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有理和有利 -- 胖儿们的爹

共:💬71 🌺8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完美对号入座。两弹一星科研成果有多少发文章了?

          人说搞政治的,有政治家和政客之分;

          看来搞科研的,也有科学家和“科客”之分。

          • 家园 哈哈,不能说发文不对,谢华安也是这事

            但是,不能为了发文而发文。

            有没有,时间短没事,时间长大家都能看懂。

            论文量大,专利量大,那是绝对不够的。

            但是,我个人以为,确实需要一些同志精确的理解和把屠哟哟,谢华安等这些大师的成果公之于众!!

            啥也没干,作为第二三甚至更后的一点的作者,你还有啥不满的,你的嘴皮子得到了认可,你还有啥不满的?

            能表达确实是个技术活,像屠哟哟这种老科学人,其实很多!!

            关键是确实要有个论文翻译人群体,不是语言翻译,是及时正确的准确的实践反应大师们的技术科学进步。

            相信他们的理论也已经达到了大师的合格的地步了。

            这也确实应该不是一个低级简单的工作。

      • 家园 振聋发聩,振聋发聩
      • 家园 科研成果的转化固然如您所述有课题选择的问题

        但还有另一方面的因素,就是这个转化很多时候不是研究者有能力完成的,应该主要是资源掌握者的责任。

        • 家园 那些大师也没能力,搞经费的时候长袖善舞啊
        • 家园 这个其实就是西方模式的问题

          以前造个岛,离岸近,很快就能和大陆连起来。现在离岸远了,如果没有系统规划,没有按金字塔分布安排好梯队,靠造岛的人一己之力只能望洋兴叹。

          但国内的情况又有点不大一样。公司也希望和高校合作让成果落地,但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发文章任务,而公司又并不希望合作成果发文章。有的老师想开了,光靠横向也能活。但学生要毕业啊,没论文不行。一线高校尤其如此。

          创新分两种,一种是问题驱动,一种是好奇心驱动。好奇心驱动,虽然我不大赞同,但西方确实有一批科学家享受到了纯粹的Q里奥斯汀的乐趣。国内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是数字驱动。。。

          • 家园 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

            替换现在西方科研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如果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也不惜撒钱支持。但是,既然拿了人家风险投资的钱,就要按规矩替人家办事.....只可惜现在去拉风投的人,不吹的天花乱坠是不行的(大家都吹,你不吹就落后了,说白了 还是替换 利令智昏

            我在美国仪器公司的经验就是,仪器本身的理念是好的,但是很多配套应用支持没跟上就往外推广了,实际上是靠广大用户做的应用支持,这种情况下,如果原来设计容错度足够,就成功了;反之,则被市场淘汰

      • 家园 这篇早几天就写好了,一直没发

        现在改了改发出来,等着挨砖

    • 家园 (三)西方科创模式的问题(下)

      08金融危机以后,国内渐渐开始有声音反思美国的经济制度(当然,国内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仍然不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有问题),16年特朗普当选,反思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声音也多了起来。但直到今天,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的国人,包括许多的专家学者和身居高位的人,仍然深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科技实力和科创模式仍然是最强大和成功的。理由无非是高科技公司数量,诺奖得主人数,自然指数,世界一流大学排名这些东西。但这个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我的结论是,和他们的经济模式一样,西方的科创模式同样有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造成了数量可观的泡沫,只有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些泡沫才有可能不被戳破。

      西方科创模式目前遇到的问题,你可以说是因为脱实入虚,也可以说是由奢入俭难。这些观点是基于周期律的角度,中国其实也没法完全避免。但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说,西方模式失败的原因,恰恰就是他们当年成功的原因,即过于强调技术研发的新颖性和研发方向的自由度。在远海天女散花一般地造岛,每个岛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和大陆连起来又遥遥无期。即使以美国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之巨,也没法维持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转吧。而且,由于东亚国家的追赶,为了证明这一模式的唯一有效性,以及人种的优越性(西方人比东亚人更擅长创新),这两年我们观察到了欧美在进一步强化这种模式。5G做不过华为,就直接跳过去做6G;高铁做不过中国,就直接发展真空管磁悬浮;7nm制程搞不定了,就直接追求量子霸权。为了维持对东亚国家的领先,一味向远海推进,而不顾已有技术的积累和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科技的发展,我有两个观点:

