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朗姆可乐聊历史 -- 骨头龙

共:💬1328 🌺15046 🌵1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先宝推一个!

            我个人觉得:农耕模式不光是提供稳定的粮食来源,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和壮大,另外对塑造民族的性格和特点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的勤劳,善良、勇敢、聪慧,是世界闻名的,这个和农耕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种田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耕田、下种、浇水、除草、上肥、养护。。。程序很多,少一样都不行,所以必须勤劳才可以有个好点的收获。善良是因为大家都是种地吃饭,不需要去抢掠过活,自然待人少一分奸诈,多一分醇厚。聪慧是因为种地的程序很多,很繁琐,所以要想办法改进,想办法提高,汉代造的三脚耧,在今天,依然是各种播种机最常见的结构,这在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勇敢,这就不多说了,反正不让全家吃上饭或是谁能让吃上饭,那一波波的农民起义军,不要太多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成就和发现,其实都是围绕着农耕模式来取得的。农耕的本质是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而我们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施行这种模式的民族,我想,这大概是几千年绵延不绝的原因,也是华夷之辩里未说出来的东西。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主席说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这八个字,我觉得就是精辟地总结了华夏文明几千年来走过的路,我不过是拾他老人家的牙慧,可能行文之间凑巧碰到了兄台的痒处,所以才会得到兄台的高赞,实在是愧不敢当!另,非常欢迎您继续发表新的高见!

                • 家园 你的角度

                  也很新颖,虽然都是老生常谈,大家习以为常。显然,这样看问题,太不主流了。但是,我非常喜欢。因为,历史的传承有两个方向:史家之笔;劳苦大众的民间总结。而你在俩贴里的归纳,很显然属于后者。

                  其实,我一直想写写毛主席,框架都打好了,但是总觉得少了啥。五千年才出的精华,不是那么容易总结的。我不得不深挖历史。不得不面对农耕和游牧这个特殊的历史个案。碰巧翻到《盐铁论》,读下来,收获很大。西西河有稷下学宫,其实,感觉河里每天都在重复盐铁双方的研讨。

                  我花了很长时间,亲身体验精气神的转化规律。因为从母系到父系的跨越,必然有及其特殊的缘故。我争取早日把这个梗补上。

                  我非常需要交流,得到启发和指点。

                  • 家园 从母系到父系好像和人类学有关阿
                  • 家园 您说:历史的传承有两大方向

                    一个是史家之笔,一个是民间的传承。这个看法我很认同!对此,我还有个看法:真正的历史,或者说历史的真相,恐怕是很难在史家之笔那里看到的,因为很多历史大事件你看当时的记录,会发现很多都是不合情理或逻辑的。只能勉强从脉络上推敲一下。

                    所以,猜测一下,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和有些真话是不能说的情景类似,深究起来,可能对各方都无益。那么,什么是历史?

                    我的理解:它是文明的一个记录。靠不靠谱暂且不论,不同的人总会在它那里找到一些答案,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普通人也许能找条安身之道,能力强点的人可能找的就是晋身之道,能力再强点的可能追寻的就是帝王之道了。。。。

                    跳出历史,您再来看,一切不过是文明的斑斑点点,有哭有笑、有血有泪。也许,您寻找的不仅是历史的方向,更多的是在寻找今天文明的方向。

                    另外,关于母系到父系的转变,有个脑洞供您参考:母系社会的时候,其实男的是不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而他掌握的狩猎技巧或耕种技能该如何传授下去呢?

                    • 家园 108=36+72

                      因为疫情,近期就发了一个主题贴。但是,你的回复,让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以和之。

                      首先,能不能不用“您”这样的词?这个词放在我们之间,会影响交流的质量,能不能换成“你”?

