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47 🌺732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说的和我有关系吗?

                      七绕八绕的,估计你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吧。

                      今天忙,没空和你长篇大论。

                      就说你的神逻辑吧。

                      他老子不会闹事,但也不会还钱了,宁愿坐牢,而业主和农民工黑社会就要闹事了。你教一个人做人可以,你教一群人做人试试?

                      为了怕开发商破产,所以,即使他的儿子当街开枪,政府也得网开一面。

                      这个逻辑今天终于弄明白了,还是你的话:

                      我其实思考了一下

                      发现我和很多人的分歧,根源不在具体问题上。

                      而是对当下的基本看法。

                      很多人觉得现在还是太平盛世,和平光景。我的看法不一样,现在是非常年代,所以很多思考和判断的基点,都要基于非常逻辑,而不是平常逻辑。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很难取得共识了。

                      给你两根红蓝铅笔和一张世界地图,你该考虑世界革命了。

                      • 家园 跟你还用不着非常逻辑

                        你逻辑这关还没过呢。我针对的是河里目前的普遍观点。

                        我是不知道你在说啥,跟很多半吊子“专业”人士一样,说的话只有自己能听懂。

                        • 家园 你就别送脸下乡了

                          我在和你说轮胎抓地性,你跟我说现代物理学进展,和材料科学新发现。

                          就你这还谈逻辑,还非常逻辑。

      • 家园 多谢支持

        电影这类文艺作品的解读,最终还是属于个人,各花入各眼。

        就算导演说了什么,读者或观众还是可以不认的。每个人的审美习惯不同。可能你和我类似,偏好就事论事。但是,同样有些观众喜欢发掘影片背后的微言大义。这个没法强求。

        每个人的审美习惯没有什么高下对错之分,还是开心就好。

    • 家园 “主题不受批评”,是要动刀子流血,杀人来解决

      电影也好,别的文学作品也好,主题都是第一位的,结构、技巧无论怎么高明,无非是学习、模仿,作品本身的命运,主题才是决定性的。

      倘若在二战结束之际,某天才日耳曼音乐家,创作了一首水平极其高超的歌曲,号召大家支持纳粹,那么必然的下场,就是音乐家本人作为纳粹余孽受审,乐曲湮没,尔曹身与名俱灭。

      这无关技巧,既然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大家不可调和,那么批评也没有用,只有动刀子流血,活下来的就是胜利者。

      现下太平盛世,大家看电影闲聊,顶多网上掐架。倘若局势紧张,各路 “锄奸队” 必然要冒出来,用真理说服人。梁实秋这种小资文青,不过是反感 “事无巨细都扯抗日”,其实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搁在三十年代说这话,离汉奸也就是五十米了。难怪作为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载入史册。

    • 家园 【讨论】《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部电影带给我观影几十年一个从未有过的体验,就是,当试图理清剧情时,要回头去看预告片。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两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摄影不错,构图,色彩,光线都不错,光线这里不是很确定,因为看的是腾讯视频,可能是画质的影响,一些场景看得不是很清楚,以后出了蓝光,再看看,等等,我刚才说了再看一遍?

      摄影的缺点呢,风格化不够,太多的致敬,太多了。最后的长镜头有剧情结构上的需要,但是炫技的性质太浓,不过,也能理解,这部片子是奔着电影节去的,可惜去了戛纳也没进入竞赛单元,在“一种关注”单元也没获奖,略悲剧。可见电影光有技巧是不够的。不过,以上是小缺点,大的问题是,影片摄影很平面,在空间感的塑造上,已经不能说是糟糕了,几乎接近失败。

      第二个优点是演员的表演,汤唯太赞了,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显得冷艳、神秘、又带着几分纯真,和凯里的乡土意象形成一定的反差或者说是错位。这里呢,是表现此时汤唯的形象是男主角记忆中的形象,记忆中的形象常带有一定的拔高和修饰,所以呢,反差和错位带来的疏离感,反而成为一种真实。

      陈永忠是导演的亲戚,没学过表演,在这部片子里戏份不多,那段边舞边唱着《坚强的理由》的卡拉OK,但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全片少有的精彩片段,或者说更像是电影的片段。

