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邓小平留法纪实之三】苦乐年华 -- 老巴巴

共:💬17 🌺104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邓小平留法纪实之三】苦乐年华

    橡胶厂 看足球 拣马粪...

    离开了不堪忍受的施奈德轧钢厂,1921年4月,邓小平从克鲁梭来到蒙达尼〔旧译〕--MONTARGIS/LOIRE

    蒙达尼位于巴黎东南方向,在卢瓦雷省〔其实法国一省约等于中国一县的面积〕。

    离巴黎约100公里,离奥尔良和枫丹白露都很近,是一个美丽而又宁静的偏僻的城镇,离城不远就是大片森林。

    那儿的居民们如果知道当时他们正在接待的这批激进的中国工读学生是后来主宰中国命运的人物,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

    离城2公里有一小镇,叫夏莱特市--CHALETTE。

    镇上有个工厂,叫哈金森橡胶厂。邓小平就是找到这里来工作的。

    工厂不小,在运河岸边。制造套鞋、跑鞋、自行车轮胎。

    工人有五六百,大部分是女工,也有童工。男工人干搬运一类的笨重工作,管理??划一类工作也是男人做的。

    中国学生,体力较弱,做的是女工的工作,同女工一??车间。

    哈金森橡胶厂有40多个中国学生。由于工厂住房紧缺,在工厂支持下,在离厂1里地树林里,搭了一座木棚,为他们的栖身之地。

    木棚宿住有二十几人,不付房租,电费,水费。二??安徽学生,汪同祖和余中揖,??产给大家做饭,打扫,照顾财物。

    每人每日付饭费三法朗,包含食物和二人工资在?龋?月底报告帐目。二人照领厂里的计时工资,即每日十法朗。

    面包尽吃管饱,早餐一大碗咖啡,午晚?刹投加腥獬裕?或烧土豆,或烧卷心菜,此外有汤。

    晚饭后至睡觉后间有2小时至3小时可以利用。此?r木棚彦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有,大家闲谈、开玩笑、不同地方、观点的人有时还骂骂,幸而?]有打架的。

    邓小平在这新的环境中,又恢复了本来的活跃天性,有时还显得特别调皮,是个坐不住的人。

    有位老资格的共产党员回忆说:“有??四川小青年,矮矮的,胖胖的,只十八?q,每日呃???r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真笑??,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我心里想,这??小青年不学习一点东西,不爱看书,很可惜。似乎我曾委婉地同他本人说了这??意见。”

    有??湖南人,名谭天堑,比其他人来的都早 法语说得好,被厂方提拔为工头,管理中国学生。

    哈金森橡胶厂做的是计时制,邓小平做的活计很简单,是把鞋子的各个部分粘合起来。

    工资每日10法朗,星期日休息,星期六只做半天工。每日劳动10小时,即1小时1??法朗。

    ?な侨菀姿愕摹H绱耍?扣去四个星期日和四个星期六下午,每月净收入为240法朗。付出90法朗伙食偻之后,还剩下150法朗可供还债和零用。

    和很多学生一样,邓小平到法国以后基本上没有钱添制什麽象样的衣服。直到1924年的照片上的合影,还是初到巴黎时的那套衣服。

    不过比起施奈德轧钢厂来,这里虽然有些橡胶异味,必竟没有那麽脏,那麽累。邓小平吃的很多,身体也渐渐恢复,情绪在周围的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好。

    最难得的是工余之外还有了正常的享受。

    有一次,星期六下午休息,为了看一场国际足球比赛,狠狠心,花了5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从那以后,邓小平就与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时,难得看一场足球比赛,回来之后,陶醉好几天。这个习惯,后来成了邓小平为数不多的嗜好中的一个,有些孩子气。而老邓却乐此不倦,终身兴趣盎然。

    前些年,有人写文章时,称他为“超级球迷”,这话有点道理。晚年由于工作繁忙,有时赶不上看电视转播,就让人为他录下来慢慢欣赏。1990年在罗马举行“世界杯”足球赛时,他正好已经退休,这下有时间了,连实况带录像,一共转播了52场,他看了总共50场,过足了瘾。

    老邓球瘾之大,还有一证。更著名的是1977年7月17日,北京举办了“长城杯”足球邀请赛,这是“文革”后首次举办的国际足球比赛,决赛由中国青年队对中国香港队。谁也没有想到,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披着件军大衣,不声不响的突然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席台上,那可是“反击右倾翻案”还没停的年代!没上报纸公开露面,先看球唯老邓独一份!带老巴巴〔那时还是小巴巴....嘿嘿〕去看球的球痞、愤青激动了半天,全场掌声雷动。青年队球员〔现在都当教练了〕当时就象打了兴奋剂,灌的香港队N :0,目瞪口呆....

