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们崔永元 -- 独立寒秋HK

共:💬79 🌺869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句话,阶级差别不明显的社会或者生活的圈子

      才能培养人的正义感,培养社会的正气。

      阶级差别一旦过大,人的正义感和社会正气就没法维持了。因为这种环境下,底层人物的身价性命都要仰人鼻息,正义感和正气从何而来呢?

      通宝推:侧翼,莫问前程,南宫长万,
      • 家园 文革为消除阶级差别做了一些努力

        广州取消了部队子弟学校,改为平民学校。家母原来在八一中学任教,后八一中学改为五十三中。家母评价前后教过的学生时说:干部子弟客气有教养,但对老师没有感恩之心,有的(受到批评后)记恨心强。平民子弟貌似粗俗,但对老师感恩,毕业多年不忘老师。我姐原来上学的群英小学原来也是寄宿制的部队子弟学校,文革后也改为普通学校,于是我姐就转回到驻地附近的小学就读,这时候,部队子弟就与百姓孩子打成一片了。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上中小学的时候,觉得这句话,特别SB。大概那时候真不觉得有啥阶级,无非是厂长在食堂排队买饭,多半勺子肉汤的事。后来经历了大下岗,房价蹿升,低端人口,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昨天看电视,一个老人见到自己儿子比领导先出电梯,竟然吓得一晚上睡不着觉,逼着儿子写检查。跟我们小时候,青工动不动去跟厂长拍桌子,简直恍如隔世。

        通宝推:甘丹,学菩提,布隆施泰因,桥上,侧翼,
        • 家园 兄弟我在体制内科研院所干了十年

          最后跟直系领导拍了一次桌子。

          所里破天荒第一次,连所长院士都不敢做的事情我都做了。

          当然,付出的代价就是鱿鱼啦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在这个阶级社会,不要身为无产阶级,却总想为资本家代言。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 家园 例子好像也可以举出相反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爽大不了走人,走了还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一把。我爸曾经认识一位出身不好的工人,工作中和和气气交谈了一阵,就被警惕性甚高的群众要求说清楚,是不是在说什么坏事。他还敢拍桌子?

          • 家园 另外现在的劳动投诉,和问责出身不好,完全不搭吧.
          • 家园 你太小看出身不好的人了,好些是文革翻人,76后平反的。

            前一段看个节目,说到老舍,结果说漏了,老舍不是被正式打倒的,他是去教育人的,结果要被他教育的人,一伙子作了个套,先挑事,再从外面引来非本单位红卫兵(红卫兵基本等于受教育者,连小学生都叫红小兵,所以出什么事,具体组织和具体人很重要。),再向外来不知所谓的人说,老舍是反革命,最后把他打了,他想不开死了,这些人都是七六年以后平反的,当个脸说,好高兴的。

            通宝推:白玉老虎,年青是福,
        • 家园 羡慕,你们那里真平等

          小时候住在一个军工厂的宿舍区,厂长独栋别墅,高层干部四室一厅,中层干部两市一厅,俺们家这样的底层工人,两室没厅还要分给两家住,一家一室。但这比起俺娘家贫民窟的房子已经好太多了,起码是楼房。那时领导们的孩子去的小学50年代就有楼房暖气水冲厕所,70年代又盖个新的。俺去的小学平房旱厕自己烧炉子,俺都上大学了才建起楼房。

          俺有个亲戚,80年代初就是高官,三室一厅,可乐俺就是第一次在他家喝的。他家装修风格给俺印象很深,后来再也没见过,直到在美国买了个70年代装修的老房子,俺才恍然大悟,那个装修就是美国70-80年代的典型风格。另外前几年俺这位亲戚不幸去世,留给俺一个录像带,是当年俺在他家的情景,俺一方面感慨老先生有心,另一方面是震撼 -- 80年代初,人家里已经有摄像机了,领先俺家20年啊。

          那年代阶级分化已经有了。。。

          通宝推:柴门夜归,故乡在喀什,青颍路,
          • 家园 估计这军工厂是苏联帮着规划设计的

            苏联那一套就是森严的等级制。罗曼罗兰在三十年代参观了苏联之后曾经写了个东西,要求当时不要发表。他觉得苏联依然像沙皇俄国一样存在贵族,新政权官员甚至获得各种称号的劳模住在郊外别墅,每年都有南方海边度假,住在宫殿一样的房子里,里面有仆人......。

