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87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最近几天很火的,是王洛勇老师用英文朗诵《出师表》。

    外链出处

    <军师联盟2>,跟前一部一样,主要是因为一个良心剧组。当然本来很多人冲着吴秀波的号召力去看戏,结果纷纷半道上被其他戏骨截胡,第一部里打劫的是曹操,第二部里抢了戏的就是王洛勇老师演的诸葛亮。

    这部戏的主创,是导演张永新和艺术总监波叔,很多场景飙戏飙得相当过瘾,但到了第二部,更偏于油滑浮夸,比如说其中插一些广告段子,司马懿女装出镜,这些都露出两大油腻大叔的马脚。倒是王洛勇演的诸葛亮,比较中规中矩。

    我们说回这个莎士比亚版<出师表>。王老师的英文口语是没得说,百老汇舞台剧男一号的底子。但这个译文,我觉得在“信达雅”里,只做到了“信”,“达,雅”这两点,还是可以再打磨的。

    我的英文也不够水准,不过对文言文还是比较有亲切感的。这里提三处,请英美文学底子比较好的河友来检视一下。

    第一个,“茅庐”。在这个英文版里翻译成“Cottage”,我认为不妥,不妨改为“log cabin”。Cottage,中文意思里确实也可以指较为简陋的乡间住屋,但这个单词在今天的美加,明确特指“在农村地区的别墅”,往往是一个家庭,在常住的城镇里有一处以上房产,在乡间再有一座别墅,夏季的周末度假用。在加拿大,一个Cottage的价格,动辄30万加币以上,跟城里一套公寓套房不相上下。在英文版里用了Cottage,外国读者会以为诸葛亮相当有钱,周末在乡间别墅悠闲度假时,刘皇叔巴巴地赶去蹭农家饭。Log Cabin,在美国历史上特指一种很简陋的原木小房,就一间,吃喝拉撒全在里头。林肯就是在这样粗陋的小房子里出生的。

    第二,“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个英文版里,翻译为“I never had any interest in making a name for myself as a noble.”,这个译法,我认为是错的。在隋唐建立科举会考制度前,非贵族血统的文人(千里马)要受到朝廷大员(伯乐)的提拔,一个途径是地方上“举孝廉”,一个是(以诗文)建立名气,成为名士。这句话应该翻译成“I never had any interest in making a name among the nobles.”而且”never had any….”这样的措辞,似乎太过强调了,西方的绅士在这种(自我炫耀品德高尚)事情上往往刻意地轻描淡写。

    第三,就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一句,这里的英文翻译“Blinded by my own tears, I know not what I write.”让人哭笑不得。在这个结尾,诸葛亮很文雅地跩了一把,他的意思是说:给陛下写折子,是个紧张严肃的事情,就是为了君臣团结,行文理当严禁活泼,可是我把自己感动得收不住了,写了这么一个四不像的公文,主要是未来2000年里用于基层行政单位的德育讲用教材,您作为历史的配角,凑合着画圈吧,理解你爸了就行。这是特事特办,下不为例。

    所以这里的最后四字,我建议翻译为“Your Majesty, please forgive my frankness in a such unique and unrestrained Memento”

    最后感慨一句,文言文真是TMD跩,简练厚重三四个字,用英文重新编码的话,至少3KB。

    通宝推:hullo,jhjdylj,纳米小洞儿,天堂,mezhan,独草,nautilus,陈王奋起,
    • 家园 诸葛亮家不穷, 自己是大家族, 老婆也是大家族

      茅庐那是客气话.