    邓小平呆在蒙达尼最好的七个月,然而快到1922年底时,他又要走。这次是去塞河畔的夏狄戎-CHATILLON〔在巴黎近郊现属94〕区。在那儿他进入中学学习,想捡回丢掉的文化课程,试了大约3个月,他发现自己的断断续续学来的法语,实在无法跟上学校的课程。

    从此,便没了上学求业这个想法,老老实实回到社会找工挣钱。

    邓小平的文化水平大概等于现在的中学毕业。老邓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对于有真本事的知识分子老邓很尊重、总有些偏护。

    后来,邓小平又陆陆续续做过机车的司炉工,到餐馆里做过厨房帮手。

    还有两个星期,他和他的同学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种扎花标签的女人做的工作。

    包括在雷诺的工作,留法期间,前后共做了十几种辛苦而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最有趣地是常去当清洁工,拣马粪挣钱, 那是后来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邓小平讲给蒋经国听的--

    邓小平曾担任蒋经国所在一个班的团小组长。当时蒋经国仅有15岁,个子矮小,只有1.51米多点,但在全校数百名学生中却是年纪最小、最活泼的一个。 邓小平虽比蒋经国大6岁,但个子也不高,排队时总和蒋经国站在一起,肩挨着肩。

    邓小平爱说爱笑,资历老。 小蒋经国很尊重他,看成是“大哥”、“学长”。

    莫斯科十分寒冷,那时邓小平总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大围巾。一天散步时,蒋经国好奇地问邓小平:“你干吗老围着这么一条大围脖”?邓小平对他说:“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特别是拣马粪挣钱最多,干一天能够一个星期的花销,最划得来,法国的清洁工都围这么一条围巾,因此他们每人也有这样一条。”

    1923年初,邓小平夏狄戎学习的生活结束了,他又回到了蒙达尼,回到了哈金森工厂。

    这次,他只在工厂呆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他的工作记录卡记着他被分配在制鞋车间工作。

    1923年3月后他被解雇用了。解雇的原因是“本人拒绝工作”。

    动荡、劳累、贫穷的生活,给年轻的邓小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不象毛泽东那样,有浪漫、高扬的激情,敢于轻视物质生活。他真的给穷怕了、饿怕了,对生计、对粮食十分敏感!

    邓小平向杨尚昆说他在法国的生活时:“每当我能买得起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时我总是感到很高兴。”

    66年后,“文革”恶浪,广安遭受劫难,农村劳动日一个仅值几分钱,群众生活十分穷困。一次他接见外宾说:“我的家乡广安人平均占有粮食200多斤,一个农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元,我的家乡就是那个样子!”忧切之情,溢于言表。

    70年代末,指示教委:出国留学要办个“留学人员服务处”。心思周密,设身处地!

    80年代,还有更著名的口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先声。

    邓小平的生活习性很多是这时形成的职业习惯:

    他吃饭速度很快,爱吃"烩饭":米饭、青菜、豆腐、鸡蛋一锅煮。早饭几分钟解决,午饭也不过十来分钟。也是工厂的时间养成的。

    邓小平不修边幅,不太注重穿着。不象周恩来那样任何时刻都穿得很整洁、得体,老邓不太讲这一套。

    邓小平做事大小、轻重上班下班 分得很清楚,也是职业习性。邓小平的工作时间在党内高层最短 下班后一打桥牌就没点了 。

    一向不轻意许人的毛泽东也说他“头脑清楚”,周恩来则讲其人“举重若轻”。

    **后记:写完【张若名】,有些累。网友随便问了一句邓小平法国留学的情况,也变成了我的一件心事。

    邓榕--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我网上居然找不到?!就着手边的现有材料:凑成了这一篇。

    希望我写的和官方版不要重复太多,我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老邓这段历史的。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感到真实的历史是伟大的和撼人的。

    老巴巴 巴黎.