      张艾嘉很一般,演员这行当嘛,越老越香,比如说吴孟达,开始看《流浪地球》的预告片,一打眼我竟然没认出他,这就是演技啊,完全融进角色中。张艾嘉现在的表演太端着了,比以前的差远了。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我挺喜欢,除了有张艾嘉出演的第三部分。说实话,现在看到有张艾嘉主演的电影,我都是头皮一麻。这部片子也一样,肢体语言还可以,一到表演,ORZ。

      再说说,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剧情结构。昨天聊《无名之辈》,《无名之辈》的剧情结构是多线式结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谁开始,总有人把“多线式结构”说成是“反线性结构”,甚至说是“后现代”,我就不明白了,一条线是线,二条线就不是线了?《流浪地球》是标准的双线结构,你跟我说这是“反线性”,这是“后现代”?

      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呢,第二部分一个长镜头一镜到底,比鬼子的爱情动作片地道多了,这不线,还有什么是线?但是电影的第一部分呢,就是个“反线性”结构。我在文章的开头说了,我还是第一次需要借助预告片来试图理清剧情。为什么呢?因为预告片中很多镜头、旁白、台词,没有剪到正片中。换句话说,按一部电影的制作流程,在电影即将上映的时候,导演还在调整叙事。这其实是挺不专业的。但导演有他的意图,他的意图就是不让你看懂。

      当然,所有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在阅读到一部“非线性”结构的作品时,都有种将它“重新线性化”的冲动,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部电影在网上会有大量的解构,解读,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导演就是想让你忘记情节。只是有个小小的问题,这破片子有情节吗?

      第一部分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分为:现实,记忆,现实的梦,记忆的梦,四种。这四部分呢,导演把它们剪断,然后拿掉一些片段,再打乱,杂糅在一起。看的时候,主要是分清现实和记忆就可以了,其它的不用太在意,现实和记忆很好分清,现实中男主的头发花白,记忆中头发还是黑的。不过,发际线都很高,当然,这点也不用太在意。

      值得提出来的是,这些段落中还有全知视角的叙事,比如白猫被杀,白猫吃苹果等。这从叙事的角度是个BUG。不过,还是不要太在意好了。

      这也不在意,哪也不在意,该在意的是什么呢?意象和情绪。

      比如说,前一片段说了,人悲伤的时候,吃苹果会把苹果核都吃下去。嗯?谁会有这个怪毛病?这部电影的台词绝对是一大槽点,整个就是低配的王家卫,其实王家卫的台词已经够鸡皮疙瘩的了。好了,还是不要太在意这点,继续说吧,后一片段呢,就用个6分钟的长镜头拍白猫咔吃咔吃啃完一个苹果,这个片段连情节都不算了,只能说是个事。这么拍的意思,就是让观众深刻感受,情绪,一种悲伤的情绪。确实,让我花6分钟看人啃苹果是挺悲伤的。导演,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最后说下这片子的缺点,小缺点我前边都提了,说说本片的大缺点。

      好消息就是,在我看来本片的大缺点不多,只有一个。

      我们前边聊了影片的摄影,演员,和剧情结构。那么还有什么呢?

      本片最大的缺点就是,除了这些,就啥都没有了。

      有个童话故事叫国王的新衣,是国王没穿衣服。这部片子还好,有衣服,但是除了衣服,啥玩意就都没有了。单薄的情节,空洞的情绪,苍白的思想,猎奇的背景。还有什么?

      这个片子呢,你看不懂会觉得很无聊,当你看懂了,会觉得更无聊。这么做的好处嘛,想骂不知道该骂什么,没东西可骂啊。真机智。

      最后说一句,看电影为什么睡觉其实挺玄学的,这部电影虽然沉闷、琐碎,而且无聊,但是我居然神采奕奕的看完了。

      而《侠盗一号》,我只要一看就想睡觉,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四次,睡着四次,到现在还没完整的看一遍。挺神奇。

      通宝推:九霄环珮,从来,
        • 家园 可能是节奏慢,套路熟

          我的感觉是镜头的信息量不大,不能吸引注意力。虽然不一定是这个原因,但没什么兴奋点是肯定的。

          现在好莱坞的爆米花片,有的节奏是真慢,去年吧,老婆三八妇女节发电影票,陪她去看《环太平洋2》,看了十几,二十分钟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感觉剧情还能连得上,还能看明白,又接着看,看着看着又睡着了。