    • 家园 口语好,和同时精通英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

      是两回事吧?这份出师表一看就是把诸葛亮演绎成了后期的曹操,撅着脖子对着皇帝驴叫,没看过3国的以为他要讧位了呢……简直是误导观众

    • 家园 戏说《军师联盟2》-1

      在下不才,试着替《军师联盟2》加编一集如下:

      司马懿的如夫人柏灵筠本是益州人,她有一个孪生妹妹灵光,还留在益州,寄养在身为大儒的叔父家中。灵光身有隐疾(肺结核如何?),叔父临终前托付给好友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北郊斧头山,择草堂安顿柏灵光,静养身体。孔明只要留京,公务之余,时常上山探望。柏灵光聪慧美丽,识得天下大势,还在柏灵筠之上,两人对谈抚琴,孔明能难得地放下心防,抛低面具,痛快地放松自己,但两人谨守礼数,并无逾越之举。

      灵光病笃,柏灵筠心急如焚,冒险再度潜回益州探望妹妹。适孔明派小僮相告,欲上山一晤,灵光怕孔明担心自己的病情,央求姐姐冒名,与孔明隔帘对谈。

      是日,孔明只带二僮,姜维内裹重甲外披素袍护卫,四人上山。孔明入草堂外室,隔帘与灵光对谈,姜维跪坐庭院守护。乍谈之下,孔明发现有异,猜出柏灵筠的真实身份,但并不点穿。柏灵筠也一如灵光以往,只称孔明为“先生”。于是在柏灵筠代言的司马懿与孔明之间,有了一场深入的思想碰撞。双方语带机锋却又坦诚相对,孔明深深理解了在雄猜之主曹睿的手下,司马懿是如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同时也明白了司马懿对于孔明和蜀国的真知洞见,点破了窗户纸,终于面对孔明一直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只要司马懿在,孔明北伐无望。

      最后,孔明提议再对坐抚琴一次,打算随后将自己心爱的古琴赠与司马懿,以答谢心心相惜的知音,以及在西城司马懿故意放水“空城计”。在竹帘内外合奏<高山流水>时,柏灵筠因为顾及妹妹的病情,心意涣散,孔明从对面琴音中辨觉灵光将不久于人世,内心极为悲痛却无从发泄,琴中兵戈骤出,杀气淋漓。柏灵筠也是女中豪杰,既不甘代表大魏示弱,也要以琴为媒,鼓励孔明挺住,于是琴音高亢,追随而上,如两只大雁,长鸣声中双双拼力高飞。

      姜维坐守中庭,隐隐闻听琴音,由高山深水中,金戈尽出,战鼓漫天,不由得回想自己征战半生,寄居异乡,不知前路何在,不禁弹剑高歌(此处可用西府梆子为素材的秦腔小调)。此时孔明与平日的道貌岸然,已判若两人,目眦欲裂,面色赤红,肩胛高耸,双臂如猿,势欲拔山。庭院中忽起一阵劲风,落叶飘零,秋意肃杀。

      金戈铁马声中,孔明的琴弦,终于崩断了一根,孔明不理,抚琴愈急;柏灵筠勉强跟随,汗透秋衣。

      柏灵筠身后的屏风后面,柏灵光遥望孔明,终于闭上了双眼。

      孔明的琴弦,崩断了第二根,其势已不可为。孔明长叹一声,踉跄起身:“逝者如斯,此琴安在?”

      柏灵筠离开琴座,肃衣叩拜:“先生请回吧,天地在,此琴必在。”

      ……

      由草堂下山的山路上,小僮在前提灯引路,姜维背着孔明下山。姜维身被重甲,山路昏暗难行,不免大汗淋漓。孔明悠悠醒转:“伯约,你放老夫下来。”

      姜维大哭:“末将无能,末将不忍负丞相,末将又不能不负丞相啊!”

      孔明坚持,姜维只好找背风之岩,轻扫枯叶,脱素袍覆石,请孔明坐下稍歇。孔明喘息稍定,遥望山下成都,灯火绰约:“锦官城,锦官城。伯约,大江东去,群雄流转,你哭何来?”