            所以,土鳖相当一部分有苏联学习背景的高层都是按照上面的工作生活模式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而太祖对这一切特权制度包括军队的军衔制等刻意体现等级差异的做法则不感冒。文革就想变革一下,谓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但是没有成功。

            中国自己设计规划的工厂企业,尤其是三线厂,绝对不会这样设计住房。我小时候住在我姑姑家,我姑父是单位一把手,单位是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3年左右)建设的。最高领导和一般职工一样的住房标准:一房一厅一厨房,两家人共用一个厕所。后来人员越来越多,原有宿舍楼不够住了,年轻职工结婚就只能在办公楼隔出一个一个小间凑合了。

          • 家园 【讨论】我所看到的那个年代的企业高干住房状况

            北纬42度君所言的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只可能是在城市的军工厂存在,而且只能是个别的存在。

            我认识的一位老干部李敏,11级高干,建国初期就担任了重庆长安厂(国民党时期著名的21兵工厂,小说《红岩》提到过的)厂长。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李敏一家6口人就住在厂区附近的居民村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里,也就80多平方米;三个儿女都是上的厂幼儿园、子弟学校,其同学都是工人的孩子。我父亲是长安厂的中层干部,一家7口人住在建新村的两间平房,30平方米左右。我家60年代中期搬到一个三线企业,住的是三间房的干打垒;老红军袁德恩是党委书记,一家6口人虽然住的是砖房也不过三个房间,他的三个儿女和我一样都是子弟学校的学生。

            我曾经想过,如果李敏的前任、原国民党21兵工厂厂长李成干中将当年住的是厂里的独幢别墅,或许他可以分到一层作为住宅。李成干在21兵工厂任职时是租住的民宅,所以,也就没有了后来者“接收”的可能。

            我生活、工作的三线军工厂在创建时,根本就没有可能专门修建厂干楼、中干楼,谁敢这样做那不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吗!肯定挨批挨斗的。那时分房,一讲工龄、二讲人口。我查了一下档案室保存的当年油印的分房办法,住三间房的条件之一就是户籍人口必须6口人及其以上,户主年龄必须30岁以上,同等条件下以工龄长短排序。老红军袁德恩按照条件住上套三的砖房没有任何争议,他的邻居全是老工人。即使后来造反派批斗他,也没有拿“搞特权”说事。我在20多年后也管过分房的业务,曾经为修订分房政策走访了川内同系统的20多家军工企业,可以说没有一家企业敢给领导干部修专门的住宅楼,或将领导干部集中居住,但在分房系数上有所照顾是普遍现象,老百姓倒也并不特别反对。地方党政官员按级别分房确是一个普遍现象。

            李敏在六十年代中期调任五机部“三线”建设西南筹建处副主任(主任由五机部政治部主任冀绍凯少将兼任),负责领导兵器工业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日常工作,他的家从江北搬到大坪去了。七十年代,我随父亲去过李敏的家,大概三室两厅,100多平方米。李敏在这里居住了10多年直至逝世。

            老红军袁德恩在重庆长安厂任过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我看过他在重庆长安厂写的历次政治运动交待、检讨材料,真的脸红汗颜不已。如今陪客吃饭不交钱,已是天经地义、合法合规的事情;若这类事发生在六十年代,那就是贪占公家的便宜,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作风的具体表现。袁德恩在1965年重庆长安厂民主生活会上就直言:我很不愿意陪客,一来陪客多了,交的钱也就多了,家里经济会更紧张;二来怕群众不满意,我陪客多了,群众会认为我一天到晚吃吃喝喝,不知道占了公家好多便宜,不像一个老红军。

            北纬42度君所言的情况,我之所以认为是可能存在的,是因为任何时候都会有比较特殊的现象和不按规矩办事的例子。但是,我认为在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央企业或军工企业不会普遍出现北纬42度君所言的情况,那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大气候、小环境都很难容忍这种存在,尤其那个年代的群众监督、“四大自由”可不是说了也白说的“摆设”。

            关键词(Tags): #随想随笔通宝推:jhjdylj,阴霾信仰,hwd99,南宫长万,pendagu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