                      开始正题:-)

                      一个是史家之笔,一个是民间的传承。这个看法我很认同!对此,我还有个看法:真正的历史,或者说历史的真相,恐怕是很难在史家之笔那里看到的,因为很多历史大事件你看当时的记录,会发现很多都是不合情理或逻辑的。只能勉强从脉络上推敲一下。

                      这段文字,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史学大悬案。也就是说,我们史学的内核是什么;史家坚持的操守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要旨。

                      中华民族历史的陈述,不是中性的。而是有强烈的倾向性;或者,就是阶级性。我读钱穆的《国史大纲》。在前言部分,钱老声称不带个人情感色彩,有超阶级的写作意图。可是,具体观览内篇,钱老个人的观点非常明显。

                      一部《三国演义》,为什么必须是尊刘抑曹?

                      又例如,殷纣、秦皇、魏武、隋炀帝,以及近代的太祖,按照古史的标准,他们都应该属于不被颂扬的群体,这又是为了什么?

                      也就如你感觉的那样:我们的历史,被有意识的,按照某种意愿,被修饰了,甚至存在某种被取舍。或者说,历史的记录也是真实的,但是,选取的角度被严格局限了,更多的维度被过滤掉,难免留给后人一个巨大的质疑空间。

                      那么这个让史家不得不违背自己职业操守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我们文化的内核,用我们俩之间临时性的共识,可以暂且称之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毫无疑问,这不是最贴切的称谓,但是,这个说法也没有离题)。所有,符合这个原则的,被记录下来,或者是被矫正后才被记录下来。而不符合这条准则的,就要被抑制,甚至也存在某些丑化。两者的修饰程度,也取决于史家自己的修为。

                      所以,猜测一下,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和有些真话是不能说的情景类似,深究起来,可能对各方都无益。那么,什么是历史?

                      我的理解:它是文明的一个记录。靠不靠谱暂且不论,不同的人总会在它那里找到一些答案,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普通人也许能找条安身之道,能力强点的人可能找的就是晋身之道,能力再强点的可能追寻的就是帝王之道了。。。。

                      我赞同你的观点:玩文字的,都存在自保的问题。即使司马迁,也未必尽舒自己胸中所欲。

                      史料的记载,就是历史信息的大数据。从这里汲取营养,你给出的三个陈述,很有趣,这说明什么?取材的深度和应用的效果,在乎什么?当事人的修为。人的修为是什么?我们民族修为的总纲又是什么?这种修为的历史痕迹又有哪些?呼应上面,真相就水落石出了。

                      跳出历史,您再来看,一切不过是文明的斑斑点点,有哭有笑、有血有泪。也许,您寻找的不仅是历史的方向,更多的是在寻找今天文明的方向。

                      另外,关于母系到父系的转变,有个脑洞供您参考:母系社会的时候,其实男的是不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而他掌握的狩猎技巧或耕种技能该如何传授下去呢?

                      你的感情,非常细腻。如果你是个男人,那么,你的家庭应该很好。如果是个女人,哈哈,就很难想象了。

                      我从远古写到现在。有个过程,从2012开始,我只是在探究文化。从18年贸易争端,我才把现实收拾起来。最终,我确实想完成大一统,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参考。我也希望由于自己的工作,给更多的人一个参考,让我们民族的大树,在新的历史阶段,根系更牢固,枝叶更繁茂。

                      也就是在自己有感悟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爱因斯坦的科研能力,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科比的运动天赋,等等,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同样的蕴含。只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环境、教育程度、社会阅历和实践的不同,特别是愿望和渴求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向上,才有了不同的感悟和所得。反应到现实中,就是不同的才能或成就。

                      稀里糊涂,从民间入手,我可能是抓住了文明的主线。现在回头补正史的课,颇有势如破竹的感觉。可是,中华文明,岂止是高山仰止。经常是难以深入,更难以浅出,或者说,我们很容易被我们文化所迷醉而忘却浅出。

                      关于父系到母系的转变,你的建议,我斗胆只取一半:耕种而非狩猎。狩猎是母系文明的标配。西方文化,就是母系文明的延续,痕迹太多了。耕作,才是男人脱颖而出的关键。骨头龙开的这个贴和后续的跟帖,含金量非常之高。但是两河文明,应该是采收文明,而不是耕种文明。因为,耕作,最重要的是节气的把握。我们没有看到两河文明的历法中对应有二十四节气。

