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们崔永元 -- 独立寒秋HK
其实我不大愿意用这个题目,把我们与崔永元放在一起,好像搞成了一个小圈子。虽然现在搞圈子的人很多,像什么泰山会、西山会、江南会、MBA会等各路精英,乃至各路大大小小的同学会、同乡会等各路精英加草根,其实都是在搞小圈子。圈子似乎已经是当今的一种潮流,是一种精英和小团体区别普通人或者我们区别他们的工具,几乎是一个现代等级社会的必然,圈子文化的存在和成为主流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这个圈子却又确实为我的潜意识不喜,因为这与我或者我们过去受的教育相违背。在我们小时候,那时的主流是讲究五湖四海的,是要求打破小圈子融入大集体的。大家都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不应该分那么多的彼此、制造那么多的界限。
况且我与崔永元非亲非故,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八竿子打不着,就算我想和他搞个小圈子也不可能啊。但是,不搞小圈子,并不是说没有共通之处。我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就是觉得在我或者我们与崔永元之间,或者说与我们有相似背景的一代人之间,是有些地方很相似的,这个题目,虽容易引起误解,却也有贴切之处。
崔永元是军队子弟,父亲是个不大不小的工程兵团政委,这和我们大多数随军子弟的背景很像,在我们野战部队当年的随军子弟中,主流大都是营团干部子弟,师军级干部的子弟不是没有,而是少,毕竟一个师也就一个师长,加上其他师级干部也没几个人,而且部队驻扎的地方那么大,师级干部的子弟一般在师部的院子里,平时想碰都难碰上,哪里比得了广大的营团级干部子弟,上学是同学,放学是邻居,基本整天都在一起。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小时候对于权力和官位是不敏感的,团级干部和营级干部的孩子生活上差别不大,部队的工资又是按级别而不是按职务,分分钟老资格的营级干部工资要高于团级干部,再说钱多少在部队大院里也没什么意义。平时似乎也没有什么事需要走后门、找关系、给上级送礼的。部队生活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地方,孩子的平时生活主要在部队的大院或者驻地里,除了上学或者要买特别一些的东西,一般也不用上街出外,大院里有服务社,可以买一些日常用品;看病一般可以在卫生队,重一点可以去师部医院,再重可以送军区医院;看电影一般就在大操场和战士一起看,也许现在的孩子没见过,操场上放电影是荧幕两边都可以看的,只是在荧幕后面看的所有东西都180度反了一下,左边变了右边、右边变了左边而已,再有就是战士们会在电影开演前拉歌,这个分队唱完拉那个分队唱,很热闹。孩子们上学一帮子去,放学一帮子回,做完作业就出去玩,捉迷藏、斗鸡(单腿跳着斗,不是真拿鸡斗)、滚铁环、弹玻璃球、打木陀螺,或者去部队鱼塘抓小鱼小虾,和战士们打乒乓、篮球。生活过得很简单,物质的东西不多,地方上的新奇玩意,在部队的院子里一般也不大见得到。可以说,部队大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也相对比较压抑人的物质欲望,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思想一般要简单一些,杂念会比社会上生活的人少一些。
按我对部队大院子弟的粗浅观察,和地方长大的孩子相比,他们多数还是有一些明显特点的。比如他们一般都比较正直,对于是非比较敏感,国家和集体观念比较重,也比较守纪律。虽然到地方上时间长了,也会沾染很多地方上的习气,有时也会干些不那么合规矩的事,但在思想观念上却还是比较正统的、道德感相对比较强,对歪门邪道的事,即使自己干了,也不会从心里认同、觉得自己干坏事还挺有道理,有些知行不合一的味道;一般有些傲气,不管过得好不好,都是不愿意求人的。本能上就有些排斥低三下四、送礼求人的那一套,这个特点可能一方面和过去生活环境里大家家庭地位差别不大、没必要求人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部队比较讲究资历有关,据我观察,部队和地方生活上一个明显差异是部队更重视资历,譬如一个营级干部,如果参加部队时间比较久,就是资历浅的团级干部见了他也是客客气气的。部队的人聊天,经常问到的问题就是:你是哪一年的兵,所以,资历老的干部哪怕职务不高,在部队大院里,也是有些自傲和受人尊敬的,不一定非得官大;
大院子弟普遍也不擅长搞人际关系,这可能和部队大院里相对平等和简单的生活环境有关,关系本身不复杂,利益牵扯也不多,所以没什么这方面的训练,等到了地方上,需要搞人际关系了,但过去的习惯也很难改了,所以,多数大院子弟都不是那种特别会来事的人;另外就是相对比较直爽,敢说话,不畏惧权力,没有那么多的顾忌。
部队子弟可能很多都有一种国家主人翁的心态,这可能与他们的父辈参与了打江山的过程有关,即使现在他们混得不如意,社会地位也不高,但他们在心态上却是不把自己当外人的。在他们眼里,即使是国家领导人,也大多不多是时运、际遇罢了,多数并不值得仰视。而且,我安心做我的平头老百姓,你做你的领导,我也没想巴结你,干嘛要委屈自己。所以看见不满意的敢说,既不怕官、也不怕有钱人,普通平民见官矮三分的习气他们基本没有,有钱人拿钱砸他们,他们有时候还看不上钱。就像姜文在?让子弹飞?那部电影里说的,他们是想要站着把钱挣了的人,如果说挣钱的条件是必须跪着,我怀疑相当多的他们会选择宁肯不挣这个钱。可能在有些把钱看得很重的人眼里,这些人都是傻逼,点头哈药就能挣的钱,偏偏不去挣,纯属有病,还瞎装什么清高,没钱还牛什么啊!但没办法,这就是烙印,就是大院生活的烙印。
部队子弟还有一个挺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怎么受得气,很多人都属于:我不欺负人,但别人也别想欺负我,甭管你是谁。就算你官大钱多,想欺负我,凭什么呀?我的父辈当年跟着主席打江山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就凭现在弄了几个钱混上了个官,就想欺负人,建立这个国家时你们在哪里?