    关键词(Tags): #邓小平(喜欢)#留法(喜欢)
    • 家园 好看,送花,并置疑

      不知您的资料来源是什么,可否在文中略注明?

    • 家园 为什么名人多是国外留学的?

      西强东弱, 是世界最近500年来的大势。

      近现代,中国名人多是国外留学归来的。

      好像就是老毛, 坚持读土博,获得“最高”荣誉学位。

      1920年代, 欧洲还没有受到二战摧残,

      仍然具有强国地位。

      二战之后, 留学的首选地就是美国了。

      随着中国政权巩固,政治开明,

      往后留学的人才回国从事的将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多了,

      而得到政治, 军事权利的将限于红二代。

    • 家园 老芭好久不见了。
    • 家园
    • 家园 谈谈邓榕写的书

      谈谈邓榕写的书

      作者:数学

      今年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也叫毛毛的写了一本书,名字大约是邓小平在文革中吧,被全国多家报社转载。我想这出身好的挣钱也容易。即使多家报社不转载,她的这本书在全国总卖得出去一百万本吧,一本挣五元钱,这邓榕的资产也有五百万了。怪不得中国的名人都喜欢出书呢。邓小平家族的人也还讲义气,大姐邓楠挣够了钱小妹邓榕接着再挣。邓朴方的残疾人基金会当然也收入不错啦。这些人总之就不愁钱。当然,我这个人具有强烈的东方式妒嫉的阴暗心理,一见到别人挣钱心里就恨得牙痒痒的。于是就想找找她的毛病。毛泽东的女儿为什么不挣这个写书的钱呢?我一想也是,因为她即是毛泽东女儿,可又是江青的女儿,这么一来就是反革命家属,当然就发不了财啦,哪有邓小平女儿这么抖?邓榕出这本书时,正值共产党大规模开展叁讲之机,这时江泽民的意图是,共产党内的许多干部太不讲道德了,因此要在道德上整治一下。可是邓榕写的他老爸邓小平能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道德典范呢?我觉得有麻烦。当然,我不否认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只是觉得他的道德可能不能成为典范。

      比如说这本书中描写文化大革命之前,邓榕就说邓小平早就看出了林彪不是个东西,经常和他老婆在背后说林彪的坏话。那么,这就潜在地向全体共产党员们教育或者宣传了一个道德原则,就是所有共产党的这些部长厅长处长科长省长县长等等,在发现自己的同事不是个东西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和他的老婆私下里嘀咕。当然啦,如果某厅长或者处长因为贪污被法办,其它的许多人就会站出来说我早就和我老婆私下里说过他不是个东西。这种道德规范应当在共产党的全党范围里提倡的吗?邓榕在提到文革一开始,说到刘少奇和邓小平觉得局势太乱了,需要管一下,于是向学校派出了工作组。当然邓楠的意思是邓小平派工作组的做法是多么多么正确,而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是怎么怎么的发神经。正确吗?我当时还是个小学生,是在江西省育新小学的小学生,我就知道工作组进到我们小学后立即就有两名教师被打成了黑帮,全校批斗这两个黑帮,这就是工作组干的事。这黑帮也就相当于五七年的右派。可是毛泽东后来炮打司令部大字报一出后,我们学校的黑帮老师就成了造反派头子,而校长就成了走资派挨斗。

      当然啦,邓榕是认为那些个黑帮是理所应当受迫害的,而她老爹受迫害就不对。这就应了毛主席的一条语录:“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上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一条用在邓榕身上也绝对正确,邓榕是属于她老爸那个阶级,因此她老爸迫害其它阶级的人理所应当,其它阶级的人迫害他老爸就不行。多么鲜明的阶级性!实际上文革开始时,中国的高干和他们的高干子女确实是构成一个阶级的。一开始的红卫兵主要是由高干子女构成,也正是他们不可一世,到处打人揪人斗人,邓榕也是这批红卫兵中的一个,而且她在本书中并不讳言她是支持“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的思想的,只不过提到邓小平一听就知道这种说法不对,当然,稍具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也就会知道这种提法不对,代表了高干子女阶级的利益。但运动的发展使这些高干子女很快就发现上当了,原来这运动原本不是整地富反坏右的,而是专门整他们的老爸的,这就使这批高干子弟很快地组织了一个叫做“联动”的反革命组织来进行对抗,这件事我在文革中就知道,因为南昌城的街头上的大字报也经常报道反革命组织联动的动向。据说魏京生也是联动的一个成员。邓榕还在本书中透露了一个新的消息,就是在北京有一个地方是他们这些被打倒的中央干部的联络点和聚会的场所。

