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认识---(一)从《史记》说起 -- 回车

共:💬26 🌺1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认识---(一)从《史记》说起

    以前看《史记》里头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记载,差不多当神话传说看。

    最近了解了一些三代考古方面的观点、结论以后,觉得这个认识很成问题。

    司马迁写的三代东西,貌似神神叨叨,其实是有历史线索隐含其中。

    比如三代的起源。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将三代对比看,会有一个明显的结论,夏是知其父,而殷周是只知其母,换句话说,夏是父系社会,而殷周仍处于母系社会。

    问题来了,按正常逻辑,父系社会当在母系社会之后,为什么夏反而跑到了殷周的前面,是司马迁在胡编乱造吗?

    也许并不是,也许这就是司马迁留下历史线索。

    司马迁尽管不知道母系、父系的具体概念,但他一定察觉到了二者的差异,因此才分别记之,要不然,他干嘛不给夏编个神话呢。

    进一步说,司马迁试图告诉后人的是,三代是有区别的,夏的传承清晰完整,文化最先进,而殷周不太好说,文化也比较落后。

    再看《五帝本纪》,黄帝的正妃生两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这两位自己虽没做过帝,但其孙子均做过,黄帝死后,昌意孙子继位,叫帝颛顼,再死,玄嚣孙子继位,叫帝喾,再死,帝喾之子继位,就是帝尧,总之,到尧这里,换来换去还都是黄帝家的。

    然而帝尧之后的舜与黄帝家就没啥关系了,差点要断黄帝传承,好在舜之后的禹,是昌意一支的,算是又续上黄帝传承。

    反观玄嚣一支,到帝尧就断了,殷周的先人名义上虽与尧共一个爸爸,可通过司马迁编的段子看,司马迁不认为殷周为黄帝一脉。

    • 家园 陈经转发了一篇关于商周易代的文章,很厉害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ExMDUxNA==&mid=2651215388&idx=1&sn=e42c5cdb75e2343204fd75ef3114f476

    • 家园 谁说殷周只知其母?

      玄鸟生商,践巨人迹,司马迁说了,都是神迹啊。

      我觉得这恐怕是汉初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根源自刘媪生刘邦故事。司马迁未必信,但不得不这么写。

      • 家园 玄鸟生商是诗经里说的

        而且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上有很明显的对鸟的崇拜。

      • 家园 如果有清晰的父子相继的链条,司马迁肯定会写出来

        就象夏的图谱一样。但是周的材料上溯到第一代时,只有其母,没有其父的。司马迁肯定不是历史发明家

        • 家园 我认为这是个逻辑问题

          如果承认玄鸟生商,那么自然没有父系。反过来也可以说,因为父系没有记载,所以后人发明了玄鸟故事。两者逻辑上都说得过去。

          有趣的是,史记体系里,商人周人都有具体的起源神话,夏人却没有,为什么?

          • 家园 有一种可能性,你大概没有考虑到

            夏文明发育得比较早。比较殷商,早早进入了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的影响已经湮灭了。所以司马迁的记载中都是父子的链条。而殷商都是文明得比较晚,所以在司马光的时代,还有母系社会的痕迹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三)吃货的传承

      通过文献线索,结合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定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唯一传承。

      但是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如前所述,中华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是多元的,那么,夏是继承了其中的一元?还是多元当中有共性,夏继承了这个共性?

      完美的答案当然是后者。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探究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的文化是否存在共性,这个共性是什么?