      “丞相,你留给我们这片天地里,只有英雄,没有成功。维诚惶诚恐,不知所终。”

      “伯约,英雄不论成功,英雄就是成功。楚霸王不英雄吗?吕奉先不英雄吗?想当年我追随先帝,离开南阳安乐的陋室,在这天地间历险被难,有欢笑有热泪,有真情有机谋,看尽了百姓离散,看尽了立马横刀,多少次几无生路,多少次佯为镇定。今天我老了,亮素无所嗜,全部的心力都在光复汉室的大业,过门不入,席不暇暖,无亲情,无感情,就是无情,是吧?当年在南阳,世道尚宁,天下风评,以为卧龙凤雏,为天下材,这是瞎掰,亮俯而甘拜下风者,有荀彧郭嘉,有鲁肃周瑜,他们奇才皎皎如日月之光,夺我双目。可是他们都不扶汉!他们不扶汉,只有亮这个中人之材,勉力而扶汉。亮之才,远逊于众杰,唯一可恃者,是‘长情’,摒弃一切,全神贯注,只守得一件事。入益州以来,夙夜兴替,不敢稍懈,近日扪心自省,执法不近人情者,用兵不尽老练者,历历在目,愧对先帝,愧对将士。伯约,亮身后,只要有司马懿在,你可以不伐魏,但要记住,你在一日,益州便要宁静一日,无外患无内乱。蒋琬费祎黄皓,还有我那个犬子,未必与你相与。亮躬身自省,常叹自己器局不宽,执法过烈,致有多败,你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自春秋以来,益州蛮夷相杂,非中原士子所仰望,但经过你我的努力,从无到有,这里变成正道的旗帜,正道的寄托。今天有今天的中原之主,暂居此厝;未来有未来的华夏文明血脉,避守此乡。你我栽下大树,后人自来乘凉。今日之益州,可以无蒋琬费祎黄皓,可以无诸葛家,但不可以无伯约,谨记谨记。”

      姜维脱甲左裎,涕下曰:“维陇右莽夫,才具不值丞相厚爱。我大汉经营益州,免生灵之流离涂炭,然人才凋零,国力疲敝,维遥望故乡,近在咫尺,竟引兵而不可及。天命真的要抛弃我们吗?”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审度,mezhan,决不倒戈,二手大少,笑不拾,
      • 家园 戏说《军师联盟2》-2

        (以下不能再用半白话文了,改回现代语言)

        “伯约,何为天命?举凡大丈夫立功立言,为天下谋,无非两种手段,一曰义,一曰利。天命,上察天意,下俯民命。天意,就是天子的个性/格局/健康状态,带有历史中的偶然性色彩;民命,就是民间最适用的社会形态。你看这个地图。三分天下,以疆域面积论,蜀汉并不见小,但以人口论,蜀汉所有人口,只是魏吴两家每一家的三成左右,为何?蜀国北部有盆地平原,南部则是高原,所以汉民人口不及百万,聚居于平原;泸水以南不但王法莫及,还时时有肘腋之变(西南夷,夷王为高定,孟获)。益州之西境外,有吐蕃氏。区区90万人口,一场时疫,足以令诸夷总据益州,锁关自立,则汉家天下,不复为九州,而孓遗八州矣。我五月渡泸,难道只是为免北伐的后顾之忧?清减夷族,不使为患,也是为千秋计啊。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魏国疆域虽不见雄阔,但汉家文化,精华尽在此五州。民间形态,以宗社为根基,每地若干大姓,每族动辄有男丁数百上千,遇有民间事务,婚丧/治水/救灾,一呼百应;若逢乱世,则筑堡自守,方圆百里,无不跟从。每族有长老,总括族务,挑拣有力男丁,或行商,或练武,或习文,择机出仕,渗透朝廷,行国政时暗惠于本族,成为大族/士族/名门。曹丕登基后,司马懿陈群大行新政,以九品官人制,扶持士族。曹魏权贵,为夏侯氏及曹氏,本为低层武士,发迹于宦官势力,一路杀来,所破诸部如袁绍袁术,多为名门士族势力。行新政后,士族再度抬头,曹家王朝固然轻易获得民间的支持,朝廷可用的人才物资大增,生产趋于活跃,但官家对基层的控制也再度失去。司马懿行‘李代桃僵’之计,施以利诱,曹家拱手让天下而不自知,士族大家的势力再度膨胀,地方利益凌驾国政,未来必有大乱。只不过经历桓灵二朝,中原千里无鸡鸣,良田多而民众少,暂时矛盾还不突出。