看看中国娱乐圈的几个著名人物,像姜文、王朔、冯小刚之类,他们的气质上的差别就很有意思。姜文是霸气,极其自信,有种什么都不在乎的劲头,感觉比较硬朗、正直、敢负责;王朔是混不吝,啥都敢说,啥都敢写,谁都敢骂,同样表现出了对各种人物的平视甚至藐视,虽然看上去有些流氓习气,但又给人敢做敢当的感觉,不无赖;而冯小刚,就颇有些市井气、有些能屈能伸的味道,得势时牛得很,落魄时软得很,据说他没那么火时跟着王朔混,可是对王朔恭谨得很。但冯小刚虽然牛,实际说话比较小心,看得出对权力是有些内心敬畏的;这和姜文、王朔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对权力也是平视的,有那么种不畏惧权力的劲头。看看他们父辈的履历就更有意思,姜文和王朔都是军人子弟,而冯小刚的父亲据说是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大学生,后来在学校当老师,曾被打成右派。也许,这就是他们气质差别的历史根源吧。
说回小崔,崔永元在当央视主持人时挺火,但也就是个著名主持人而已,性格特点说不上鲜明。但他从反对转基因开始,却越来越多地露出了当年部队子弟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他反对转基因,这没什么,全中国反对转基因的人多了。但他愿意为了反对转基因,自己出钱跑到美国去拍个片子,没有点正义感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却是很难做到的;全中国都知道,转基因是个大产业,里面利益极大,不论反对得对不对,像崔永元这么个反对转基因的著名人物,是挡了很多人财路的。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而杀人父母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了,所以想在转基因里面发财的人恨他,想收买他甚至想弄死他,都很正常。照普通人的看法,这个压力够大吧,对立面的力量够强吧,没有点正义感、主人翁精神,没有对权力的不畏惧,没有对金钱的藐视,怕是很难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去做这个不受欢迎的挡路人吧。崔永元却能够义无反顾,也许曾经的大院生活在精神上帮助了他。
到了炒得热热闹闹的冯小刚、范冰冰的「手机二」事件,大院子弟不能受人欺负的特点暴露无遗。这个捅破天的大事件,其实开头并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色彩,按崔永元的说法,无非是冯小刚、刘震云涮了他,拍「手机一」时拿他当了过河就拆的桥了,还顺便影射了崔永元的搭档和晶,令他在社会、家人和朋友面前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过事后据说刘道了歉,冯虽然没有明确道歉但也有缓和关系之意,结果小崔在「手机一」受伤害一事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了;然后听说冯小刚、刘震云他们又拉了范冰冰一起拍「手机二」,据崔的说法是他去找了他们,希望不要给他二次伤害,而冯、刘据说当时也答应了说不叫「手机二」,不知怎么变到最后说还是要叫「手机二」(按好事者的猜测,恐怕是想利用「手机一」的知名度去炒作一下吧),而且据说范冰冰还专门发了个「手机二」的剧照,有些得意洋洋的意思,是不是有意恶心小崔就不好说,反正小崔觉得是被恶心了。于是,小崔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范冰冰、冯小刚他们涉嫌偷税漏说的相关文件给贴出来,把天给捅破了。
我猜冯小刚他们一定没想到会变成这么个结果,「手机一」时小崔也闹腾了,最后不也摆平了吗。小崔据说受了伤害,可别人不还是该干嘛干嘛,名和利不照样没耽误。现在这么些年过去了,冯导们的资金和影响力恐怕比当年大多了,而小崔离开央视的舞台后,反转基因又得罪了不少人,影响力肯定是比当年差多了。一方面强多了,另一方面又差多了,所以,可能冯导他们就没怎么把小崔的愤怒当回事,你一条小鱼还能翻起多大的浪,我随便找找关系还不把你吃得死死的。
所以人啊,什么时候都要谦虚,都不要自以为牛逼,自以为有钱有势就可以横着走,就可以把普通人的愤怒不当回事,就可以把一个部队大院子弟的愤怒不当回事。你以为可以欺负他们,他们就让你付出代价。
虽然小崔的本意并不是为民除害、为国收税,只是不能忍受受到的欺侮而已,但小崔在对抗强大的金钱、美女、影响力所织就的关系网时所表现出的宁折不弯、敢于反抗、敢于战斗的的精神,却深合大院子弟的传承。在崔永元身上,体现了一些我们大院子弟的优点,有正义感、敢说话、不畏惧权力、不金钱至上、敢于反抗、敢于战斗,即使支持的人不多,也能够: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和全国正义的人民一道,我们这次站在小崔一边,支持他能为正义发声,支持他敢于向邪恶开战,即使这个邪恶十分强大!