          美剧也没啥好看的,就等《真探3》的蓝光了。

          美宣部的工作不给力啊,完全没有从前宣讲美国生活方式的鸡血劲了,天天忙着LGBT,都快成伤痕文学了,普世主义日薄西山喽。

      • 家园 那到底是要去看呢还是不去看呢?
        • 家园 上一部作品要好一点

          《路边野餐》,虽然粗糙了一点点,但怎么说呢,就好像看到一种,该怎么表述呢,就像一幅很有感觉的草稿,觉得可以成为杰作的点都在了。完成度再高一点点就可以了。

          不过《地球最后的夜晚》,汤唯真好。其实这部片子套了个黑色电影的壳,导演好像是说想拍成《双重赔偿》哪种,好吧,离《双重赔偿》是远了点。黑色电影中都有个蛇蝎美人的元素,而汤唯,哦,为她犯罪太有说服力了。

        • 家园 说到《心花怒放》吧

          嗯,我个人不大喜欢。

          怎么说呢,你看《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我说了几千字的缺点,但是这两部电影我都是一口气看完的。而《心花怒放》分两次看完,第一次没看下去,后来一想,看都看了,看完吧。

          平心而论,《心花怒放》在技术上比《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要好得多。你提到了这个片子,我也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看不下去呢?

          总结了一下,大概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演员,我一直不喜欢徐峥的表演。《我不是药神》还没看,不做评论,之前的电影,我个人以为最好的是《疯狂的赛车》中的表演。以后的表演,我感觉徐峥太端着了,太绷了,松不下来,喜剧其实挺难演,喜剧本身是个很残酷的东西,内核其实都是悲剧,但是呢,是个让人发笑的悲剧。这就需要表演能收能放,能绷得起来,也能松下去。他这种表演风格呢,让我想起香港演员陈友,陈友呢比徐峥要好很多,正常和癫狂可以无缝切换。要求再高一点,就是许冠文咯。另外,黄渤《心花怒放》里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响,也显得很僵硬。

          《疯狂的外星人》我也没看,但看预告片黄渤和沈腾搭档,就自如多了。

          第二个呢,还是和主题相关,但不是表现手法的问题,而是表现形式的问题,这么说吧,这部片子,我感觉很闷,做为一部商业喜剧片,节奏有些拖沓和重复,我个人理解,可能导演想拍出“凯文史密斯”的哪类气质喜剧的感觉,既能让人捧腹,也能让人思考。同时驾驭文艺片和喜剧片。但是实际拍出来,嗯,效果不大理想。

          我个人意见,这部片子完全可以主打文艺片的画风,喜剧片这一头可以再收敛一点,再正常一点。因为片子的主叙事结构,其实挺单调的。索性把喜剧元素当成一种调味剂就足够了,比如说上路就不要那么多花样,整个医院的戏都可以删掉,把被动上路变成主动好了,这样反而简洁一点。另外,台词也很沉闷。

          还有就是拍公路片,上车还是要记得系安全带。

          • 家园 这个吗,咱俩倒是撞车了

            徐峥在赛车里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多,又看了下网上的剪辑,觉得和你的感觉相反,怎么描述呢……

            最近看关于周星驰的评论,学来了一个词汇“表演体系”。90年代到功夫,周星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者叫做体系。我看到的最早这种笑闹喜剧,印象里是许冠文兄弟的(我看的也不多),周星驰在这种体系里面登峰造极吧。

            回到赛车里的墓地经理,从人物创作到徐峥表演,套用那个词汇,和整个电影属于不同的体系的。别的角色,都是具有一定的面对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自洽性的,喜剧来源于错位,而非这种夸张,最典型的就是骨灰换白粉,宁浩自己的台词“那能对了味儿?”。即使是骗子李法拉,也符合对于生活中骗子油滑狡诈的理解,当然各路人物都有明显的漫画风格。又扯一句黄金大劫案,这是一种漫画/传奇风格,但是和港式或是周星驰式的夸张,距离还是明显的,那种合理性自洽性还是有的。唯独这个墓地经理,纯粹脱离了生活经验合理性自洽性,有着那种港式笑闹夸张风格。同样是有点神经质的风格,黄金大劫案里面的老爹、大腕里的李成儒,都设计为疯子,从而试图满足这种合理自洽

            而心花路放中黄渤的表现,我理解是符合设定的心如死灰的心理特征,不是僵硬。黑社会唱歌的时候,也是挺释放的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