        “东吴虽民口亦多,经商繁盛,但南方多异族-----如长沙蛮/零陵蛮,会稽丹阳等地的山越等等-----民风蛮荒,孙氏仅能自保,扰北亦可,伐魏则毫无雄心,只是为将来一统天下的新主守财而已。故此天命所归,无非在蜀汉与曹魏。我蜀汉以扶汉大义倡天下,你是天水人,亮与先帝旧部来自荆襄,对益州本地士族深自惕励,将来果能克复长安,对中土士族亦必有抑制。今日若曹魏得天下,便是士族得天下,士族不是铁板一块,各争小利,日后必定为乱。士族自相杀伐争利,士族与曹家争利,若我们蜀汉能捱到这一天,则大汉可以席卷天下。若魏国先统天下,继而全天下大乱,则蛮夷乱华,国事如何,非你我能料。

        “今日与司马府柏夫人一晤,亮豁然开朗,明白了先帝的苦心。先帝倥偬一生,忍气吞声寄人篱下,常为英雄笑,然先帝能纳英才,善察人,与亮私语之,比如马谡,每言必中。亮今日猛然醒悟,先帝尝与亮评众人,先帝何尝没有评亮?亮之短,先帝尽在眼中,隐忍不语而已。白帝城托孤,先帝举亮与李严,同为顾命大臣------这便是评亮啊。亮之孤忠,先帝毫无牵挂;然亮为人孤冷严僻,自立清高,善腹谋,不善与人推心置腹。先帝在,亮尚有师长兄长,先帝卧于白帝之时,凤雏先生先去了,法正先生亦去了,满朝之中,能入亮的法眼,与亮共语国事者,论资历论能力,已无人矣!先帝无奈,举李严为副,先帝亦知我与李严不睦,然论及军国之务,能往来对议者,能谏亮之疏失者,唯李严尔,先帝寄望我二人以国事为重,开诚布公,精诚合作。临终之时,先帝要托孤托国,此刺耳之语,欲言又止,已不能言及。今日回想,若先帝在,亮开府建牙后,李严稍晚必能开府;若今上有曹睿之能,能驾驭亮,则李严也必定开府。现在李严不能开府,心有怨念,行事拖拉,被我贬黜,说起来我没有做错,其实从源头上看,亮就没有走对啊。我蜀汉人才愈见凋零,亮并非无过,只是子龙将军等老人,念亮劳苦,也不忍直言罢了。

        “桃园结义,在我蜀汉军中是一传奇,伯约你一定耳详,而亮是亲历之人。先帝不嗜财不贪色,终身劳苦,人非草木,何以能此?因为先帝有兄弟,有朋友,有友情,这是他的寄托,他的欢乐,也正是他的软肋。云长公一殪,亮等固然痛彻心扉,先帝与翼德公,其实已生无可恋,行为悖乱。亮不愿随军征吴,一大因素是征吴必定屠城,亮不能止,只能眼不见为净。伯约,你回过头来看,先帝再困苦,有兄弟情撑着;亮终年碌碌,三军仰止,百官揖让,无一人可平视对谈,还有多少生的乐趣?这般孤独夜行,引灯自照,亮在国政独断中,又对亮的心理,施加了怎样的影响?司马懿冷眼旁观,看得一清二楚。亮愚钝没有看到的,先帝看到了,这也罢了,偏偏他司马懿也看到了。既生亮,何生马?伯约你说,这天命在那一边?!”