      1.一个新技术上天容易落地难。就像你在远海造岛相对容易,让它和大陆连起来就很难。你提个新点子,新概念,做一堆ppt,申一堆专利,这些敲敲键盘也许就能完成,但你要让技术落地,就难免有一堆脏活苦活累活等着你去做。而且以后技术落地的过程会越来越难,因为容易落地的技术都让人做完了。随着周期拉长,牵扯的人员变多,最初提出新点子的那个人的作用是在变弱的。从这一点来说,当下对诺贝尔奖的过分追捧是有害的。因为诺奖只奖励最初提出点子的那个人,而忽视了把这项技术落地和夯实的人们的贡献。这助长了科技领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

      2.我们经常说,哪个技术有前景我们就去做哪个或投哪个。但问题是技术的前景是很难判断的。于是有人在远海造个小岛,就号称发现了新大陆,其实人家更关心的是二级市场。能否换个思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集中力量做一个技术,让它变得有前景?技术本身是活的嘛。这就是我提的造创新半岛的策略:集中火力,持之以恒,狠抠细节,懂得妥协。技术壁垒越来越坚硬,要取得大的突破,只有靠这种办法了吧。

      点看全图

      当下的西方,因为线性思维,他们不愿意放弃或变更过去的成功模式。但吊诡的是,我们这边也有人在追捧这种已经过时的模式。比如诺奖得主纷纷被重金请来走穴,比如“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云云。这也就是陈平指出的当下中国的矛盾之处。

      通宝推:多余6569,金灰熊,独立寒秋HK,empire2007,吴用,
    • 家园 (二)西方科创模式的问题(外一篇)

      这篇本来不是计划内的。主要是我的一些观察和感受,不算正式的讨论。

      话说我在国外公司工作的时候,留意到身边同事的手白天主要用来干两件事:敲键盘和端起杯子喝咖啡。据我了解,这也是西方许多高科技公司内部的常态。芯片公司不做代工了,只做设计,而设计人员又纷纷跳槽去了硅谷的互联网公司。自然,唱着歌吃着火锅。。。错了,是敲着键盘喝喝咖啡,轻轻松松把钱赚了,这样的状态再理想不过了。牢牢占住顶端,做好design,coding,programming这些高利润部分,专利布好局,那些脏活累活苦活交给低等民族和东亚工蚁做就行了。但问题是,科技创新,knowhow的积累,是否光靠敲敲键盘就可以了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自然没问题,但哪天别人不捧你这个场了呢?于是我们看到,新冠来了连口罩都做不出来。自然,按照西方对高科技的定义,做口罩是不算高科技的,早该被淘汰了。

      每当我看到同事们敲着键盘,保养得很好的手,我总不禁想到赵树理写的《套不住的手》,小学课文里学过。还有邱少云那双深深插进泥土里的手。

      • 家园 这就是毛主席要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的原因啊

        年轻时不懂,总觉得是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迫害,后来看到大量所谓的知识分子对理论是如何实用的过程一窍不通(包括我自己),或是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工作,才理解主席的远见。在很多美国政府的报告里可以看得到一个词组叫“state of the practice”,可以翻成实践状态,和“接地气”有点像,也就是说法条归法条,但如何实行或实现这个法案达成的目的是根据现实来做的。

      • 家园 美国已经是约束下的最优了

        我有一点不同看法。我觉得,美国已经是约束下的最优了。

        美国的这个约束就是:理工科培养能力不足。由于理念和制度的原因,美国的理工科培养力图“少而精”,没法像中国这样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工程师大军出来。事实上,美国也就比中国差,去掉中国,美国的理工科培养也还可以。

        但问题在于,面对中国这种理工科领域“数量即质量”的打法,美国的理工科培养能力就成为一个致命的约束条件。这个条件不打破,美国就只能用它有限的理工科人口去占据高端职位,敲敲键盘喝咖啡,占据不了的就只好让给中国人或者印度人。美国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这已经是优化后的结果了。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过去几十年,美国相对欧洲日本,优势是在扩大。

        美国的问题在于,要不要继续过去几十年的中美事实上的结盟关系。继续,那就会像当年的英国一样,和平地让出头号强国的位置。不继续,那就有可能迅速地失去这个位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