才能培养人的正义感,培养社会的正气。
阶级差别一旦过大,人的正义感和社会正气就没法维持了。因为这种环境下,底层人物的身价性命都要仰人鼻息,正义感和正气从何而来呢?
上中小学的时候,觉得这句话,特别SB。大概那时候真不觉得有啥阶级,无非是厂长在食堂排队买饭,多半勺子肉汤的事。后来经历了大下岗,房价蹿升,低端人口,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昨天看电视,一个老人见到自己儿子比领导先出电梯,竟然吓得一晚上睡不着觉,逼着儿子写检查。跟我们小时候,青工动不动去跟厂长拍桌子,简直恍如隔世。
只会越拉越大,这是个熵增的过程。最后熵增到一个临界点,系统只能重启。
才会惋惜曾经的拥有,但是很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人都是蠢人,只有被事实教训之后,才会明白点道理。也正是由于人性的这个弱点,绝大部分人只能被聪明人玩弄。
中国有几千年最完善的私有制等级压迫传统,统治阶级利用人性弱点玩弄这一套有着现成的经验,公有制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只能靠不断摸索,走弯路甚至走回头路也是很正常的。
太祖已经看明白了中国的后续发展,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人民,只有人民觉醒了,才能打破中国两千多年来的阶级问题,从周期律中走出来。可惜上天不给太祖更多的时间了。
所以才会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搞文化大革命,目的就是教育人民。我认为他真正想教育的不是50,60一代,而是80后。以他老人家的的眼光,怎么会看不出红卫兵这一代是靠不住的呢?
小时候住在一个军工厂的宿舍区,厂长独栋别墅,高层干部四室一厅,中层干部两市一厅,俺们家这样的底层工人,两室没厅还要分给两家住,一家一室。但这比起俺娘家贫民窟的房子已经好太多了,起码是楼房。那时领导们的孩子去的小学50年代就有楼房暖气水冲厕所,70年代又盖个新的。俺去的小学平房旱厕自己烧炉子,俺都上大学了才建起楼房。
俺有个亲戚,80年代初就是高官,三室一厅,可乐俺就是第一次在他家喝的。他家装修风格给俺印象很深,后来再也没见过,直到在美国买了个70年代装修的老房子,俺才恍然大悟,那个装修就是美国70-80年代的典型风格。另外前几年俺这位亲戚不幸去世,留给俺一个录像带,是当年俺在他家的情景,俺一方面感慨老先生有心,另一方面是震撼 -- 80年代初,人家里已经有摄像机了,领先俺家20年啊。
那年代阶级分化已经有了。。。
一般人接触不到高阶级的人罢了!我父亲的一个朋友七十年代已经听摇滚乐啦!一般想都不敢想!
我们厂是个二级企业,两千来人,也不是什么军工企业,所以官僚不起来。早先,我们厂长分房也是有特权的,不过就是以工龄、家庭人口为基础打分上按干部级别加点分罢了。比如厂长两口子四十来岁,两个娃,比同龄同人口工人家庭靠前,比也两个娃的奔六十老工人肯定要靠后。我们工人家庭住楼房的时候,我大姨一家(县公安局预审科长+小学教导主任)还住平房,一直到兴起商品房他们才住进了楼房。他们家无非收点礼,也就是吃吃喝喝的东西。
至于学校,厂长娃跟我们一个学校,其实挨骂比我们还多。不知道是真淘气还是老师借故撒气。
可如今,这样的家庭差距可就不得了了。工人六个钱包买个城边房,就是个派出所长都是很多套房。
以前农民和工人之间的阶层差别,大概比现在民工和体制的差别,只大不小。但是,因为农名和工人不住在一个空间,所以双方的感受都不太大。
幸福感,是个相对的概念。这就是为啥虽然这个世纪人类的进步惊人,但是幸福感却没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