        姜维慢慢抬起头来:“丞相,人无完人,不必过责。今日丞相推心置腹,言难言之隐,维虽肝脑涂地,不足以报。司马懿为人诡诈冷酷,当然比丞相看得开放得下,他以利驱人,为己所用,非大丈夫之手段。维一介武夫,治国必不如丞相,治军拒敌还当得起,今蒙丞相厚恩,维当以死报国,尽人事,安天命,君子唯自强以不息,天要汉兴,汉家必兴。”

        通宝推:天堂,审度,mezhan,二手大少,
    • 家园 这事就甭扯远了

      1)《军师联盟2》剧组怎么讨论诸葛亮这个角色的,我们不知道,但从王的英文版《出师表》,我猜想,对诸葛亮的理解,没有走出脸谱化的僵化老路。在《军事联盟1》里,对曹操及曹营人物(如荀彧)的塑造很丰满立体,这是戏大受好评的原因。而对《联盟2》,我是失望的。

      2)以诸葛亮的人品(素养,自谦),他不会内心渴望九锡,这种小人心志是不允许出现在他自己的灵魂深处的。但私德好,不意味着公德好。当时,刘禅最好不要打仗;曹睿想按自己的节奏停停打打,等魏国民力可以支撑时再动手(魏虽据有六州,毕竟四野残破);孙权则观察另两家,万不得已也不打。在蜀国有主和派,而且在群众中是有基础的。这里面,搅皱一池春水的,就是诸葛亮。三国时代乱是乱,到这会儿基本形成势力平衡的僵局,孙权曹睿都满足于保住现有的疆域,歇一歇,纠缠不已的只有诸葛亮,残害人民的就是诸葛亮。

      3)诸葛亮不贪财不贪色,但你不能不承认他贪权,以战养权。六出祁山,出了两三次不成,发觉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就不妨暂歇了,掉头改开了。荆州派为什么一定要跟益州派顶牛?暂时联合,蓄养国力,也是一个选择嘛。

      诸葛亮养尊处优歇着,能多活几年,哪怕魏国准备好了就主动进攻,怕也是占不了蜀国的便宜的。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不同意

        孔明的目的,在出师表里就说得很清楚: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复兴汉室,是孔明终生的梦想,也是刘备集团的旗帜。

        放弃了复兴汉室,就好像TG放弃了为人民服务,那就不知道是为啥了。

        所以,虽然孔明自己也知道伐魏胜算不大,但倘若选择放弃伐魏而苟且偏安的话,梦想和旗帜就没有了,而没有梦想和旗帜的人,是不配称为英雄的。

        通宝推:hullo,二手大少,楚庄王,
        • 家园 伐魏就一定要年年伐吗?

          妥为准备,看准时机,五年一伐,伐则必中,可以吗?

          诸葛亮治蜀,蜀汉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完全的先军政治,根本无法与民休息,发展经济,增殖人口。从诸葛亮首次出祁山开始,整整一代蜀民,生活是毫无希望的,从少年时就看得到自己中年老年的悲惨,如果还有中年的话。

          后人不断给他找理由,不断给他洗地,但如果超脱出“汉贼不两立”的大义,站在第三方客观评价,这种执拗顽固的僵化治国方式,对百姓也确实太凉薄了一点。汉室确实暂时没得救了,但如果退而求其次,把蜀汉建设好,奔了小康,留了火种,徐待天下变,不也是一种善政/仁政吗?

          司马懿其实不应该叫“司马一”,而应该叫“司马二”,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是个“贰臣”;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叫“诸葛凉”,他对人对己的凉薄寡恩,清减得毫无江湖气,甚至毫无人间气味的做派,跟曹操的嬉笑怒骂比起来,跟司马懿的偷鸡摸狗比起来,书生有余,成事不足啊。

          你说王洛勇能把诸葛亮怎么演?整个创作团队的思想力,都无法跳出这个呆板的形象,还能怎么发挥?