      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陶器,也许可以从陶器当中寻找答案。。

      人类学会磨制石器大概花了几百万年,然而人类学会烧制陶器只用了不到1万年,这并不意味着陶器简单,不重要,相反,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绝对非凡,因为有了陶器,从此,中国人踏上了吃货之旅。

      与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国也是最早发现陶器的地区之一。但在陶器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人表现出了吃货的与众不同。

      世界其他古文明在陶器的使用上,以存放东西的容器为主,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以烧水,煮东西的炊具为主。

      在河姆渡文化中,最早发现一些烟熏的石块,猜测是用来支在陶罐下面形成一定空间,以便于烧火,后来又发现很多专门烧制的陶土支架,又称陶支脚,陶支脚底面大,比较稳定,上身细高,上端歪头造型,便于安放陶罐,再后来,直接烧制成陶鼎(三足两耳)、鬲(音立,三足皆空)、甑(音憎,可蒸食物)、鬶(音规,上部有流口,便于烧水煮汤煮酒后直接倒出)等等。

      有了这一系列孜孜以求的发明,中国人在寒冷的时候,可以喝上热水,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平时难以下咽的食物,可以通过烹饪用来裹腹,从而不断探索食物来源,所有这些,对提高生存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新石器时代陶支脚和陶鼎的分布,考古发现,大体范围是蒙古高原以南,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以东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覆盖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各种文化。

      因此可以说,使用陶器做炊具是中华文化不同区域的共性,也是世界古文明独一无二的技能,也产生了延续至今一些独特现象,比如使用筷子,喜欢带保温杯,啥都可以当食材等等。

      通宝推:jhjdylj,白玉老虎,梓童,
      • 家园 使用陶器做炊具不一定是独特的吧?
        • 家园 鼎,鬲这类自带支架的炊具,在定居时代炉,灶发明后自然消失

          可以推理要么人们生活习惯改变,要么大家聚餐的方式改变了。鼎,鬲其实更适合野餐,打边炉,整只动物烹调,而不是专门厨房加工。

          均安蒸猪需将猪宰杀洗净后,去尽毛发,拆除猪骨。先用曲酒涂抹全身以去除猪本身气味,再用五香粉、沙姜粉、罗汉果、精盐腌制6小时。蒸猪需要猛火,将整头猪放进特制的蒸柜,不停加柴添火,待蒸柜内喷出白烟,将蒸笼提起,再用钢针不停扎入猪肉内,让猪皮下的猪油能够流出来,把猪肉扎遍后,再用冰水淋遍蒸猪,回炉上再蒸15至20分钟。出锅时,再趁着热将肉切成块状,撒上芝麻、香油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就是女巫炼锅,这类已经往炼金术方向转变的专用加热器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国内系统的介绍两河、古埃及文明关于陶器方面的文章比较少

          所以只是从一些图片中得出的结论,因为确实没看到带足的陶器图片。

          另外是推理,就是吃任何东西都可以直接上手,除了吃火锅,如果用陶罐煮食物,不用筷子之类的东西,是没法吃的,看看世界上的筷子圈,除了东亚,还有别的吗。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总要看到系统的介绍吧

            好比可以用三个石头支个罐,还比筷子可以用叉代替。

            他们的陶器不知是什么组合,是否只有水器和酒器,把陶器放在火上煮东西似乎很自然,除非他们不煮东西。

            • 家园 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对于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来说,就很难

              比如陶支脚,日本岛最早发现的陶器距今大概1万年以上,但是陶支脚的使用却很晚,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还是从中原传过去的。

              • 家园 中国人近乎执着地要喝热水

                会不会跟拿陶器烧水喝了以后,跟对照的族群或者未煮水喝之前对比,体质和肠胃情况的改善有天壤之别(腹泻搞死人并不难),才会有这么执着地依从(天冷了喝热水正常,天热的时候还追求热水就蹊跷了,古人并不知道加热煮沸能杀菌灭虫这一说,但不妨碍他们能察觉到生水不保险)。

                长江流域中下游有血吸虫长期盘踞的历史,跟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肠道里发现有寄生虫联系起来看,这些地区的考古还需要寄生虫病学家的参与。先民们顶着血吸虫病的压力在这一地区艰难生存,怎么样积聚出战斗力来跟别的部族竞争呢,或者这些地区成为人类活动的禁区与否,恐怕也是一些个待解的谜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