      在整个文革十年中,所有那些被打倒的老干部的子女,如刘少奇,彭真等人的子女,都定期在那里聚会,研究形势,为实现他们这个阶级的复辟而进行准备。我认为这些高干子女确实对中国的政局影响很大。他们他们一是可以影响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经常由于心中还有一定的道德观而对毛泽东忠诚,这样往往行事不能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而高干子弟则并无什么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对于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利益看得非常清楚,因此可以作为他们老爸如何行动的高参。而且,他们也可以和他们父亲在军队里的尚未被打倒的什么叔叔阿姨们进行联系,通过高干子女的纽带来时刻准备复辟。在一提到所谓造反派时,邓榕就恨得咬牙切齿,她说他们白天来了晚上来,折腾得他们家不得安宁,可她就忘了她当红卫兵的时候也把一些知识分子折腾得不得安宁,她没有参加过抄别人的家?其实什么造反派,无非是人民群众嘛,从这本书里也没有看到她家里人被别人吊起来打或者坐老虎凳什么的。

      我觉得这些个造反派实在仁慈得可以,比如邓榕说有一次她的姥姥和造反派推搡,被推得坐在地上,于是她急中生智,也坐在地上抱着姥姥就嚎啕大哭,于是把造反派们吓跑了。你们看这造反派有多么仁慈,能够被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吓跑,日本鬼子在搞南京大屠杀时,德国法西斯在搞犹太人大屠杀时,嚎啕大哭就能够把他们吓跑?邓榕再说到他哥哥邓朴方受迫害时,一气之下跳了楼,结果造反派们立即慌了手脚,马上抬着邓朴方到处找医院,要是换了日本鬼子,还不给扔到万人坑里让狼狗叼?而且邓榕提到的造反派是文革中最坏的造反派,江青四人帮的爪牙谢静宜等人,这最坏的造反派见到“坏蛋”跳楼都慌了手脚,要派人抬着到处找医院,文革中的造反派究竟还能坏到哪里去?一些个反共人士就硬要形容成什么几千年以来罕见的迫害,这根本就说不通么。即使换到大清朝,象邓小平这号的,不来一个满门抄斩,也要弄个全家卖身为奴,什么时候封建王朝会给大牢里的人看病?

      关键词(Tags): #邓榕通宝推:西安笨老虎,桥上,李根,
    • 家园 小平筒子大热天穿着军大衣去看球?

      1977年7月17日,北京举办了“长城杯”足球邀请赛,这是“文革”后首次举办的国际足球比赛,决赛由中国青年队对中国香港队。谁也没有想到,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披着件军大衣,不声不响的突然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席台上

      ——————————————————————————

      老大:七月的北京,小平筒子穿着军大衣去看球?

      百度的结果:7月30日晚,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席台上,出席这次足球邀请赛的闭幕式,并观看中国青年队同香港队的比赛,当播音员念到“出席这次比赛的首长有邓小平”时,全场掌声雷动。

      有记录片,当时穿着中山装的小平筒子和着全场一起鼓掌,并挥手致意。7月30日这场是决赛,中青队2:1胜香港队。 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始于1977年,最初没冠名,1983年第四届开始改称中国长城杯国际足球锦标赛。

      另:蒋经国1910年出生,1926年是16岁,虚岁17。

      • 家园 在空调包箱里看么

        那制冷机功率太大了,所以小平只好穿大衣

      • 家园 深挖河泥 怎么找不到1977年比赛的资料呢?

        只在外链出处这里看到一点资料,不过时间对不上啊?!1977年8月17-30日  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足球比赛棗1977年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在北京和上海(仅进行3场比赛)举行,共12队(外队9支)参加。中国青年队夺得冠军,中国一队和二队分列4、8名。

        这个说明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另:1922年到上海读书;蒋经国15岁,1925年时,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后受吴稚晖启发,同年10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同学中有比他大六岁的邓小平,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的蒙古人乌兰夫不仅是同窗,还是跟他曾坐于同一张椅子上听课的同学。

      • 家园 短袖衬衣

        呦记录片,就是80年代那种老干部穿的一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