          • 家园 抗日要天天抗吗?

            不如曲线救国一下,徐以图变。等珍珠港一声炮响,汪主席再委身米帝。本大这一问,诸葛亮就变成汪孔明了,这个汪孔明,刘备会托孤吗?

          • 家园 本大要求太高了

            诸葛亮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像我们有这么多偏安经验可循(...)

          • 家园 从原则上退一小步

            英雄就成了汉奸,比如汪精卫。

            在很多时候,从原则上退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事情就面目全非了。

            • 家园 老毛:当年他们也是这样打倒我的

              从军事角度讲,取攻势未必就是忠于职守,取守势未必就是在敷衍塞责。

              刘廙劝曹操稳定内部、避免土崩之势,面对征战三十年却不能统一的局面,要优先整理内部,不要继续采取进攻战略,而是等待十几年后整合完毕,再图进取。刘廙并不是反对统一,而是认为要根据形势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以诱敌深入的运动战捕捉战机,但是每次敌人进入根据地都会烧杀抢掠,后来老蒋甚至专门强调进行烧杀抢掠,因此党内军内都对老毛产生了不满,剥夺了老毛的军权,逆转了战略,转而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但是同时他们无视了老毛提出的整合根据地经济的战略主张。后来有人提出根据地反围剿必然失败,理由就是根据地经济要走向崩溃了;但是那些人无视毛泽东早就提出利用军事胜利为经济建设争取时间的战略,顺势指责毛泽东的反围剿战略必然失败。

              我们一般所了解的诸葛亮北伐战略,主要有两个,前期是隆中对,后期主要是六出祁山(史实不是六出祁山,不过一般都这样说,那就这样说吧)。六出祁山这个战略很奇怪,因为战略设计的因子都很小。其中,只有第一次北伐利用了长期蛰伏的突然性,有明显的战略设计痕迹,后来的几次北伐在战略上都比较被动,与其说是主动的战略设计,不如说是简单的闻风而动。我们可以从具体行动时间上看出端倪: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春,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此次出击完全被曹真预先算计到,结果诸葛亮按照曹真的设计出兵,被打回去了。第三次北伐是次年。第三年秋天,曹真决心打一打诸葛亮,结果曹魏自己表示反对,又赶上大雨,被迫撤军。然后就是所谓的第四次北伐,第三年秋后,曹魏撤军的情况下,诸葛亮打了个反击。次年,第四年,诸葛亮主动出击。此时曹真病重,曹魏派遣司马懿来接替曹真,战场上司马懿采取故意与曹真合作的张郃相反的战略指挥方式,张郃要进则不进,张郃要退则要张郃退,结果诸葛亮成功在撤军途中击杀张郃。此战,诸葛亮以李严诈称粮尽逼迫他撤军为由废黜了李严。但是我想到一个事,就是如果司马懿没有逼迫张郃追击、送了个大人头,那么诸葛亮回去之后凭借什么去处置李严呢?此后终于休息了几年,四年后才再次出击。问题是司马懿在此期间在关中大搞屯田,极大巩固了关中。这一期间恰恰应该反复出击。然后诸葛亮就去世了。

              从战略设计上来看,诸葛亮只有第一次有了较为明确的战略设计,通过战略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后的北伐,大略就是敌人预料到的报复式反击,而且建兴九年到十三年,也就是曹魏太和五年至青龙三年敌人搞起经济建设的时候,没有出兵骚扰。司马懿就是在此期间动用了大批人力去开挖灌渠。

