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父辈眼里的前三十年 -- bshu

共:💬677 🌺8594 🌵4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进退皆殊不易也

          河友2002先生所言“反之则都‘易’”,非吾“建之不易、退之艰难”原意真解。

          “建之不易”,局内局外人皆可理解。若今天有谁号令“好人好马上三线”,资金或许易于到位,催令诸多城市居民由繁华处迁荒凉地则必然群情激愤、反抗甚烈。若问何故?时势不再,兼理想之花凋谢也。

          “退之艰难”,非当事人可以理会。当年申报调迁返城,层层报告、重重审批,道道关口、重重折磨;企业筹资、职工告贷,捉襟见肘、生活困窘,个中痛苦实难述之。

          俱往矣,往事如烟,不妨一笑了之。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
          • 家园 四机部七子头的工厂和好几个研究所基本都没动

            这都是中国电子工业的精华,难得他们不怕打仗?其实也不复杂,不要说搬到山沟里,就是搬到上海都不可能,远远超过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

            • 家园 整体般迁的很少,多数是包建,相当于异地实体备份.

              我随父母在三线呆了三个厂加半个大学,一个五机部两个四机部大学是教育部,包建老单位分别是包头二机,无锡7xx,成都4x,广州xxx学院 (从小东南西北的人都见全了:)).

              大学算半个是因为我父母非大学的人,前一个单位撤了人还没走完,大学就进场了.

              四个单位,两个没建成停建,两个建成运营多年.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建在三线的电子厂、半导体厂、研究所不少

              连清华与电子、半导体相关的专业都搬了一多半到四川绵阳,不过1978年后都撤回北京了。

              电子行业在60年代基本上算是国防产业,当时是一线、三线都有布局。

              • 家园 这和我说的不矛盾吧?

                清华电子系放到绵竹本来要搞成个电子对抗学校,结果当然是白白浪费这些人的时间,不过留在清华在当时也是做不了什么事。

                • 家园 工业精华更需要在三线布局、备份

                  正因为是工业精华,才更需要在三线布局、备份,这本来就是三线建设的初衷。电子部很多7字头、8字头的工厂本来就设在了三线,华东一带也有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布局,不存在搬到上海都不行的说法。北京的厂和院校,也为三线做出了大量贡献,不会例外。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就以外迁部分工厂、生产线、划拨产品等方式支援三线,支援的员工有2000多人。

                  清华绵阳分校也跟电子对抗没什么关系,绵阳分校有五个专业,雷达、电真空器件、多路通讯、半导体器件、激光,激光专业当时研究固体、气体激光器、激光测距仪及激光陀螺,他们的机载激光测高仪和激光炮兵测距仪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绵阳分校还研制了与“川沪输气工程”配套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在国内首次完成了2GHz 30/120路低功耗无人值守数字微波接力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78年3月在石家庄的全国总联试中取得成功,并先后投入生产。院士吴佑寿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绵阳分校是我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摇篮。直到现在,曾经在数字微波通信领域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同志,以及一些当年在分校学习的工农兵学员,都想念着绵阳分校,还经常谈起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

                  如果电子系留在清华本部是不是会一事无成,这个不知道,因为电子系是整体搬迁,按常理,应该成果更多吧,毕竟条件更好。可以参考看看其它兄弟专业当时在本部做了什么——qq97:其实想想就知道

                  通宝推: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删ID走人,
                  • 家园 吴院士好像没去绵阳

                    吴院士好像没去绵阳,或者是没全程呆在绵阳。他带着无线电系留在北京的队伍,建立了图像专业。当年某期《无线电》杂志的封面,就是清华无线电系的工农兵学员在组装测试彩色电视机。

                    • 家园 长虹最早的彩色电视机

                      75年清华绵阳分校和长虹一起研制了长虹最早的彩色电视机,还在教室里装了几台。兄台看的照片应该就是这个。

                      整个绵阳分校运作期间,北京清华本部没有电子系或无线电系的建制。78年绵阳分校搬回北京,本部才恢复电子系。

                      • 家园 电视教研组没有去绵阳

                        无线电系绝大部分去了绵阳,电视教研组没有去,他们和学校里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合并组成了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系迁回以后,这部分人回归了无线电系。而文革中新组建的这个电子工程系则改名为计算机系。

                        • 家园 这个教研组应该没有参加绵阳分校的工作

                          陈留根是绵阳分校74级工农兵学员,

                          据陈留根回忆,长虹最早的彩电,也是1975年由分校和长虹一起搞出来的,当时还留了几台彩电安装在空教室里,在那里陈留根第一次看到彩电。

                          查了下长虹厂史,长虹机器厂73年研制出第一台电视机,应该是黑白的,75年跟清华绵阳分校合作研制出彩色电视机,也是顺理成章。

                          吴院士应该一直在绵阳,一位当年的学生在故地重游时回忆:

                          102楼,雷达,通讯专业在此,吴佑寿院士身着灰布中山装常立于此门处,那形象让人想起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分校创业的艰苦生活却催生起多少当时的高精尖科研成果,不能不说是奇迹!祖国和人民感谢他们!

                          在申请和研制“川沪输气工程”配套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三年多时间里,吴院士更不可能离开绵阳。

                          捎带说说,72年以后(其实在俺看来,文革是在72年结束的),国内兴起了一股无线电热,中学生自己装晶体管收音机,俺堂兄在北京,在少年宫装收音机,真是羡慕死个人,也有不少邻居大哥,在家装收音机,就是从那些收音机里知道了李双江。大学老师则自己装电视机,清华精仪系的不少老师也在做分步投影光刻机之余,自己弄元器件装电视机。俺的一个大学老师邻居,居然有两台电视,一个12寸一个9寸,都是自己装的。

                          也有普通人家买黑白电视机了,大概75年的时候,邻村有人家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放,俺和小伙伴兴冲冲的跑过去,印象很深,放的是祁剧红灯记,非常地扫兴。大的彩电也出现了,一般都是单位里买,知道两个品牌,质量好的是上海金星彩电,质量真的挺不错的,差的是本地产的韶峰牌彩电,看一会儿屏幕就花花。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我爸就是那年代的电子爱好者

                            73年自己装了收音机,76年我出生后装了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已经很流行邮购电子元件了。不过我爸在电子厂工作,拿报废元件比较容易。当时的无线电杂志就有教怎么用示波器管子做电视机的文章。

                          • 家园 是的是的,我爸爸就是电子爱好者

                            73年自己装了收音机,76年我出生后装了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已经很流行邮购电子元件了。不过我爸在电子厂工作,拿报废元件比较容易。

              • 家园 他根本不了解三线建设

                以为他爹那个单位就是三线的全部,真是一孔之见。

            • 家园 四机部的研究所还真有搬到山沟沟里的

              我发现你真不了解三线建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