                      女人对时间的掌控,也就是西方文化对于时间的精细程度,最小的时间刻度是七天,而通常是以女人的好事为计量单位:28天。众所周知,由于和月亮的盈缺相呼应,所以女人的好事又称之为月事。

                      而男人,就有所不同。男人可以分为两类。八戒型和悟空型的。既八戒的三十六变型和悟空的七十二变型。这些变化,真的是变化成世间的万事万物?本质上,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是对时间的把握。五天为一候。男人,尤其是中华民族的男人,经过一定的练习,能准确感受一候的变化,就能掌握一年中的七十二般变化。《水浒传》里,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说的,也是一回事。其实,对于一候的掌握,这不是男人对时间把握的极限。而对于女人而言,是无论如何无法突破七天的界限了。所以,中国古代,有传子不传女的做法。不是父辈不爱自己的掌上明珠,而是其生理上无法胜任传承所需要的高层次的要求。所以,母系社会,是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耕种和狩猎技巧的传承,你肯定有自己的收获,说来听听:-)。

                      • 家园 好,那就不加这个您字,平辈相论。

                        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对于普通人来说,五十岁才知道自己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其实是件比较悲伤的事情。当然,也有不凡之人,很早就觉醒了自己的使命,就象总理,少年之时已经明白此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当奔奔走走、碌碌无为、成为多数人的常态,你还在尽力探索,力争有个答案,已是相当优秀了。

                        关于给后人留点什么,这一点,我和你的看法有所不同,有些东西你说得越全面、越详细,就越容易被后人理解成“术”的方向,但其实你真正想说的是“道”,这不就尴尬了吗。。。我的经验也很简单,教孩子三个字:走正道。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体悟吧,那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基本做到这三个字,孩子自有他的一份气运和智慧,不用操什么大心的。

                        至于母系到父系社会的转变,我的猜测是这样的:在母系社会时期,狩猎和小规模耕种都是同时存在的,显然,这些技术活男性更容易胜任和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这些技能的男性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中地位不断上升,有助于群体实力的增强。但我认为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那时某个掌握了这个技能的男性,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出于某种原因,他不愿意再向所有的孩子来传授这种技能了,他只愿意向那些长得像自己的孩子来传授,也就是说他变得自私了。当他付诸行动后,别人自然也有样学样。。。于是,父系时代就慢慢到来了。

                        以上,供你参考!

          • 家园 母系过渡到父系有个很直观的理解

            母系,子女只有当权者有限的肚子生出来,一个当权者一年最多生2个子女(双胞胎的话),父系,理论上一个当权者一年生几百上千个都没问题(夜夜新郎的话),然后只需要10几年,一个父系的嫡系子孙就可以轻松干趴整个女性部落。。。中国古时候,农村里多生几个儿子的家庭,村里自然都能有地位,就是这个道理。

            • 家园 生产力发展的表述在这里是没错的

              动物界有沿袭以万年、十万年记的母系社会结构传承,如鬣狗等,强壮的母系alpha才能有娃,男性是狗腿子。 演化上后代数量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鬣狗能生,首领下仔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时候,多余的幼崽养不活,母系首领亲自下仔才能既在数量上不输旁人,还能充分发挥首领血缘强势的优点。

              只有环境承载力超过了首领后代数量,可以采用数量优势的策略时,这条路才能行得通。故要么这个种族繁衍率低,要么就提高承载力,对人来说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农业出现,可以把人口数量直接转化成土地资源承载力后,父系数量策略才有了基础。

              不知老马有没有研究过这个策略竞争的动力学,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这个转化,是对的。😉

              通宝推:llama,
            • 家园 还有,对于父系,儿子的儿子肯定和他有关

              都是同一个Y染色体。

              对于母系来说,女儿的女儿、女儿的儿子、未必和她有任何关联;儿子的儿子,那是完全没有基因上关系;儿子的女儿倒是肯定有基因关联。

              那么,如果纯粹从基因传承角度来说,父系只要一路男丁下去就可以,父系要男,女隔代才能保证。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一些。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