              敌人要做的不干扰,敌人知道他要做的他就去做,这肯定不高明。

              • 家园 这一段时期的诸葛亮,有两个有趣处

                一, 作为长期的权臣,诸葛亮非常特殊,他没有“长期执政权臣”的标配:被人主多次猜忌/打击/考验,以至于“X上X下”,甚至坐几天牢差点被拉出去枪毙。刘备对诸葛亮一直很笼络,估计常委坐一起开会时都没拿重话砸过“葛亮同志”,可以说一直惯着诸葛亮,给他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以收买其忠心,确保自己身后,诸葛亮感激涕零不会篡位。从这个角度说,托孤时把李严与诸葛亮并列,其实私下应该对孔明交代过:以你为主,不要有顾虑。放李严在侧,不是为了制衡诸葛亮(李严之才根本压不住诸葛),只是暗示诸葛亮多多团结其他小派,听听其他人的看法,不要那么单纯,那么独来独往。

                二, 诸葛亮跟曹真斗得很厉害,但与司马懿之间,似乎真有某种默契,或者说司马懿能够挠到诸葛的痒处,牵着诸葛亮的牛鼻子。“六出祁山”的后半场,蜀国不断进攻魏国,客观上是在确保司马懿的政治生命,家族安全,和手握军权。诸葛亮在战场上比较贼,但在人情世故上显得比较单纯比较轴,一旦脱离兵事,他的手段蛮可笑的,比如送司马懿女装。不知道老于世故,被曹操/曹丕/曹睿折磨得像六层老牛皮那么厚实的司马懿看到女装,心里到底是什么感慨什么滋味,有点怜悯诸葛亮是可能的。

                三, 诸葛亮是纯臣,是完人,是圣徒,后世对诸葛亮吹捧的,都是体制外的读书人。如果当了几年朝廷大员的,恐怕心里是另一种看法吧。

                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大的挫折,身后又有这样的殊荣,算是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而死,死得其所了。但在他身后,中国文人士大夫给他堆砌了太多的荣誉,却从没有人去平视他,同情他,体谅他。他又享受不到这些虚名,他要你们这么膜拜干什么?还不如生前有个司马懿来纠结一番,人生来得充实。

                中国历史上,跟诸葛亮的命运有点类似的,是自称“老亮,今亮”的左宗棠(王阳明不能算,因为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是半吊子,远不能跟老亮比),左宗棠之所以在官场上比较顺,是因为慈禧罩着他,用他来制衡曾国藩系,不然都死了18回了。可以说,诸葛亮和左宗棠,是中国厚黑官场史上仅有的两个奇葩------单纯的可爱的,精通本职业务却不大懂做人还能存活的奇葩物种。后来的文化人以为自己有点本事就能享受这样待遇的,都是没睡醒的。世上葛亮常有,而刘备不常有啊。

                ------如果能挖掘以上几个“戏眼”,《军师联盟2》就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

                • 家园 诸葛亮面临的人心环境还算不错,就是没用成

                  刘备刘禅在对诸葛亮的使用上都没有过分的限制,可以收诸葛亮的工作环境还是不错的。诸葛亮自己是一个忠臣,但是人物的组成是复杂的,诸葛亮身上还有其他因素存在。他同时也代表了一些势力,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表现出了自身所处集团的共有认知。就好像出身于某个阶级的人很自然地带有阶级属性,对其他阶级的想法会有不理解和隔膜一样,诸葛亮应该也是受到本阶级或者本阶层或者所处士人集团的影响。而且,我觉得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有跳出自己所处集团意识形态的限制。人是很聪明,就是大的格局上不够通透。

                  这个不通透在和名将的对弈中就会充分展现出来。我看诸葛亮几次北伐,看得那是抓心挠肝。军事指挥上表现出来的呆萌模样看得要人命。虽然军事理论上有很强的造诣,贵族教育基础很好,但是他显然没有理解战争。要是刘备在的时候,他能独立带兵打几次迂回就好了。

                  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大的挫折,身后又有这样的殊荣,算是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而死,死得其所了。

                  这话说得很对,诸葛亮的命实在是很不错。一般人做事难得有这样的好环境。

                  看了诸葛亮的成长史,我算是深刻理解了一点:

                  家无长辈,确实对子弟成长很不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