的美妙,我过去也经常去音乐厅,现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乐队的风格,指挥对作品的诠释和指挥风范,都是光听难以体会的。但我还是顽固地认为,除非你是土豪或很有身份的人,象我这样经常买后排甚至二楼座位的乐迷,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并不咋样。现在追求音响效果的乐迷,其CD一般是录音棚的产品,就是现场录音也是在乐团上方各种高保真设备采录的,现场听众只有少数座位能够具有这种效果吧。

          我的古典音乐启蒙我记得很清楚,刚刚进入大学懵懵懂懂的乡下少年,有一天在早晨读英文时突然被学校高音喇叭中美妙的旋律迷住了,我逮住路过的上海同学,急切地问这是什么音乐,这位同学告诉我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并且告诉我还有贝多芬、莫扎特什么的大作曲家,于是我十分注意收音机中的这类曲目,慢慢地进入了古典音乐的世界。你要说高音喇叭有什么音响效果,收音机有啥音响效果,根本说不上,但古典音乐的旋律及表达的内涵,都使我欲摆不能。说一句对不起邓丽君乐迷的话,我在大学时正是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流行时,但由于先进入古典音乐世界,对港台音乐我先天免疫了,因为古典音乐太博大,从各种器乐到交响、协奏,从歌剧到舞剧,应接不暇。

          音响对古典音乐的收听当然大有裨益,想当年,参加工作不久,我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立体声随身听,试音带是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部分)和莫扎特(?)的无穷动。戴上立体声耳机后,乐队突然在我后脑展开,每个音部清晰地在不同地方演奏,并整体共鸣,于是,我慢慢进入收集古典音乐磁带的阶段。但这种使用立体声耳机的时间并没有多长,不到一年,我感觉听力下降,周围同事都说是立体声耳机的原因,于是我放弃了耳机继续用外放收听音乐,对我而言,只是可惜了一下,后面对我没啥影响。

          我现在欣赏古典音乐,在于方便与享受之间,方便,就是用QQ音乐,时不时编一点专题,如十大交响,十大小提琴,十大男高音,...。手机、电脑通用,在家,出差都不妨碍。享受就是看视频,声色犬马,声色连在一起,手上积累了近4T的音乐视频,既有各种舞剧高清版本,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马林斯基、莫大、英皇等林林总总每个有十几种版本,各种交响曲歌剧都有一些,还有各种美女演奏家,各种新年晚会和夏季音乐会。QQ音乐与工作不太矛盾,音乐视频就只有静下心来看了。

          通宝推:纹石,五峰,桥上,陈王奋起,老老狐狸,
          • 家园 关于现场

            现场音乐,有时能碰上表演者临场发挥,只是可遇不可求,而后期“精良”制作出来的“电子”音乐就少了这份惊喜。当然,现在也有live版,但还是不太一样。

            二是有些录音棚在录制音乐时,采用的是后期“合成”的方式,比如今天录长号,明天录小提琴。当然,这一现象在流行音乐上比较多见,古典要少一些,国内比较多见,国外要少一些。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各个声部不在一起录音,找不到“合”的感觉。

            上面两个问题也不是最紧要的,真正紧要的是,音乐也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它是立体的”,只是听音,会有许多缺憾。好比我们面对面交流,和在网上交流,二者交流的质量大不一样。一场精美的现场音乐会,演奏和指挥的表情、肢体、装扮都是对音乐的有效补充,而会场的布置,周围听众的反应,甚至包括自己去到会场、回到家里等等经历,都会让音乐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有条件,不妨多去现场听一听。

            另外说到音响,就如前面一些河友说的那样,大部分的人耳朵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有太多的细节是听不出来的,更多的时候是“价格”影响了“听力”。

            • 家园 对的,现场有特殊作用

              不过现在年龄大了,特别在帝都又不会开车,近十年去听音乐会很少。我读研究生期间、与家里领导相处期间、孩子到可以带出去期间还是经常去音乐厅或剧场,也带孩子去看过乐团排练公开场,这样对孩子乐感的培养很有好处。我们孩子这一代比我们好,有正规的音乐教育,欢喜古典音乐后对音乐的理解比我们要快得多,不过孩子不象我,只盯着古典音乐(包括中国的),古典音乐只是他音乐中的一种。

      • 家园 音响还是蛮重要的

        但是追求的,不一定是音质线材什么的,而是细节的保证。

        比如说,音乐厅听现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古典,是复杂很有层次的。好的音响,能在家还原这些个。

        当然,什么音响都不如现场,因为现场还有与音乐家的互动。

      • 家园 喜欢古典音乐的,很多都完全不在乎音响

        乐迷最喜欢的现场,都是纯自然方式扩音,没啥电味

        平时的演出,基本都比不上他们自家的CD,随便拿什么CD机

        多好的乐团都是这样

        • 家园 古典乐很大程度要看演奏家

          好的指挥家,好的钢琴家,好的弦乐演奏者,基本上他们的精华之作都在上世纪50年代前。所以说,音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演奏者的演绎。拿贝九来说,福特万格勒最精彩的版本是二战时为希特勒祝寿的“黑色贝九”,音质差的离谱,演绎好的不行。

          通宝推:秦波仁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